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携手,同行

云南发布 2020-12-24



这是跨越世纪的接力
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不放弃、不抛弃

这是滴水穿石的定力
一级又一级职能部门不停歇、不松劲

这是沧海桑田的变迁
一户又一户贫困家庭跟着学、争着干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

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

一个小村寨,17户人家

何以如此牵动世间、惊扰岁月?


日前,“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引着走 领着学 带着干——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蹲点西双版纳拉祜山寨采访纪实系列报道”采访团走进村寨,深入了解曼班三队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故事。


点击下方标题

查看它的前世今生

👇

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曾经·如今



从边防部队到乡村学校

从医疗队到挂钩帮扶单位

各方共聚合力

引着走、领着学、带着干


今天

跟随小布一起来看

曼班三队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弱有所扶

的难忘故事


她们曾跋山涉水 为孩子送去生活用品



10月27日,蹲点在曼班三队采访的记者看到一张老照片:照片里,一位年轻的拉祜族母亲背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身穿迷彩服的女战士伸出手,正在摸孩子的脸蛋……随后,记者辗转联系上照片中的女战士赵丽娟,并发去了老照片,询问是否记得照片中的情景。



“当然记得,这是2008年我在西双版纳边防支队挂职时,跟随支队前往曼班三队送物资的情景。”赵丽娟如今已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智慧警务学院的教授,得知老照片里当年被自己摸过小脸蛋的孩子名叫那过,如今已上了小学五年级后,她的语气有些激动,感叹着这份可喜的变化和难得的缘分,请求采访团将一些孩子和村寨的近照分享给自己,并通过微信转来1000元,委托采访团为那过购买一些生活、学习用品,聊表牵挂。




凌晨,赵丽娟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世间就是这样,兜兜转转还会遇见……当年的茅草房通电通水了、当年襁褓中的女孩12岁了、当年的男孩子成了帅小伙、再也没有十几岁就当妈妈的情况、再也没有不上学的情况,曼班三队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赵丽娟讲述了第一次去曼班三队的故事




2008年11月的西双版纳,在景洪还是很热的。周末清晨,赵丽娟和十几个人从支队乘车,带了很多米面粮油、衣服,还有被褥等生活用品,扎进了勐海方向。大约三小时后,赵丽娟她们与布朗山站的同志们汇合并继续前行。


中午时分,车终于停下了!这时赵丽娟才知道此行将前往“曼班三队”——边防派出所先期已经来过,这次前来一方面是更加细致地了解情况,另一方面是给他们送一些生活用品。


行到车已无法前行的地方,大家需要徒步负重前行。每个人将物资背在肩上,每人挑了一根结实的树枝作为拐杖继续前进……


说是路其实根本没有路,也没有人行走过的痕迹,大家在摸索中前行。赵丽娟的行动太慢了,不一会儿就被队伍落在后面……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没信号,悬崖峭壁、荆棘丛生、蚊虫叮咬……她们一路跋山涉水,齐大腿深的河整整趟了九次,下半身全湿了,河水混着土、身上和了泥。


大约在下午三点,她们终于到了目的地!等大家一到来,寨子里(其实当时根本不算寨子)的男女老少大概四五十人围了过来。支队长让大家赶快卸下物资,分发给村民。


在赵丽娟看来,这里的“房子”就是个茅草屋,最大一个里面也无法让人站立,除一些黑乎乎的破被子和一些零碎的生活用品外,再没有其他了。


赵丽娟她们在这里没有停留太久,卸下物资后就返回了。下山其实也没有更容易,该趟的水一次也没落下,山陡路滑,大家都万分小心,拄着树棍、抓着峭壁上的草缓慢前行。这一次,赵丽娟没有掉队!


大概下午五点,她们终于回到停车处,很晚才回到景洪。由于连续下坡,赵丽娟的两只脚的大拇指在第二天就全部淤血,这份疼痛,在赵丽娟的记忆里整整停留了一年,直到第二年秋天才逐渐退去。




他们挖空心思 只为丛林里野惯了的孩子能留在学校



2016年刚入校的那一年,为了帮助那过、那提和扎然三名“不知学校为何物”、与老师和同学也无法进行语言沟通,而且一不留神就“逃”走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可谓费尽心机,重点照顾。三名孩子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国宝”。几年来,老师们通过用心去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他们逐渐融入到了学校大家庭中来。



“9月1日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到曼班三队去,在睡梦中把他们叫起来带到学校。”勐海县布朗山曼囡小学的校长李根说,要是去晚了,三个孩子睡醒就会跑了找不到。


“说是去接,其实每次进村和过去电影里面的‘抓壮丁’差不多,必须赶在孩子还没睡醒的时候抓个正着,要是孩子醒过来我们还没赶到,那么这一天就别再想找到他们了。”李根说,起床后要先教他们洗脸、穿衣服和梳头,为使他们开心,上车后就赶快放音乐给他们听。

 


从学校到曼班三队有7公里的距离,当时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老师们每个星期一早上把三个孩子接下来后,先带着去早点摊买早点给他们吃,吃好以后再买点小零食“哄”着他们到教室上课。

 

“当时老师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如何防止他们逃跑上面。”李根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忍不住地笑了起来。他说当时老师讲着课只要一不留神,三个孩子就会突然站起来夺门而逃。一旦让他们跑出教室去,有时候要追到大门口才能追到他们,并强行把他们抱回来坐进教室,有时候任课老师一节课要追出去把他们抱回来两三回,因此只能把3个孩子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最靠近老师的中间位置。



不但白天会“逃跑”,夜间,3人还会趁与他们同住的李伙保老师睡得很沉的时候,偷偷摸出宿舍去翻围墙往村寨跑。“走夜路,钻树林就是他们的强项,一旦他们躲起来你就没辙。”李根感叹地说,时间一久,只要发现3名孩子不见了,学校的老师就会说“国宝又没了”。

 

这一折腾,负责接送的4名老师开始吃不消了。与此同时,3名孩子也逐渐减少了逃跑的频率,学校开始抽调10名老师组成一个接送团队,以2人为一组,每周轮一班的方式进行接送。


班主任玉香叫无意中发现3个孩子对唱歌跳舞颇有兴趣,就刻意培养,并在班上甚至全校的活动中鼓励他们上台表演,在大家激励的掌声和赞赏的目光中,3个孩子也开始有了自信,并敢于用简单的汉语跟大家交流,也不再逃跑了。

 

一年时间过去,通往曼班三队的砂石路也硬化成了水泥路,3名孩子也在师生们关爱的潜默移化中,发生了思想上的跨越。

 

 2019年和2020年,曼囡小学又连续接收了两批曼班三队孩子入学,虽然每年入学只有两名孩子,但这4名孩子在3名大哥哥、大姐姐的影响下,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仅不需要老师接送,甚至还有一名孩子已经完全跟得上学校的教学了。


他们为17户人家建立“流动医院” 



11月3日下午,由勐海县疾控中心、人民医院和布朗山乡卫生院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在县人民医院院长牛涛的带领下来到曼班三队,免费为村民进行诊疗。




“身上有发痒和起泡症状的,赶快到篮球场来。县医疗队的专家来给大家治疗了。”曼班三队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用广播发出通知后,村民开始三三两两地来到诊疗现场。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所有出现皮肤瘙痒症状的村民都已经接受了诊疗,并由疾控中心人员现场进行了预防措施的宣传,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才得以坐下来稍事休息。

 

布朗山乡卫生院院长唐小英介绍说,这种皮肤病比较容易治疗,但传染性比较强,是村民从外村传染回来的。


10月10日上午,唐小英接到村医报告:“曼班三队有村民身上生疮,还会淌黄水”,随即便通过微信传来的照片,初步将其诊断为疥疮。

 

当天她就带领着医护人员带着药物进入村寨,对全村的村民进行排查后,开始教村民将硫磺软膏等药物涂抹在患处。并分发硫磺香皂让村民拿回去,在洗澡洗脸的时候使用,同时组织人员将村民穿过的衣服和使用过的被单等物,全部集中起来通过高温煮沸消杀。

 


通过先后三次入村诊疗,村民的病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牛涛说,对于这个17户人家的小村寨来说,根据村民的各种病情及时抽调医护人员组成的入村医疗队,就是一个服务周到的“流动医院”。


 

他们采用“积分兑换” 帮助村民转变生活习惯 



曼班三队的“小蜜蜂超市”成立于2019年7月,实行“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鼓励机制,积分评测项目分为“人居环境、政策知晓、配合工作、家庭美德、学生学习、脱贫能手、移风易俗”等七大项,每大项又细分小条目。罗志华和驻村工作队员张凡红根据检查周期,按标准评定每户积分,村民可凭积分到超市换取物品。

 

 

“2.5分能换一包盐,15分就能兑换一打鸡蛋。”超市门口贴着17户人家的积分评定登记表,每月一表,从3月到9月,7张登记表整整齐齐贴在超市进门处,仔细登记了每家人的积分状况,多的能有70多分。

 


张凡红负责管理超市,他介绍,“小蜜蜂超市”开业以来,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大家抓发展、讲卫生、搞活动的积极性高涨。以前要驻村工作队员监督着打扫卫生,现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变得很积极,茶地里的草也自己会去除,还学会了怎么喂猪,村小组组长组织打扫卫生,大家都会来,家里也打扫的干干净净。现在逐步提高了评分的标准,由做了就给分到做好才给分。目的就是希望村民从思想上拔掉穷根,真正把劳动、脱贫变成自己的事,不需要驻村工作队员催促和监管。


 

他们领着村民走出去 有了目标劲头足



自2015年8月,勐海县总工会挂钩帮扶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曼班三队以来,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履行帮扶职责,积极推进曼班三队脱贫攻坚工作顺利进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促使曼班三队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每年制定实施方案和帮扶明细表,分解任务责任细化到每一名挂钩人员,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除了扶好产业、转变思想也很关键。曼班三队的贫困,一部分是不懂生产技术,更多的是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没有想要富起来的愿望,不懂得为长远谋划。”勐海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娅玲说。


为此,勐海县总工会决定,有计划地组织村民外出交流,先后组织村民参加勐满镇“拉祜扩”节、老曼娥“桑康节”、班章村委会坝坎囡小组“新米节”,还到澜沧县老达保村交流学习等。此外,勐海县总工会还专门选取了1位贫困户村民到勐海县职业高级中学学习摩托车修理技术,将2位贫困户村民带到县城打工,既能赚到钱,也开阔了视野。2015年以来,已经带领村民外出交流学习共10次,带出村民考察学习达280余人次。进一步让村民开阔眼界,了解村外面的世界。



每次外出交流回来,村子里都要议论很久,大家相互说着见闻,渐渐地的,想出去看看的人多了起来,开阔了眼界的村民们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目前,这样的交流活动每个季度都还在进行,接下来可能会安排更远的地方,让村民见更大的世界,并引导他们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除了“走出去”,还有“请进来”。勐海县总工会积极协调全县各单位部门,深入曼班三队开展文化培训和文艺表演,进行拉祜族舞蹈、歌曲的现场教学;与县拉祜族协会开展与禁毒防艾及民族文化有关的文艺表演等。


他们用音乐的力量 穿透了村民的心灵壁垒 



2020年10月28日中午,勐海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正带着村民在排练节目。正午的阳光下,村寨8名文艺骨干的拉祜族服装闪闪发光。他们在工作队队员王正明的带领下,表演了拉祜语和普通话的《北京的金山上》与《快乐拉祜》等曲目。



2016年,王正明与一批文艺工作队员通过文艺汇演下乡的方式,第一次进入曼班三队,用音乐在村民心灵的壁垒上,凿出裂缝,让外界的光能渗进来。

 


两年多来,勐海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在这里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带着村民把幸福的生活和对未来的希望唱出来、跳出来。

 


村民的心就这样渐渐被音乐捂热。自此之后,文艺队每次进村,都会发现村民的精神面貌有质的飞跃。“一开始我只教拉祜族民歌,后来他们变得挑剔了,不喜欢的歌就不学,喜欢旋律性强的歌。再后来村里通网后,他们通过手机软件接触到了更多音乐,就拿着手机放给我听,有指定要学的曲目了。”王正明说,山寨村民对音乐之美的探究开始趋向多样化了。


 

今年9月,受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的邀请,村民第一次站上了县级大舞台表演唱歌。王正明自豪地说:“声音洪亮,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回村前,村民还要求要到KTV去唱歌,让驻村工作队员给他们随便点歌。“其实不会唱,就是喜欢跟着旋律哼。他们对文娱的需求也开始发芽了。”王正明说。



回看来路跋山涉水莽莽大山留下接续奋斗的足迹每一步都不容易迈向前方幸福的梦想像焰火点亮了村民的生活
聚群力未来圆梦可期
相关报道

● 滴水穿石!这是一场跨世纪的接力


 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曾经·如今



统筹策划:谭晶纯
撰文:浦美玲 郑海燕 戴振华 赵雨桐
摄影:陈飞 普建彬

编辑:杨昊 包涛 马正麟


 福利来啦!!!


线上学习、答题有奖!


即日起至2021年1月3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主办的“民法典云课堂网络普法”大型网络在线答题活动在“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上线了
参与答题不仅能学习民法典知识答题满分者还有机会获得奖励

怎么参加?往下看!↓↓↓
扫码关注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ID:yunnanfabu)


然后点击公众号菜单栏中的“在线答题”就能参与了

系统将随机分配5道题目

全部答对即可获得抽奖资格


每周答题结束后将从本周全部答对的参与者中随机抽取100名中奖者并将获得价值50元的线上购物抵用券
赶紧来参与吧!

推 荐 阅 读


● 好消息不断!

● 云南这些离退休干部集体和个人获全省先进称号

● 云南疾控发出重要提醒!

● 21部门联合发文支持!云南创业者将迎重大利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