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也有“劳动节”,还不止一天

林岩 下班九分钟历史 2019-04-27

配图 《耕织图》局部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889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二十一万六千多名工人举行大罢工,争取施行八小时工作制,最终取得胜利。

为纪念这一天,第二国际成立大会期间,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大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庆祝劳动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劳动节。

那么,古代有没有劳动节呢?

答案是有,而且还不止一天。

《帝王世纪》记载:上古帝王伏羲重视农桑,每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世帝王纷纷效仿。

《史记》记载:西周武王在位时期,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周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举行盛大仪式,象征性松土耕田,将这一天定为“春龙节”,拉开了全国春耕大忙的序幕。

唐朝开始,二月初二这一天被正式定为“耕事节”、“劳农节”。

还有一种说法,《国语》记载:“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

这里所谓的“籍礼”就是每年仲春第一个亥日,天子祭奠先农氏炎帝,“亲执耒耜”,在天子专属的耕地——“籍田”上“四推四返”,宣布一年一度的春耕正式开始。

清朝雍正帝在位时期,每年二月初二,皇帝亲自去北京先农坛观耕台南侧的籍田举行籍礼。

挑选一名农夫在前方牵牛,皇帝“持鞭扶犁”,“牛披红彩”,三推三返。

举行完籍礼,皇帝回到观耕台,王公大臣接着耕田。

此后设专人看管侍弄,直到秋收时节,向皇帝“献穗”,庆祝丰收。

为鼓励农耕劳动,清代的“劳农节”规定,七十岁以上的劳动者还有节日福利。

朝廷以物质对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农民进行奖励,表示对劳动者的尊重。

《大清会典》记载:“劳农节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

有学者认为,农历的七月初七,九月初九也是古代的劳动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