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最大阻碍是什么?亚洲各地青壮年看法不一 | 谁最能影响年轻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教务长讲席教授程天富认为,“鉴于新加坡的拥屋率已达约90%, 不少本地青壮年对房价的期望主要不是组屋,而是公寓”。
他告诉《联合早报》,拥有公寓是新加坡传统5C理念中衡量舒适生活的一大标准,也是青壮年心目中的理想住所。然而,近年来新加坡公寓价格的飙升,超出了不少人的承受能力。
认为“房价过高”反映住屋供不应求
而非难以负担
另外,“房价过高”还反映了住屋供不应求的情形。疫情期间,许多住宅项目搁置,预购组屋即使成功申购,完工期也往往要等上五至六年。这些年轻人面对的是所谓的“可及性”,而不是“可负担得起”的问题。
他指出,近来新加坡政府大量增加了预购组屋的供应,也陆续会推出更多等待期较短、可在约三年左右建成的项目,以让年轻夫妇能更快拥屋。组屋转售和私宅市场也在去年底回稳,在政府多管齐下的政策下,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也开始获得缓解。
学者:出行成本与时间有时高于供房本身
然而,不同地段的组屋,房价存在明显差别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哲学系讲师沈耀发认为,新加坡不乏价格可承担的住房,但当局仍可继续通过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让这些住房变得更有吸引力。“对于许多居者而言,出行成本(包括通勤时间)有时高于供房本身。”
沈耀发还认为,调查报告中所提的“房价”不仅针对住房本身,而且还包括婚姻、家庭及社会认同感,以及逐步实现人生目标等诸多与住房相关的愿景。从这个角度看,受访者对房价的担忧也折射出对自己与这些愿景渐行渐远,甚至无法实现的担忧。
在这项调查中,中国大陆受访者没有把“房价过高”视为主要阻碍,这让程天富感到一些意外。“因为尽管近来中国的楼市不景气,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房价依然高得离谱。”
他认为,目前这些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达到年平均收入的25到30倍左右,香港的这项指标也有20倍。“如此来看,中国受访者的调查结果,并非真正反映房价已经趋于合理,而比较可能是受访者认为房价太‘高不可攀’,索性不去考虑买房了。”
第二大阻碍“学不够用”
学者:因学校教育和科技发展脱节
对于排在“房价过高”之后的第二大阻碍“学不够用”,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陈景祥教授认为,调查结果完全在他预料之中,因为学校教育和科技发展之间有脱节。
他解释道,传统学校一般会教很多东西,崇尚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批判思维,但自从出现互联网和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之后,学习变得不那么难了,学生只要肯花时间就能够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然而,当学生进入职场,遇到各种新科技带来的压力,学校所学的内容未必用得上。这也是当下教育碰到的一大问题。
新加坡近七成青壮年有信心
未来10年将拥有幸福家庭
受访专家认为,新加坡人对“幸福家庭”的定义如今或有更宽泛的解读,但这未必意味他们否定传统核心家庭和价值观。
“2024年亚洲青壮年价值观调查”显示,新加坡青壮年未来10年内最想实现的目标是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与中港台及马国青壮年相同。
约两三成新加坡受访者对结婚生子却步
新加坡受访者的第二和第三大目标分别为拥有自己的房子和找到喜爱的工作。
另一方面,这项调查数据也显示,新加坡受访者中,有19.6%认为自己完全不会或不大会结婚;34.4%则表示完全不会或不大会生养小孩。
学者:新加坡人较广义理解
无小孩或单身都算“幸福美满家庭”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哲学系讲师沈耀发在高等教育学府有七年的执教经验。他观察到,新加坡不少年轻人如今对“幸福美满的家庭”有较广义的理解,认为婚后与配偶一起生活,即使没有小孩或只养宠物,或保持单身与父母同住,以及与其他家人保持和睦关系,都称得上是幸福家庭。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公共政策助理教授陈宝玲认为,许多人将他们与亲人的感情联系,视为比金钱物质或个人成功更有意义。她指出,即使那些不大想结婚或生养小孩的人也如此认为,这显示人们相信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侄儿侄女等建立密切联系,也可以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情绪上的需求。
尽管如此,陈宝玲认为,这并不意味新加坡人否定传统核心家庭价值观,或认为传统核心家庭结构欠理想。
对结婚生子犹豫或能力信心不足
难累积足够储蓄
也是国大教学学会副研究员的沈耀发目前36岁。他认为,年轻人和青壮年对结婚生子犹豫不决,或许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他观察到,自己的朋友群当中,有些人因为之前经历多次感情挫折,宁愿保持单身,有些人则担心自己无法很好地养育孩子。
“另一种情况则是,有些人认为,自己必须累积充足的资源,才有足够信心迈向人生的另一阶段,否则将来会碰到很多挑战。我碰到不少同辈屡次推迟结婚生子的目标,因为他们认为还没有累积足够的储蓄或资源。有些人甚至觉得,他们很难累积足够资源,因此可能会一直延迟生育孩子的计划。”
26岁的理财电子简报平台HustleVenture创办人钟智雄,刚在两年前正式创业,目前还没有成家的打算。他认为,很多年轻人和他一样,觉得用了好些年念书,应该先享受生活和开展事业的成果。
“对我们的长辈来说,他们可能在完成中学或理工学院后,工作四五年,就开始与心仪的对象组织家庭。如今,我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拉长了。男生完成大学教育约25岁至26岁,女生则大概是23岁至24岁。我觉得,很多Z世代的年轻人觉得应该先为自己而活,以及先做好理财规划,然后才安定下来结婚生子。”
同龄群组影响被社媒放大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陈景祥教授指出,青年本来就容易受到同龄群组(peers group)的影响,而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效应,导致许多低头族一直在关心同龄人在脸书、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分享的信息。
他结合个人体会总结得出,虽然有些人意识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不同,但他们仍然选择躲在社交媒体世界里,而这种现象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陈景祥说:“我的新年愿望是多看一些书,网上的信息常常是碎片化的资料,让人觉得知道得多,却不能深入、系统地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哲学系讲师沈耀发今年36岁,恰属此次调查受访年龄。他认为,人们总是趋于关注同龄人或相似职业的社交媒体群,社交媒体也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下向人们推送大量相关信息。
学者:社媒左右年轻人看世界
“我的很多学生都认为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内容值得相信,因为很多人都在说同样的事情。可见,社交媒体正在左右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沈耀发列举了2021年底美国学生贷款危机对新加坡产生的影响。他说,当时美国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流露的恐慌,甚至让不少新加坡学生担心无法偿还教育贷款。
“一名国大新闻学俱乐部的学生曾就该问题采访过我,我向她解释和计算后,她才意识到,原来本地的教育贷款比美国的更合理。”
父母影响力受限于代沟
政治人物影响力不如企业家
沈耀发认为,与朋友同事相比,父母的影响力受限于年龄产生的代沟,而政治人物在很多年轻人心目中有些“高高在上”,两者对受访新加坡青壮年的影响力都不及更“接地气”、通过不断自我挑战取得成功的企业家。
国大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恩赐认为,这可能与新加坡青壮年对创业经商的兴趣增长有关。“他们当中一些人认为,创业者可以获得高于朝九晚五的收入,并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就能实现经济独立。”
这次调查中,政治人物在新加坡的影响力只排四,陈恩赐认为,一些研究调查显示,政治在新加坡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这让越来越多的国人抱着更大的批判性看待政治人物。“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更倾向于质疑政治人物的观点,而不容易受到政治人物的影响。”
文:张俊、许翔宇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