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韦尔斯利的 Whitin天文台

视角学社 2021-06-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 Author 认识韦尔斯利

作者:J同学

转载: 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


和很多美国本科留学生一样,我在申请季之前的暑假来美国探访了自己即将申请的几所学校,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参加了一个由学生带领的校园游览。我们从招生办公室出发,参观了学生宿舍,图书馆,学生中心,教学楼等很多地方,但唯独没有去正在翻修的科学中心和天文台。由于我对科学,尤其是天文和物理方面有着强烈的兴趣,我就和我妈在游览结束之后自己去探访科学中心和天文台。


由于不熟悉校园,而且这两个地方正在翻修,我们走了好久才从一条小路爬到了天文台所在的小山上面。我看到天文台的几个雪白的穹顶之后非常兴奋,因为文理学院一般规模比较小,能有一个天文台,而且还有多架较为大型的望远镜是比较难得的事情。好奇心使然,我进到了天文台内部进行了参观。虽然没有去看望远镜,但我也看到了复古风格的图书馆,贴满了研究海报的走廊,以及展出了各种陨石和小型天文器械的玻璃橱窗。当时这个地方给我的感觉是资源丰富,而且非常温暖包容,这也成为了我申请韦尔斯利的动力之一。


Whitin天文台外景 (作者拍摄)


天文台的图书馆内景(来源于网络)


以上这两段的内容也出现在了我的申请文书当中。韦尔斯利的补充申请文书题目叫“韦尔斯利100”,申请者要从100个与韦尔斯利相关的事物当中选择两个,来写为什么它们吸引了你来申请韦尔斯利。我当时非常理想化(写文书的时候谁不理想化呢),在文书中说天文台大概会成为我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点,因为我将会以很多不同的身份在这里进行活动。首先,因为兴趣使然,我会选择较多的天文课程,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在天文台学习。同时,我也在网上搜索到一个叫做“night assistant”的职位,负责指导和帮助天文入门课程的同学完成夜间实验课的任务,包括指导他们认星座,使用12英寸望远镜观测月亮和深空天体等等。我也很希望担任这个职位,以一个助教的身份在这里帮助其他同学。在查询学生社团的时候,我也找到了韦尔斯利的天文社(Astronomy Society Towards Recreational Observing,简称A.S.T.R.O,这群人真是首字母缩写鬼才)。这个社团会组织一些观测以及天文台开放日的志愿者活动。我在中学也几乎一直都是天文社的成员,所以也希望在大学里能够延续这个身份。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大一过后的暑假。回首我的大一生活,我意外地发现现实居然与我当时的理想非常相近,甚至比我当时想的更加丰富和精彩。所以我就决定把我大一在天文台的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大一的秋季学期没有选天文课,但是刚开学不久就参加了天文社的一些招新活动,打入了学校天文社区的内部。很快我就了解到要成为night assistant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练习,以及考核,最终拿到大折射式望远镜的使用资格(对考望远镜资格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这里:http://www.wellesley.edu/astronomy)。


于是我也很快投入到了这个流程当中。我先阅读了Whitin天文台的历史,了解到在韦尔斯利刚建立的二十多年内,学校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天文系,但天文学科相关的知识会出现在数学和物理系开设的一些课程当中,例如物理系开设的“应用物理”课中会有天文相关的实验,数学系也开设了“天体力学”的课程来讲授一些天体物理的知识。


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学校开始有意向建造一座天文台,这项工作主要由物理教授Sarah Frances Whiting来负责。Whiting教授是韦尔斯利天文系和物理系的创始人,她从1878年就开始在韦尔斯利教授物理实验课,这也是全美第二个针对本科生的物理实验课(第一在MIT)。而后学校董事之一John C. Whitin太太得知了这件事,愿意资助天文台的修建。于是学校就在1899年购入了一台口径12英寸(0.3米)的折射式望远镜,并且修建了一些供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空间,构成了最初的天文台,在1900年10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这台12英寸折射式望远镜一直保留至今,同学们仍然会在入门级课程里用它进行目视观测。


12英寸望远镜的照片(来源于网络)


这座天文台以出资人的姓氏(Whitin)命名。很巧的是,Whitin又很接近主持修建天文台的Whiting教授的姓氏,所以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同时纪念了这两位为它的建立贡献巨大的女性。


建成初期的Whitin天文台(来源于网络)


此后,天文台几经扩建和翻修,购入了更多的天文仪器和望远镜。最近的一次比较大规模的翻修是在2019年的夏天,天文台购入了一架0.7米口径的反射式望远镜,并且为它修建了一个新的穹顶。这台望远镜目前已经投入了ASTR 206课程和学生研究项目的使用当中。


0.7 米的Planewave望远镜(作者拍摄)


之后我参加了望远镜使用培训,学习了如何使用这架历史悠久的12英寸折射式望远镜。


作者在夜间培训时拍摄的12英寸望远镜照片


并且跟随着现任的night assistant实习了几次,就开始了个人的练习和考核。我先学习辨认星座,并且通过一个考试。最终,在2020年的春季学期,我开始了最为漫长而且艰难的望远镜观测练习。


因为night assistant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组织望远镜观测,所以我需要熟练掌握12英寸折射式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并且要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天体。按照要求,我需要在7类天体的每一类中找到3个,也就是一共要观测21个天体,并记录在天文台的本子里。


刚开始我没有经验,一味地去找容易找到的天体(亮星,双星等),沉浸在初次观测成功的喜悦当中,而没有好好规划较暗弱天体(星云,星系等)的观测。很快我就发现这样并不是最好的做法。麻省的春天阴雨天很多,而且经常雾蒙蒙的,适合观测的夜晚并不多。而且各个天体的升落时间又是不一样的,需要合理规划好每次观测才能使效率最大化。


在经历了几次因为时间不合适而错过了目标天体之后,我开始借助星图软件制作观测计划。但即使是这样,观测时还是会遇到别的困难。在观测较为暗弱的天体时,很难直接将望远镜指向正确的方向。于是我就会先将望远镜指向附近的亮星,然后再进行微调。但即使这样也仍然很困难,因为这架望远镜将近6米长,对指向进行微调比较困难,而且当时的气温还需要带手套,操作起来不方便。好在过程虽然艰辛,但每次成功找到一个全新的暗弱天体时都会很有成就感,更不用说有的天体在观测的时候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例如猎户座大星云,仙女座大星系,以及M103疏散星团等等。


观测记录(作者拍摄)


猎户座大星云(来源于网络)


仙女座大星系(来源于网络)


M103疏散星团 (来源于网络)


虽然每次观测都很累,但我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它给了我一个在黑暗中独处和与宇宙交流的机会。在这里,我可以从望远镜中窥向宇宙深处,自由地探索未知。累了就坐在梯子上,从穹顶的开口眺望外面的星空,感受这一份静谧。每次从天文台出来,我也会用肉眼欣赏一下夜空。虽然对细节看不真切,但这样其实更能让我直接地去感受宇宙的宏大和壮丽。有的时候,专注在一个特定的细节久了,退一步来欣赏一下整体的大图景也挺好的。


冬季可见的猎户座(右下角)和冬季大三角(作者拍摄)


夜间的天文台附近景象(作者拍摄)


傍晚在学校里看到的金星(作者拍摄)


拿到望远镜使用资格后穿着天文台帽衫与天文台的合影(作者提供)


大一的春季学期,我选了入门级别的天文课(ASTR 107)。在这门课里,我们除了要在白天的课堂上学习天文知识和做一些实践活动外,还要参与夜间的实验课,而这一切都是在天文台完成的,所以我春季学期在天文台的时间就变长了。这门天文课对我来说最独特的一点是它的实践性很强。我们所有在白天的大实验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而且这门课还安排了很多观测的内容,带同学们比较全面地观察了各类天体。从比较容易观察的太阳,月球,行星,到恒星构成的星座,一直到比较暗弱的星云,星系,我们都看过了一遍,还写了观察报告或者进行了测验。这些对于刚刚接触天文的同学来说都是难得的体验。


图15月球观察报告(作者提供)


通过8英寸折反射望远镜拍摄的月球(作者拍摄)


通过8英寸折反射望远镜拍摄的木星和它的两个卫星(作者拍摄)


同时我在这门课上也学习到了更多的天文知识。由于我在上大学之前都是通过课外书中,网络上,和天文馆里的资源来学习的天文,所以知识体系略显零散。在这门课上虽然没有学得特别深入,但也让我更系统地整合了之前学过的知识,为后面的天文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另一个贯穿我大一生活的活动就是天文台的“公众开放夜”(public night)。在这个活动中,很多校外的人和校内的学生都会来到天文台,参加精心筹划好的各种活动,例如望远镜观测,学生讲座,陨石坑制作体验等等。每一次开放夜都有一个独特的主题,所有的活动都会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之前的筹办过的主题有小行星和陨石,火星,宇宙中的生命等等。


在上大学之前,我在北京天文馆做了五年的讲解志愿者,对于向公众传播天文知识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我在每次公众开放夜的时候都会去做志愿者,一般负责的就是简单维持一下场内秩序,同时向参观者讲解所负责的展项里包含的天文知识。开放夜的校外来访者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家长带着小朋友,而且也有很多老人。所以我们就需要学会与不同人群交流沟通的方式。出国读书的第一年,由于不太适应新的文化和语言环境,我一般不太愿意主动与人交流。


但在天文台开放夜的时候,我就非常乐于与来访者分享我知道的天文知识,大概是因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就不会想很多。我会更多地去享受与别人交流分享的过程, 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担心自己英文不好会表达不清楚意思。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开放夜,我们组织了一场寻宝游戏,所有的志愿者都戴上一个会发光的花环,而参与者会拿到一些关于天文的问题,他们需要找到戴着花环的志愿者来询问并获得答案,找全所有答案即可获得一个小奖品。当天晚上,很多小朋友都兴奋地参与到了游戏当中。我当时在12英寸望远镜那里当志愿者。黑暗当中,几个花环的亮光显得格外好看。时不时就有几个小朋友来到我们面前,支支吾吾地问我们知不知道他们问题的答案,或者直接把纸往我们跟前一递,要求我们解答。活动结束后觉得很累,但也感觉很满足和温暖。


“温暖”也是目前为止我在Whitin天文台最大的感受。这里的所有人都非常能够包容他人,并且丝毫不吝惜给予别人帮助和鼓励。我最要感谢的就是天文台的管理员Dr. Kristina Punzi,她曾经鼓励我参加更多天文相关的活动,包括天文科普活动,望远镜操作培训,和night assistant的工作。她甚至还在疫情期间借给我望远镜,让我亲眼目睹了回归周期为将近6800年的Neowise彗星。


学校的天文社也是一个很温暖的小集体,有时会举行一些有意思的社团活动。去年的万圣节我们一起在天文台画南瓜、玩游戏,今年春天原本计划要去校外观星的,但由于疫情原因未能成行,有点遗憾。


万圣节的天文台(来源于网络)


天文社的万圣节活动(作者提供)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秋季学校里的学生人数会是往常的一半。很多活动,包括公众开放夜,也都无法在线下举办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大概将会是和往常很不一样的一年。但天文台的人们也都在努力将很多活动转移到线上,让我们之间不被物理距离所隔阂。今年秋季是Whitin天文台成立的120周年,希望它永远都能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地方,所有热爱天文的人们都能从这里出发,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


参考资料:

Kathleen Sewall, “A History of Astronomy at Wellesley College,” 1997.


相关阅读:

12岁上中科大,17岁到哈佛读博士,31岁成为哈佛教授,一起看看尹希的开挂人生

我没有选择藤校,但在这里我却找到了自己

季羡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作者:作者J同学,Wellesley 2023届在校生,原载: 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深度了解韦尔斯利,广度探讨文理教育和女性教育。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