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景迈山,续写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

云南发布 2023-04-13


春日景迈山,云海绕在山腰,阳光喷薄而出,在古茶林中投下斑驳的影子。

  “茶树发芽了,开山采茶了!”一年一度的春茶开采仪式近日在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中启幕。

  在开采茶叶前,景迈山上的傣族和布朗族群众祭拜茶神树、茶魂树,表达对茶树、大自然和先人的崇敬。

  人们载歌载舞,欢呼声穿透山林。“我们祭告祖先,有新茶叶可以喝了,感谢祖先种下茶树供我们吃穿住食。”景迈山茶农岩温发说。


景迈山茶农前往古茶林准备举行祭拜仪式(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10至14世纪,布朗族、傣族先后迁徙至景迈山定居,并开始驯化栽培茶树,逐步形成万亩古茶林。

  千百年来,生活在景迈山的布朗族、傣族先民以古茶林为核心,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

  “老祖宗的智慧就是草、茶、林的‘混搭’。”61岁的芒景村布朗族茶农南康说,布朗族村民至今恪守先祖帕岩冷留下的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

  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认为,景迈山古茶林与古村落的布局之妙,体现为一种“垂直海拔土地利用”方式——水源地在山顶,古茶林和村落在山地的中部,外围的防护林可以防止冬天低温和病虫害传播,而耕地则在水源充足的低海拔地区,避免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干扰。

  “由此,森林得以利用,茶林得以保护,村寨得以延续,彰显了先民遵循自然、保护古茶林的智慧。”熊登奎说。

  早在2004年,景迈山各个村落的电线改造就“让道”于古茶林。后来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景迈山的古村落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多年来,当地政府和村民都致力于保护景迈山“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景观结构。如今,行走在景迈山,古茶树枝干遒劲,叶片茂盛,传统民居风貌依旧,消防、饮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景迈山上的村民说,曾经的村落低矮破旧,政府部门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进行修葺,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景迈山茶农黄翠萍在古茶林里采茶(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走在古茶林里,不时能见到采茶的茶农。1984年出生的傣族茶农仙贡已是远近知名的茶人。仙贡一家世代以种茶、卖茶为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0年仙贡成立澜沧县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200多户农户加入其中。2012年,她贷款在山上开办农家乐,接待茶商和游客,并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发展成为食宿一体的特色客栈。

  仙贡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如数家珍,树上的花蜘蛛是除虫利器,地上的枯树叶是肥料。“倒下的枯木我们也不会搬走,这是山林最好的养料。”她说。

  在景迈山上,各世居民族自发形成了保护古茶林的“村规民约”。“严禁在古茶林内使用化肥、农药,严禁毁灭性采摘,严禁在古茶林内种植其他农作物……”仙贡说。

  相较于民间约定,当地政府用立法举措将古茶树保护工作推到新高度。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澜沧县委副书记张丕生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修订完善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20多部针对古茶林保护的规章制度。


俯瞰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里的古村落(无人机照片,2022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保护好完整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也要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在景迈山,许多村民用智能手机在直播间卖茶,或者将自家采茶、制茶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吸引人们前来观光、买茶。

  3月底,春茶采摘季到来,越来越多各地客商上山看茶买茶、参观游览。“今年茶叶的品质很好,景迈山的未来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继续奉茶为祖,共同守护好这个家园。”仙贡说。

撰文:吉哲鹏 何春好
来源:新华社
编辑:张音笛


推荐阅读

●划重点!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有这些要求

●最新进展!涉及云南多个高速公路项目

●全都有编制!找工作的看过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