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机场的长队,留学生内卷风暴的前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toooges三士渡 Author Elena
作者:Elena
转载:Stoooges三士渡
9月开学季,赴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浦东机场的千米长队一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排队,不少留学生逐渐开始“内卷”起来——当有人提前3-4小时到机场值机时,就有人开始计划提前6-7小时到机场值机。当内卷之风从社会吹进校园,渗透到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留学生们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一现象?来听听正处在漩涡风暴中心的美本大二在读学生Elena写下的关于内卷的一些思考。
19年春天,我第一次去考AP。进了电梯,听到别人的考前聊天:
“今年考几门?”
“七门,不多不多。”
当时正当高二的我缩在角落里大气不敢喘一下,因为直到20年高中毕业我也才一共考了八门...
后来,我拿着不上不下的托福和SAT成绩申上了一所TOP 30大学,本以为上了大了学,不用再每天面对身边一水儿的110和1500,大家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够神经轻松一些,结果现在马上要大三的我,连专业课近乎都抢不到。朋友圈一个个的全4.0,好不容易有个3.9/3.8的,配文则是:“我太菜了”...
究竟什么是内卷?
“干嘛呢?”
“学习呢。”
“你怎么又学习呢?别卷了!”
在当今网络社会中,内卷一词被扩大含义,只要存在竞争,就是卷起来了。说到底,也没说清楚内卷是什么。
因此在展开讨论前,我们首先得来捋一捋,究竟什么是内卷。
简单来讲,无意义的内耗形成了内卷现象,而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为非良性竞争。
一个简单直白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小学有没有推优政策,班里成绩前百分之多少就能提前报考区重点,否则就是直接派位。我们班从小就氛围很好,大家并没有很在意成绩,每天就是开心的在一起。直到五年级,要升初中了,小朋友们就卷起来了。原来我九点就准备洗洗睡了,在听说前桌愣是要学到十点,后桌上了三个补习班,同桌钢琴准备考十级了,我妈终于也沉不住气了。于是全班的学习时间都比原来长了几个小时,然而学到最后,拿到名额的其实还是原来班上那些本身就学习很好的人。说白了,除了我们更累了,结果没有大变化。
这就是总量不变时的内部资源再分配。推优的比例就是个死数字,但我们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了。我们(我们的父母)想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吗?当然不。但我们不得不,因为有那么个第一人打破了原来班内的平衡,我们如果不跟上就要被落下了。这是一个很被动的局面。
于是我们称这种,整体没有增量,仅是被迫因为内部资源再分配产生的不健康竞争,为内卷。
发自内心和迫不得已
怎么界定自发努力和被迫内卷?这里我们开始分类讨论。
我随便抓了些身边的朋友,问他们为什么而学,普遍得到的回答包括但不限于:
朋友圈人均GPA3.8+,我不想落后于别人;
妈/爸/爷爷/奶奶/老师…从小教导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为了以后吃得上饭,吃得起好饭。
先别杠,停下来想想,你为什么而学?
如果你也处于“还没想明白,先把成绩搞上去再说”,那你可能在无意识中也成为内卷的一员了。前文所讲的“无意义的内耗”在学校里便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但我就是想学习好,还要比他们成绩好”。
而有一类人则在发自内心的努力。原因各不相同,相同点在于他们能够明确的给你一个独一无二的理由。校园里对内卷和努力最简单的区分方式就在于此:你究竟为什么而学?
当然了,还有一类人夹在两者中间,ta说“我就是觉得考第一名很爽啊!”私以为这类人最可恶,因为他们便是推动内卷的最直接原因。为了防止恶性竞争,美国大学往往不提供名次,最多是给学生一个分数段。但部分留学生们似乎总有办法给你卷起来,发朋友圈po自己的一水儿4.0,深更半夜来一个“哎呀我再不努力就没有4.0啦”,期末了继续“怎么办怎么办,刚才好像错了一道题,呜呜呜呜呜”,说来说去还是那点分。
“别卷了别卷了”
我猜这话你一定听得耳朵都起了茧。有意思的是,这话往往出自那些学习成绩中上游的那部分人,而并非真正躺平的人。
留学圈里,小学校华人少也许还好,学校一大,是真的免不了国人同胞们卷天卷地。我身处的学校是一所华人过千的大校,最直接的体验就是每次要考试的前一两天,群里有人要复习资料,有人喊话“不慌,别卷”,有人则在大群里加人拉小群准备分工合作。考试交卷十秒不到,群里就几十条消息刷上去了,无一不是对答案,然后抱怨自己怎么错了一道题。
最后的结果,就像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段子一样,那些考前说自己没复习、别卷的,一个个考得比谁都好。说来可悲,我们在青春懵懂之时就先学会了虚伪。明明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道理,却没什么人真正能够做到拒绝这种虚伪,这就是我们在当下的校园里面临的问题。
人们总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看不得前任比自己过得好,也看不得同桌比自己成绩好。尤其是当你有意无意地展现出了自己的好成绩时,可能还要因此遭到排挤。讲个身边的故事:
我的朋友小甲和ta的另三个室友都选了同一门课,小甲学习很好,性格很好,长得很好,哪都很好。这门课属于只要你认真好好学,就不会和你过不去。另三个室友中,小强很强势但不大认真,小好是平日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小乙对这事没啥所谓。期末出分了,小甲全班最高。于是小强和小好很不爽。
新学期要开学了。小强在宿舍群里@小好和小乙,“新的学期我们也要一起好好学习”。一个群总共就四个人,就不@小甲,怎么想都有点孤立的意思了。小甲在群里@小强,“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就直说”。后来说了几句事情就这么糊弄过去了。在此之后,小甲时不时会来找我或者其他朋友哭诉自己在宿舍里的尴尬境地,因为成绩好,室友关系变得很紧张。
留学圈中这样病态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内卷风气的产物。一些人并非不想拥有一个好成绩,但ta们却并没有付出实际的努力,而是使用一些“歪门邪道”想把自己卷上去,再把前头的人卷下来,仅此而已。
有一种声音是,竞争是正常的,大环境就这样,接受就好了。但远的不说,光说去年一年,已经入学了的朋友们因为疫情网课了一整年,真的很自闭。我身边就有人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或是转了国内学校,或是选择了体验并不达标的合作项目。都这个惨样了,大家还要“自相残杀”。我能理解,但我不接受这样。这是个应该抱团努力的时候,而非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关于躺平,虽然很多人只是嘴上说说,但要是年轻人们真就这么躺了,就很可怕了。国内形成内卷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增速变缓、社会资源有限,如果身为新一代的我们,还没进入社会就先想着怎么养老,经济上不去社会发展慢,只能落得一天更比一天卷。
实话讲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也只能是满口的理想主义。但我认为内卷也好躺平也罢,这些词不产生于校园,尤其是美国校园,也不该对留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留学生是个小众群体,我们该做的是一同面对当下的时局。这绝不是小圈子里内部矛盾或者大家一起躺平的时候。总想着毕业即失业,社会上卷死了,谁也不会有动力继续努力。天天高喊别卷了,真的没必要。
即便现在没有能力去推动和解决问题,那么便放平心态,想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你想过怎样的日子,想从事什么职业,想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想做什么样的事,毕业是回国还是留在外面……然后去追逐,去努力。低水平的复制和模仿是我们的大敌。别人今天实习明天搞社团,不意味你也要做同样的事,如果你也去做了,那动机只应该是你真的想去做这件事。陷在里面随波逐流,最后的结果就又是内卷。如果每一个人都真的想去提升自己,想去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反倒可能走得更远。
明白了内卷的含义,我们才有机会去改变现状。与其每天和各种人吐槽太卷了,之后就打开手机开始王者、抖音,不如去完善自己,给自己也给这个社会一个机会。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原地踏步和开倒车无异,面对需要不断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真诚、团结与努力。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第一代“反内卷先锋”:我溺爱了33年的孩子, 后来长成了这样…
作者:Elena,转载:Stoooges三士渡。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