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我是不是已经错过了改变世界的年纪?
转载:译言
昨日东京奥运会的“百米大战”中,32岁的老将苏炳添,取得了9秒83的成绩,成为了首个闯入百米决赛的亚洲人,也让中国速度震惊了世界。同样32岁的巩立姣以20米58、领先第二名0.79米的优势,拿下了中国奥运史上首枚田赛项目金牌。
不断刷新纪录的运动员们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年龄就只是个数字。
01
成功与年龄无关
莫扎特、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都是在30岁之前取得的成功。研究人员还发现,许多著名科学家也都是年纪轻轻就发表了“惊世骇俗之作”,但成功,实际上与年龄无关。
查尔斯•达尔文在29岁时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爱因斯坦在26岁时提出了光电效应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玛丽•居里在28岁时就发表了《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一文;莫扎特在8岁时就创作出《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认为许多领域中最重大的发现都是一些年轻的科学家们所造就的。毕竟,与年龄较大的人相比,年轻人更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个项目中去,而且他们更容易获得支持和导师协助,研究方向也更具创新性。
然而,《科学》杂志近期对各领域的佼佼者及其成就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发现,对于那些年少有为的人来说,他们的成就与年龄无关。相反,正是个性、毅力、才智还有运气的结合才造就了他们的“大器早成”。
“成功的关键在于永不言弃,当你放弃的时候,你的创造力也随之枯竭。”阿尔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博士说道。他与罗伯塔•西纳特拉博士共同组织此次研究,负责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他们都曾任教于波士顿东北大学物理学,后来西纳特拉博士去了布达佩斯的欧洲大学中心任职。
此前的研究发现,各个领域佼佼者们也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取得的成功。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因素能够对一门学科的各个层面起到推动作用。然而青年学生、年轻才俊、处于职业黄金期的创业者以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取得的斐然成就,不禁让普通人的内心产生疑问:是否自己已经过了能够改变世界的年纪?
“这一研究意义十分重大,他们分析的样本数量十分庞大,”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院长西蒙顿表示。他没有参与此项研究。“这项研究初见成效,他们自下而上地进行调查分析,努力找出这些成功人士身上的共同点。”西蒙顿教授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适用于全行业,乃至各个领域,包括音乐创作、影视制作、心理学以及技术发明。
该研究团队首先重点关注职业物理学家。他们搜遍了1893年的全部文献,确定了2856名工作年限在20年及以上的物理学家,并发现他们每五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这些论文中的成果有很大一部分被视为影响力十分深远。研究小组随后分析了他们在物理界“崭露头脚”的时间。
果不其然,物理学家们更有可能年纪轻轻就青史留名。但分析发现,这与他们的年龄无关。
02
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项目
这完全是受工作效率所影响:年轻的科学家往往会尝试更多的实验,偶然获得重大发现的概率自然也大大提升。此项研究由美国东北大学教授巴拉巴斯、王大顺、皮埃尔•德维尔、宋朝明以及西纳特拉博士合力完成。他们纷纷表示:论文发表的年份不是重点。
这就表明:在工作效率恒定的前提下,科学家们在50岁和25岁时取得重大成就的可能性相同;有些人只是碰巧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研究项目。
而将这一偶然选择转变为一个足以震惊世界、得到普遍认可的成就还取决于另一个因素,研究人员把这一因素称为“Q”。
Q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职业技能”,其中包括多种因素,如智力水平、内在动力、动机、对新思想的接纳程度以及良好的协作能力。或者简单来说,就是对手头工作充分利用的能力:在单一实验中发现一些相关性,从而迸发灵感。
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扎克•汉布里克表示:“ Q这个因素非常有趣,因为它囊括了人们所拥有的一些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毫不起眼。例如,写作清晰有条理。以数学心理学为例。你可能会发表一个有趣的发现,但如果这篇论文就像大部分论文一样晦涩难懂,就不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没有人看得懂你在说什么。”
研究人员说,Q的惊人之处在于它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与通常意义上的假设相反,经验不会显著提高一个人充分利用某个项目的能力。”巴拉巴斯博士说:“这一发现令人震惊。我们发现Q、工作效率和运气这三个因素彼此间相互独立。”
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综上所述,该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一篇成功的论文是Q、专业能力优势以及运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先找到一项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在这些综合能力的熔炉中锻造、修炼,最终才能焕发出生命。
因此,高效能人士也可能永远不会青史留名,专业技能再强的人也可能会在职业生涯中遭遇挫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成就斐然,但在其专业领域的表现却不那么出色。
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那就是社会地位。随着社会地位上升,人们的冒险精神随之减退。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在1801年首次发表关于进化论的文章时57岁,而在其最终出版旷世巨著《动物哲学》时,他已经66岁。”这个例子似乎符合本篇文章的论点,即在探讨年龄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时,还需考虑特定理论的社会背景。年龄较大的科学家在提出有争议性的观点时,往往有更多的因素要考虑。而不像年轻人一样“初生牛犊不怕虎”。
原文链接:
https://www.nytimes.com/2016/11/04/science/stem-careers-success-achievement.html?.?mc=aud_dev&ad-keywords=auddevgate&gclid=EAIaIQobChMI2vHR2siP8gIVluazCh3gYgmtEAAYASAAEgL0FfD_BwE&gclsrc=aw.ds
译者:伐竹猫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他研究了世界上N位“牛人”的成功经历,告诉父母:成长,真不如慢一些!
转载:译言。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