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坚持帮扶不松劲、脱贫不脱钩!云南打出持续帮扶“组合拳”
仲夏时节,云岭大地生机盎然。随着补短板行动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从“绊脚石”变成脱贫攻坚“新引擎”。通过完善机制,广大农村从“一时美”蜕变为“持久美”。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产业发展为贫困群众广开增收之门。
截至目前,云南省88个贫困县中已有79个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剩余的9个贫困县确保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达到现行脱贫标准、在年内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省贫困户不断退出,贫困村不断出列,贫困人口持续减少。
昭通鲁甸卯家湾安置区
帮扶不松劲
在向消除深度贫困发力的同时,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格外重要。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注重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注重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精准分类帮扶,一手抓巩固脱贫成果,一手抓防止返贫致贫,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确保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帮扶不松劲、脱贫不脱钩,突出抓好产业就业、素质能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动态帮扶,有效防范返贫致贫风险,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提升脱贫质量,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村高质量出列,贫困县高质量脱贫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通过建立省级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云南省实行全省数据信息常态化比对分析、筛选核实、监测预警,实现数据信息纵向横向共建共享,推动帮扶政策落实。州(市)统筹协调返贫监测预警工作,县(市、区)、乡(镇)、村(社区)承担发布返贫致贫预警主体责任,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综合运用产业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兜底保障、社会帮扶等措施,及时分类帮扶、动态帮扶,形成早发现、早预警、早分析、早帮扶的工作机制。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努力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独龙江畔的独龙江乡集镇
致富路更宽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发挥好产业扶贫的普惠性、根本性作用。
在实践中,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巩固脱贫的支柱,切实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益和可持续性,立足特色、打造品牌、培育市场,不断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定心丸”。
石屏杨梅产业
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思路和“提质增效、立体种养、错位发展”的模式,创新实施“四个一到户”机制,让每户农户与中长期产业、短平快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搭配,户均有1个劳动力输出或接受1项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有活干、有收入、有盼头”,从而实现长期稳定增收。石屏县充分发挥林草在山区促进各族群众发展经济的优势,打好生态扶贫牌,在贫困地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特色经济林果产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加快全县45个贫困村向“山村优美、百姓富裕”小康目标迈进。
把培育内生动力作为巩固脱贫的保障,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同样,巩固脱贫成果也离不开智和志。强化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最大限度把群众宣传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充分发挥群众在扶贫开发、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帮助群众提升脱贫致富能力。
宾川金丰汇农业开发公司石榴基地
撰文:胡晓蓉
摄影:柴俊峰 张勇 段晓瑞 李莎
编辑:李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