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heart is in the work":CMU的教学理念真的让人失望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巴沟远征队 Author 超酷鹅鹅曹
图源:https://blog.aegis.net/cmmi-level-3-we-still-got-it/
我很喜欢这句校训。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对CMU校训的吐槽,大意是说,这种校训代表了CMU一味强调去做事情、强调革新、强调改变社会的精神,而忽视了对于独立人格精神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实在是一味迎合当下社会的价值观,而与高等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用他的话说:
“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是鼓励学生去做事情,去颠覆现状,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需要独立的人格为支撑,需要知识储备为前提。”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的,但仔细一琢磨,我觉得这个论点的根基非常不牢固。这个论点的成立建立在这样的几个前提上:
学生可以做出选择。
选择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如果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充足的知识储备,那么这个学生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独立的人格和充足的知识都是可以由高等教育通过“教”来取得的
我认为1-4都有问题,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论点无法成立。
1、学生可以做出选择。
一个人的人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选择决定的?抛开自由意志的谜团不谈,我们所做的很多选择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所谓的“选择”,往往也都是这些因素所导致的必然。挑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你为什么选择穿衣服上学?你真的“选择”了穿衣服,还是你从小到大的潜移默化让你觉得你自己“非穿衣服不可”呢?再换一个例子,我们经常会对很多“辞职环游世界”“跳槽去创业公司”的人作出的选择啧啧惊叹,感到佩服,觉得他们是真正“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说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决定是真正的“选择”,而不是社会压力与家庭压力相交互的产物呢?即使与外界压力无关,一个人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影响,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促成了这样的决定。究竟什么是选择呢?我不知道。
2、选择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现在我们假设1成立,假设学生可以做出选择,这样的话,选择真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吗?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我们说的是人生选择,这样的“正确与错误”一定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小曹这辈子除了发呆什么都不想做,那么对于小曹来说,选择发呆就绝对是要比选择去谷歌当高级软件工程师正确得多的选择。换句话说,只有小曹她自己有资格判断自己作出的选择是正确与错误,外界对于小曹做出选择的正确与否的判断实属瞎扯根本无效。
当然你也可以说,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需要嵌合在社会大背景里来考虑。比如说你看小曹这个人在CMU上学每天就躺在草坪上吹风什么都不干,对于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所以小曹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是这样的观点就非常有危险的集权主义特色了:潜移默化中,就将“人生的价值”交由给社会统治阶级或者主流价值观去判断了。而且,这样的社会大背景还可以嵌合在社会超大背景里来看:小曹决定迷途知返每天撸起袖子加油干了,但小曹没有想到的是她为之奋斗的巨头公司竟然是屠杀外星小白兔的邪恶地球公司,这样一来,我们难道还能说小曹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吗?很难(建立在地球没有被外星小白兔袭击过的前提下)
综上所述,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选择的正确与错误。
3、如果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充足的知识储备,那么这个学生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点我觉得更是属于无稽之谈了,既没有界定什么是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定义什么是充足的知识储备。往好了一点说,人生它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更何况学海无涯每天都能更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随便设定一个“独立的人格”“充足的知识储备”实在困难,比方说假设小曹认定她今天已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独立新女性了,决定庆祝一下今天晚上叫个外卖,难道你能说小曹她一夜回到解放前变成了一个寄生于当代科技的摩登废物吗?你不能。你说能的话我打你。
其次,独立的人格和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充分条件吗?举个例子,希特勒难道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充足的知识吗?可是他做出的选择难道不是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糟糕吗?那些史上臭名昭著的大骗子、杀人犯,一个个在犯罪的时候不也都机灵得既有独立人格也有知识储备吗?他们哪个都不缺,却依旧做出了让别人恨得牙痒痒的选择。换句话说,我认为这两点充其量是必要条件:如果你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你就可以说是拥有(相对比较)独立的人格和(相对比较充足)的知识储备。
4、独立的人格和充足的知识都是可以由高等教育通过“教”来取得的
这一点是这几年来我在CMU思考最多的一件事情: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假设充足的知识是可以通过上课写作业来获得的,那么我这位朋友最看重的“独立的人格”,也是可以通过学校的某种或上课或“潜移默化”而培养出来的吗?
说实话,我很怀疑。
CMU是一所非常偏理工、偏技术的学校,导致CMU的学生常常自嘲说自己上的是技校,我也认识有人因为实在受不了CMU的氛围而申请转学走的人。说实话,作为一个整个高中都在走文学路线的人来说,一开始我也对CMU的这种风格稍微有点水土不服。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聚餐吃饭,我实在觉得有点儿无聊,就蹲在角落里掏出了本书看,然后就有几个同学好奇地凑过来:咦你在看啥?
“米兰昆德拉。”“啥?米兰昆德拉是谁?”“……”
这天自然就没法继续聊下去了。
但是后来我也逐渐意识到,其实CMU这样的环境也有它自己的好处:踏踏实实地,不搞虚头巴脑的幺蛾子。
我一直感觉喜欢提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地方都容易出一些虚头巴脑的幺蛾子。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人不会告诉你这个所谓的仁义道德究竟是谁的仁义道德,而那些爱鼓吹真理与智慧的人往往既不在意你有没有真理也不在意有没有智慧,而是更看重你腰包里有没有钱。
如果一个人不爱看书,就真没必要因为担心自己显得没文化而硬揣着自己看。说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基本上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颜如玉和黄金屋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爱看书只爱做饭,那就应该专心致志死心塌地的做饭,做上他个大半辈子,做到世界顶级,这时候那些满嘴人文精神的人这时还会跑过来夸您简直是有匠人精神不知您愿不愿意一起做个产品代言。
在我看来,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是在街头卖煎饼也好,还是在鸽子笼般的写字楼里当资本主义的螺丝钉也好,只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得好,我觉得就是足够酷、足够值得尊敬的——当然,这样的酷的标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必须要是自愿的。当然,如果是强制或者半强制性的加班,那就要另当别论了,在那种情况下我个人还是觉得谁先反对谁最酷。
说回”独立的人格是否能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这个问题,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我甚至觉得这个问题陷入了一个非常搞笑的死循环:如果你的人格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那你还怎么确保自己的人格是独立而不是高等教育“灌输”出来的呢?
那么,独立健全人格从何而来?事实上,我觉得CMU的校训已经指出了独立人格的形成方法:把你的心血投入到你做的事情中去,无论你在做什么,是学习也好,还是生活也好,用心去做。事情谁都可以去做,但一个肯用心去做事情的人,就已经是一个在用头脑思考的人了,因为只有在认真权衡利弊之后,相信所做之事真正有意义之后,人才能真的毫无保留的将心血倾注在自己的劳动之中。
5、后记:关于抄作业
最后其实我还想谈谈抄作业这件事。我相信这件事绝对不止是出现在CMU,也肯定不仅仅出现在留学生身上,不仅仅出现在美国这些排名靠前的大学。在CMU上学这几年来,我常常因为身边人对于抄作业的容忍程度而感到讶异——这里的抄作业,不单纯是指传统模式的复制粘贴别人的作业,还包括在老师要求单独完成作业的时候组队完成作业,或者在老师明确要求不允许参考别人的代码时参考别人的代码。
今天正好讨论高等教育的目的,我想谈谈我对抄作业这件事情的看法。我的看法,保守一点来说就是挺傻逼的,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太傻逼了。
抄作业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这篇文章一直的两个核心重点就是独立的人格和充足的知识储备。而抄作业既表明了这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几乎可以确保这个人绝对不会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一个连学校作业都要靠不正规手段去做的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也不值得信任。这么简单的观点,为什么有些能被CMU录取的人都想不明白呢?
一方面,CMU校方确实有需要反思的地方:为什么学生会觉得“抄作业”是更优的途径?是不是教学手段或者课程设计上存在一定问题。另外一方面,说回这篇文章一直在讨论的论点:“高等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我们退一万步说,说高等教育能教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别抄作业”一定是最直接、最必要、最应该有效的方式了吧?它真的教会学生了吗?如果没有,这真的能说是高等教育的失职吗?如果学生选择做出“抄作业”这样的决定,这难道能全然归咎于高等教育“缺乏引导”吗?
本科生在高等教育中绝对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一味被学校“牵着鼻子走”的被动者。用我导师的话说:“你的高等教育是你自己塑造出来的。” CMU的教学理念真的让人失望吗?我不赞同,我觉得我在CMU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热情与方向,我觉得“My Heart is in the work”应该被我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相关阅读:
默克尔哈佛毕业典礼演讲:打破无知、狭隘思维的高墙!多处暗讽特朗普。
作者: 超酷鹅鹅曹,原载:巴沟远征队,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