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需全领域科技创新支撑

汤怀志 郧文聚 土壤家 2022-07-27

作者:汤怀志 郧文聚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年4月21日)


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系统性提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笔者认为,有底气实施“硬措施”的关键在耕地资源的科学认知清晰化、技术手段多样化、管理制度精细化。


一是耕地本质要名实相符。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既明确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数量要求和质量要求,18亿亩耕地数量质量必须保住,同时明确了耕地利用优先序,必须长期稳定用于农业和粮食生产,不得随意改变耕地用途,高标准农田更是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仍需注意,耕地长期稳定利用存在巨大挑战:一方面我国高强度利用下的耕地退化发生面大,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漏斗加深,长江中下游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威胁耕地资源保障安全和耕地生态系统安全,坚守耕地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目标任务空前艰巨;另一方面小农户粮食生产格局并没有发生深刻变革,耕地资源利用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户积极性不足问题势必影响耕地资源稳定用于农业生产。


二是科技支撑耕地资源保护。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是要求各地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从优先序、空间关键上厘清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的关系,落实到地块和图斑。强调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将为后续耕地保护动态监测提供依据。借助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包含耕地类型、种植体系、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耕作系统、健康状况、生态系统等多维度监测体系,能够将当前耕地保护“被动发现”升级“主动防范”,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实现耕地资源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


三是耕地保护建设责任落实到人。中央、地方作为耕地资源保护的最终责任主体,五级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保护目标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自然资源部门作为耕地保护落地生效的重要一环,有责任行使好耕地资源监管者权力,督促各级“田长”认知耕地本底、守护优质耕地、治理问题耕地、管理耕地行为,确保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贯穿各个过程。


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是在科学分类、试点先行、成果共享下的自然资源调查,将为提升我国我国耕地保护建设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一是土壤普查首重科学分类。我国已经开展了两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1958-1960年),以土壤农业性状为基础,并提出全国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1979-1994年),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及其属性为土壤分类依据,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5级分类,分级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制图,编绘了土壤类型图、土壤资源利用图、土壤养分图、土壤改良分区图,完成了《中国土壤》及各省区的土壤志等专著、《中国土种志》六卷和各省区《土种志》以及中国《土壤普查数据》等。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以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为对象,从立地条件普查、性状普查、类型普查、利用状况普查等四个方面,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从这点来看,土壤普查是在我国土壤科学分类探索不断完善下的一次自然资源调查,能够在提升土壤资源和耕地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和科学管理依据。


二是土壤普查试点先行。土壤普查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国家工程。今天的土壤普查,已经不仅是土壤类型、数量、质量与分布的基础调查,而且是土壤利用、保护、修复和治理的专项调查,同时是土壤及其可持续管理的科学调查。可见,土壤普查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管理性,还有很强的工程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已经明确2022年开展普查试点,2023—2024年全面铺开普查,2025年进行成果汇总验收等工作。一方面要通过试点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工具化、体系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我国土壤资源高强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具备土壤资源调查、评价的专业性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来建立、培养和培训高水平土壤学人才、高质量普查队伍。


三是土壤普查必须多部门协同合作。二普以来,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都有经常或专项调查项目开展相关工作。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由农业农村部牵头,但也必须注意到土壤本质上属于自然资源范畴,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和监测,是自然资源部的一项核心职责。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刚刚完成,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荒漠、湿地的空间分布已经查清,自然资源部关于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工作已经持续了20多年,至今没有中断。生态环境部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详查工作刚刚完成,是近20年来的第二个普查性质的重要成果。相关成果都将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奠定坚实的科学数据基础和指引。


2022年耕地保护再升级,底气是耕地保护科学与制度的强有力支撑,关键在多部门、多领域、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只有依靠并汇聚全社会力量才能扎实落实好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近期文章推荐



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


与土壤改良种植系统 (SICS) 应用相关的沙质土壤谷物产量空间分布评估


贝叶斯推断在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中的应用


区域突发环境风险评估有了新框架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