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是你的认知深度
作者:谢春霖
转载:笔记侠
ID:Notesman
01
元认知是什么?
元认知,就是你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就是你的大脑运行方式原来是这样的:发生了事件A……→你有了反应B。
但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了,你大脑的运行方式就会变成:发生了事件A……→你有了反应B→我为什么会有反应B?反应B是对的吗?→C好像是更适合的反应→有了反应C。
比如,当你打开抖音,你发现好多有意思的视频,然后你不断地翻看,结果不知不觉3个小时过去了。
这就是没有元认知的状态。
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已经被激活了呢?
你还是打开抖音,发现有好多有意思的视频,然后你不断地翻看,但是突然,一个声音进入大脑:“你为什么会不停地翻看?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正在被别人收割?”
你浑身一颤,于是赶紧关掉抖音,回到了工作当中……
你的大脑开始有了“纠错机制”,在你的大脑里竟然出现了两个甚至更多个声音,他们在互相辩论、彼此说服,而你自己就像是这场小型辩论赛的裁判,观看着这场争斗,最终选择获胜的那位“选手”,做出符合“他的结论”的反应。
你的“思维过程”被你自己“看”见了,并且你竟然还可以决定这场争斗的胜负,并让大脑按这个胜出的想法思考、行事。
大脑背后站着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控制你大脑的那个真正的大脑。
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其实和计算机类似,简单来看,它也是通过听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输入设备”将外界的信号传输到大脑进行处理,然后大脑把处理完的结果交给嘴巴、手、脚、这些“输出设备”输出给外部世界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抽象成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信息输入→黑盒子→输出结果。
也就是说,你的想法、思考的结果,最终都需要通过嘴巴或者手脚等输出设备传递给外界,而外界也只会根据你的输出内容对你进行反馈。
因此,每个人输出的不同,将导致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
但是,大脑是个黑盒子,我并不知道它是如何运转的,所以输出的并不一定是当下最适合的内容,甚至有时会不受控制。
如果我们想改变之后的人生轨迹,我们就得先破译这个黑盒子,防止这种“劫持”情况的再次发生,甚至让大脑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运转,这样我们就能控制“输出”从而改变之后的人生走向了。
02
元认知的作用
01 控制输入
注意力决定了你会接收到什么信息;接收到的信息会决定你的大脑会思考什么;而大脑的思考结果又会影响你的输出,也就是你说的话,你做的动作。
最终,这些输出会导致你的人生天差地别。
为什么会存在富人家的孩子越富有这个现象?
并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家里的财产而变成富人,而是因为他们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人脉资源等都是不同的,这些“输入信息”的质量决定了他们的思考,决定了他们的能力圈,决定了他们的资源结构层,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不同人生。
有许多富豪曾说“我的钱不会留给下一代”,但从来没有听到一个富豪说会放弃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才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控制注意力,就是控制了你大脑的“输入设备”。
如今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内容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已大幅度降低,大量没用的、占你大脑内存的、有销售目的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具有欺骗性的谣言,没有营养的八卦等信息随处可见。
它们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在整个互联网,霸占着你的手机屏幕,期待着进入你的大脑,占领你的黑盒子,让你的思考变得浑浊,还很难被清理出去……
久而久之,你大脑里思考的就都是这些信息,哪哪又发生大事了,哪哪又开始打折了,谁谁最近又出轨了……
思考的方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浮于表面的情绪宣泄……
所以,你必须启动“元认知”,让你的注意力像杀毒软件一样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信息实行零容忍,一定坚决不让它们进入你的大脑。
02 控制大脑
启动元认知,按信息的不同,选择以下三种处理方式:
1. 无用的信息:丢弃
万一有些信息,注意力没挡住,进入了大脑怎么办?
很简单啊,把它们识别出来,然后丢弃掉!
可问题是,怎么识别?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错的,就先得知道什么是对的。
我父亲很喜欢古玩,因此我从小就经常见到一些古董圈里的所谓“老法师”,在我眼里他们特别神奇,一个古董拿到手里,一般只需要5秒钟,就能在不借助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判断真假。
而我们这种外行的人,一个东西往往在家里藏了好几年,竟然还不知道自己原来藏了一个赝品……
所以,有一次我就忍不住问老法师,你是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吗?我为什么看了几年都看不出是赝品,而你只需要5秒钟?
老法师说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知真识假”。
意思是,我真的看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假的了。
所以,如果你也想拥有这种辨识能力,你就得先去主动学习大量的正确知识,等累积到一定量之后,你自然就会拥有这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某个信息的好坏了。
那什么是正确的知识?
就是那些经历过风霜,经历过岁月,沉淀下来变成的教科书,变成的经典书籍,它们也许不像网络上那些标题党文章写得如此抓人眼球,也许不10w+的文章写得那么生动好玩,但是它们却能帮你构建起牢固的知识大厦,帮助你拥有一双慧眼。
2. 对有益的信息:储存
如果是一条有用的信息或者是知识概念,那就把它储存起来。
你储存的这些有用的知识,就像是电脑里的数据,电脑的所有运算都是要基于数据的,没有数据也就没有办法运算,而你的大脑思考也需要依赖于这些知识,不然就不知道该思考什么。那有益的信息分为哪几类?
主要有四大类内容需要被储存下来:
概念:你对事物的理解。
价值观:对事物的正确价值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更好的。
思维方式:不同问题的思考方法。
方法论:专项问题的已知最优解法。
那具体存放在大脑的什么位置呢?如下图:
3. 对问题或者任务:处理
如果把一部手机暂时比作你的大脑,现在你遇到危险事件,需要报警求救,因此你对手机输入了一个信息,两个字:“报警”,请问手机会有什么反应?答案是,什么反应都没有……
你要让手机理解你发出的“报警”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你得先打开手机上的某个对应的App,不同的App会有不同的反应。
比如你打开微信,输入“报警”也许会出来一个名字里含有“报警”的人或文章;你打开淘宝,输入“报警”可能就会跳出来“防盗报警器”的购买链接……
只有当你打开电话App的时候,它才会识别出你是要打电话,然后调用通讯录,把“报警”这两个字,翻译成电话号码“110”并启动通讯功能……
这个App就是之前你在“能力层”储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调用的通讯录就是你储存在BVR层里的“概念”。
你大脑里可能储存了很多套思考方式,当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问题进入大脑之后,你得先判断,它属于哪种问题、什么任务、目的是什么,然后启动不同的“思考方式”“方法论”来处理这些信息。比如:
你想创业,想先制定一个战略,那你就可以拿出一套战略思考工具:SWOT分析;
你有选择困难症?那你就可以拿出一套决策分析工具:概率决策树;
你准备写一篇文章,却不知道如何下笔,你可以试试结构化表达工具:SCQA……
你可能会说:思考一个问题而已,有必要那么复杂吗?我什么都不会,还不是一样活了几十年?
你确实可以买个手机,里面什么App都不装,它也能解决基本问题,但因此功能也比较有限,处理不了太复杂的任务,很多信息也无法识别。
就像你不知道这些思考方式,有些任务来了之后,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或者用不适合的方式来思考,得出一个错误的结果……
这样,你这大脑的“能力”就比较差了。
因此,有了元认知之后,当一个任务或者问题来到你的大脑里,你会按如图7-4的方式进行流程控制。
03 输出控制
大脑处理完这些信息之后,就要把思考的结果按计划执行了,也就是来到了与外部环境对接的“行为层”。
然而,如果没有“元认知”的话,你就算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你也可能会做不好。
明明结论已经思考得很清楚了,内心有很清晰的想法,但就是表达不出来,讲不清楚……
明明行动计划已经列出来了,但是一下子那么多事情,每件事情看上去都很重要,时间又那么紧迫,所以你什么都做,顾此失彼,一团乱麻……
明明周末计划要完成三件事的,结果一会儿要陪狗狗去打针,一会儿老李又约去吃饭,周末还有个比赛不能错过,等在淘宝上买完一双鞋子就开始工作……
一晃眼竟然已经到了周日的晚上,什么事都还没解决,最后,你怀着焦虑的心情,开始了挑灯夜战,把自己搞得好疲惫……沟通能力、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一团糟……
也许,你学习过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你也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无法调用你的“元认知”,你就无法控制你的大脑。
因此,你也无法控制你的行为,那么你怎么管理时间呢?想到却又无法做到,你的焦虑感越来越强……
因此,“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
电脑能不能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关键看背后的人如何使用甚至改造;而你能否让自己的大脑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得看你是如何使用大脑的,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并优化这三个关键环节。
那我们该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
03
如何提升元认知?
01 刻意练习
格拉德威尔(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了一个概念。
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个就是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
不过,很多人对此有很大的误解,以为只要持续做某件事情10000小时就一定能成高手了。
事实上哪有那么容易……很多人踢了一辈子的足球,却依然只是个业余爱好者。可为什么同样是用了10000小时有些人却变成了球星呢?
除去天赋的因素,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练习的时长,而在于是否掌握了背后的套路,没有套路的练习,非但不能让你成为高手,还会把你练废……
什么是套路?
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储存在能力层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们是已经被前人验证为做某件事更高效的方式方法,掌握了它们,你就掌握了做某件事情的“诀窍”。
比如帮助你提高思维能力的工具:金字塔原理、MECE法则、5W2H、SCQA、二维四象限,等等。
但这些方法你仅仅知道是没用的,当新问题出现时,你还是会习惯性地用原来的方式去思考。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练习调用元认知,强迫自己用这个新的方式。
比如你刚准备让小王去帮你打印一些资料,大脑里突然飘来了四个字:5W2H,它提醒你交代事情的时候要完整具体,于是你就开始重新思考:
Who是谁?小王。
What做什么?打印公司产品的介绍资料。
When什么时候要?下班前。
Where交到哪里?总经理办公室。
Why为什么要做这个?给客户做参考。
How具体有什么要求?彩色双面打印。
How Many需要多少份?3份。
好,重新整理一下你的表达,你可以这么说:“小王,请你去打印3份公司的产品资料,在下班前送到总经理办公室,请记得用彩色双面打印,总经理需要带给客户去做参考。”
一开始用这种方式肯定会不习惯,会很别扭,一不小心就又回到原来的思维方式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再次调用元认知把自己拉回来,然后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重复……这个就叫刻意练习。
只要你坚持用这种方式“刻意练习”,你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就会不断被强化,久而久之,你某方面的技能就会甩开普通人一条大街,元认知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加强。
02 经常反思
每天晚上你可以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对今天遇到的事情,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行为进行一次复盘,看看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下一次应该如何提高,哪些行为是被大脑“绑架”了?
这是非常好的锻炼元认知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这些思考。
这和回忆不同,重点不是在叙事,而是去思考当时之所以会有这些思考和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能更好。
除了这种“每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还有第二种方式——“阅读”:读文字,也是一个锻炼元认知非常好的方法。
有些人阅读的收益不高,那是因为太关注内容本身了。
文字是什么?文字是作者大脑思考的“输出”,文字是结果,而思考的过程才是原因。
学习作者是如何思考才能得出这些结果的,则更为重要。
因此,你应该阅读的是什么?是作者的思考方式。他为什么会这样写?他的思考方式是怎么样的?用到了哪些概念和价值观?有没有错误?
然后边读边调用你的“元认知”来对比自己:如果是自己来写这个内容的话会怎么写?他这种思维方式比自己好在哪里?
这样不断地和自己做对比,就像和一个人在对话一样,久而久之,你会慢慢发现你阅读的速度竟然变得更快了,而且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甚至读了一半,你就能猜到作者之后会写什么,如何写,甚至知道怎么样写才会更好,你不再是被文字牵着走,而是陪着作者一起思考……
这就是你的元认知在起作用了。
03 练习冥想
没有接触过的人,会觉得“冥想”这个词听着有点虚无,它也有很多其他叫法,比如禅修、打坐、内观……那到底什么是冥想?它又是如何提高我们元认知的呢?
我直接说方法,你可以花15分钟跟着做一遍,这样你对下面我所描写的内容可能会更有切身的感受:
第一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不一定非要盘腿而坐,舒服的方式即可,挺直腰杆;
第二步:设定一个15分钟以上的闹铃(一开始15分钟为佳,之后可以慢慢增加),然后闭上眼睛;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大脑放空,停止自己的一切思考,放慢呼吸速度,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
第四步:过程中也许你会走神,也许你会睡着,没关系,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再用“元认知”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即可。如此往复,直到闹铃响起。
当你第一次坐下来,努力让自己保持平静,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呼吸上。
准备开始冥想的时候,你竟然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其实是无比混乱的,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各种思想奔涌而出,毫无剧本,毫无章法,根本无法平静下来。
你好不容易把它们都拉回来,回到了自己的呼吸上,可没过几秒钟,内心又开始万马奔腾……
这个时候,你会突然联想到我刚才说的话,原来大脑真的不是自己的,你想让它安静一会儿,它偏偏胡思乱想,你想让它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它偏偏给你来段高山流水……
总之,你和它之间会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会儿“元认知”胜出,把你拉回到呼吸上,一会儿“大脑”胜出,把你带入另一个万千世界……
但是,慢慢地,你通过每天不断的练习,不断地调用元认知,你逐渐提高了管教的技术,你慢慢可以控制它了,从原来15分钟都在胡思乱想,变成可以有效控制它10分钟,再到后面完全平静下来,这个过程就是“元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当你能每次保持10分钟以上的“冥想状态”之后,你能明显感受到做完后的大脑无比清澈,甚至能体会到身体微微的凉爽感,思维开始慢慢变得清晰可见。
更重要的是,那个“熊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了你的“乖儿子”。
有研究表明,长期冥想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感受上,还体现在某些大脑区域的实际体积的变化上。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萨拉·拉扎尔(Sara Lazar)和同事开展的一项初步研究显示,冥想者大脑中的脑岛和前额叶皮层的深色部分(即灰质)在体积上与对照组成员有所不同,会逐渐变大。
尤其是布罗德曼9区和10区,这些区域在各类冥想活动中经常被激活,这或许反映了脑细胞之间建立的连接数量有所改变。
04
写在最后
当你不断地练习,你的“元认知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你开始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而不被劫持;
你可以自如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穿梭在任何问题之间而不被难倒;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感,成为社交的高手;
你可以轻松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建立大脑的屏障,保持高强度的专注;
你可以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做好时间管理,并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行事……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状态:觉醒。
期待你也能迎来自己“觉醒”的一天……
相关阅读:
思维决定命运:斯坦福心理学教授的这个发现,解释了很多人的困境
作者:谢春霖,转载:笔记侠(ID:Notesman)。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