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蕾孟,《查令十字街84号》背后的传奇出版人

视角学社 2022-03-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 Author 认识韦尔斯利


作者:Jasmine

转载: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


杨蕾孟1952年大学毕业,1982年获得韦尔斯利杰出校友奖。杨蕾孟和杨雪兰姐妹俩的大学时代跨越了40和50年代。那个年代,很多美国女性工作几年就辞职结婚了,甚至在大学时就结婚了。即使是工作,大部分女性也只能从事秘书和打字等工作,杨蕾孟初入职场就是从速记员开始的,女性想要从事更具领导力和管理性的工作是不太可能的。


描写韦尔斯利女生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的正是这个年代,也就是杨蕾孟、杨雪兰姐妹读大学的时代。里面反映大学时就有女生结婚,当时的韦尔斯利,更多的是培养leader的妻子而不是leader本身,是大家真心为谁赢了滚呼啦圈比赛第一名谁就第一个结婚而欢呼的时代。


芭芭拉.布什于1990年曾在韦尔斯利做过毕业典礼演讲,她特别提到这个"谁赢了滚呼啦圈比赛第一名谁就第一个结婚"的传统。



过去五十年来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谁赢得滚呼啦圈比赛的第一名谁会是第一个结婚的,现在的说法是谁赢得滚呼啦圈比赛第一名谁会是第一个成为CEO的人。这两种说法都带一点成见,对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梦想在哪里的人有点苛刻,所以我想告诉你今天的新说法,谁赢得滚呼啦圈比赛第一名谁会是第一个追寻到她梦想的人,是她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社会强加给她的梦想。


其实芭芭拉自己的选择也是那个时代大部分大学女生人生路径的一个缩影,芭芭拉是40年代的大学生,她1943年进入史密斯学院就读,1944年和老布什订婚后,她选择从史密斯学院退学。多年后她接受采访时说,那时候她对学习并不太感兴趣,“我只对乔治感兴趣。”


但杨蕾孟和杨雪兰姐妹不但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毕业后就进入职场,并都在职场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从姐妹俩双双获得韦尔斯利杰出校友奖就可见一斑。


姐姐杨蕾孟(Genevieve Young)1948年从Abbot学院(现在的Phillips学院Andover)高中毕业,后进入韦尔斯利开始大学生活,1952年大学毕业,30年后获得1982年韦尔斯利杰出校友奖;妹妹杨雪兰(Shirley Young)1955年毕业于韦尔斯利,31年后获得1986年韦尔斯利杰出校友奖。


杨蕾孟摄于1948年的高中毕业照


女性在职场成功殊为不易,尤其在那个年代。


我们一直希望探寻这些女性成功的密码,她们本人做了什么?她们的父母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又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就像找寻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希望能找到一点,能靠近一点。


01

她是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背后的出版人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本来打算昨天发的,555,没写完,只好把今天改成了昨天),我们先从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说起。



杨蕾孟在韦尔斯利的专业是政治学,政治学是韦尔斯利最强的专业之一,杨蕾孟的学妹奥尔布赖特和希拉里在韦尔斯利的专业也是政治学。


她是一位传奇的图书编辑,一位辉煌的的出版人。纽约《华埠双周刊》曾这样评价过她:


杨蕾孟的成就使她成为叱咤美国出版界风头最健的人物,与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出版编辑平起平坐。


她也被誉为“哈珀出版社在战后辉煌时期涌现出的最有影响的编辑之一”,她受人尊敬的职业生涯跨越了50多年,获得过传播女性奖(Matrix Award)。1952年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在哈珀兄弟出版公司担任速记员,虽然她不会打字,不懂速记,但很快就学会了。后在哈珀出版公司做到总编职位。1970年,她被任命为利平科特出版公司(J.B.Lippincott)的执行总编,后被任命为副总裁。之后在利特尔与布朗出版公司(Little, Brown)、美国文学协会和班坦图书公司(Bantam Books)先后担任要职,她同时也是韦尔斯利商业领导委员会委员和百人会成员。


她与许多杰出的作家和公众人物共事,他们是她的朋友,有很多又成为她的作者,这其中就包括《查令十字街84号》的作者海莲•汉夫(Helene Hanff)。


在哈珀兄弟出版公司编辑杨蕾孟的帮助下,海莲于1961年出版了她的处女作《混迹演艺圈》(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催生并促成这本书出版的正是杨蕾孟,是杨蕾孟发掘了这个其后享誉世界的纽约女作家。海莲其后出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收录了她和伦敦古董书商来往20年的信件,里面提到了她的这一段经历,并提到了杨蕾孟,只是中文译者误将杨蕾孟的英文名字Genevieve翻译为金小姐。海莲在信里说:


终于卖了一篇稿子给《哈珀杂志》。被这篇稿子折腾了三个星期,他们付给我两百美元稿费。现在他们再度向我约稿,要我将生平事迹写成一本书,他们将“预付”给我1500美元!并预估我不用半年就能写得出来,我是无所谓啦,不过房东可又要头疼了。


海莲整理了她这些年来和一个伦敦古董书商的来往信件,发给了杨蕾孟。因为这些文章还没有题目,因此她直接用一页纸打了这位古董书商马克斯·科恩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作为临时名字。几天以后,杨蕾孟打来了电话,她对海莲说:“我爱死它了,我哭了。为什么你以前总是送些我出版不了的稿子呢?”


这个纽约作家和伦敦古董书商书信来往许多年的故事,缘起是这样的:有一天海莲打开报纸浏览,一家位于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名为“马克斯·科恩书店”(Marks&Co.)的古董书店广告引起了她的注意,海莲试着给该书店去了一封信,附上一份书单,全是她“目前最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书”,她只是“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没想到,才过了20天,该书店一名落款简写为“FPD”的“店员”就给海莲回复。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书就漂洋过海到了海莲的手中。




后来,海莲才知道这位“FPD”就是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于是海莲不断要求弗兰克帮她寻找旧书,渐渐的,两人之间的通信已经超越了买书人和卖书人的关系,变成了朋友一般,这样的书信往来一写就是20年。


就在这本书定于1970年出版时,海莲收到一封来自马克斯·科恩书店的来信,信中说:“在查令十字街经营50年之后,我们将于本年底关闭。”该书店的两位合伙人都已去世,他们的后人无意经营书店,只好关门。


世间再无查令十字街84号。



随着《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销,全世界的爱书人纷纷慕名前去伦敦“朝圣”,探寻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让海莲魂牵梦萦的地方。即便如今,这里已被其他店铺取代,仅有店门口镶着一面铜铸圆牌,上面写着:“查令十字街84号"。



尽管是杨蕾孟挖掘了海莲这个作者,并率先发现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价值,但阴差阳错,这本书最后并不是由杨蕾孟出版的。对于这一点,海莲也很遗憾,海莲有一次和杨蕾孟吃饭时,曾经对她说:“在被你精心呵护十年之后,我最后写了一本在英美两国引起轰动的书,但是她不是你出版的。”但她俩保持了终生的友谊和工作关系。

来自叶新的文章《查令十字街84号》背后的“金小姐”——海莲·汉芙和华人女编辑杨蕾孟的故事:
海莲1985年在利特尔-布朗出版社(注:也是杨蕾孟当时工作的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性回忆录《Q的遗产》(Q’s Legacy)用很大篇幅回顾了她和杨蕾孟的交往,既有工作上的往来,也不乏生活中的交流。海莲因为家境贫穷,并未念完大学,只是因为阅读了剑桥大学文学教授(亚瑟·奎勒-库奇爵士,Sir Arthur Quiller-Couch,即所谓的“Q”)的《写作的艺术》(The Art of Writing)等作品,才来到纽约,走上了靠写作谋生的道路。她此前一直在戏剧界工作,写过几本童话故事,并没有在出版社出书的经历。
由此也可以看出,杨蕾孟有一双多么出色的出版慧眼,挖掘出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


杨蕾孟还出版了海莲的另一本书《 布鲁姆斯伯里的女公爵》,这本书也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引起了轰动。



02

她出版了很多畅销书,包括登上畅销榜首位的《爱情故事》,爱就是永远不必说抱歉



杨蕾孟还是另一本超级畅销书《爱情故事》的出版人,这本书在当年美国文学类畅销书榜上排名首位,至今在全球销售2000万册以上。我们大学时看过的让人感动落泪的哈佛富家子和Radcliffe(七姐妹女校之一,后并入哈佛)聪明穷女孩的电影《爱情故事》就改编自这本书。


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 are sorry.



杨蕾孟为这本《爱情故事》的出版足足等了16年,从她大学刚毕业的1952年等到1968年。一个好编辑,有时候赶热点和时效需要快,有时候拼耐心与智慧也需要慢。这本《爱情故事》是薄薄一本小册子,只有131页,当时出版社的推销员们并不看好这本书,抱怨说:“为什么我们要出版这样一本垃圾?”没想到出版之后,因为同名电影的热映而大卖。


此外她还编辑出版过基辛格的《基辛格回忆录》,和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列宁格勒被困900天》。据说她看了索尔兹伯里的书稿后,给作者提了一大堆修改意见,索尔兹伯里拿到意见后,气得把它扔到地上,这个小女子懂什么啊!冷静下来后,又捡了起来:“哦,说得太好了!”


她还与著名黑人摄影师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合作过《学习树》,戈登·帕克斯是一位成功的小说家、诗人、电影导演、作曲家以及音乐家,他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摄影家,他是《生活》杂志签约收入最高的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经典的照片。她后来和他结婚,他成为她的第二任丈夫。


她编辑出版了《爱情故事》,她也编辑了自己的"爱情故事"。


杨蕾孟与Gordon Parks


他俩的婚姻持续了6年,离婚后,戈登•帕克斯与美国著名家族范德堡(注:范德堡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家族,铁路大王,对了,范德堡大学就是他们家族捐资建立的)的后人恋爱。但是杨蕾孟与戈登•帕克斯的关系转化为深厚的友谊,并一直持续终生。他去世之后,杨蕾孟还帮助设立了戈登•帕克斯基金会,并在董事会任职。


Gordon Parks摄影作品


03

俩个如此有领导力的女儿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给予她们的教育是最完美的生活起点


杨蕾孟和杨雪兰的妈妈严幼韵出身于保守家庭,但父母相当开明,认为无论儿子女儿都应该接受现代教育。100年后依然有《我的姐姐》这样的故事不断发生,就知道100年前他们的认识有多么超前,严家姐妹又是多么幸运了。


严幼韵的姐姐严彩韵热衷学术,1919年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她在史密斯学院学习一年后,于192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严幼韵上的是沪江大学,成为沪江大学第一届女学生。然后大三转入复旦大学,又成为复旦大学第一届女生。


而杨蕾孟的爸爸杨光泩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国际法和政治学博士,连杨蕾孟的爷爷都曾留美六年。杨蕾孟因为父亲驻外出生在瑞士日内瓦雷蒙湖畔的一家医院,她的英文名Genevieve就是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日内瓦,而她的中文名蕾孟正是雷蒙湖的音译。


1938年杨蕾孟跟随新任中华民国驻菲律宾总领事的父亲前往马尼拉。


最左边高挑的少女就是杨蕾孟,战争爆发前,一家人在菲律宾住所前合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杨蕾孟的父亲和七名中国外交官惨遭日军杀害,领馆只剩下失去丈夫和失去父亲的妇孺二十几人。杨蕾孟的母亲严幼韵虽是大家闺秀出身,但在马尼拉陷入了无法想象的困境:没有收入,没有车,电力和正常供水被切断。最后杨蕾孟母亲把二十几口人都请到她们家住下。当时她家有三个卧室,每个卧室都住两家人。而杨蕾孟一家人则住在她母亲原来的卧室里,每天晚上有六个人在那个房间睡觉。母亲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自己种菜、养鸡、养鸭和养猪,自己动手做鞋子、做肥皂、做玩具,偶尔还会苦中作乐弹弹钢琴。此后三年的时间里,大家在马尼拉顽强地生活着,一直坚持到日军被打败。


母亲的乐观影响了杨蕾孟姐妹,这段困苦的经历让她们学到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可以快乐。因为其实我们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


二战结束后,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妹妹赴美国定居。当时联合国初创,母亲在联合国礼宾司找到工作。1959年,杨蕾孟母亲与著名外交官顾维钧结婚。


杨蕾孟一家四口,最左侧的姑娘就是杨蕾孟。


杨蕾孟到了美国以后开始在艾伯特学院(Abbot,现在的Phillips学院Andover)上学,全校共有165名女生。杨蕾孟妈妈上班的时候,家里都由杨蕾孟和妹妹操持家务。杨蕾孟大学毕业时获得韦尔斯利学者的称号,后来妹妹杨雪兰也紧随其后入读韦尔斯利,后以优等生资格毕业。


严幼韵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她深知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之深刻,她说:


我为自己的女儿以及她们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非常骄傲。正是美国慷慨提供的奖学金给她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这使得她们日后的成功成为可能,给予她们的教育是最完美的生活起点。


她目睹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帮助她的子孙赢得了令人满意的事业和个人生活,所以她尽可能地帮助身边的所有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她欣赏自己管家女儿的聪明,鼓励并帮助她进入菲利普斯学院并获得奖学金,这个女孩后入读哈佛大学及纽约大学法学院,她的学费也是严幼韵及家人赞助的;她帮助留在大陆的姐姐的外孙女进入韦尔斯利上学,并获得奖学金;严幼韵及其家人因她的管家休假而认识了代工的中餐馆外卖夫妇,并进一步认识了他们的女儿,在她们的帮助下,这个女孩后来入读韦尔斯利。


卓越的沟通能力,家庭良好的气氛,包括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回馈社会帮助他人的氛围


不论是与戈登•帕克斯离婚之后还能保持终生友谊,还是海莲•汉夫口中的"精心呵护十年",都说明杨蕾孟持久的沟通能力,而持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她事业的巨大助力。


她最持久的作者关系是与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普利策奖得主赫尔曼•沃克(Herman Wouk)的关系,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编辑他的作品,直到2019年沃克先生103岁去世。沃克创作的《战争风云》,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这样卓越的沟通能力也来自于家里良好的氛围,因为氛围良好,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比如杨蕾孟的三妹夫唐骝千,在三妹不幸早逝之后,依然与亡妻家里保持深度来往,甚至将自己后来的妻子也带入杨家。


从右至左依次为杨蕾孟、杨雪兰、严幼韵、唐骝千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毕业于七姐妹女校之一布林茅尔和宾大)。


唐骝千,中学毕业于美国最著名的私立中学菲利普斯学院。2008年,他向菲利普斯捐资2500万美元,是该校历史上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赠,他也是菲利普斯学院历史上最主要的捐助者之一,共捐资4000万美元。他还担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并于1997年向该博物馆送上一份大礼,其中包括王季迁藏品中的11幅重要画作。为纪念亡妻杨茜恩,他捐资修建了亡妻的母校斯基德摩尔学院的教学博物馆和画廊。


唐骝千曾在严幼韵的追思会上致辞,杨蕾孟一家良好的氛围也可见一斑:


我学会了要对人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评判,她的一生都很关心年轻人,从我们年轻的时候就一向如此。她每碰到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就会推荐给蕾孟、雪兰和我,让我们帮助那个年轻人申请菲利普斯学院,使其能充分施展才华,做这件事,她的成功率非常之高,所有她推荐的年轻人都进入了菲利普斯学院,之后都读完了大学,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开玩笑说她是菲利普斯学院的招生办专员。


妹妹英年早逝,杨蕾孟的妈妈严幼韵是这样说的:


就算我们的妹妹,茜恩在52岁时不幸去世,妈妈也安慰每个人说-----记住,她的一生很美好,即使不长,但非常快乐。妈妈教导我们生命永远是美丽的。


杨蕾孟在安多佛设立了严幼韵基金,作为家庭困难而资质优秀学生的奖学金。杨蕾孟和杨雪兰对母校韦尔斯利也有许多捐赠,其中杨雪兰为韦尔斯利捐赠了一个自习室,用于女性全球领导力的培训。这个教室就是以她们的母亲严幼韵命名的,就像王周露露捐赠的露露学生中心,餐厅是以露露母亲的名字命名的,所以露露说她的母亲也是一名韦尔斯利女性,这样说来,严幼韵也是一名韦尔斯利女性。


杨蕾孟,这位传奇的图书编辑,于2020年2月18日在曼哈顿的家中安详去世,终年89岁。她的讣告里这样写的:为代替鲜花,可向安多弗菲利普斯学院或韦尔斯利学院捐款。


参考:

《险些无法出版的书,却成了感动我们半个世纪的畅销书》

《查令十字街84号》背后的“金小姐”——海伦·汉芙和华人女编辑杨蕾孟的故事

《109个春天,顾严幼韵自传》


相关阅读:

纪念前通用公司副总裁杨雪兰,为女亦当胸怀大志

冰心与韦尔斯利

洪晃的学姐,胡适的知己,中国白话文小说第一人,她笔下100年前美国女校的生活



作者:Jasmine,《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公号创始人,原载: 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深度了解韦尔斯利,广度探讨文理教育和女性教育。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