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小说 为嘛叫《痛苦的中国人》??
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花落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1942年12月6日 ——),他生于格里芬。他被奥地利女作家200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耶利内克成为“活着的经典”,甚至在那年拒绝领奖,直言,这个奖应该颁给汉德克,他比我更有资格获得。
内容简介
《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即《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在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
评论
这是一部极具识别性的彼得•汉德克作品:包括场景、氛围、声音和张力,……那些不由自主地被小说、诗歌,奔放的想象力和富有思辨性的幻想所吸引的人们天生就是汉德克的读者。——《出版人周刊》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没错,这位就是文章开头拒绝领奖的女知(fen)音(si)!
书评
《痛苦的中国人》是一部极具汉德克个人色彩的作品,小说虽以“中国人”为题,但那只是汉德克脑海里构建的意象,是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阅读时,汉德克文字仿佛抓着你的衣领将你举到空中,你会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另外的世界,像陌生的“中国人”……
原来“中国”代表着陌生,是作家的一种隐喻;可这个表达法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的很陌生!
2016年访问中国
成长之路
祝贺这位大师!
节选
1. 痛苦的中国人
观察者分心 闭上双眼,城市的灯光在铅字般的黑色中闪烁。那不是老城区的灯光,而是城市南郊林林总总的新建住宅区里,街灯初上。这个住宅区里有多幢多层别墅,位于温特山脚下一片大平原上。这片平原曾是一个天然水库,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片沼泽地——至今仍有许多沼泽和池塘——被称为“湿地”:“莱奥波尔兹克罗恩湿地”……
2. 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
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一个独特而又符合规则的国家称为“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可是,为了让这些理由站得住脚,为了一一弄明白这些理由,我似乎觉得首先得看到这些理由。起码对于我来说,“理由”这个词必须跟“看到”这个动作联系在一起才行。我没有看到任何理由可以称这个国家为斯洛文尼亚,甚至连“大塞尔维亚的坦……
3.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
“嗯,我还记得:当时我给母亲写信时没写自己的真名,落款写的是普尔·约里克,她收到信后到处问邻居,究竟谁是普尔·约里克。哎,战前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杀死三百万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天空还是那么蓝,跟以往一样蓝,到处都是蓝天。死亡又一次来临,但是死亡过后将会是自由。我们将变得自由而可笑。”
相关阅读:
诺贝尔奖继续揭晓,波兰和奥地利作家分别荣获2018和2019年文学奖
转载:曼哈屯3号,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和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