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术界最会带货,主播圈学识最高!“农民院士”朱有勇直播刨洋芋
话不多说先上视频
↓↓↓
现场挖洋芋、切洋芋
现场制作“土豆宴”
现场传授种植技术
现场直播“带货”
自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班在澜沧开班以来,澜沧县各乡镇的学员有了直接和院士专家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他们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当中,切切实实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实惠,刀老二、卫金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个洋芋是院士教了我们才能种出来的。感谢朱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对我们老百姓的支持、关心。
我能在九分地里收获马铃薯3.7吨,都是跟院士专家学来的!
在竹塘乡的洋芋示范种植基地里,农户们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刘扎四家今年是第一次种植冬季马铃薯,信心满满的他干劲十足。
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
在农民眼中,他是一个最在行不过的庄稼好手,知农民冷暖、懂农民所想的贴心人;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学农爱农为农、令人敬佩的老师和关爱后辈的长者;
在自己眼中,他说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
而在我们大家的眼中朱有勇则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作为一个农民院士,为农民做点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朱有勇的初心。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乡村,曾经在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队当知青,知青生活很艰苦,但却给朱有勇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苦,农民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干活,还是不够吃、不够穿。朱有勇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这是朱有勇最初的理想,也是他几十年来,农民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所在。
1981年,就在大学毕业前,朱有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38年来,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的农业科技事业努力拼搏。2015年,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县。这一年,朱有勇刚好60岁。不是没想过颐养天年,但作为一名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朱有勇义不容辞。
当朱有勇来到澜沧,看到澜沧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很少,日子过得很苦,这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在很长时间里,我们过多关注文章发表和各种奖项的得失,淡忘了山里的土地和农民,淡忘了我们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专家,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让山里的民族兄弟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应尽的本分。”驻村扶贫这些年来,朱有勇深切地体会到,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要比写在纸上艰难得多,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
这些年来,驻村扶贫的边疆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茅草房、竹笆房变成了砖瓦房,泥巴路、毛毛路变成了水泥路,人畜混居、牛屎马粪的村寨变成了人畜分离、干净整洁、绿水青山的美丽山村。
工程院号召了广大院士专家到农村去开展科技扶贫,其中,86岁的陈宗懋院士7次到普洱澜沧开展茶产业科技扶贫,罗锡文等11位院士5次到蒿枝坝村为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学员授课,邓秀新等59名院士10多次深入云南贫困地区开展柑橘、蔬菜、养殖等产业的科技扶贫。在澜沧县、在云南省,在全国扶贫攻坚第一线,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把他们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科技扶贫的实践,再次生动地证明,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科技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