深度丨《哥达纲领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任何政权长期有效的运行,都离不开执政党对社会的有效整合,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政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塑造社会各群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充分实现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是任何执政党都需要关注的重大的命题。
一、正确的党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
“贯穿于《哥达纲领批判》中一条红线就是马克思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捍卫、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这正是马克思所主张正确党纲的关键所在。回顾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无论第一国际还是第二国际,无论是倍倍尔、列宁抑或是马尔托夫、饶勒斯,无不在乎党的纲领性问题,都高度注重通过纲领规定党的活动原则、组织方法和斗争目标。因此,党纲的重要性必然要求制定党纲的人除了要有坚定的革命意志,还要精通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辩证地对待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扩大党的影响力之间的关系。显然,在制定《德国工人党纲领》时“马克思在理论上高估了爱森纳赫派的水平,各种折衷的机会主义还占很大势力。”《德国工人党纲领》为机会主义者提供了“温床”,也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早期的工人运动多以自发性活动为主,历史唯物主义尚未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导思想,还属于“时髦”的民族主义往往成为统治阶级分化不同国家无产阶级的工具,挑动无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相互敌视。
在政治运动中,弱势方唯有通过团结才有机会形成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进而在制度或暴力层面实现一定的革命目标,因而破坏团结是资产阶级对抗工人运动的最直接手段。早期国际工人运动先驱中,不乏大量对此有深刻体会的劳动者,但出于行动的自发性和理论的浅薄性,他们或离经叛道、或投机取巧,仅仅为国际工人运动留下不少失败的教训。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思和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走上以正确的纲领引导工人阶级形成政治实体的道路。
由此可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无产阶级的领导而言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从各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党的创始人指出了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继任者一方面继承前辈的革命目标,另一方面在纲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党的斗争路线和工作方法,继续培养下一代革命者。这些过程离不开党的骨干力量以高度政治使命感忠实地执行党纲,而唯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始终保持正确的路线。
二、党的骨干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无产阶级能够形成政党乃至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在组成党的社会群体中必须存在共同的政治目标。除了共同政治目标以外,也存有不少分歧,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就存在集中活动、松散组织、安那其主义、小农主义等众多思潮流派,“倘若以马尔托夫的设想对党员的活动少加约束,工人阶级力量在专制统治较强大的俄国难以发动一场成功的革命,甚至分散在全国大中城市内的革命者有被逐个彻底消灭的风险”。列宁主义倡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可以有效地对冲这种风险,但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党的组织与活动原则,这必然离不开党的骨干力量发挥主导作用。这些骨干或通过革命实践、或通过理论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前者如伏罗希洛夫,钳工出身,有丰富的工人运动基础;后者如莫洛托夫,自中学起接触革命事业,后来专职成为《真理报》的编辑。
革命年代里,正是依靠这些党的骨干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坚持和斗争,才使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因地制宜地逐渐壮大,让工人阶级成为国际工人运动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里,路线方针就是党的意志体现,而各级党的骨干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强弱与政权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持续不断地培养并壮大骨干力量,使他们具备崇高的政治使命意识和政治能力,才能完成党纲既定的任务,这是革命年代、执政时期都适用的规律。
三、对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目标
知识分子因为具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在纲领中却成了拉萨尔派口中“反动的一帮”,这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相关论述的无端歪曲。马克思在《协会临时章程》说过:“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 ,他并不否认知识分子的巨大力量,至少“中间等级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 ,应该努力促使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的立场转变。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间阶级通常是摇摆不定的,他们在生产关系上依附于统治阶级,为统治阶级鼓噪或者提供技术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逻辑是为资本服务,他们也将自己视作资本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对于他们而言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因此任何反抗都会被无限地压迫和污名化。
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但他们认识到这一阶段关系之后跳出了身份桎梏。但以此也要求广大知识分子跳出身份桎梏,在当时历史条件难以实现。因而,及早培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是非常必要的,这意味着知识分子也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其命运兴衰与无产阶级力量的起伏紧密相关,即使为了生存,知识分子也需要主动出击争取话语权。这种假设只是一种底线,现实中无产阶级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对内不仅能够团结人民群众,对外他们构建的理论体系也能形成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如苏斯洛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这在某种意义上占据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由此,任何政党从产生壮大到走向胜利的过程中,知识分子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更是提醒我们,历史由人民书写,知识分子便是人民手中的纸笔,书写历史的效果如何,怎样营造出巨大的影响力,这与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能力关系密切。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加强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塑造极端重要,一方面,需要通过统一战线争取知识分子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从源头上培养无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相较而言,争取前者的工作更加重要一些,首先,舆论场上的势力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占据有利态势;其次,“一些知识分子的摇摆立场促使其不得不对各方学说兼容并蓄,通晓其优势和弱点,一旦这样的知识分子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便可利用此优势扬长避短” 。
作者:凤启龙 钮青
来源:2022年第1期《思想教育研究》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