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位麦肯锡妈妈重返职场后决定:让孩子“快乐”地输在起跑线上
在某个创业者群里,有个妈妈讲过这样的故事。每天夜里十二点,她五岁的女儿会准时起床,梦游至她的房间,在她床边握住她的手。孩子在潜意识中确认:妈妈回来了。
听过这个故事的妈妈,无不唏嘘。我有闺蜜要创业时,我也拿这个故事“吓唬”她,说你要想清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加入创业公司前,我也曾经是个一丝不苟“照书养”的妈妈。一怀孕,就阅读《海蒂怀孕百科》;收集各种购物单,整理成上百行的Excel表格;母乳喂养;产假后又休5个月无薪假,上班后每天坚持泵奶2小时以上……力求尽善尽美。
孩子2周岁时,我跳槽进入创业公司。即使我已经想得明明白白,为什么要坚持一份如此忙碌的工作,内疚与焦虑依然时时冒烟——
当她对我不再那么依恋时,我会感到失落;而当她说出“妈妈再陪我五分钟”时,内心又有不忍;当旁人善意关心一句,“快回家陪孩子”,会不由得心里冒出一阵无名火……
王占郡先生曾在《让孩子拥有最快乐的一生》一书中,提到“培养孩子成功的3个标准”:
1、不生病:未因照顾不周而出现大的健康问题;2、不犯罪:有大的是非观,不做违法的事;3、不自杀:心理健康阳光,不会动辄出走、自杀。
我觉得这很有道理。我再另外补充几条:
1、别在青春期因为好奇心,染上吸毒之类的毛病;2、别太不幸,遭遇车祸、染上绝症;3、别太大意,把孩子丢了。
(PS:幸运的是,我在病发两年后,被诊断为另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并非白血病,并在十几岁时被判断基本痊愈。)
2008年,我在地震灾区工作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得了一种叫“灾难想象症”后遗症——
到香港出差,站在中环中银大厦与长江中心路口,我心里的想法是:楼倒了怎么办? 和先生骑车同行,遇红灯停,我轻轻问他,“你带水了吗”,他有点莫名,其实我只是在红灯等候的瞬间,思绪飘开,想到如果地震了…
人生有大灾大难,诸如战乱、天灾、至亲离丧、身患恶疾等;也有中灾中难,诸如高考失利、创业破产、失恋离婚、丢了手机钱包身份证......
而以上大灾大难,我内心深处,一直时刻准备着面对。
这种准备,是培养孩子碗能自己刷干净、衣服能自己洗干净、自己动手饭能烧熟——无论什么环境下,都能把生活收拾妥帖。喜欢点东西,也许是小动物、大自然,也许是一点小酒、一点美食,也许是书画音乐、瑜伽打球。
基于此,我还能做什么?只要不抱怨、热爱生活,不要回家就在沙发上葛优躺,给孩子做个榜样,不就够了嘛!
我有很多朋友,对孩子坚持双语教育——进国际幼儿园,英语教学,给孩子讲英语故事等。
可是回过头想想,我1978年出生在改革开放尚未开始的大陆,数以千万计与我同龄的孩子,出生在香港、台湾、欧美,生活与教育环境比我优越。年近四十,收入比我高、房子比我大、学养比我深、魅力比我足的人,我认识太多了。
孩子出生时,我去了月子会所。十几个婴儿,三五天大,个性已然不同。当时我很困惑: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那么安静地玩自己的手指好一会儿,而我的女儿惟有抱起来,到处溜达东张西望才能不哭?
我穿衣服是无印良品性冷淡风,衣柜打开黑白蓝灰,老公也被我捯饬成这样。我也依照这个审美打造我女儿,然而她偏爱红色、粉色、大花。如果长大了,她独爱戴大金链子,我也得接受,是吧。
我是个工作精细的人,未必全是件好事,但对于学业、职场而言,确实有所助益。这与我处女座的妈妈固然有关,但我小学一年级就自觉用尺量着画加减等号(所以长大后非常适合在麦肯锡画PPT),我父母从未这样要求我,这大约是骨子里带来的。
也因为这种天性,我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喜欢读说明书与帮助文件,不擅长自己摸索,不擅长异想天开,在跨国公司的流程中被精细训练,安之若素。
女儿若不像我,将来粗枝大叶、天马行空一些,也未必是坏事,未必不“成功”,未必不快乐。我小时候考不到满分会被爸爸打,我女儿却不太像那种能考满分的孩子。我已经决定,随她去吧(看几年后我能否做得到)。
在职场上,我喜欢和我一样责任感强、做事精细、力争上游的孩子,也欣赏在某些方面比我强的人,诸如大局观、判断力等。但终归,命里无时不强求,时至中年,我接受自己的样子,也接受自己孩子的样子。
所以,每当我有焦虑时,就会这样安慰自己:人生漫漫,七八十年,大灾大难,小挫小厄。我放低要求,她平安健康长大即好。我自己乐观点,也会让她在遇到困境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万物有灵,万物皆美,如果她能在所有事物中,一花一木、一草一叶、一粥一饭中,找到一两样物事,品之津津有味,就很完美了。这一两样事,或许能让她在孤独寂寞中、狼狈困逆中,有继续生活下去的乐趣与勇气。
我觉得这些,很忙的创业妈妈也是做得到的。
我悲观吗?有点的。在悲观中保持乐观,也是一种达观吧。
相关阅读:
作者:Autumn,现居北京,六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四年互联网运营,目前创业中。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已出版。原载:清醒贪心记(ID:qtnotes)。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