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一小撮英文精英想改变双语政策,或导致新加坡人“文化失根”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3-05-28


4月23日,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在怡和轩第15届华文书籍奖颁奖仪式上,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他强调,英语是新加坡各族同胞沟通,以及与世界接轨的语言,但它不是新加坡人的母语,也不是新加坡唯一的语言。他强调,新加坡不能成为只讲英语的单语社会。


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重申,新加坡须坚持双语政策,并帮助每一名学生把母语学好。(档案照)


他重申,新加坡须坚持双语政策,并帮助每一名学生把母语学好。“母语是我们的根,树要根深才能叶茂。英语是我们多元文化社会的共同语言,我们用它与马来族、印度族同胞交流,也用英语与世界沟通。但它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也不是新加坡唯一使用的语言,所以我们不是、也不能成为一个只用英语的西方社会。”


本来这些都应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不过,现在看来有不少人已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进而也对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做出不同的解读。虽然我们的宪法明文规定,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同属官方语言,但有些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英语当成自己的“母语”以及新加坡人的“国语”,并认为不懂英语的人(外来移民)就不能成为新加坡公民。有些人也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英语优越感和排他心理,认为不懂英语的人也不应该在新加坡工作。这些人都忘了自己的祖辈来自何方,也就是忘了自己母族文化的根。一个民族不能饮水思源绝对是危险的!


所以,徐芳达的话是很适时的提醒: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也不是新加坡唯一使用的语言,所以我们不是、也不能成为一个只用英语的西方社会。


从我们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看,上述错误认知的出现,可以说是一记警钟,我们应该有所警惕。因为,错误的认知一旦普遍化,将把我们的社会导向歧途。首当其冲的必将是我们的双语教育政策。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过虑,或是杞人之忧。但事实不然。


最近,有人提出,应将英语测试作为新移民的遴选条件,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果只懂得母语(即使它们都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就没资格成为新公民。有关课题甚至在国会引起激烈的辩论。在英文的社交媒体上更是乱成一片。看到有人为了替某方辩护,竟然说:“当年(建国总理)李光耀关掉华校和淡米尔文学校,强迫每个人都讲英语……”


还好我们这些老人是过来人,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但难保不会有一些认为只懂英语就够了的新加坡人,被这种扭曲事实的网上言论所误导。这件事也说明,即使到今天,还有人对新加坡的语文政策或不甚了了,或耿耿于怀。换言之,双语政策并非坚如磐石,如果换上一个政党执政,情况很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其实,有些人一开始就反对双语政策,至少有一小撮英文精英也一直想改变这一政策,比如建议取消中学华文及格作为进入大学的基本要求。设想,如果有一天这股势力壮大起来,对政府造成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后果会怎样?


这不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当英语逐渐成为家庭语言,并在不知不觉中被许多人视为“母语”后,既定的语文政策必然要面对被修正的压力。也许这不会在一两代人之间发生,但之后则很难说。我们也无法全怪未来的人,因为他们一出娘胎,父母就和他们讲英语,当他们入学时,母语也自然成了外语,他们当中有些人自然会对学习“外语”产生抗拒感。


因此,不时提醒和回归语文政策的本源是必要的。如果一整代人忘了本源,双语政策就可能面对危境。语文政策的本源是多元种族、语言社会融合的需要,它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以英语作为各族沟通的语言和行政用语,二是通过强制学生学习母语,保留本族文化的根。简单地说,英语为用,母语为本。但如果我们不小心,结果很可能是本末倒置。


要在两者间取得平衡发展并非易事。因为,当英语逐渐变成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时,母语自会被边缘化,久而久之,很多人会觉得它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为什么非学不可呢?特别是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以及考试不及格时,必会对父母产生压力,进而对政策产生压力。


如果双语政策的堡垒最终被攻破,那新加坡人文化失根(deculturalization)将会成为事实。但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所谓的自作孽。失根的结果是悲惨的,因为不管英语讲得多好,终究无法改变肤色,无法变成白人,也无法改变东方社会的事实。失根的结果就是英化,切断了与母族文化的联系,在文化上被殖民。


家长学校和社群都要努力


当然,这是最坏的场景,也并非无法避免。最重要的是要及时纠正偏差,回归本源,以免本末倒置的趋势发展到难以逆转的地步。这须要家长、学校和社群的共同努力。


年轻家长一定要在家里为孩子从小营造讲母语的机会和环境,不能为了方便,只用英语。学校除了尽量改善教学,也应该尽力鞭策学生努力学好母语,同时在校内主办更多让学生应用母语的活动。社群必须集中力量推广华语的社会用途,会馆在这方面更加义不容辞。讲华语运动必须说服年轻家长尽量在家和孩子讲母语,不能让家庭英语化。因为,在失去方言之后,华语已成了最后一道防线。


双语政策的出发点至善,让我们的国民都能掌握双语,这对新加坡在国际上开拓发展空间是绝对有利的。如徐芳达所言,学好母语,“不仅有助于保存和加强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能让我们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继续翱翔。”


新加坡人应该有一种基本的认知,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以及必须依赖全球市场的小国国民,懂得越多语言越好。以为只要掌握英语就能到处通行无阻,这是妄想。错把英语当母语,还排斥英语不好的人,则是无知。未来有一天如果不幸走上文化失根之路,不管是自愿的还是梦游式的,都是莫大的悲剧。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相关阅读:




文:吴俊刚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热门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