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创大排档018回顾ㅣ小样观察
大排档
018期回顾
十一哩
90后非遗二代/非遗保护探索者
2003年见证了父亲从两位老手艺人手上传承并成功成为江苏省非遗项目太平泥叫叫,留学期间,用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多次组织中英文化交流的活动。2017年与学生社团共同举办了格拉斯哥最大的东南亚文化节。希望自己能为太平泥叫叫以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力量。
提到江苏镇江,你会想到什么?没错,那是一个产陈醋的地方,也是阿哩的家乡,一个被喻为一座美的让人吃醋的城市。
阿哩和我们说从小跟着父母一起学做布老虎啊,画脸谱。自己的父母,也是这座城市其中的手艺人。
今天阿哩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她和她的父亲共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一个是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太平泥叫叫。
听起来活泼有趣的名字,你肯定会好奇,这是一个什么东西?
【太平泥叫叫是发源于镇江市姚桥镇华山村的一种传统玩具,类似于陶笛。它源于南朝,距今已有千余年。相传辅佐大禹治水的大将张渤率众将士至华山扎营治水,恰逢久旱无雨,张大将令掘井取水以解民众缺水之急;井掘成后,张大将拦住将士,亲自尝水,看是否有毒,不料中毒而亡,面为黑色。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建庙塑像、尊为张王。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取当地粘土,随形就意捏塑出花鸟鱼虫,用女子发簪钻上哨孔,晾干焙烧为黑色,点上颜色。泥叫叫通身乌黑铮亮,如张王黑脸,吹之声音响亮清越,以招张王之魂,祈求太平,太平泥叫叫名称由此而来。】
一个哨具,你猜会是什么样子?
点击空白查看答案
但和其他的非遗哨具不一样,太平泥叫叫是通过刺孔来形成空气对流,从而让哨具发音。虽然不像陶笛一样可以吹出曲子,可是每一次的空气对流都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所以有的时候。太平泥叫叫要是可以发出四个音的,就像我们吉他里面的和弦。
并且到了今天,这个小玩意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民风民俗,长辈们通过逛庙会将泥叫叫带回家给孩子的一个习俗。所以老人们常说,长吹泥叫叫,可以增加肺活量,无形中锻炼了身体。然后身体好了,家也就太平了,所以太平泥叫叫又是一种诠释,即民间的智慧,趣味,内涵并重的历史文化产物,承载的是感恩太平,因此也被外国人称为带来幸福的呢哨子。
现在太平泥叫叫在镇江旅游景点西津渡也有一个传承点,传承点以前店后厂的模式运行着。后面主要用于交流,调研以及学生体验。
阿哩向我们介绍了太平泥叫叫这样的现状:和多数非遗的开始一样,太平泥叫叫也一直处于濒危的状况。
而她的父亲与太平泥叫叫结缘纯属偶然。当时,父亲在华山村逛庙会时发现淳朴又不失意趣的太平泥叫叫,很是感兴趣,便向售卖的老人拜起师来。因为太平泥叫叫这门手艺一直是传内不传外,老人当时也并没有答应父亲的请求。但因为缺乏经济价值,且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在华山村几乎没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眼看着这门手艺濒临失传,老人又被阿哩的父亲的诚意打动。所以阿哩的父亲才成了太平泥叫叫第一代外姓传承人。
但作为传承人肯定是希望能够吸引很多学生;师傅如果做得没有什么起色,学生徒弟会继续干吗?学生徒弟不干就没有年轻人喜欢的作品出现,年轻人不喜欢,非遗也就失去了未来。
太平泥叫叫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这个非常不起眼的小物件,恰恰是当地文化与民族的艺术浓缩。
如何让年轻人能够体会到这其中的趣与美,正是阿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对于太平泥叫叫而言,喜欢的人会特别喜欢,但不喜欢的也真的,不太能提得起兴趣。因此,在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原来的手艺,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让太平泥叫叫焕发新的生命力。
所以,在英国留学期间,阿哩便尝试用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多次组织中英文化交流的活动。
2016年2月阿哩联合在苏格兰八所高校的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了苏格兰地区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2017年2月,又同东南亚其他学生社团举办了格拉斯哥最大的东南亚文化节,这样的活动都一直在延续,在非遗文化传播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非遗,这样一个比较地方性,比较民俗的一个文化,通过青年人的传播,在国际舞台上向更多人展示它的多样性。
更多的非遗项目还是老一辈人在传承,但他们做非遗项目的推广的时候,往往因为无法抓住热点,关注市场需求而心有余,力不足。
所以阿哩要做的就是发挥青年人的优势,把所学的商业知识和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体验结合,实现多元多层次的传承
当问起阿哩为什么选择回国,阿哩告诉我们,大学毕业之后,她已经申请到了杜伦大学的文化遗产管理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她觉得再不回来可能就会来不及了。因为对于太平泥叫叫这样一个小的物件来说,它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物件。所以,让它尽快的融入大家的生活,让大家觉得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器物,才能让它很好地传承下去。
之后开发新媒体,运用各种社交平台。提高太平泥叫叫的曝光度之后,才能让更多的有美学基础,或者有工业设计的徒弟加入到太平泥叫叫的传承过程当中,那才能实现多元多层次的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肯定是在这个领域做的非常非常好的。他们的生活现状,也因此可以依靠非遗而有机会变得更好。
相对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来说,非国家级项目所给这些传人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是很有限的,它们更多地是出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所以,这些非国家级非遗传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包括,比如在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教一些非遗的体验课。还有一些做的相对比较好,或者说展示性比较足的会被一政府邀请参加一些各个地方的非遗展。
阿哩曾经也采访过这样的传承人,为什么会去愿意参加这样的展览,他们的想法是希望更多人认识这个项目,在缺少资本的情况下让更多人有机会去了解,去热爱。
下个月的“非遗的夏天”之旅,阿哩也是发起人之一。阿哩告诉了我们她最期待的内容。
这座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自然是第一站,阿哩期待着向大家介绍她的家乡镇江。
第二是期待碰撞交流产生火花,希望大家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看所闻,所想,能够创造出自己为非遗所带来的一个项目,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并加以实践,并对我们各个方向的人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
惊喜
放送
阿哩的分享!带我们初步领略了非遗的魅力,如果意犹未尽,下个月8月7~8月12日,和阿哩一起开启五天五夜的非遗探索之旅。
▶ 017期:AVPN影响力投资观察笔记
▶ 016期:用慢慢的心态推动中国乡村发展
▶ 015期:留得青山,留住青年
▶ 011期:文化创意成为改变社会的养分
||||
整理ㅣLinda,糊糊
版式ㅣ糊糊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