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修复丨不速之客——外来入侵物种
这里是位于梅沙碳中和社区的内湖公园,自2022年3月开始,我们在这里探索实践“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梅沙模式,为生活在城市中的鱼、虾、螺、蚌、蝴蝶等小动物建造家园。
我们在水里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利用多孔材料营造小生境,供多种水生动物繁殖和躲藏。
在陆地上,我们为蝴蝶宝宝种植它们爱吃的寄主植物,为蝴蝶成虫种植蜜源植物,这些植物都是广东地区的地带性植物;蝴蝶们徜徉其间,产卵觅食,内湖俨然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蝴蝶谷”。
欢迎你来到这里,开始一次梅沙内湖湿地的生态之旅!在观察和发现梅沙内湖的神奇物种和生态环境之时,你也可以成为湿地生态修复的志愿者或公民科学家,一起守护这片家门口的生机湿地。
1
外来入侵物种
自1958年“动物生态学之父”查尔斯·埃尔顿(Charles Elton)的《The Ecology of Invasion by Animals and Plants(动植物入侵的生态)》一书出版以来, 全球对外来种(alien species)入侵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众多新的外来物种也在快速传入, 再加上自然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多数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导致新的生物入侵风险在不断加大。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土物种、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
本土物种:在其自然范围内(过去或现在)和传播潜能(即在其自然占据的范围内或在没有人类直接或间接引入或照顾的情况下可能占有的范围)内发生的物种,亚种或下等分类群。
比如水稻,人未驯化栽培前,我国就是野生稻的主要分布区。
外来物种:一种在其自然过去或现在的分布范围之外引入的物种,亚种或低等分类群;包括可能生存并随后繁殖的任何物种的配子,种子,卵或繁殖体。
例如辣椒、胡萝卜、洋葱和土豆等在中国都属于外来物种,但他们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相对的时间和相对的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归化物种:是已经融入本地动植物区系当中、参与当地生态过程且不再产生爆发性生态灾难的物种。通常是由于入侵时间长,导致生态再次平衡。
外来入侵物种:种群的建立和传播对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造成经济或环境危害的(外来)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本地原来没有,二是造成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危害。比如小龙虾、牛蛙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
2
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
入侵生物所带来的危害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态方面,一个是社会方面。
生态方面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减少本土物种的多样性。因为外来物种进入一个生态系统后,他会与本土物种竞争空间,抢夺生态位,使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
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三方面。生物入侵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经济作物减产。例如渔业资源枯竭、作物病虫害等。此外,清除入侵物种会耗费大量地人力、物力和财力,间接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外来入侵物种引起的健康风险也会更高。像福寿螺这样的物种,是广州圆管线虫的寄主,曾经就报道过多起因食用福寿螺而感染圆管线虫的案例。
还有些外来入侵物种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或毒性,而且由于是外来的,当地人对这些物种缺乏防范意识,还有可能误食,也会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3
珠三角常见外来入侵物种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发达的经济活动,大量的商贸往来及民间交流,各种主动或被动引入的外来物种已经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类群。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
清道夫
清道夫,是我们对出现在我国的下口鲇亚科这类鱼的俗称,作为观赏淡水鱼被引入我国,水族爱好者经常购买这类鱼,因为它能够清除鱼缸里的藻类,清道夫这个名字也来源于此。
下口鲇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的吸乳状的嘴,这使得它能够附着在物体的表面,同时也能抓住并摩擦食物。这种杂食性物种以藻类、水生植物和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 图片来源 https://pet.pclady.com.cn/94/947409.html
在我国境内的清道夫主要是下口鲇属(Hypostomus)下口鲇(Hypostomus plecostomus)和翼甲鲇属(Pterygoplichthys)多辐翼甲鲇(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原产于南美洲北部。
下口鲇 Hypostomus plecostomus 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多辐翼甲鲇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当地人会把清道夫烤来吃或煮汤。目前已被引入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17个国家。大概1990年左右我国将清道夫引入并进入了水生栖息地,到现在有近30年的时间。
清道夫繁殖留下的洞 黄越拍摄
清道夫具有许多成为成功入侵者的生活史特征:
它们浑身被甲板覆盖,防御力很强。繁殖时,清道夫会在堤岸上挖洞筑巢,并且会保护卵,繁殖成功率很高,会使得河岸侵蚀,并在物理上抑制其他水生生物生存。
清道夫具有很强的环境耐受力,在人为干扰的栖息地,特别是重度污染的水体和含氧量低的水体中也能生存。它们还会使栖息地水环境浊度增加,水质下降,导致淡水渔业崩溃。
长得快,密度高,寿命长,这三板斧让它们迅速垄断营养资源,改变食物网。清道夫主要集中在我国南部、东部的省份,因为当地自然条件良好,并且生态系统受到人类影响而比较脆弱,适合它们生长。
红耳龟
红耳龟,也名巴西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原产在美国东部和墨西哥邻近地区。
红耳龟的红斑 图片来源 ©A.R. Pittaway-2013
作为宠物龟引进,因弃养、放生、逃逸等原因在野外形成种群,危害本土物种。寿命平均在40年,耐受力很强,在我国分布很广,天敌也少,长江以南基本都有。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入侵。
福寿螺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瓶螺科(Ampullariidae)瓶螺属(Pomacea),原产阿根廷、乌拉圭部分地区。1981年,作为食用螺,从台湾引入大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养殖热潮,后因食味不佳被弃养。
福寿螺一般选择夜间产卵 图片来源 佟浩拍摄
福寿螺会将卵产在离水面有一段距离的植物、河岸或墙壁上,大家在野外看到可以把这些卵拨到水里降低它的孵化率。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造成危害。因为它个头大,寄生虫很多,如果没有烹饪彻底,容易感染肺蠕虫(又名后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等,容易引起脑膜炎、皮肤过敏。
福寿螺的卵 图片来源 ©Kenneth A. Hayes
据近期一些报道,我国可能有福寿螺的天敌出现了,比如钳嘴鹳,这种鸟类食性非常专一,它最爱的美食是大瓶螺科的各种螺,对抑制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发挥积极作用。鸭子也可以吃福寿螺的卵。
埃及塘鲺
埃及塘鲺(又名革胡子鲶),原产于亚热带非洲,杂食性,栖息地偏好广泛,对极端水环境耐受力强,繁殖力强,平均产卵28,000个,且生长迅速。
革胡子鲶/埃及塘鲺
图片来源 ©Bernard Dupont-2014/via wikipedia - CC BY-SA 2.0
埃及塘鲺在深圳城市河道中十分常见,1981年因水产养殖由埃及引入我国,八十年代以来有很多关于它养殖技术的文章,野外可生活在污水里。世界分布主要在非洲、欧洲以及亚洲东南亚,现在我国南方省份泛滥。
在印度恒河里也非常多,因生态问题印度已经禁止养殖。
罗非鱼
罗非鱼是慈鲷科(Cichlidae)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和齿非鲫属 (Coptodon)的统称。口孵非鲫属最独特的就是口孵行为,即鱼卵在亲鱼口中孵化。在幼鱼孵出后一段时间内,当幼鱼遇到危险时会躲进亲鱼嘴中,由亲鱼携带逃跑。
雄性罗非鱼会在水底清理出一块区域,形成筑巢区,雌鱼到巢区产卵后会将卵含在嘴里,然后离开,找一个地方孵卵。
罗非鱼的繁殖场 石金泽拍摄
罗非鱼是我国非常常见的食用鱼类,全国各地基本都有,罗非鱼最早于1956年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消费和贸易的国家。
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的优良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食性广、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可为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提供优质蛋白质。
香茅草烤罗非鱼 图片来源 https://www.sohu.com/a/159347520_355421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罗非鱼养殖已遍及全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为改善人类膳食结构做出了贡献。但随着饲养面积扩大,罗非鱼带来的生态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其生态危害性也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在推广养殖的罗非鱼已经开始采用全雄控制和单性养殖等技术。
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原产于非洲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没有完全到达南非的开普地区。东非的大多数向东流动的河流都是其本土栖息地。
莫桑比克罗非鱼 图片来源 ©Greg Hume - CC BY-SA 3.0
莫桑比克罗非鱼在pH值5~9的水中都可以生长,也可以轻松适应海水。但是,海水中卵和鱼苗的生存能力大大降低。
罗非鱼进入一个新的水生环境通常与环境的严重变化有关,特别是水库的建设和大规模的灌溉工程。现在,罗非鱼在入侵区域的许多种群已经非常完善,它们成了当地水生态系统的永久组成部分。
莫桑比克罗非鱼是最早被广泛养殖的罗非鱼。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爪哇,但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和本土罗非鱼是不同的物种。40-50年代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在亚洲扩散的速度加快。
虽然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天敌不少,鸟类、其他本土水生捕食者和人类都吃,但是依然不能阻止它。当然也有人工种群在不断野化的原因。莫桑比克罗非鱼已被引入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50多个国家。
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齿非鲫属。繁殖时腹部是红色,也叫红腹罗非鱼,没有口孵行为。该物种原产于以色列和埃及,1978年我国从泰国引进养殖。
齐氏罗非鱼,也叫红腹罗非鱼
但是相较于其他养殖的罗非鱼而言生长速度慢,个体小,现在生产上已经被其他罗非鱼取代。但是由于性成熟早,繁殖周期短,产卵量高且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目前已经成功入侵我国南方部分水域。
可能因为养殖价值不高,齐氏罗非鱼没有在全世界大范围出现,但近几年齐氏罗非鱼在我国野外数量大幅上升。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原产于尼罗河流域中东西南部,1978年作为水产养殖引进我国。
雄性尼罗罗非鱼
图片来源 ©WA Djatmiko(Wie146)/via Wikipedia-CC BY-SA 3.0
雄鱼体色较深,雌鱼体色较浅。雄性尼罗罗非鱼攻击性强,领地观念极强,雄性对筑巢区的积极保护可能会影响其他鱼类繁殖。
雌性尼罗罗非鱼
图片来源 ©W.A. Djatmiko (Wie146)/via wikipedia - CC BY-SA 3.0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属于花鳉科(Cyprinodontidae)食蚊鱼属(Gambusia)。
食蚊鱼
图片来源 ©Duane Raver/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Bugwood.org - CC BY-NC 3.0 US
原生范围从美国新泽西州南部到墨西哥湾沿岸高地流域,作为一种灭蚊措施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入。是一种体型较小,看起来粗壮、结实、暗淡灰色至棕色的小型鱼类,有着朝上的嘴巴,适合在水面进食,在海水中也能生存。
由于食蚊鱼的侵略性和掠食性行为,本地鱼类和小鱼种群趋于减少,甚至被淘汰。食蚊鱼还造成部分昆虫种群数量减少。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可以适应淡一些的海水。会影响我国同生态位的青鳉。在全世界分布在欧洲、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
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i),花鳉科(Poeciliidae)剑尾鱼属(Xiphophorus),这个属包含近30个物种。
剑尾鱼野生种群雄性 图片来源 https://www.uniprot.org/taxonomy/8084
剑尾鱼的野生种群通常为浅绿色,中间有红色或棕色条纹,而雄性剑尾鱼的尾鳍下叶有些是黑色的。杂交、圈养做观赏用的剑尾鱼通常呈现明亮的颜色,通常为橙色或红色,也有黄色和黑色(或者其他颜色)品种。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观赏淡水鱼,至少在31个国家的水生栖息地中作为外来物种出现。我国南方省份广泛分布。
剑尾鱼野生种群雌性 图片来源 ©Mark Maddern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水产市场常被叫做鲈鱼或加州鲈鱼,但它并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而是生活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大口黑鲈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主要原因是作为一种垂钓运动鱼种而广受欢迎,其次是由于水产养殖,因肉质鲜美且无小刺,成年个体可达40cm以上,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大口黑鲈是贪婪的捕食者,在我国水域中因为缺乏像鳄雀鳝和短吻鳄那样的天敌而横行无忌,对原生物种造成极大影响。
大口黑鲈
4
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方法
实际上入侵物种,特别是动物,很难靠“吃”来防治。我们国家的牛蛙、小龙虾和罗非鱼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入侵生物的防治主要依靠法律法规、检疫检查、人工防治和生态防治。
对已经造成入侵的物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采用人力和机械进行清除。但需要耗费大量人的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清除后如不能妥善处理动植物残体、卵或者植株,还有可能加速其他地区的生物入侵速度。
化学防治就是使用化学药剂。但化学防治很可能牵连本土物种一起被清除,还有可能造成化学污染,人畜中毒等问题。生物学防治对客观条件和技术要求比较高,比如我们为了防止蚊子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人为培育大量被“阉割”的雄蚊。
再有一个生态防治的方法就是保护和恢复本土生态系统。经观察和研究发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区域,外来物种很难造成入侵。比如我们在内湖公园做的一系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作,都能对入侵物种的防治做贡献。
最后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是负责任地饲养宠物。
很多人追求饲养新奇的物种。其中有些物种是禁止贸易的,于是只能通过非法渠道获得,一个新物种因此被引进新的区域。由于动物逃逸或者放生野化,就很有可能造成物种入侵。有人饲养宠物是出于新奇,新鲜劲过了,或者到手以后发现养殖难度很大,于是就弃养。不负责任地将物种放到野外,这也可能造成生物入侵。
第二是禁止胡乱放生。
我们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某些组织或者个人会组织一些放生活动,而组织者对他们放生的生物并不了解,于是一些不属于这个环境的物种就被放到野外,也可能造成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大家能科学认识外来入侵物种,为本土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梅沙碳中和社区
梅沙碳中和社区,是在双碳社会建设背景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深圳盐田区梅沙片区为主要试点区域,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多类合作伙伴,协力推动的创新探索实践,也是共同建设彼此助益的分享平台。在这里,我们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聚焦碳中和在社区层面的行动落实与意识提升,提炼社会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路径,倡导多方共建共促,构建碳中和的社区范式。
万科公益基金会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由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2017年被认定为慈善组织。2018年以来,万科公益基金会在新的五年战略规划框架下,以“面向未来,敢为人先”为理念,关注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议题,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推动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基金会当前着重围绕社区废弃物管理、绿色环保、社区发展和专项支持四大业务领域开展工作。
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态数据库和完备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以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态数据采集和相关产品研发、生态景观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修复工程实施为业务主线,不断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探索前沿的专业技术公司。
1
END
1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