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谷
今日西安晚报:你们两个半土不洋的小伙子,要看什么诗?
五十年的书香
和 谷
来源:西安晚报 2021年4月15日
在老家读中学的少年时代,就听说“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老一辈人不管有没有文化,都会有一个地理概念,西安是中国的中心,钟楼是西安的中心,位置显赫。我在十四岁的时候,随着“文革”大串连的队伍,第一次站在钟楼下,然后向东走几十步,就到了心目中向往的新华书店。渴望买几本喜欢的书,可惜囊中羞涩,过过眼瘾罢了。印象中,这是天底下最有知识的地方,是我眼中最华美的书店。
二十岁的时候,我有幸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每个周六或周日,钟楼边的新华书店便是必到的目的地。书店门前,是整个西安城最拥挤的地方,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右边的小巷有卖冰棍和糖果小吃的摊点,再往里走有影剧院,通往熙熙攘攘的案板街,往北是易俗社。新华书店是一座庄重雄沉的苏式建筑,饱藏多类书籍的宝库里像涌动着一个知识的海洋,令人精神爽朗,心向往之。置身于人群簇拥的书店里,有点类似朝圣的心理,拥挤着去浏览翻阅那些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即使缺钱购买,也同样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滋养,内心有一种满载而归的享受。
我俩拎着书穿过钟楼,在大芳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题字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西北大学74.12.13”。出小南门,在路边的面馆一人吃了一碗浑汤面,共两毛四分钱。回到学校,在操场乒乓球案子上把书摊开,暖阳映照在散发着墨香的书上,一起开始朗诵自己写的诗。临到毕业的联欢会上,全班同学又朗诵了这首诗,赢得一片喝彩。
之后二三十年,我一直做编辑或文学组织工作,无论是在红缨路《陕西青年》,还是在教场门《长安》编辑部,其间曾在社会三路市作协办公,钟楼新华书店一直是我经常涉足的去处。文学思潮的变幻风起云涌,这座新华书店便如同时光河流中的两岸风景,令人常见常新。也从这里购买了许多书,充实了自己越来越丰富驳杂的书房,启发创作的思维,陆续写出了若干部书,为社会提供了精神食粮。
这期间,在海南工作生活了八年,将新出版的《古都纪事》《和谷散文精选》寄放在这里代售,每次回西安总要到这里看看书卖的情况。书是卖光了,因结算手续繁琐,也没获得什么经济收益,但把自己的写作劳动成果分享给家乡的读者,心里也是舒坦的。
新世纪后,突然看到多年伴随自己精神生活的新华书店迁离了钟楼边,心里掠过一阵失落感。市场化潮流的冲击,难道已经把一个书香弥漫的神圣之所在排斥走了不成?于是,每每路过此处,只是驻足打量一下,回顾曾经的美好记忆。也偶尔前往端履门西南拐角的新华书店新址,尽管各类书籍琳琅满目,文学类已经边缘化,不再像在钟楼边那么有归属感和亲切感。
近几年常去的是小寨汉唐书城,或北郊蓝海风书店,书籍品类繁盛,有休闲配套设施,是读书买书的好去处。听说新华书店又重返钟楼边,是在读书人中纷纷传递的大好消息。这不啻是一个书店的归去来兮,而是文化价值观的回归,一定前往观瞻,将是余生一件愉悦的事。
往期文章阅读: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