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生家长谈如何低调地与远在海外的孩子保持沟通

李晓岚 视角学社 2020-12-25

7月8号,《出国这问题》(详见:出国这问题,她怎么说?在济南山东书城举办了首发仪式。本文系作者朱婧的母亲在首发仪式上发言摘要。8月18日上午11:15,作者将携高中大学师妹们在福州路上海书城举行“这!不是你认为的留学”主题分享会。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光临!

 


《出国这问题》作者朱婧在首发仪式上分享


(一)三类关系

 

我将留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粗略地归纳为三类。

 

1、入侵式的紧锁型,把少年甚至青年当成幼儿园小朋友,嘘寒问暖,遥控叮嘱。

 

2、放任式的冷漠型,只剩钱的关系。家长只问够不够钱,孩子只有到了不够钱时找父母。

 

3、服务式的秘书型。及时响应,积极配合,而且功能齐全。我和先生都给自己定位于服务者,包括做她的吐槽垃圾桶。我们时常会向孩子报告一些我们的活动,或者我们的趣事,分享电影观后感、书的读后感。朱婧会分享一些课堂的知识供我们共同学习,还分享各种活动,以及心情。我们话题很多,有空的时候,能连续聊三四个小时。


在《出国这问题》书里,有“小孩家私语”“婧妈快语”“孙老师小课堂”栏目,有更多的细节让读者从中地体会服务式的关系。


 

(二)界限

 

打个比方,你本来喜欢开着大门和各房间门的,邻居A都是站在门外先打招呼,被允许了才到厅里坐坐;邻居B 直接进大门,还跟着你进卧室。你会喜欢哪个?下次邻居B来的时候,你会不会先把各个房间的门都先关起来?人心之间如看得见的房间一样,太不讲究没有界限感的人,会逼着别人先关门。

 

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有一道达成默契的界限,孩子既有物理上自己的领地,更有心理上自己的领地。

 

(三)允许

 

如果我们细细回顾孩子出生后十几二十年来,作为家长,都制定过哪些规则,对比研究一下自己的“允许”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对比研究一下自己的“允许”与朋友家的区别,可能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下面两图是我家对孩子的“允许”。



我们家的大原则是只要不伤天害理不危及生命不影响别人,我们都允许她自己拿主意。在朱婧还是三四岁总喜欢踩一滩水时,我们只是提醒她鞋子会湿会脏脚会不舒服,她决定踩就由她踩水玩。踩水的兴奋远远大于湿了脚的难过。那么这个提醒有没有意义呢?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善意地提醒(不是教训)供她参考,她渐渐地会体会到爸爸妈妈的事先提醒被证明有时候确实是对的。

 

从小我们就允许她不接受我们的建议。其实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心虚,既不能确保我们的方案是唯一正确的,也不能确保是最好的,另一方面觉得她有自己的见识和判断,由她自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恰恰是她自己生命历程的体验。


《出国这问题》作者朱婧与父亲 在大学毕业家庭游合影


我们坦然接受“说了白说”,她也就坦然发问坦然抉择,不会有压力,不会觉得“我问了你们就一定要听你们的”。

 

这样的良性循环,由出国前的线下变成千里之外的线上。

 

那七年,空间上彼此独立,可是心理上彼此都未曾走远。我们家既有很幼稚的互相逗乐,也有很严肃的学术讨论。我们会共同讨论历史、哲学、心理学。这些学术讨论能使我们成为朋友一样的交流,在更深层上交流,彼此都会获得成长的营养。

 

(四)倾听

 

专注地倾听对方说话,除了礼貌,还会让对方感觉到你此时此刻与她同在,不孤单。

 

朱婧从小就有倾听的习惯,她也感受到我们会倾听她的诉说。在她还只有五六岁时,她就会主动端个小凳子坐到病榻旁单独陪老人聊天,或者默默地陪坐着看着老人休息。那一老一小、一高一低的画面,感动了许多人。

 

我将心比心,假如我在聊一件事对方嗯嗯啊啊敷衍或者打断另起话题,我的情绪体验会愉快吗?有时候孩子就是想说说,并不一定是要取得我们的解决办法,我们听着就好,安静地听着或者象捧哏那样回应着就是很好的陪伴。


 《出国这问题》作者朱婧与母亲李晓岚在大学毕业典礼的合影


很糟糕的方式是审问一样的,对自己没兴趣听的内容任性地打断,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象审讯嫌疑人似的挖掘想知道的信息,全然不顾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

 

(五)同理心

 

态度上在倾听,理解力也要跟上。平日朋友圈我有过这样的体验,有的朋友很关注你,写评论很及时很频繁,但是我很难接话。他或者曲解你所发微信时的情绪状态或者曲解内容,或者很高智商地鄙视一番。话不投机半句多。

 

想不被孩子拉黑唯有修炼自己的道行。尽我们自己的同理心去感受孩子在异国他乡的感受,尤其是困惑、迷茫、纠结、无助的情绪状态时。空洞地喊加油,灌鸡汤,可能会让孩子有苦难言。指责就更不可取了。

 

家长扪心自问下,深深地自我觉察,有时候指责孩子是不是在本质上想推卸自己的责任?指责完了就觉得自己该教育的都教育过了,孩子做不好是孩子的事情了。如果真的想帮助孩子,指出孩子值得商榷的地方,理性地讨论,会比一通责骂要正面,而且更具正能量。


感兴趣的读者请扫描下面的出版社二维码,或登录当当、京东、淘宝购买,分享真实的评论,给其他读者作参考。



相关阅读:

出国这问题,她怎么说?

留学家庭:有效的远距离沟通营造幸福和谐的亲子关系

研究|何为人性化沟通



作者:李晓岚,本文经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把《出国这问题》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