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是一个奇迹
上世纪90年代起
西畴县干部群众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
滇黔桂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
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勇于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用干的行动、干的壮举求生存、求脱贫、求发展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魄力闯出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
西畴县城全景。陈飞 摄
西畴,更是一种精神迈入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求实精神
与持之以恒的“西畴精神”交织共鸣在石漠化上谱写出新的壮丽史诗2018年率先在全州脱贫摘帽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11月5日至11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启动“新时代西畴精神主题蹲点调研”全媒体采访活动。在7天时间里,采访组深入田间地头,企业社区,将镜头对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一线工作中闪现的新时代西畴精神,采撷到一批“鲜活的样板、挺立的标杆、闪亮的镜子”。
点击下方标题一起学习新时代西畴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一个奇迹,一种精神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成为西畴人民
苦干、实干、创新干的精神内核
今天和小布一起看西畴人民如何念好战贫“实”字诀
11月7日下午,岩头村村头。
“有人和我打赌:你要是能把这条路修通,我拿手板心煎蛋给你吃!我暗暗发狠:修路才有出路!”面对100多位外县前来参观学习“西畴精神”的学员,手指道路旁高耸峭壁上镌刻着的“实干”两个鲜红大字,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李华明说得很动情。17年前,李华明带着15户村民历时12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4米宽的进村道路。
用双手开凿的新路,总会给人带来美好的向往,一路洒满阳光。在随后的采访中,李华明谈得更多的是未来。
西畴三光石漠化片区千亩猕猴桃。陈飞 摄
打通了出村“最后一公里”后,怎样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这是李华明眼下最关心的事。引进500头生猪代养点、乌骨鸡规模养殖已出栏8000多羽、谋划开办农家乐接待纷至沓来的客人……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一条条致富新路,在岩头村延伸。“让人能出去,让人也能走回来,在家门前致富。”李华明的梦想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他坚信,“有志气修路,就不愁致富”。
易地搬迁新村——瓦窑幸福新村。陈明凯 摄
不仅是岩头村,整个西畴县
扶贫重扶志
唤起干部群众合力战贫的“洪荒之力”
破解群众吃饭难题。开山炸石、垒埂造地,大力开展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把“跑土、跑水、跑肥”石旮旯山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台地。全县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其中炸石造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破解农村行路难题。虽为滇东南边境小县,西畴乡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到2018年,全县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硬化率均达100%,村民小组路面硬化率达99.9%。其中,群众自发硬化农村等外公路达3298公里。破解饮水用水难题。创新“五法治水”模式,全县共建成总库容1203万立方米的重点水源工程16项,实现集中供水村民小组1401个。累计建成水利工程4.3万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3万亩。
曾经的西畴 大山石头多 耕地少。陈明凯 摄
如今的西畴 山清水秀美如画。吕德仁 摄
破解持续发展难题。石漠化治理,西畴唱出政府投资、群众出力的“合奏曲”。探索出“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炸石造地、改水、修路,转变为实施“山、水、林、田、路、业、村”综合治理。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采取“一村一品、多业并举”思路,因地制宜选准脱贫致富产业。目前,全县共发展核桃18.8万亩、八角8万亩、水果4.13万亩、烤烟1.6万亩、中药材7.72万亩、蔬菜7.5万亩。年出栏生猪46万头、乌骨鸡60万羽。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达340多家。
易地搬迁新村——瓦窑幸福新村。陈明凯 摄
定点帮扶,合力战“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直在江苏打工的瓦厂村村民曾涣然选择了在村口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帮扶援建的扶贫车间“就业”。“每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打工、带孩两不误。”曾涣然笑着说。从1995年最高检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定点帮扶西畴县至今,云南省水利厅、中国铜业有限公司、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虹口区等单位与地方,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大力推进西畴定点帮扶工作,帮扶成效硕果累累。25个春秋,最高检真心实意付出、真抓实干攻坚,与西畴干部群众创造和见证了在“不可能”的地方全面脱贫的奇迹。
既扶贫又扶志,既注重“输血式”帮扶,又注重培养“造血”功能,走过25个春夏秋冬,不变的是最高检各级干部对西畴人民的一片真情。
25年来,最高检先后派出12批挂职、驻村和支教的扶贫干部与西畴县各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帮扶不松劲,脱贫不脱钩。”与西畴人民一起孕育、见证了“西畴精神”的中央、省、州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的驻村干部仍然奔走在帮扶一线,接续奋斗。正如一位最高检驻村干部说的那样:“不问路遥,来了就当自己家。”
38岁的兴街镇龙坪村村民武治焕
心里总紧绷着一根弦
老婆婆患癌、小叔子脑瘫无法自理
……
上有老、下有小
8口之家的操持
结结实实地压在了她和丈夫的肩膀上
刘珈彤 摄
“树挪死,人挪活,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自从2018年,全家搬迁至兴街镇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武治焕的生活有了转机。“自己在社区里的服饰扶贫车间打工,丈夫在镇上从事搬运工作,收入强了很多;婆婆看病方便了,孩子读书也近了,老少都能照顾好!”细数生活变了样,日子有奔头,武治焕的眼眶有些湿润。
刘珈彤 摄
这是一个特殊的社区,这里的居民是来自西畴县9个乡镇300余个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542户2160人;社区成立于2018年,建设占地98.82亩;走进社区,一幢幢房屋整齐排列,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居民们满脸笑容。
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委会汤谷村汤谷文创车间,壮族姑娘展示制作出来的彩绘玩偶。陈飞 摄
搬得出来,还能发展、可致富。“一户有人务工,全家都不受穷。”当地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安置点区域条件,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重点围绕组织劳务输出、依托园区务工、引导经商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实施退耕还林发展种养殖业、入股合作增收、参与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土地流转增收、社会保障兜底、农转城(纳入城市低保)、金融扶持等方方面面,用“绣花”功夫扶持解决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为此,专门制定细化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及就业创业扶持实施方案,确保每户搬迁户有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
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委会幸福新村电子线圈扶贫车间,村民们实现了“打工带娃两不误”与“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幸福。陈飞 摄
为克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西畴从“强产业+稳就业+促消费”上着手
不断拓宽脱贫致富渠道
解答好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加试题”
蚌谷乡木者村村民谭代金身患残疾,如今在村里的养殖合作社务工,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除了务工,合作社还会将牛仔、猪仔赊销给群众尤其是档卡户喂养,等牲畜出栏售卖后再来合作社付价款。”合作社负责人谭代超介绍,响应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大家携起手来,努力解决贫困群众的产发展碰见的“烦心事”,帮助群众从“想干”向“敢干、能干、乐意干”转变。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合作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合作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户”的“双绑”机制开展减贫带贫,实现减贫带贫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全县42.1%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委会汤谷村汤谷文创车间,壮族姑娘制作的彩绘玩偶。陈飞 摄
加强技能培训,做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劳动力全覆盖。
对有务工意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开展点对点服务,集中组织重点输出一批。对无务工意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全面摸排县内就业岗位和扶贫车间需求,组织就地就近有针对性安排一批。
对极少数难以实现务工就业的,积极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在农产品采摘、分拣、装卸、运输等环节及乡村防疫消杀、社区巡查、环境整治、生态管护、乡村建设等方面,设立临时公益性岗位,给予临时兜底安置,所需资金采取向上级争取指标解决、向挂包帮单位争取解决、村集体经济产业收益分配解决、省州扶贫专项资金解决。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西畴县外出务工人口实现不降反增。
消费扶贫促增收。依托县消费扶贫中心在73个村(社区)建立消费扶贫收购点,收购群众农特产品。依托国家高检院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帮扶、挂钩帮扶和“互联网+消费扶贫”渠道,采取工会礼包、食堂定点采购、校安食品配送等方式组织开展农特产品销售,解决卖难问题。
17年前
李华明凿出山路
是为了把贫困从岩头村赶走
17年后
他“修”致富路
是为了让小康进来
不变的是初心
振兴自己热爱的家园
岩头村李明华。陈飞 摄
2020年
是打赢脱贫攻坚战
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
对西畴而言
乡村振兴这篇新的大文章
怎么破题?
近来,兴街镇拉孩村因“5分钱工程”而被投以更多关注。62岁的村民侯廷兰说,以前村间道路上、沟渠里随处可见垃圾。外面的人评价:“远看青山绿水,近看垃圾成堆”。而如今,走进拉孩村,村容干净整洁,景美村更美。
2018年以来,西畴县把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探索推行“5分钱”工程,引导广大乡村以村民自治方式,动员村民每人每天缴纳5分钱,一年按18元缴纳,作为村集体卫生保洁费用,由村集体优先聘请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保洁员。眼下,拉孩村提档升级,“五分钱工程”升级为10分钱工程,打扫卫生的建档立卡户每月按工作量能得到200元到800元不等的收入。
搬迁户喜领不动产权证。张紫娟 摄
不仅提升乡村的“颜值”,也解决了村子的“里子”——贫困群众也有了稳定的就业路子,村民都觉得这5分钱交得值。“五分钱”工程的生动实践,正是西畴县健全长效脱贫机制,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接续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兴街镇新兴社区
2018年以来,西畴县党委政府积极做好规划、政策、产业、人才、组织、机制“六大衔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脱贫攻坚“精准”理念向乡村振兴“精准”路径转变。精心编制《西畴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实施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施工图”,按照“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以面扩域”的要求,2020年先行启动10个试点村建设,为全面铺开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到2022年,力争建成110个脱贫提升型和40个城乡融合型试点自然村。
美丽的江龙村。
在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从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以来,西畴县委县政府为改变农村混乱与群众贫穷相互交织的窘境,大力弘扬“西畴精神”,探索实践“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促进全县1778个村组刑事发案率不到1.5%,实现1583个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45个村连续10年不发案,形成了“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向石漠化抗争到向贫困宣战
再到统筹推进脱贫攻坚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西畴人始终以历久弥新的“西畴精神”为魂
负重前行
从磨难中奋起
不仅在于磨难所激发出的精神认同
而且在于把“西畴精神”
转化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这已深深熔铸在西畴人的生命力
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