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355亿,“蔚小理”为股东,全球动力电池龙头欲分拆上市!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动力电池竞赛,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凭借行业的东风,电池领域的独角兽大爆发,VC/PE在这条赛道上络绎不绝,生怕赶了晚集。
同时,一批动力电池企业也开始走向IPO之路。
7月15日,欣旺达发布关于分拆所属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欣动力)至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预案。
欣动力作为公司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平台将实现独立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欣旺达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维持对欣动力的控制权。
估值355亿
早在今年6月,欣动力完成了新一轮16.5亿元的B轮融资,由无锡国寿、中银资产、建信领航、重庆制造、建信投资、恩泽海河、华淳投资、华淳保信共8家机构投资,投后估值已达355亿元。
本次增资完成后,欣旺达惠州新能源有限公司对其控股比例由42.42%降至40.47%。
欣旺达表示,此次增资将有助于满足公司在电动汽车电池业务战略发展方面的需求。
事实上,在此之前欣动力就已完成多轮对外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百亿。目前其背后的股东达70家,其中不乏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大型传统主机厂旗下股权投资平台、国家级产业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资背景投资机构等豪华资方阵容。
两次踩中风口
说到欣旺达这家公司,不得不提及来自广东茂名的两兄弟——王明旺、王威,他们最初从电池OEM领域起家,先是获得康佳的手机电池订单,随后又进入联想、ATL和苹果的供应链。
2011年,欣旺达成为创业板第一家以“锂电池模组整体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主的上市公司。
然而,随着消费电子领域需求增速放缓,欣旺达开始将重点转向动力电池领域,再一次踩中了风口。
目前,公司的业务主要涵盖消费类锂电池业务、电动汽车类电池业务、储能系统类业务等三大板块。
近年来,欣旺达整体的节奏就是“融资-扩产”、“再融资-上新项目”,发债、定增、DGR这些方式都玩了个遍。
资本堆积的确高效,短短几年内公司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动力电池业务,营收由2020年的4.28亿元增至2022年的126.87亿元;同时,公司的消费电子类业务收入也保持稳步增长,2022年消费类电池收入超300亿元。
不过,受上游碳酸锂价格波动、管理费用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欣旺达整体营收略有下滑,净利润亏损1.65亿元。
公告显示,欣动力成立于2014年,但至今都尚未盈利。2022年、2023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127.78亿元、22.2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5亿元、-2.80亿元。
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新能源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动力电池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的使用量为237.6GWh,同比增长52.3%。
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松下、SK On、中创新航、三星SDI、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国企业占据六席。
不难发现,宁德时代还是保持着领先水平,市场份额达到36.3%;比亚迪以16.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超过LG、三星和SK On;上述三家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约为23.3%,同比下降2.5%,被中国企业拉开了距离。
2022年欣旺达首次进入全球年度前十名电池装机量榜单,全年动力电池装机量为9.2GWh,同比2021年增长253.2%,以1.8%的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九。
而今年1-5月,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市场份额都在增长的背景下,欣旺达的市占率却下降至1.6%,且排名滑落至第十。显然,在加大新能源业务投入的同时,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明显增长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链上下游各大厂商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并积极扩产能,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
实际上,与大部分行业一样,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开始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从过去的“缺芯贵电”转变为电池产能过剩的状态。
市场预计,2025年中国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约为1000-1200GWh,要知道,目前行业的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产能存在严重过剩的现象。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19.2GWh,而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233.5GWh。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动力电池产量远高于需求。
在此背景之下,未来电池厂商们势必要面临一场激烈的角逐,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和技术挑战成为一个难题。
结语
对于连续两次踩中风口的欣旺达而言,显然目前还处于融资的甜蜜期,在过去三年,其股价经历过翻倍,也经历过腰斩,市场情绪趋于理性,未来公司业绩持续性如何、能否寻找到新的增长点,需要时间去验证。
热门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