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勇立潮头显担当!他们,好样的!

云南发布 2022-09-08


8月18日下午,云南省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ESG)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海埂会堂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发布会上

交投集团、云锡集团、农垦集团

航产投集团、戎合控股

5家省属企业依次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

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情况

取得的成效


交投集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交投人聚焦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和云南省交通发展战略,勇担交通建设“主力军”职责,全力以赴推进全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建设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知责担责,主动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

在全省综合交通建设三年攻坚战、五年大会战、 “能通全通”“互联互通”等重大工程项目中担当攻坚主力,兜底补短板,累计完成投资6280.94亿元,新建成高速公路3752公里、运营里程达5700公里、双双占全省的50%以上,有力支撑了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目标,助力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从西部第5位跃居全国第2位。


建成了新楚大高速、墨临高速、龙江特大桥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成了保泸高速公路、怒江美丽公路等一批脱贫攻坚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了部、省重点水运通航工程——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这十年,贯通了云南南北高速公路大通道,实现了昆曼国际大通道国内段全程高速,助力16个州(市)全部实现“能通全通”目标,运营的高速公路覆盖全省主骨架路网。



改革创效,当好经济发展“先行”

先后整合接收了全省交通行业45户企业,推进投融资模式改革、推动路域经济开发、有序进入水运和航空领域发展,成为公路水路航空一体联动、“投融建管营”全产业链发展的综合交通新旗舰。


到今年六月底,交投集团资产总额达到6735亿元,在2012年1550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4倍多,居省属企业第2位、全国交通行业、企业第6位,企业主体信用等级长期保持AAA级。净资产达到2003亿元,在2012年375亿元的基础上增长5.3倍,资产负债结构合理,风险保持稳定可控。营业收入和利润连续10年实现大幅增长,2021年,云南交投集团营业收入达到835亿元,是2012年61亿元的13.7倍;利润总额达35亿元,是2012年9000万元的38.9倍。十年来,累计上缴税金175.99亿元、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33.28亿元,国有资产平均保值增值率102%。2021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第207位。



科技赋能,筑牢经济责任基石

全面加快推进“数字交投”建设,以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走上快车道,构建集团公司新发展格局。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高速公路数据服务中心,实现了2万多路监控视频全省联网、智能感知、智慧交通,数字交通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聚焦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建成1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及创新团队、8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工作室,共承担、参与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177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项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40项,主编或参编各类标准规范、工法49项、软件著作权280项、各类专利319项,2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省内外推广应用,为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守土尽责,聚焦绿色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项目设计、建设、运营各环节、全过程,建成了小磨、武易等一批全国绿色公路建设示范工程。用实际行动落实云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按每50公里一处的密度加快实施高速公路沿线充电站、充电桩建设,177座新能源充电站在线运营,极大地缓解了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充电难、排队长的局面。建成了全国首个路域生物多样性科普示范园,主动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忠实实践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普及者,路域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交通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



服务至上,开创美好生活新通道

抓实优质文明服务、道路养护、应急处突等工作,累计投入道路养护资金125.25亿元,扎实做好桥隧专项整治和路面维修维护,管养路段优良路率达100%。投入资金48.57亿元对190个服务区进行改扩建与提升改造,不断丰富服务区经营业态,提升服务功能。


累计开通ETC车道2536条,开设ETC服务网点207个。不断夯实应急保障基础,强化应急体系及处突能力建设,年均处置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9251起,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严格落实“一断三不断”“三不一优先”要求,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和高速公路保通保畅工作,全力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通畅。


始终秉持“让爱随高速公路延伸”的文化理念,着力打造“党旗在站所飘扬·青春在岗亭闪光”等系列党建品牌,积极开展“情满旅途”等便民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交通出行。



民生为本,用情造福和谐社会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西双版纳、曲靖、怒江、保山、昭通等州市的脱贫攻坚、兴边富民、乡村振兴。建成通达怒江州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保泸高速公路,在进场道路建设时配套建设了勐古大桥、康浪大桥、勐赖大桥,修建了100多公里的进场道路,彻底结束了怒江两岸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出行都依赖渡船的历史。投入65亿元建成288公里怒江美丽公路、投入19.9亿元建成197公里怒江美丽公路绿道,极大地提升了怒江州各族群众幸福指数。怒江美丽公路已成为怒江的产业路、景观路、致富路、边疆党建示范路,被省领导赞誉为怒江州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058.12万元,多措并举助力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昭通市镇雄县,怒江州泸水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帮扶红河州红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招录管理人员1829人,年均带动农民工就业10万余人,累计减免中小企业房租6000多万元、惠企180户。严格执行国家“绿通”、节假日、货车通行费优惠等减免政策,积极实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累计减免车辆通行费279.31亿元,进一步推动全省物流业降本增效。


云锡集团

云锡作为全球锡、铟“双龙头”企业,是全球唯一的锡产业链纵向一体化企业,锡、铟资源储量全球第一,锡产品市场占有率自2005年以来16年稳居全球第一,创造了“世界锡业看中国、中国锡业看云锡”的发展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云锡集团积极服务云南省“三个定位”,主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较好履行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力保障锡、铟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

立足云南、谋划国内、辐射海外,全面推进以锡为主多金属资源拓展,目前保有锡资源储量占全球10%,铟资源储量占全球30%,位居全球第一,资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着力畅通锡产品国际国内“双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全球供应链平台,在美、德、港、澳等境外地区设有辐射全球的资源采购、产品销售及贸易机构,十年来,国内市场占有率从39.4%提高至49.3%、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8.4%提高至23.9%,进出口业务在疫情冲击下,实现逆势上扬,进出口额位列云南省前茅,增长幅度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紧跟国家外贸政策,积极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控股的锡业股份成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后云南省首家、全国第十三家经核准出口商。坚决扛起国有骨干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突发事件面前的保链稳链责任担当,克服疫情突发初期物流运输等极大困难,竭尽全力保供中国宝武、首钢股份等下游重点企业,确保不因疫情断供断货停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攻克锡、铟领域“卡脖子”技术

主动融入国家以半导体、航天航空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稀贵金属材料国产化替代大潮,将保障国防、经济及下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当好云南有色金属高端原材料和精深加工新材料产业“引领者”。


十年来投入研发经费32亿元,年均增长率21%,建成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及创新主体62个,下属5家企业通过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团队认定、1家企业入选云南省“专精特新”企业;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000余项,获授权专利320件,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励45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34项、行业标准10项、团体标准3项。聚焦国家电子新兴产业急需的“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芯片封装用焊锡球等一批国产替代新产品加快研发转化。


引进具有独特技术专利的科研团队、行业领军人才,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云南省首个应用基础研究政企联合专项等重点科研项目加快实施,加速突破锡、铟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经过6年的创新攻关,突破了国外长期对赤铁矿脱铁处理高铁闪锌矿工艺的技术垄断,获“中国铅锌行业创新发展杰出贡献奖”。



聚焦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全力当好稳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紧扣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产业链重塑云南有色金属产业新优势的战略布局,围绕“精深加工延链、绿色智能补链、改革创新强链”的思路,全面打造“跨周期可持续、逆周期可调节”的发展能力。


深入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始终坚守制造业久久为功、精益求精的本质,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整体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十年来资产规模从495亿元增长至604亿元、营收从263亿元增长至662亿元、利润总额从1.61亿元增长至25.11亿元、利税总额从16.43亿元增长至47.83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4.45万元/人提高至41.43万元/人,累计上缴税费148.09亿元,带动就业10.56万人,2021年多项主要经营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质增效稳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


快速切入新能源、半导体等高度强相关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在稀有多金属探采选冶方面独特的专利技术能力,加强市场头部企业的开放合作,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高效采矿、智能选矿、智慧冶炼和深加工工厂等一大批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加快应用推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速。



深入践行安全绿色发展理念,当好安全环保标兵

十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上投入资金超过53亿元,建设“安全云锡”“美丽云锡”。注重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大力推广预选抛废、二次资源利用、低品位资源利用等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率领先行业。建设绿色矿山,下属4家主力矿山全部进入“国家级”绿色矿山行列,井下矿山基本达到废石废渣不出坑,近年来矿山生态面积修复达3.56万亩,复绿复垦成活率超95%。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号召,推动冶炼节能降耗、清洁生产,锡冶炼工厂作为云南省首个“退城入园”标杆项目,创造了全球锡冶炼“产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强、节能环保最优、数字化程度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五个世界之最”行业新标杆,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超净排放”、废渣完全利用、噪声全面管控,促进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商招商”引进光伏头部企业,建设云南首个“光伏+生态修复”大型新能源项目—中澜•云锡尾矿库光伏电站群项目,同时实现绿电供应、矿山尾矿库生态修复和资源增值。



坚持共享、共建,构建和谐共赢的“生态圈”

着力加强与行业协会、行业机构、主要友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产业链上各合作方创造价值,构建健康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为员工搭建良好的职业通道和发展平台,全面推行差异化激励约束机制,让奋斗者的荣誉亮起来、腰包鼓起来、腰杆硬起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完成3万多职工住房的“三供一业”改造,解决了6000余户职工的保障性住房问题,实现居有其所、安居乐业。全力支援盈江、鲁甸地震灾区和个旧干旱灾区,十年来,投入资金3425万元,助力定点帮扶的马宗村、新寨村、者台村实现脱贫摘帽。在疫情防控中,贡献了保产抗疫“双胜利”的云锡经验,被省国资委转发省属企业交流学习。控股的锡业股份多次荣获“年度社会责任奖公司”“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称号,ESG指数位列深交所有色行业111家上市公司第6位、深交所上市的云南有色公司首位。


农垦集团

农垦集团聚焦“绿色食品、农林资源、农业服务”三大主业,深化国企改革,抢抓发展机遇,根植绿色、厚植产业,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提质、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2014年政企分开到2021年,农垦集团营业收入从29亿增长至370亿,实现年均增长164%;利润从0.32亿增长至1.03亿;资产总额从37亿增长至216亿。在100家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中排名第24位,被农业农村部评为首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垦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行业领域内影响力和竞争力逐年攀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守土有责,坚决扛牢扛稳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大旗

一是聚焦粮食安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队”的指示要求,管好省级政府储备粮,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做强粮食全产业,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大理洱海流域开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探索保护洱海、高原湖泊治理与保障粮食安全“双丰收”新模式。


二是聚焦天然橡胶产业,布局国内国际市场,畅通期货、现货通道,稳定橡胶种植面积、提高管养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浓缩乳胶产品,强化天然橡胶产业的战略地位,保障橡胶国家战略物资安全。2021年农垦集团销售天然橡胶1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销售规模全国排名前三;加工天然橡胶24.8万吨,加工产量全国第一。


三是聚焦蔗糖产业,在保山、临沧、德宏等地加大蔗糖产业布局,并购康丰糖业集团,托管永德糖业公司,组建农垦糖业集团,加快拓展国家糖料核心基地,打造出“云垦红”“龙珠”品牌,增强竞争优势。目前农垦集团已完成甘蔗种植面积20.28万亩,2020年至2021年榨季共入榨甘蔗96.39万吨,生产白砂糖12.49万吨,白砂糖产销规模全省第一。



守土负责,着力助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活力

一是聚焦产业项目化,加强与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保山、临沧、昭通等州市农业产业合作,聚焦茶叶、咖啡、核桃、花卉、苹果、马铃薯等绿色食品产业,谋划和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高原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带动引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投资规模化,树立大食物观,成立省绿色食品投资集团,打造绿色食品产业投资服务专业平台,将粮、胶、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复制到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当中,从传统农作物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三是聚焦产品品牌化,围绕“与自然共创造”的理念,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以全产业链锻造优质产品,打造“云南农垦”企业品牌,全新赋能“天然源、自然味”的云南绿色食品。目前,农垦集团已打造出“云粮”“云胶”“云啡”“云垦红”“八角亭”“天使”等17个有特色、有口碑、高品质的“云南名品”。同时搭建“云垦优选”电商平台,建强营销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守土尽责,认真履行全省高原特色农业领军企业主体责任

一是聚焦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探索总结“期货+保险”“订单农业”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示范种植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有力保障胶农、糖农和粮农的利益。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6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4个,支付土地租金1.48亿元,为农户申报“期货+保险”、场外期权收益金1700余万元;推进怒江蜂蜜、江城橡胶、昭通苹果等产业扶贫,带动就业18.56万人,扶贫成效惠及农户近60万人,农垦集团连续6年获省级单位定点帮扶考核“好”的评价。


二是聚焦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组织实施农产品驰援湖北、上海抗疫工作,完成7500多吨云南特色农产品运送,为湖北、上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化云南省与两地合作作出农垦贡献。


三是聚焦促进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农垦集团积极发挥省属大型农业国有企业优势,既抓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所属云胶集团西盟公司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城公司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胶集团孟连公司、康丰糖业集团勐糯分公司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为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贡献农垦力量。



守土明责,当好云南省农业走出去“排头兵”

一是建成并投入使用首个规划项目——老挝橡胶产业研究院。为老挝首创橡胶产业扶贫减贫示范点,持续推进橡胶、粮食、水果等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二是在老挝的替代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以点带面”建成天然橡胶示范基地21个,种植面积13万亩,制胶厂3座,辐射带动发展天然橡胶种植50余万亩。


三是搭建国际业务平台,加快布局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和粮食安全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农垦集团8个项目纳入省级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中老铁路开通以来,自老挝向国内运送699柜标准通用集装箱天然橡胶,货值1.9亿元。截至2021年底,农垦集团在境外累计投资10.12亿元,辐射带动相关国家就业近5万人,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航产投集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产投集团(机场集团)扛起扛牢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改革创新等重大责任,破解了一批体制机制桎梏,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在各种风险挑战中开创工作新局面,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国企的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坚持慎终如始,守牢航空关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断规范处置流程、升级技术手段、严密管控措施,强化同地方、航司等相关单位的协同联动,全力确保地方政府、民航局各项疫情防控要求得到精准落实。充分汲取国内机场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聚焦国际航班这个防控的重点、难点,持续优化完善国际客、货运航班防控措施和保障流程,将国际航班保障时间从最初6-8小时压缩至3小时左右,在守住疫情防控底线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旅客服务质量,实现了“航空输入零传播”,牢牢守住了航空入滇门户。昆明机场党委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完善管控体系,严守安全底线

建立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安全体系运行全覆盖的机场集团。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三个敬畏”主题教育,狠抓“三基”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从业人员“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紧盯风险管控,着力打造“安全隐患零容忍”的风险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源头治理”。积极对接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多方争取资金和政策,年均落实安全经费投入近9亿元,省内机场运行保障基础更加坚实。



践行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

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机场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等生命周期,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昆明机场成为全国首个获得“绿色三星设计”“绿色三星运行”双认证的机场。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民航局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要求,全面推进机场油改电、地面电源替代飞机辅助动力装置、充电桩建设等项目,建成省内机场能源一体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能耗精细化管控水平;昆明机场大型双跑道地面运行管理效率指标研究及试点应用项目,在提高机场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节约了航空燃油、减少碳排放,被评选为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优秀项目。



做强航空主业,建设辐射中心

加快推进民航强省建设,建成投运沧源、泸沽湖、澜沧3个支线机场和兰坪、弥勒、陇川3个通用机场,实施了12个机场的改扩建项目,集团资产总额从310.94亿元增长到582.5亿元,增幅达87.3%,省内航空市场的发展根基更加牢固。2012年至疫情前的2019年,开通了6条洲际航线,通航点从118个增加至189个。其中,南亚东南亚通航点达45个,位居全国第一;航线数量从319条增长到636条,增长近1倍;省内开通环飞航线从9条增加至高峰时期的40余条;航空运输业务三大指标:运输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增长97.5%、120.9%、63.7%,民航的先导作用更加突出,更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改革创新赋能,助推企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两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将党的领导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更加符合集团发展定位、更加有利于航空产业全面发展的组织机构体系变革,集团总部机构和人员大幅精简,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员工进出机制更加健全规范,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航产投集团科技创新投入维持在主营业务收入的2%以上,机场智慧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航产投集团被评为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原机场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内交通行业创新奖,保腾芒机场群一体化协同服务获得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优秀项目、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等奖项,并作为样本列入中国民航“十四五”规划,在全国推广。



聚焦旅客服务,提升出行体验

深入践行“真情服务”,着力提升运行品质,不断改善旅客出行体验。在行业内部率先启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细化完善服务标准,从制度层面规范服务管理,提升服务保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稳步推动全省机场商业变革,昆明机场航站楼5000多款商品对标市区商圈实现“同城同质同价”;强化航班保障全流程管控,机场放行正常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省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达92.44%,昆明机场放行正常率排名全国十大机场首位。


聚焦季节性天气对航班的影响,探索出了“保腾芒”机场群协同运行模式,将三个机场视为一个机场的三条跑道,通过地面交通实现旅客在三地机场间的高效转运,降低因天气问题造成的航班取消和延误,最大限度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为中国民航中小机场群协同一体化运行提供了“云南方案”。



发挥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立足百姓需要,在广南修建坝塘水利设施,解决当地百姓用水问题;通过开展农技培训、产业定向扶持等举措,想方设法提升当地群众的技能水平,提高收入;积极在帮扶地区开展用工招聘、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设立助学金,减轻帮扶点因学致贫的压力。


聚焦产业特点,通过免除机场货邮操作费等一系列举措,推动部分航线货邮运价下降50%,实现共14.6万吨绿色食品、农副产品飞出云南;开通全货机“松茸”航线,助推当地松茸产值大幅增加,助力打造西南松茸集散中心。整合机场优质商业和媒体资源,全方位展现云南优质农产品和旅游资源魅力,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十八大以来,集团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累计投入资源价值5千多万元,积极主动彰显国企责任担当,不断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成效。


戎合控股

戎合控股以产业投资控股为主,投融资和产业发展兼顾,通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本运作,推动产业深度发展,以民用爆破物品及服务、防务装备、电力设备制造为公司主营业务,通过整合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等多种投资组合进行资本经营运作,做优存量,做大增量。


2021年,戎合控股合并营业收入40.3亿元,合并实现利润总额2.72亿元,年末资产总额98.13亿元,净资产56.18亿元,资产负债率42.75%。十年来,累计上缴税收总额41亿元,累计实现利润37亿元。戎合控股这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为四个“老”四个“新”:



“老”企业“新”面貌



戎合控股的所属企业大多是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方军工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曾是云南地方工业的骄傲,但因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协同创新能力低等原因,发展严重滞后,在这个背景下,戎合控股于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20年11月,整体划转移交至省国资委。


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在公司顶层设计中把党的领导体现出来,所属全资控股企业81户全部完成“党建入章”,把党的领导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化;全级次开展“第一议题”学习,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理论素养,涵养“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重要作用,25户企业制定并实施“党委前置研究清单”,真正把党的领导落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实处;加强党支部建设,114个党支部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消除党员“空白”班组,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公司所属一户企业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多户企业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使所属企业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40户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全部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完善经理层授权清单,140名经理层人员实现契约化管理;“两非两资”和“僵尸企业”清理退出7户;全面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住户31607户;医疗、教育机构移交14户;8984名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所属企业实现轻装上阵。



“老”产业“新”气象



始终紧扣民爆主业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主线,大力推进工业炸药生产工艺装备升级改造,以崭新技术、安全产品更好服务民生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把职工的安全作为公司的第一责任,先后投入约11亿元开展生产设备本质安全提升改造,相继完成12条工业炸药生产线自动化信息化技术革新,其中一条生产线产能2.7万吨,为国内民爆行业唯一试验示范线。改造后的生产线从原需要近400人压减为仅需要5人,连续9年未发生爆炸亡人事故,大幅减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拥有7730万发电子雷管产能及先进生产装备,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雷管产能。公司自主研发的刚性引火药头生产技术累计转让21条,转让19户企业,转让收入2.1亿元,全国一半以上的雷管生产企业购买了该技术。


如今,戎合控股拥有工业炸药产能 40.85 万吨,其中云南省内产能25.15 万吨、省外 9.7 万吨、国外6万吨;云南省内包装炸药产能16.9万吨、现场混装炸药产能8.25万吨。产品已大量服务于白鹤滩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昆明长水机场、沧源机场等机场建设;滇中引水工程、昆明地铁隧道工程、全省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等众多重点工程基础建设中,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老”装备“新”作用



技术革新过程中,戎合控股把技术创新与“为民除患”“为民解忧”相结合、相融合,实现了“小设备”造福“大民生”,服务“大产业”的愿景。


戎合控股所属的云南开关厂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生产步兵武器为主的军工企业,经历过艰辛的“军转民”,在市场找到了开关电气这个主业。十年来,不断完善高低压组合电器、隔离开关、断路器、中低压成套四类主导产品结构,通过自主研发和联合研发,完成了高海拔条件下智能化高压产品、智能开关设备本体、传感器、各智能组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克,高原系列产品遍布云南各地,为千家万户安全用电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企业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先后获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云南老字号”“云南名牌产品”“电力装备业务全国50 强”等荣誉称号。


戎合控股所属模三公司“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主导研发安全型青饲料切碎机,从根本上解决了旧式青饲料切碎机切手致残的问题,仅在曲靖地区就销售了1万多台,极大减少了广大农村群众因残致贫的隐患。


戎合控股所属锐达公司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家生产增雨防雹火箭的公司,其研制生产的增雨防雹火箭广泛应用于省内外减旱防雹及特殊气象作业场景。十年来,公司累计生产32万枚增雨防雹火箭,协助服务全省农作物保护达21500万亩,防冰雹保护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累计服务全国农作物保护达38000万亩,增雨防雹作业影响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有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老”工厂“新”责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在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戎合控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2月组织党员群众捐款36.65万元,向省指挥部物资保障组捐赠口罩3万只。组织动员职工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接种率达100%。戎合控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截至目前,所属各企业未发生一例感染。


积极响应国家农村农业政策,在昆明、曲靖、楚雄、红河、怒江等地开展帮扶工作。特别是地处山区的企业,在压缩现有人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用工的特点,广泛动员当地农村的村民进公司工作,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愿望。2012年至今,仅在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就解决农民工就业10308人,发放各类报酬 13824万元,有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公司业务覆盖南亚、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年来,公司向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转让炸药、工业雷管、起爆具、导爆索等生产技术;与老挝方合资成立的老挝寮云有限公司已成为老挝民爆行业龙头企业。2018年与哈萨克斯坦公司合作推进民爆物品生产项目,该项目被列入中哈两国元首见证的51个重点项目之一,2022年12月将建成投产,建成后将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单个民爆物品生产工厂。


更多详细内容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看发布会实录



‍整合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郑明皓 马正麟



推 荐 阅 读
● 云南的发展,依靠人才!发展的云南,呼唤人才!
● 多项“全国第一”!云南产业发展量质齐升
● 云南这两个县,先行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