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被“放大”200万倍,化身诱人“雪花”,你还恨得了它吗?
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为配合冠病疫情暴发两周年,举办特展“艺解纷乱:反思疫情”,从艺术和科学的角度解析疫情如何改变个人,以及这个世界。参展艺术家通过装置、电影和雕塑,探索冠病的病理学,以及人们受困疫情的孤独与焦虑。
英国雕塑家卢克·杰拉姆的玻璃雕塑《冠状病毒》,比实际病毒大上200万倍。
英国雕塑家卢克·杰拉姆(Luke Jerram)在Zoom视讯记者会上透露,自己患有色盲,认为科学家发布的细菌病毒图像经常人工上色到令人惧怕。十几年来,他将菌毒雕刻成诱人的玻璃雕塑,以其玻璃微生物学系列受到关注。他在2020年初受美国大学委托创作直径23厘米的《冠状病毒》玻璃雕塑,比实际病毒大上200万倍,出现在电视与生物学书本上,并巡回各地展出。
杰拉姆在2020年11月确诊冠病后,又创作《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向科学家致敬,充作筹款之用。他说:“在西方国家,我们有接种疫苗的特权,但很多国家没有。”其作品使用与医疗和科学玻璃器皿相同的技术和材料制成,第一次在亚洲展出。
卢克·杰拉姆的玻璃雕塑
《牛津阿斯利康疫苗》。
这是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特展“艺解纷乱:反思疫情”(Hope from Chaos: Pandemic Reflections)的展品之一。该馆为配合冠病疫情暴发两周年,从艺术和科学的角度解析疫情如何改变每个人,以及这个世界。
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开发的展览“暴发:互联世界中的流行病”,探讨病原体如何从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以及一些病毒为何会暴发成为流行传染病。由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家团队开发,可循环再使用的纳米科技抗菌口罩,可有效消除99.9%的细菌、病毒和微粒,第一次公开展出。
滨海湾金沙景点副总裁霍诺尔·哈格(Honor Harger)说,通过装置、电影和雕塑,参展的艺术家探索冠病的病理学,我们已熟悉的隔离和照护的仪式,还有确诊冠病后的痛苦和震惊,以及协助艺术家应对生活,在大流行病中的仪式和实践。他们来自新加坡、亚洲、非洲、北美和欧洲。
曹斐偕女儿创作疗愈心灵
中国艺术家曹斐与女儿在疫情期间共同创作《不安之岛》。
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说,结合录像、素描与雕塑的作品《不安之岛》创作于2020年初,她与丈夫(新加坡艺术家林载春)、孩子受困于新加坡公寓长达九个月的期间。她买了画笔与纸张给孩子,不知道何时可以回返北京,发展到用家庭戏剧形式,以个人书写开展现实与想象的故事。全世界面对疫情的共同际遇下,作为母亲与艺术家的曹斐是用想象去应对困境。
疫情期间与女儿一起创作,曹斐形容“更像心灵治疗”。她克服了技术的局限,用手机拍摄人类处于孤岛状态的录像,女儿天真的演绎恰恰带出人类在困境中的希望。
南非摄影师郎祖左·格克瓦和概
念艺术家Pierre le Riche利用非
洲文化元素装饰口罩。
非洲人会佩戴面具出席神圣的仪式,这给了南非摄影师郎祖左·格克瓦(Nonzuzo Gxekwa)和概念艺术家Pierre le Riche灵感。他们利用非洲文化元素,男女肖像照与鲜艳色彩装饰医用口罩,让公众乐意佩戴口罩,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艺术家Eun Vivian Lee长达10米的纸质装置《2020年日记》。(艺术家提供)
旅居新加坡的艺术家Eun Vivian Lee从2020年1月开始用贝壳制成的颜料写日记,在疫情的恐惧不安中寻找色彩与秩序,以100万个点,创作出10米长的纸质装置《2020年日记》。她在录像中分享艺术实践如何有助于保持疫情下身心的健康。
加拿大艺术家Ivetta Sunyoung Kang自疫情封锁边境开始,用Post-it便签纸手写一系列减缓焦虑,诗歌性的指示。作品《温柔的手》包含视频,示范仅用一双手去集中精神,抚平情绪的几种方法。
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由56幅画组成《病毒阻断期绘画》。(艺术家提供)
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面对疫情的焦虑,从2020年4月7日起,每一天作一幅画,完成了56幅,组成《病毒阻断期绘画》。每张尺寸一样,画上阻断措施实施期间随处可见的X图案。
该馆也开展长达一年的“心理健康季”,通过展览、教育性活动与公共节目,提高人们在疫情期间对身心健康的意识。
相关阅读:
文:黄向京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