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王铮校长被突然免职,希望中国从此不要只有一种学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者钱志龙 Author 钱志龙
作者:钱志龙
转载:教育者钱志龙
昨天突然听说北大附中王铮校长在未到退休年龄时,就被北大突然免职,无比震惊。北大官网的公告对免职原因和他的去向只字未提,这对公众,更对为北大附中改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做出历史性贡献的王铮校长,是不公平的。许多身边的教育同行以及教育关注者,都甚至开始质疑这是否是在用行为否定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2017年,我也从我的校长岗位上被迫离开,并开始了一场长达三年半的全球访学,探寻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式。当我遇到北大附中的时候,我感觉我看到了教育的第二种可能,一所同样在体制内的公办学校,也可以推动教育的改变,这让我兴奋不已。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让学生们在不耽误升学的前提下,成为自我驱动、自主管理的学习者,并拥有一段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错过的美好青春。
以下文字节选自我2018年出版的《熊掌和鱼: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
本想单独采访王铮校长的,但是本来就很忙的他现在成了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的总校长,要管遍布全国十几所分校,时间更加不够用了,有点不忍心。况且他一向低调,做得多, 说得少,不一定能问出什么来。我更知道如果能挤出一点点时间,他更愿意花在跟学生们聊天上,我亲眼见过他把来访的领导晾在一边,只顾听学生说自己最近的困惑。
于是我找到了一名北大附中的学生王鹏鹏,他是北大附中国际部——道尔顿学院高三的学生,我们来听听在王鹏鹏眼里的北大附中是怎样一所学校,他在国际部的三年是怎样的一种经历。
——钱志龙
北大附中毕业生
我根本没有了解他的什么走班制,导师制,书院制,吸引我来的原因特别简单: 面试。
我中考前三个月决定出国之后,就在网上查哪些学校比较厉害,然后一个个去面试。二中,师大附,西城实验等,他们的面试都是写卷子,和外教瞎聊,唯独北大附中的国际部不一样。
北大附中线上先写5个小Essay,大概是那种很经典的文书题吧,关于领导力,元认知之类的。然后就被打电话通知可以去面试。面试分为三部分:笔试、面试、团队合作。笔试里有一道我现在都记得,“你如何确认别人在倾听”。面试就是和院长聊“为什么选择道尔顿”,团队合作是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给定主题,利用现有材料(通心粉,意面,棉花糖,纸杯,橡皮筋,便利贴等)制作一个模型,并像全员展示和介绍。全程都有老师和学长学姐在边上偷偷记录和打分。
我想,其他学校的入学测试叫能力测试,北大附中的叫做人才选拔。一直以来,敢于发言,脸皮厚能胡扯等素质似乎一直对于我的学术没有什么帮助,但那天面试就有一种大展身手的感觉,激动地蹦蹦跳跳到处发微信吹牛。“They call me a leader 哈哈哈哈哈。”
(我特意发微信问了问高一的学妹,发现他们面试还是这个方法,顿感欣慰。)
02
军训和入学教育
军训期间,我们有一群白衣天使,不是护士,而是学长团。由高二的学长学姐组成,他们“本着纯粹的爱,为学弟学妹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的理念,军训期间记录生活,陪着晒太阳,给水杯装水,喊早安晚安。
可以说,当时每个人都削尖了脑袋想进学长团,稍后介绍到社团部分会有聊到。
军训完了会参加入学教育,为期一周,由学长团和各书院议事会自己组织,校方负责让学生到学校住着,学长学姐负责让新生快速了解北大附中的各种体制,并产生凝聚感。
一个书院有70-80 名学生,会一起做很多团建活动,听几个学长学姐分享,探索探索附中。效果极佳! 我还记得最后一天的时候,一群人聚在一起大喊 “新民牛逼”(咳咳,这是我们新民书院的slogan),然后晚上在朋友圈发小作文(我这个钢铁直男也不例外)。一下子,就会觉得,我是大家庭的一部分,附中那些复杂的体系,迷茫的高中生活,又有什么呢,这么多人和我一起面对着呢呀。
在之后选课,选舍友,选社团,出国考试,创个业的时候,这群人,就都成了你的小帮手和伙伴。
03
什么是书院?
从左到右分别是: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明德 至善 新民 熙敬
一群负责书院运营的人,叫做自治会。不同的书院有着不同的系统(学生弄成不一样的),但是都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选拔和换届也都内部进行。
比如说上文到的书活,全称书院活动室,每个书院都有一个,大约 100 平米,由书院自行装修和布置,风格迥异。
装修书活的钱哪儿来的?自己赚。最大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瑞穗奖学金,现在已经取消所以不提了,感兴趣可以去百度。第二是四大赛事的奖金,先看一波图。
舞蹈节
戏剧节
足球赛
篮球赛
每个学段会有一个赛事。戏剧节和舞蹈节会评定大众奖和专业奖以及海报设计奖,纪录片奖和一些我没记住的奖项。篮球赛和足球赛就是冠军、亚军、季军, 金手套,最佳射手,纪录片等。
我微信里的一千多个学生里面,每个人都参于过至少其中一个赛事。 赢了的说“我们真厉害”,输了的说“一起努力过真棒”,然后每个人的学校归属感、书院凝聚感都坐火箭一般蹭蹭蹭往上涨。
学校除了提供平台之外,所有事情都由学生来做。
因此,除了提供娱乐,交朋友,四大赛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应用各种选修课知识:足球篮球、灯光设计、音响操作、影视制作(宣传片和纪录片剪辑),平面设计、 服装设计、摄影、新闻主持、剧本编写、舞蹈演出、戏剧表演、音箱操作。
上课学到的东西,立刻就用起来了,内心就得到了极大满足,那下次再学起来也是动力爆棚。所以大家也都很乐意多上上选修课,去拓展或深入开发自己的兴趣。
书院将根据在四大赛事的排名获得相应奖金,一个赛事的第一名好像是5000元左右。这些奖金除了装修书活外,基本都用于支持下次赛事,以及举办活动来利滚利滚利滚。为了不被别的书院比下去,每个书院都有那么几个。
大家都用一个叫做行分的东西来衡量一个学生对于书院的贡献,行分够了才能拿到影响毕业的一些学分。所以就像班里大家都得做过值日一样,不论是自己想办法还是听组织安排,学生或多或少都得给书院做点贡献。除了参加四大赛事之外,最大的行分来源就是参加书院的各种项目组,比如说举办活动。
因此书院活动除了捞钱和建立书院文化,还有个重担就是提供工作岗位,也是一种公民教育。当然也不乏有人“创业”,只要你有好点子,写个策划案,你也可以成立个项目组去办活动。像今年冒出来一个新活动叫海陆空杯,是熙敬书院,正心书院, 明德书院联手办的一场足球友谊赛,估计提出这个想法并执行的学弟/学妹这学段就不愁行分了。
04
什么是社团?
北大附中每面墙都得有几张海报,只有书院活动不足以形成这个现象,所以其实还有社团&校方举办的活动。社团分为三类,自发社团,注册社团,中心社团。
没有向学校汇报信息进行注册的叫自发社团,汇报一次就是注册社团,但本质和自发社团没有区别,学校也不管。中心社团每年都可以从学校拿到拨款和其他福利,也会帮学校办事儿。
比如——
说钢的琴影视工作室,替学校剪片子;
管乐团和咖啡屋,替学校撑场子;
水煮蛋设计工作室, 替学校做各种设计;
之前提到的学长团也是中心社团之一。
每年新生入学,社团都要各凭本事来招新。似乎加入社团,和项目组一起搞事情,已然成为附中人的基本经历。身上没挂几个职位,饭都吃不香的。
部分新生不甘于此,就会创立自己的社团,每年都有十几个,但是逐渐的就会销声匿迹,偶尔有一两个存活下来,第二年就会变得炙手可热。
我高一的时候也创立了自己的社团,而且有幸被校内一个上市公司登月舱孵化。后来慢慢发现其实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热爱这件事,当初只是因为脑袋一热, 所以就放弃了,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一个心态吧。
加入/创立社团是一个潮流,很难独善其身。
05
关于“展”
除了社团这股潮流之外,还有一个大趋势,就是找展,展在附中的意思是男/女伴侣。新生一下子进入恋爱自由的环境,身边还有各种秀恩爱的,难免抑制不住激增的荷尔蒙,看谁都顺眼。所以九月开学叫进展月,十月叫蜜月,十一月叫分手月。至少根据我待了三年的经验,还挺对的。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说法,附中还是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的。
之前校长被问:谈恋爱影响学习么?
他的回答是:吃饭影响睡觉么?
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谈恋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契机,是培养情商,学习如何与人接触的好机会。而且趁现在感情没有被物质所扭曲,如果遇到了对的人,何不尝试一下。当然还是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客观的看待此事,不要强求,要不就加入十一月分手大军了。
如果大家对于北大附中的展很好奇,可以扫码看看学校内一个名叫 Verge 的自媒体的一片推文,名字叫:“北大附中最适合拍情侣照的地方”。里面的图片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走在附中,脚底下都是狗粮铺路的。
06
选课走班制
说完了刺激的学生生活,我们聊一聊刺激的课程。为什么说课程很刺激呢?因为你今年过的怎么样,就看你选课时的决定。
选课制规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上完就能获得不同的学分,毕业的时候有足够的学分就行。
高一没什么自由,必修课几乎占了几乎所有时间,但仍然会有一到两个课位给选修课,如果觉得自己头发够多也可以参加俱乐部。本部和国际部课程内容差异很大,但是选课体系相同,因此我就分析一下我自己的上课经历。
我高一第一学段的课表
这是高二第一学段的课表
这是高二第三学段的课表
会发现我上的课内容和数量都差异巨大,这都是由学生自己来把控的。所以北大附中极其考验学生的自主能力,因为想混日子的话,少报课就好了。
在体验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之后,我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开始想往这个方向去走,这也是为什么高二第三学段有两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原因。
作为一个喜欢尝试的人,我简直不能更爱这种课程体系。不过客观的来讲,真的如同大学一样,课程质量的把控好不好,这门课质量怎么样,都看老师。
喜欢的课我恨不得一直上。比如说会发现我三张课表里面都有一名叫做Arey 的老师,可能他的课就比较合我的口味,我也有兴趣一直报他的课。Arey 教我美国政治的时候刚好赶上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这两个人太奇葩,Arey 就直接把他之前准备的教材包都废弃了,成天上课分析新闻,期末考试则是假装和特朗普竞选(他不喜欢特朗普但是他赢了),我们要分成小组准备自己的slogan,海报,电视广告和演讲等。
Arey 之前是律师,比较喜欢讨论和演讲什么的,所以特别看重学生在课上的发言情况,这部分的分数占比也比其他老师的课程要大不少。
如果让我给所有我经历过的课程打分,十分我给八分。一分扣给老师的课程设计审核/教师成长,一分扣给逐渐减少的外教数量。
学校本身不提供 AP,IB,Alevel,托福,ACT 等各种课程,想考试,学校已经通过必修帮你打好基础了,剩下的都得靠自己。
如果是高考方向,高三的时候会脱离选课体系,进入预科部,开始主科轮着来, 一周一节体育课的日子。我没有经历过,所以不多做评价,不过似乎每年北大附中的高考成绩都还看的过去。
07
学生开课
学生可以无偿开课(需审核),而且是可以上正规课表,拿学分的。我虽然没上过学长给我开的课,但我现在在给学弟学妹们开课,感觉不能再好。教他们的过程,更是我自己重新深刻学习的过程。附一张上课照片,这个黄黄的人就是我。
写这些的时候,为了让自己能稍微客观点,我和其他学校的妹子聊了聊微信。当我听到他们的课表是固定,而且没什么活动的时候,我内心的想法是:“我的天,太惨了!”。
北大附中不知道为什么老被冠以“学术水平不够”的标签,因为相对于全天坐着写东西/听讲,北大附中的朋友圈可能比较多彩???
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在北大附中我可以先探索自我,然后有目标有方向的去努力,和上来就冲着考试去努力相比,一个是最开始转悠转悠然后开始自己跑向终点,一个是被车拽着跑。
我选择了前者,因为我觉得人生又不是到某个终点就完事了,那不是结束,而且过程很重要,所以我会更加喜欢北大附中的体制。
我在自己的一个小社群里面问了一个问题: 说起北大附中,你第一时间会想起什么?
这是我收集到的答案——
“书院”
“书院”
“书院、不穿校服”
“展/微笑”
“展、书院、四大赛事、学长团”
“展、飞盘、体育馆、四大赛事”
“选课制,走班制,四大赛事”
“Freedom”
“奇怪的人”
如果现在给我换个高中,我可能就疯了吧。选择北大附中,从未后悔过。
附中太复杂了,我至今有很多地方都没有搞明白。也有很多东西我觉得没有必要写进来,比如说carp week,ELP,行知学院,博雅学院,元培学院,道尔顿学院,视觉与艺术表演中心等三大中心,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免修,段考,各种自发节日,校友日,科技节,女神像,实验室设备,硬件场馆什么的 (我们可是海淀最Q学校)。如果你想问一些和这些有关的,或者任何其他事情,都可以加我微信聊天!( 微信号:ppmnmn 聊天算是我的兴趣爱好之一)
最后你之所以能看到上面的一大片字,是因为我认识了Terry (钱志龙博士的英文名),他说他在写一本关于教育的新书,收录教育创新的案例,但北大附中的改革是由学生推动的,他希望这个故事由学生自己来讲。
钱志龙写在后面
鹏鹏的文章,只是从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的视角复盘了他高中的三年丰盛的经历,给大家一个管中窥豹的机会。
我相信视功名如粪土,一心只爱教育的王铮校长绝不会因为这个任免决定改变初心,也毫不怀疑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打造出同样优质的学校,赋能一方青少年。
但北大附中这十几年的改革以及在改革中培养的一批又一批毕业生、教育者,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成果,无比珍贵。如果不保护好,传承好,我相信北大附中这么多届的校友不会答应,在中国努力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千万教育工作者们不会答应,任何一个真正关心并期盼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老百姓也不会答应。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作者:钱志龙,转载:教育者钱志龙。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