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西安晚报:你们两个半土不洋的小伙子,要看什么诗?

黄堡书院
2024-09-24

五十年的书香

和 谷

来源:西安晚报 2021年4月15日


钟楼边的一缕书香,五十年不曾飘散。

在老家读中学的少年时代,就听说“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老一辈人不管有没有文化,都会有一个地理概念,西安是中国的中心,钟楼是西安的中心,位置显赫。我在十四岁的时候,随着“文革”大串连的队伍,第一次站在钟楼下,然后向东走几十步,就到了心目中向往的新华书店。渴望买几本喜欢的书,可惜囊中羞涩,过过眼瘾罢了。印象中,这是天底下最有知识的地方,是我眼中最华美的书店。

二十岁的时候,我有幸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每个周六或周日,钟楼边的新华书店便是必到的目的地。书店门前,是整个西安城最拥挤的地方,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右边的小巷有卖冰棍和糖果小吃的摊点,再往里走有影剧院,通往熙熙攘攘的案板街,往北是易俗社。新华书店是一座庄重雄沉的苏式建筑,饱藏多类书籍的宝库里像涌动着一个知识的海洋,令人精神爽朗,心向往之。置身于人群簇拥的书店里,有点类似朝圣的心理,拥挤着去浏览翻阅那些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即使缺钱购买,也同样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滋养,内心有一种满载而归的享受。

记得一进门,下几级台阶,迎面是几排流行的新书隔挡,左边走道两旁是社会科学类如文史类书柜,右边是自然科学类,后边有古籍经典辞书类图书。二三楼也有丰富的分类书籍。我肯定是直奔文学类书柜,一层层一本本地浏览封面或书脊的书名,有没有我想要买的书,又增添了哪些新书。

1974年学校放暑假,因路费拮据,我留下来安静地看书,在学校拉垃圾每车可以挣到两角钱,补贴读书费用。贾平凹在等亲戚的卡车捎他回家,二人便做伴住在一起。当时《人民日报》整版发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七二级集体创作的抒情长诗《理想之歌》,之后知道是由陶正、高红十执笔的,反映了知识青年在陕北和教育革命中锻炼成长的风貌。“红日、 白雪、 蓝天,乘东风,飞来报春的群雁。从太阳升起的北京启程,飞翔到宝塔山头,落脚在延河两岸。”我俩朗读着这青春的诗句,思谋着写一首《工农兵学员之歌》,抒发自己大学生活的情感。天热,蚊虫叮咬,俩人只穿了裤头,轮流伏案或在床上伸腰歇息。“长江,黄河,奔腾扬波。朝霞,红旗,彩云朵朵。”一个昼夜便写出了数百行的长诗。诗稿寄到了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编辑室,诗歌编辑文大家看后回信,让我俩去交谈,诗稿已用小楷毛笔删改的密密麻麻,交我俩誊抄后,编入诗集《放歌天安门》出版。

有天一大早,我俩冒着寒风守在钟楼边的新华书店门口,刚一开门,就挤到了文学类新书柜前,看见书架上摆放了一排诗集《放歌天安门》,禁不住激动的心情。售货员是一位中年妇女,齐耳短发,身着戴着袖筒的蓝色工作服,认真地整理书籍。我和平凹有点怯生生地问道,能拿这本《放歌天安门》看一下吗?售货员告诉说,那是诗。意思是你们两个半土不洋的小伙子,要看什么诗?我上前说,那诗集有我俩写的。对方有点诧异,是吗?拿下一本来,哟,平凹、和谷,是你俩的名字?是的,给买二十本。对方高兴地递过一摞书,每本两毛六分,收了五块二毛钱,把书包扎好递过来。还对旁边的人说什么,意思是这俩娃是写诗的,真是红萝卜调辣子吃出没看出。

我俩拎着书穿过钟楼,在大芳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题字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西北大学74.12.13”。出小南门,在路边的面馆一人吃了一碗浑汤面,共两毛四分钱。回到学校,在操场乒乓球案子上把书摊开,暖阳映照在散发着墨香的书上,一起开始朗诵自己写的诗。临到毕业的联欢会上,全班同学又朗诵了这首诗,赢得一片喝彩。

之后二三十年,我一直做编辑或文学组织工作,无论是在红缨路《陕西青年》,还是在教场门《长安》编辑部,其间曾在社会三路市作协办公,钟楼新华书店一直是我经常涉足的去处。文学思潮的变幻风起云涌,这座新华书店便如同时光河流中的两岸风景,令人常见常新。也从这里购买了许多书,充实了自己越来越丰富驳杂的书房,启发创作的思维,陆续写出了若干部书,为社会提供了精神食粮。

这期间,在海南工作生活了八年,将新出版的《古都纪事》《和谷散文精选》寄放在这里代售,每次回西安总要到这里看看书卖的情况。书是卖光了,因结算手续繁琐,也没获得什么经济收益,但把自己的写作劳动成果分享给家乡的读者,心里也是舒坦的。

新世纪后,突然看到多年伴随自己精神生活的新华书店迁离了钟楼边,心里掠过一阵失落感。市场化潮流的冲击,难道已经把一个书香弥漫的神圣之所在排斥走了不成?于是,每每路过此处,只是驻足打量一下,回顾曾经的美好记忆。也偶尔前往端履门西南拐角的新华书店新址,尽管各类书籍琳琅满目,文学类已经边缘化,不再像在钟楼边那么有归属感和亲切感。

近几年常去的是小寨汉唐书城,或北郊蓝海风书店,书籍品类繁盛,有休闲配套设施,是读书买书的好去处。听说新华书店又重返钟楼边,是在读书人中纷纷传递的大好消息。这不啻是一个书店的归去来兮,而是文化价值观的回归,一定前往观瞻,将是余生一件愉悦的事。


和 谷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顾问,黄堡书院院长。《市长张铁民》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著作《和谷文集》14卷、《柳公权传》、舞剧《白鹿原》等多部。作品译为英文、法文。

来源:西安晚报  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文章阅读:

铜川(同官)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韦思贤

王蒙:中国文化的六个鲜明特色

和谷《石槽记》西安晚报2021年4月10日悦读周刊

在铜川焦坪的那四年不堪回首

【精彩视频】《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蕉萍纪念会

和谷:雷锋与蕉萍

清明,有一群不一样的鬼

人民日报/唱支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给党听》:人民心声的大合唱

铜川市音协原副主席、86岁李晓军女士一行到访黄堡书院

《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蕉萍纪念会在铜川黄堡书院举办

名人私密照片/可你的心在流泪啊妈妈

清明赏花何处去?孟姜塬秦人村落邀您来

读梁耘书法/川淮

习仲勋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和谷

简说阎纲/李木生

铜川文化宫,来自法国巴黎的怀念

孙思邈故乡的三代名中医 / 作者:和谷 孙阳

陈忠实的艺术

和谷《市长张铁民》和《无忧树》的获奖内幕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