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臂掖——南北丝绸美丽邂逅
不望祁连山顶雪
错将张掖认江南
张掖
作为丝绸之路“居中四向”的交通孔道
南依青藏高原
北抵蒙古高原
东接金昌
西通酒泉
......
张掖丹霞风貌
8月18日下午,“重走丝绸之路” 采访组抵达张掖时,遇到出征以来难得的“变脸天”。刚才还蓝天白云、阳光灼人的天气, 突然间乌云密布。凉风吹在身上,让人不由感到些许冷意。
张掖向南近400公里处,西宁煌源,因丝绸之路与张掖相连。此前一天,采访组途经当地时,透过丹噶尔城曾经的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仿佛看到有“海藏咽喉”之称的这里,往昔茶马互市集散地以及重要驿站的繁荣与昌盛。
咽喉要塞
南北丝绸跨越时空握手
踏访“黑水国南城遗址”
张掖市区向南10多公里处,坐落着“黑水国南城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这里,如今仅存一大圈残垣断壁。
“前些年, 这些土城墙还老高, 眼下明显塌了不少。”19日下午,《张掖日报》副总编辑林江引导采访组来到这里, 指着眼前的遗址说。黑水国当年系丝绸之路张掖段重要的驿站, 当地史学界有一种推测, 黑水国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的张掖城。“研究表明,黑水国当年贸易繁荣, 建筑材料沿用汉代式样。”张掖市社科联原副主席陈洧介绍,黑水国的消亡,与当地气候恶化、 沙漠化推进相关。1935年,国民党军阀马步芳手下一名旅长韩起功率两个营的兵士, 在黑水国遗址破坏性挖掘, 仅出土的汉砖就铺了7公里长。
站在“黑水国南城遗址”北门城墙高处望去, 遗址全貌尽收眼底:巨大的洼地里,遍布残缺的砖瓦,从这些砖瓦碎片中,让人联想到当年城池建筑群的风姿。遗址外几乎沙化的地表上, 散布着沙漠中才能看到的红柳、 蓑蓑草等植物。
历史上, 张掖曾因战乱多处于“三不管”之地。虽然如此,丝路上贸易依旧不断。从这里向南翻越祁连山,可直通兰州;向北穿越沙漠,经包头、呼和浩特可抵张家口;向东,过黄河可直达中原。当地史学家认为, 受制当年交通条件,张掖的丝路向北最为便捷。当年经丝路流往西域的商品,大都来自中原一带,此观点与兰州大学博导倪国良的看法一致。此前采访组在兰州采访期间,倪国良认为,西安以西丝路的商品绝大多数来自中原,西安以南丝路的商品,来自西南一带。
陈洧说,他没有到过南充,但对南充的丝绸历史及文化早有耳闻,史料显示,唐朝时,南充一带生产的丝绸产品, 就是朝廷的贡品。前些年,“丝绸源点”落户南充,充分展示了南充厚重的丝绸历史与文化。历史上,南充丝绸运往长安或南下到东南亚,与中原一带丝绸产品经丝路运往中亚各国,在古代商品交易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名城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张掖文化
《张掖日报》副总编辑林江(左)向采访组赠送纪念品
张掖市区有条明清街。明清街附近十字路口, 立有一座白色的塑像。塑像座基上,刻有“马可·波罗”纪念碑字样。
当地对马可·波罗历史上来中国的史料研究发现,元朝时期,马可·波罗及叔父来到中国,曾在张掖待了一年。在张掖期间,马可·波罗对当地风土人情作了大量的了解, 归国后写出影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对张掖作了介绍,其中包括张掖的“大佛寺”,马可·波罗之所以对张掖“大佛寺”感兴趣,是因为该寺中有国内最大室内泥塑卧佛。“汉郡唐州古胜地, 清风明韵新潮街”, 当地的明清街头牌坊两侧,此对联格外醒目。垂地柳枝掩映下的街道建筑保持明清风貌。全长近千米的此街,实际上是张掖城的步行街。复建的此街,也是明代张掖城的建筑缩影。步行街林林总总的商铺中,餐馆占绝大多数,其中不乏川渝菜馆的身影。
离此不远处的甘泉公园,与南充北湖公园相似。下午时分,公园里休闲的市民不少。林荫下,几名老人唱得正欢。“哦,你们是四川南充的。”见记者驻足欣赏,73岁的刘文庆老人说, 他对南充很是向往,只因为带孙子走不了。话毕,老人现场演唱了一曲《三峡情》。另一位老人见状,也来了兴致, 跟着演唱了一首当地小调《割韭菜》。
张掖是块历史厚重的土地。汉武帝元狩二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逾马支山,击败匈奴。公元前138年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于张掖通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等河西四郡,河西地区从此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当地博物馆文史载;隋大业五年初,隋炀帝御驾亲征张掖,大会西域27国使臣,史称“万国博览会”。
延伸阅读
红色·张掖
营山籍女红军王定国张掖脱险
采访组在张掖市红西路军纪念馆
8月17日,反映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张掖平山湖大峡谷景区开拍。总导演白永成表示,该剧除了全方位展示西部脱贫攻坚成果, 还将展示张掖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林江介绍, 张掖还是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当年, 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大大小小战斗上百次, 其中有40多次在张掖发生。”张掖市红西路军纪念馆副馆长吴兴梅说。
两张黑白照片, 悬挂于纪念馆展室墙上。这两张照片中,都有营山籍女红军王定国的身影。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红西路军渡过黄河西征后, 在河西走廊与国民党马步芳部激战, 其中在张掖发生大的战斗达8次,虽然重创敌军,但红西路军损失惨重,至最后突围走出祁连山时, 仅余下420人。在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中,不少红军指战员受伤被俘,王定国就是其中一个。后王定国被营救出来, 成为张掖甘州秘密党支部成员,后被送往延安。1984年王定国回访甘州,与幸存的战友重逢。
纪念馆中,还有一组雕塑:王定国在监牢中看望被关押的红西路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刘瑞龙。入狱后的刘瑞龙任狱中共产党支部书记,领导狱友们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斗争。刘瑞龙被营救出狱后赴延安接受新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农业部副部长。
与纪念馆同处一地的,还有高金城烈士纪念馆。吴兴梅介绍,高金城并非共产党员,但在当年与共产党肝胆相照,利用基督教徒、医生的特殊身份,在营救红西路军被俘人员中大显身手。经过他的努力,近300名红西路军指战员被救,其中就包括王定国、刘瑞龙等。
高金城的身份以及营救红西路军被俘人员的行动,最终引起马步芳的怀疑。1938年2月3日, 高金城被马步芳的手下逮捕,不久被杀害。
营救红西路军被俘人员,高金城在丝绸之路唱响红色战歌。2011年7月,央视《大营救》开拍,高金城的事迹搬上银幕。
绿色·张掖
打响生态环境治理战
采访组与红西路军纪念馆副馆长吴兴梅(右二)交流
8月19日下午, 张掖市区降雨,雨量虽然不大,但在祁连山与合黎山相夹、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这里,令人十分可喜。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引领下, 张掖搭上中欧班列的“顺风车”:当地出产的蔬菜采取冷链技术后, 用集装箱从当地上火车运往中亚、欧洲及俄罗斯等地。“70%至80%的蔬菜销往国内外,宁夏、新疆、青海以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市场,都有张掖蔬菜的身影。”陈洧说,他是张掖生态巨变的见证人。上世纪70年代,当地风沙过后, 家家户户墙后就会出现一道沙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张掖打响生态环境治理战,通过网格固沙,栽耐旱植物,终让沙漠变绿洲。“说张掖为绿洲并不过分。”林江告诉采访组,明代就有“金张掖”之称的张掖,如今已成为甘肃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蔬菜远销10多个国家,仅甘州区乌江镇谢家湾村的蔬菜基地就达4000余亩。籍贯四川成都的林江说,张掖还是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量占全国的70%。
而最令张掖人感到自豪的,是他们为恢复和保护居延海作出的贡献。2008年以来, 张掖实施黑河调水工程,在本地农作物生产用水高峰期, 实施滴灌技术, 让足量的黑河水流向下游,确保内蒙古境内的居延海生态环境向好。
“重走丝绸之路”采访组刘海 李波 张松 周汉兵 发自张掖
内容来自南充晚报
● 南充经开区与南通泰禾化工举行项目签约仪式,助力南充打造油气化工千亿产业集群
●重走丝路 从南充出发 ———2019中国西部丝博会大型文化采风活动出征仪式举行
● 重走丝绸之路‖“天汉”之城丝路寻踪 南充丝绸在唐代雄冠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