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剑拔弩张之下 留学生要保护好自己

成长视角 视角学社 2021-02-03
为生产更为多元优质的内容,视角学社公众号现公开征稿。我们期待所有渴望交流的读者分享自己有关国际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稿件可发送至:my_perspective@163.com,或添加微信(ID:usbestschool)。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作者:静心


最近,中美发生局部战争冲突的猜测甚嚣尘上。一旦南海岛屿争端发生擦枪走火,甚至激化造成军事冲突,哪怕是进入新冷战格局,都不是留学生家庭乃至全国人民所希望的结局。无论结果怎样,留学生家长都要做出最坏打算。留学生是否要卷铺盖立马回国,还是在美国继续学业?留学生在海外会不会受到歧视和迫害,他们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危机?所有这一切问题成为每个留学家庭关注的焦点。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海外的留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一、不要触碰法律法规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国社会人文环境和法律制度差异多元,一些在中国人看来情理之中的言行举止,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可能授人以柄,产生复杂后果。 

中美关系逐日走下坡路,美国针对留学生的限制政策也可能会越来越多。近日,川普成立国家审查中心,要求赴美签证申请人向美国政府提交本人过往5年社交媒体记录。如果留学生的微博、微信上有过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或民主自由价值言论的申请人,他们的赴美签证或将被拒。同时,美方出境检查更加严格,已有很多留学生在离境时出现电脑、手机被没收的情况。所以属于STEM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硕博留学生,在离境接受检查之前,需要再次做下自检,所有电子产品是否留存着专业相关资料,重点是自己参与研究项目的内容,或者留下不带,或者及时清除。在草木皆兵的知识产权危机环境下,哪怕不是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资料,都很容易让你中枪,即使通过检查确认你不违法,出关入关时滞留时间和经历的折腾也会让你苦不堪言。

作为留学生,要多关注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所有STEM专业的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要有清晰的界限,一言一行,都应严格限定在驻在国法律法规以及校纪校规的框架之下,以免对自己造成不便和损失。随时提醒自己,科研数据的传输与保存、哪些资料不能外泄或带出国境,不能随性而为,否则很容易触碰法律法规,造成被动。


二、留学生不要做愤青


民族主义是美好的情感,也是值得尊重的价值追求,但在当下,留学生要避免成为民族主义渲染驱使下的愤青。处在“美国至上”和“中国崛起”两个民族情绪夹缝中的留学生,都有迫于站队的压力,该阶段的所有言论和行为,无论倾向于哪一方,哪怕不是出于本意,一旦被舆论发酵,本人和家人都会遭受口水攻击,甚至承担不可承受之灾难。

几个月前,一支豪华跑车车队,在多伦多街头演绎了一把炫富版的爱国行动。他们挥舞着五星国旗,高声齐骂港毒分子“穷X”,引来人头攒动。

此外,在澳洲的一所大学校园里,面对高喊口号的港毒分子,一群内地留学生冲着对面齐喊:CNMB。

被民粹主义浸染深重的群体会感觉这样对骂解气,头脑冷静和具备战略思维的人们会忧心忡忡,世界各国看到“中国留学生没修养、没素质”个体场景,进而认为中国人没修养、没素质。


在情感上,大部分留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比较高。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海外留学,除了语言、文化、融入上的困难,如今因为新冠疫情和中美交恶,孤独感和挫败感加剧,甚至怨气重重。每当面临冲突或是欺凌的时候,可能原因很复杂,但留学生更愿意将之归结为“种族歧视”。这种基于“弱势地位”而产生的民族情绪、爱国主义在进行宣泄时,常常演变成盲目的、狂热的情感,有时甚至演变成了闹剧、悲剧。这种激越的爱国阵容极易被传染、利用和发酵。往往结果适得其反,招致另一种极端对立的声音的抵制。


爱国主义是每一名留学生的基本情怀,疫情肆虐和中美冲突的大背景下,爱国主义的表达要把握合适的方式和尺度,不可过火。不当和过激行为言论,不仅对于宣传中华文明和民族自豪不利,还可能招致美国原住家庭的攻击和敌视。

三、谨言慎行,不要过度崇外


新一代留学生在新旧交织、内外冲突、观念撕裂的环境中长大。一方面,每一个中国孩子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熏陶下度过的。另一方面,全球化和信息化又延展了他们的视野,很多熟悉电脑的孩子从小就会通过特种渠道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获取了不同的资讯来源。从《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这些经典电影上,他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开始思考政党、国家、个人的话题,这些思考也常常不经意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上。

2017年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杨舒平代表所有毕业生发言,本是留学生的骄傲,但言语中一句“美国空气香甜”,召来国内舆论的口诛笔伐,甚至家人都遭到人身威胁,这女孩只得转走韩国谋生,不敢回国。虽然很多欧美经历的人能读懂她的话语本意,但普通民众会因为只言片语对她做出人格审判。


今年的许可馨事件,起因于个人自媒体上的情绪争论,却演化成为国家层面的舆情和反腐案件。我们不能猜到这孩子思想本身的目的,但不当言论带来的祸患现实发生了,这是许可馨打死都不想出现的结局。


辱华言论是红线,谁都不可触碰。作为涉世不深的留学生们,刚刚独立生活,尚未接受社会大课堂的训诫,很难把握明确界限,说不定某些不经意的话语就会触犯强烈的民族情绪。所以说个人自媒体的言论,敏感话题尽量避免。


四、理性对待不同的声音


美国的反华情绪处在泛滥的地步。特朗普曾经说“每个留学生都是间谍”。中国青年报援引外媒报道,蓬佩奥当地时间7月30日出席美国国会参院外委会听证会时,妄称“中国共产党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威胁”,“美国做好了带头对抗中共的准备,多边遏制中共威胁的势头也在加强”,他还再次在南海、涉港、涉疆、人权、宗教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指责。针对蓬佩奧的言论,汪文斌强调,“无知、傲慢、短视甚至仇恨不能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础。美国一些政客的反华言行,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各国人民一道,奋力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美国是民意决定决策的国家,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成年人对中国持负面观点的人已经超过了7成,高达73%。

受疫情冲击和中美对立影响,在美国大学已经找不到一间宁静的教室。留学生们更是难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面对杂音,特别是种族歧视和反华势力等敏感问题,有勇气的留学生可以发声和批驳,但不宜正面对抗,更不能发生肢体冲突。既不要去刺激对方,比如谩骂、人身攻击或破坏对方的宣传品等,也不要轻易陷入别人挑衅的圈套,一点就炸。


面对外面世界对留学生的种种排斥、疑虑甚至曲解和仇视,不沉默,不躲避,通过法律允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自己的利益为也未尝不可。彼此团结、相互帮扶,共同维护群体权益,这本身就是中国人在海外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应取之道。例如,在当地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发声、给有影响力的政要和机构写信、在各种公共活动平台上发言,表达观点,都是很好的发声渠道。


发声不是为了宣泄和斗气,而是为了传递和争取。面对“杂音”,比的不是嗓门大,博取眼球,比的是赢得观感,获取人心,特别是公共集会中,更需要文明有序的组织,通俗易懂的表达,简洁清晰的展示,目的就是要让当地社会民众更多地了解真实的华人,倾听华人的看法。这些经历也有助于留学生们提升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思维的能力,累积应对复杂事务和多元化挑战的经验。


五、思考、寻找看世界的标准


有日本血统的李xx去世了,各种媒体对于他褒贬不一,他曾总结自己的执政是:“脱古改新”,这和日本的“脱亚入欧”似乎有某种“契合”,或者说“膜拜”更确切。

不同的标准评判,不同结论。一方面,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民族与国家的统一,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愿,而他的执政增加了祖国统一的难度,甚至将宝岛拖进台毒的泥潭,是历史罪人。另一方面,他改变了台湾的社会发展方向,将台湾带进了新社会模式,让当地居民感受到了民族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另一种社会生态。


祖籍福建,生于台湾,长在日统时期,上的日本大学,当过日本兵。也许中国从来就不是他心灵的故乡。也许自始至终他不知道自己心安何处,何处是故乡,李xx的便签上写着“我是不是我的我”。拨开层层迷雾,历史会做出评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不知道已经去世的李xx将归向何处。


对于留学生来讲,“如何选择标准”,换位思考是必备的思维模式,凡事转换角度去理解,或许会得到不同感悟,或许会心释淡然。面对当前中美关系困境,学会理性思考、理性分析。既不要固步自封、刚愎自用,也不要妄自菲薄、盲目崇外。希望新一代留学生思想和心理上更加成熟,有朝一日成为中国继续走向富强的动力源和生力军。


2020年,澳洲山火、新冠疫情、欧美围堵、大国冲突、洪水泛滥……似乎排除了千辛,紧接而来的是万苦。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你我,如浮萍般渺小。


世界错综复杂,动荡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即看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和能力,也看到了美国在疫情应对中的混乱和无力;看到了世界正在明显分化和分流,有的国家正在逐步转向自循环新模式,寻求新的增长点,有的国家开始谋求新合作。


很多问题也浮出水面:我们抗疫的成效和方式是不是被世界认可和接纳?我们的文明是否与世界同步?中美脱钩是源于大国竞争还是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今后的世界新秩序是怎样的等等。


梦想与现实,回归与坚守,焦虑与彷徨,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我们迫切想知道,今后我们将如何走向更加富强。


面对迎面而来的风风雨雨,我们始终告诉自己,要寻找一套思考世界问题的标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最终会从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摆脱出来,中美关系和世界秩序会形成新的平衡。希望孩子们能够自我认知与自我选择。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依然选择作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更重要的是左右自己的未来。


相关阅读:

中美关系持续恶化 留学生的彷徨与忧思

熊孩子成长记——疫情中的担忧

中美分裂十字路口下的留学生们



作者:静心,2018年,儿子留学美国,当时为了排解寂寞,决定梳理记录下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总结下为人父母的心路历程,既在无聊时打发时光慰籍对儿子的思念,也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分享,儿子自小淘气叛逆、特立独行,成长过程即便不算跌宕起伏,也是磕磕绊绊,荆棘丛生,一年半的时间,熊孩子成长记系列,零零散散已写了四十五篇。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