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4-6年级下册【第1课】图文讲解

关注☞ 好未来课堂 2022-04-10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我会写:

宿:住宿  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徐徐  徐缓  徐步  清风徐来  不疾不徐

篱: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下

疏:稀疏  疏忽  疏远  疏导  志大才疏

杂:杂色  杂事  杂技  夹杂  人多手杂

稀:稀疏  稀客  稀少  稀有  稀粥  稀饭

蜻:蜻蜓  蜻蜓点水

蜓:蜻蜓  蜻蜓点水

茅:茅草  茅屋  茅庐  茅厕  茅舍  茅棚

檐:屋檐  房檐  帽檐  廊檐  飞檐走璧

翁:老翁  渔翁  翁婿  主人翁  塞翁失马

锄:锄草  锄田  铁锄  锄头  锄奸

赖:依赖  抵赖  诬赖  赖账  百无聊赖

剥:剥削  剥夺  剥离  盘剥  生吞活剥


多音字:

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剥:bō剥削 bāo剥皮


形近字:

徐(徐缓)途(路途)  篱(篱笆)离(离开)

疏(疏远)蔬(蔬菜)  蜻(蜻蜓)晴(晴朗)

茅(茅屋)矛(矛盾)  赖(依赖)懒(懒散)


课外扩展:

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场景: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扑闪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蜒飞蝶舞,以动衬静。

场景夏天白天变长了,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农民们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地播种、锄草……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诗意: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两句话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场景勤劳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灵巧的双手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正卧在溪边,开心地哼着歌儿剥莲蓬。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解:

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鉴赏:

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②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  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解:

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鉴赏:

①前两句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突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色彩鲜丽,写出了田园之美。

②农民或忙于农事,或正在午间休息,显得村中平和宁静。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橫生。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解: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②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③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④翁媪(ǎo):老翁、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日”,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鉴赏:

①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 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翁和老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一词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上片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江南乡村图。第二句通过描写一对老年夫妇以乡音逗趣聊天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安适。

②下片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下片写了孩子们的活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而又不乏生机的乡村图画。既有天然之趣味,又有天伦之和美;既有耕作之繁忙,又有小孩子的调皮嬉戏,写尽了农家之乐,令人回味无穷。

图文讲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1

一、选一选,填一填。

1.《宿新市徐公店》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      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    风光。

(A动静结合  晚春  B动静结合 早春)

2.《四时田园杂兴》是      诗人       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A南宋 范成大 B.北宋 范成大)

3.“清平乐”是_________名,诗人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农村风俗画。

(A曲牌 辛弃疾    B词牌 辛弃疾)


二、判断对错我能行。

1.“树头花落未成阴”中的“阴”是“阴天”意思。(     )

2.《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xīng”。(     )

3.“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意思同“无赖”。(     )


三、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图。其中“_____”和结句中的“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2.“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3.这首是运用了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4.“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四、写一写。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你还学过哪些诗句也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活泼、可爱的呢?

                                                                               

                                                                               

参考答案:

一、1.A   2.A   3.B

二、1.×  2.√  3.√

三、1.扑蝶  新绿未成阴  菜花  2.急走  追  3.白描  4.无处寻

四、示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同步练习2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  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忽然,“叮当” 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注解:

①昼(zhòu):白天

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

《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译文: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注解:

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鉴赏: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村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图文讲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1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          )的场景。


3.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    )、似被山含住的红红(    )以及放牛回家的(    )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    )和(    )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zhòu)    2.(zhēng)    3.(bēi)

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四、例文:

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在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一番繁忙的景象。早晨,男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扛着锄头向农田走去。到了农田,男人们弯下腰,低垂着头汗流满面,卖力地干着农活。看着那些绿油油的禾苗,想着到了秋天的时候,这里将会变成一块金灿灿的田地,他们脸上不禁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心里也甜滋滋的。到了夜晚,夜深人静,男人们都呼呼大睡了,可是,女人们可没有闲着,她们把椅子搬到院子里,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搓着麻线,织着布……有时她们累了,就揉揉惺忪的眼睛,有时她们想睡了,就懒洋洋的伸个懒腰,有时头疼,就按按太阳穴……小孩子虽然不理解大人们从事的耕田、织布的农活,但是他们看见大人们一天到晚忙碌着,也在村口的桑树树阴下吵着要学种瓜呢!瞧,一大早,一群小孩带着水桶、肥料、锄头来到桑树底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开始分配工作。紧张的劳动开始了,妞妞松土,东东播种,红红施肥,牛牛洒水,苗苗埋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一会儿功夫就结束了劳动。他们虽然有的一身泥巴,有的一身的汗水,有的头上挂着几片树叶,有的腰间夹着几根树枝,一个个大花脸,一个个狼狈相,但想到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到劳动的果实,心里乐开了花。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被范成大看见了,于是,他感叹农村繁忙季节的劳动场面,赞叹大人们的勤劳能干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耘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同步练习2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我会写:

醋:陈醋  米醋  醋酸  醋罐子

饺:水饺  饺子  蒸饺  煎饺

拌:搅拌  拌和  凉拌  拌嘴  杂拌儿

擦:摩擦  擦眼  擦洗  擦黑  擦肩而过

眨:眨眼  眨巴

宵:元宵  通宵  宵禁  春宵  通宵达旦

旦:元旦  旦暮  旦夕  枕戈待旦

燃:燃烧  燃料  自燃  燃灯  燃放

戚:亲戚  戚谊  戚友  哀戚  休戚相关

贩:贩卖  小贩  摊贩  商贩  贩夫

摊:摆摊  摊主  摊子  摊牌  摊放  摊点

轿:轿子  花轿  抬轿  轿车  轿夫

骆:骆驼

驼:骆驼  驼背  驼绒  驼峰

浒:水浒  《水浒传》


形近字:

醋(陈醋)酸(酸味)  饺(饺子)校(学校)

拌(搅拌)伴(陪伴)  眨(眨眼)泛(泛舟)

宵(元宵)霄(云霄)  贩(贩卖)贬(贬低)

摊(摆摊)滩(沙滩)  轿(轿车)桥(大桥)

驼(骆驼)鸵(鸵鸟)


多音字:

铺:pù店铺  pū铺张

看:kàn看见  kān看守


近义词

规矩——规则  预备——准备

充足——充裕  热闹——喧闹

娴熟——熟练  各形各色——各式各样

照常——照旧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反义词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淘气——乖巧


理解词语: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残灯,快要熄灭的灯。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词语扩展:

“各~各~”式:

各形各色  各种各样  各式各样  

各色各样  各行各业  各家各户

“有~有~”式:

有声有光  有声有色  有模有样  有胆有识  

有勇有谋  有说有笑  有钱有势  有棱有角  

有理有据  有条有理  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  

有头有脑  有始有终


课内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句子解析: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6):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第二部分(7~12):写过年时热闹的情景。

第三部分(13):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问题归纳: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答: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基建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课后习题答案:

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


课外拓展:

与“春节”有关的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小练笔: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你眼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晚上,彩灯无数,有的像燃放的彩球,有的像展翅的蝴蝶,有的像翩翩少女……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一、联系整句话的意思,解释画线词语。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色味双美:                                                           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娴熟:                                                           
二、重点段落品析。

(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这个片段主要写                                          2.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这个谚语说明了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呢?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找出一个过渡句。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紧张”?                                                                           10.文段的写作顺序是:                           

(二)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片段的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                                                                          2.文中画线的句子勾画的画面反映了                                   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      )、穿(      )、贴(      )和(       )、放(        )、吃(        ),还要(         )。4.文中说“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                                                                             5.“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        );“截然不同”的意思是(             )。6.第3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                                                                             7.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                                                                             8.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   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9.文段中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           的特点。      
三、小练笔。过年就是贴对子,红红火火的,把祝福和吉祥带回家。过年就是吃饺子,白白胖胖的,把温馨和团圆带回家。过年就是放鞭炮,花花绿绿的,把喜庆和欢乐带回家。过年就是                 的,          带回家。参考答案:一、 1. 样子和味道都很好。  2. 老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二、(一)1.腊八到二十三之前人们的活动,有哪些风俗习惯。2.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3. 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4.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5. 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6.(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7. 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杂拌儿。8.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9.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10. 时间
(二)1. 除夕真热闹。2. 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3.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4.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5. 初一的情景   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6. 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7. 初一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地各做各的事。8. 详写  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突出了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9. 热闹、隆重三、走亲戚  高高兴兴  浓浓的亲情   

同步练习2

每日天天练往期在这里

昨天 前天  口算可打印  小学经典应用题 

特别推荐语文电子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数学电子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英语电子课本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往期精彩

1.家长寒假必看

2.最适合中小学寒假作息表,值得借鉴

3.最新寒假阅读清单,让孩子爱上阅读

4.中小学迎来历史性变革,寒假一定让孩子做好这几件事是(家长必看)!

5.期末没考好,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刷爆朋友圈,值得学习

6.为什么带孩子一定要见世面,这里给了答案

7.孩子,为什么放寒假也不让你睡懒觉?这位妈妈的信刷爆朋友圈,值得每一位家长借鉴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记得请点一下 "在看" 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