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教育:“管”与“不管”之间的智慧

叶笑凡 Oscar Ye 视角学社 2020-08-18

“管”与“不管”之间的智慧

 

How to get along with children

 

作为家长,我们的孩子要不要管?当然要管。

 

但是是不是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管?好像不对

 

管少了,担心孩子冷了,饿了,甚至学坏了。

 

管多了,又担心孩子长不大,妈宝或者逆反了。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不该管?

 

如果您也是正在为这个问题所困扰的家长,那么以下的这个案例,应该能给您一些启发。

 



Part.1

 

“大事不管,小事常管”

 

我坐在桌子的中间,我的左边,是我的一个学生,她在美国一所排名前三十的大学里担任中国留学生学生会副主席,我的右边是女孩的父母。他们之所以坐在这里的原因是孩子在暑假回来以后,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十分严重,几乎每天都和自己的母亲爆发激烈的冲突。

 

“从小到大都是挺乖巧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对我们的脾气越来越差,和我们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了。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即使在家,和我们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了,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作为父母做错了什么?”

 

妈妈在困惑。

 

“因为……”女孩顿了一下,似乎在尝试理清自己的思路也似乎在鼓起自己的勇气,“因为在家里,并不开心,我已经十九岁了,已经在美国独立生活了两年多了,可是回到家里,感觉自己三岁,什么时候睡觉,出门穿什么衣服,甚至吃饭吃什么菜,都要管,而且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说,真的,很不开心。“


 

“爸爸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你都不记得,反倒是对这些小细节,那么斤斤计较,爸爸妈妈爱你的地方你看不到吗?”妈妈十分的委屈。

 

“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小事你们都管的这么细,给我的感觉就是,你们打心里对我根本就是不信任的,说句不好听的,我有时候都会觉得,你们是不是瞧不起我?

 

“不相信你?”女孩子的父亲的声音情不自禁的大了起来“我们还不够相信你?你好好想想,你从小到大,但凡有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说过你,没有吧?那是因为我们相信你的能力能下次考好。高中的时候你决定本科出国,其实,当时我和你妈妈都不是很舍得让你出去,但是我们也尊重了你的选择,我们也认为凭你的能力,即便到了美国,你也能适应的。至于你在大学里选什么课,参加什么活动,我们有管过你吗?都没有吧?我们这样还算是不相信你吗?我们一直都是非常相信你的。

 

 

爸爸说话的时候,女孩已经泪流满面,“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从小就挺羡慕我有些同学的,因为他们考不好的时候,回家他们的爸爸会打,会骂,而我,考不好,什么惩罚都没有,好像你们就不是很在乎我一样。还有当时我想要出国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是非常不安的,很想和你们好好商量一下,结果我一说你们很快就同意了,答应的很爽快,之后也没有再问过我是不是害怕什么的,当时我真的好想你们管管我啊。

 

“这个孩子,太矛盾了,刚才还说觉得我们管太多,是不相信你,现在又说我们不管你,不在乎你,希望我们管管你,你是不是太矛盾了,你到底是希望我们管还是不管你啊?”

  

孩子和家长一直在两个维度中对话,所以,在沟通中很难相互理解。这两个维度就是“信任”和“在乎”。孩子举出来的家长“不信任”自己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细碎的小事,而家长反驳的,表示相信的例子都是一些人生选择的“大事”,而这些大事上的信任,却得到了孩子“不在乎”的评价。

 

看了以上的对话,各位家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也觉得这个女孩很矛盾?确实,孩子是矛盾的,但是这段对话中矛盾的却不仅仅是孩子。因为在女孩的父母的世界里,一个可以为自己在哪个国家上大学做出决定性意见的女儿,恰恰却不能在自己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这些事上享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女儿经常在这些问题上受到家长的否定,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矛盾。

 

类似于这样的案例,在我遇到的学生当中非常多,虽然情节会有不同,但是其核心非常相似,那就是:

 

“大事放手,小事常管”

 

Part.2

 

孩子有能力应付的事情,逐渐学会放手

 

孩子从刚出生的时候,在生理上是没有独立自理能力的,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东西,在什么时间点睡觉,这些都需要父母的耐心教育和指导。

 

但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自理能也在成长,不管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在孩子们早已能够独立完成。如果父母总是把他们还当做孩子来看待,经常插足孩子们个人生活的小事,也许,孩子的生活习惯的确也不够好。但是当已经能独立解决自己生活起居问题的孩子听到这类教导时,通常接受到的信息解码会成为:“你以为我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好吗”,而不是单纯的被子有没有叠好,衣服有没有穿好。

 

所以,其实家长传递的是一种不信任,否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对于拥有强烈自主意愿的孩子来就会感受到不安全不信任感,越发想对这种唠叨避而远之。于是亲子关系就开始出现裂痕。

 

 

Part.3

 

请多参与孩子“人生大事”的方向选择

 

“做一个民主,开明的家长”,这是被越来越多家长所认可的一个观念。所以,每当到了孩子人生抉择的大事的时候,家长总是会提醒自己,不要去给孩子做决定,要倾听孩子的声音。

 

这个观念固然没有错,但是这个观念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已经在很多小事中,锻炼了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您是属于上面提到的小事都要管得很细的家长,如果孩子都没有机会从小事中锻炼出自己的能力和自信,突然来了一件大事,要孩子发表意见甚至做出抉择,孩子究竟要从何做起呢?

 

哪怕“要民主“”要倾听“,作为孩子来说,去哪儿上高中读大学等抉择对人生影响都是非常大,并且没有明确把握的,孩子独自做出决定的时候会充满不安。这时候盲目的”我相信你“会增加孩子不安全不信任感。

 

因此,这类“人生大事“父母应该多从自己人生经验出发,高度倾听和参与孩子的决策过程。

 

力所能及别多管,人生大事共探讨

 

我有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她的一位同学曾经在自己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就在波士顿举办了一场自己专属的钢琴独奏会,和她聊天的时候,她曾说过,自己小时候虽然喜欢钢琴,但是没有什么耐心和毅力,有很多次都想要放弃练琴。但是被妈妈拿着教鞭逼着练钢琴,即使不情愿也要强行练习。

 

小时候很难受,抱怨过许多次,“但是,当我在波士顿开独奏会的时候,当我站在台上享受台下传来的掌声的时候,我真的什么抱怨都没有了,相反,我很感激我母亲,如果不是她帮助我坚持,我很有可能就放弃了。

 

很多家长和我说过,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时候不知道什么对他们的人生是真的好的,什么是有害的。这点,其实我百分之百的同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孩子的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是家长的教育,甚至是管教。但是,什么管,什么不管,什么时候授权,什么时候监督,宽严之间有它的规律和艺术。


 

什么叫真的倾听,什么叫放手?

 

一句话总结,就是——力所能及别多管,人生大事共探讨。

 

希望,我们的教育方式从“一个有权决定去哪儿读书的孩子不能决定今晚吃什么?”转变成为“我有权决定今晚吃什么,但是去哪儿读书,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决定。”


相关阅读:

生理疫苗造假固然可恶、心理”疫苗“缺失更令人抱憾终身!

留学家庭:有效的远距离沟通营造幸福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能的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



作者:叶笑凡,原载:笑凡说,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