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愿你出行多年,归来已忘功名——岑参

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现在男子18岁就能当兵,22岁才能结婚。


这说明什么?


对付一个女人比对付一个敌人难多了。


如果说初唐诗人生平多数和武则天有关,那么盛唐诗人多数生平和杨贵妃有关。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岑参。


一、不幸童年



据说岑参祖父是李世民的重臣岑文本,父亲当过刺史。不过这都不重要,岑参幼年父亲就死了,哥哥充当父亲的角色把他养大。


海明威曾说:成为作家需要一个不幸的童年。


岑参就符合这个要求。不幸的童年会让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开始变得不同,当然这不指向好坏。希特勒童年就不幸,个子智商都不高,据说还被犹太同学欺负,后来他屠杀犹太人,并写了世界发行量第三的作品《我的奋斗》;鲁迅林清玄海伦凯勒丹艾瑞里都曾童年不幸,后来的作品我们也都知道。


身为边缘人,讲述的自然是我们没听过的过往(这是后话,待会再说)。


当时参观不要门票,也不求你算命


十五岁岑参离开老家,去嵩山学道(为什么学佛上期讲过了)。他去嵩山学道跟不想给地主交粮食的身在内地,诗写远方——王昌龄不同,岑参本身就是士籍,不用交粮食。去嵩山学道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嵩山离东都洛阳近,皇帝的避暑山庄就在嵩山,捎带着大臣们的山庄也在嵩山。据说岑参在嵩山还有两处草庐(跟杜甫的不同,这俩不漏雨),你猜在学道的他想干嘛?


岑参学道时间没有多久,二十的时候就去洛阳上书国策。结局一如现在的大三学生投简历,石沉大海。据说当时还写了打油诗: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二、征战中年


二十岁到二十八岁这段期间岑参干了些什么,史书记载不详,确切点说,《旧唐书》《新唐书》史书就没单门记载岑参传,要不然高考这么多次,怎么着也该考个《岑参传》了。


按照唐时的传统,我们之前讲过的众人,估计当时的岑参也是遍找父辈,祖父辈的亲友,请求被推荐当官,然人走茶凉,无果而终。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选举科举吧!


没想到28岁一考就中了,同时代的孟浩然杜甫考了好几次也没中。两年后有了第一个职位,九品什么什么参军(没记错的话这是第六个当过参谋的诗人了),去了大西北。


刚去西北边疆,犹如大一学生参加军训,第一次感觉到想家。碰到个回老家的官,就跟人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真要照这个路数写下去,估计后人就只知岑参,不知李益了。


好在岑参是最早去边塞的那拨诗人,自己又是一个边缘角度看问题的人,边塞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他看来都是那么的新奇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送赵将军》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名太长不说了》


(知识点来的这么突然)岑参边塞诗中多写边塞的奇丽景观如奇热酷寒、卷石狂风、茫茫戈壁、漠漠雪原乃至热海火山。这些都是过去边塞诗中所未曾描写过的,但是岑参的边塞诗立意也就到此为止了。


庆(bu)幸的是岑参人生际遇并非到此结束,诗写的越来越好,官位也渐渐提升,跟着的老大从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带着唐朝士兵抢到最西面的地盘,后来战事失利被贬了)换到了封常清(曾经是个名将,后来骄傲了)。


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男人能干嘛?


答:看着他们命中注定的女人杨玉环的干儿子安禄山造反。


为什么说是命中注定呢?


唐朝的疆域在那个信息传递不方便的年代看,太大了!边疆有个小事比如大如斗的石头乱飞,士兵就要换换驻地啊!这事得给皇帝打报告吧?报告过去再回来早就晴空万里了。得给地方官点大权吧?然后就设置了节度使(全国有十个),最早只管兵,后来买卖羊肉串啊,统一地方思想啊!就都管了。


唐初是府兵制,士兵屯田自给自足,但是不断有爱占便宜的地主,私自占用土地,往上查?往上报?结果又能怎样?最大的地主李隆基一看,这么着也不是个事,听大臣张说的意见就改成了募兵制,招募职业军人为国效力。哪十个节度使的50万士兵和李隆基的8万亲兵谁更能打呢?你猜?


安禄山身兼三地的节度使,叛乱期间战胜了准备不足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大地主李隆基不愿承认自己养虎为患,一气之下没杀杨玉环,把高仙芝和封常清杀了(何必找诗人当下属?哎!) 岑参亲历这场战争,眼看着尸横遍野,李隆基冤杀将军,不顾百姓死活独自逃遁。当年的驰骋沙场的梦,现实却是同胞的相残。功名?真的这么重要?


三、淡泊晚年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在好朋友杜甫的举荐下,岑参升了官当了闲职的正七品右补阙。就是给大地主提意见,在古代这职位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岑参自己都说:“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是没阙事还是不敢提啊?


提倒是提了,结果得罪权贵明升暗降的去嘉州(避免地域歧视,我就不说是现在的哪了)当正四品的嘉州刺史。当时的嘉州,一点都对不起他的名字。大量的獠汉杂处,群居山野。


这回你在对岑参说愿你出行多年,归来仍是少年,岑参怎么回答你呢?


竿头钓丝长丈馀,

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
此翁取适非取鱼。


为唐朝献完了青春和热血,最后只留下“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除了自我安慰,岑参还能怎样?老病在床还曾心系国家,渴望着再次被任用,甚至自我欺骗,皇帝太忙了,不记得我了(当然也有可能他跟过的老大,都死了,皇帝也没给补偿,别人觉得他不祥,不敢再举荐他了,或者当他老大了)。


最后死在了成都(同年杜甫亦亡),你在成都街头走一走,有可能碰到哦!


四,总结


我们总爱给诗人定标签,他是初唐的,他是盛唐的;他是边塞的,他是田园的;他是大志向,他是小清新。。。。。。。


诗人就不能经历丰富吗?一旦你叫他“诗人”,就觉得他不在“是人”了。不食人间烟火,只为写出绚丽的诗篇而活。诗人怎么可能这样呢?首先他们是人,其次才是他们会写诗。诗的情感和诗人的境遇是不可分割的!庆幸诗人的生平波澜起伏,诗歌才能写得多姿多彩。


你说晚年的岑参的诗风还能像儿童去边塞,保持好奇心刻画风景吗?他要保持也是要保持平淡心啊!当然到死他也是个边缘人,向陌生人们诉说陌生人的故乡。等他归来对我讲,故人旧时容颜未沧桑。



五十多岁就死了,可是有的人生命五十岁才开始,请看下期:


我的起跑线50岁才开始——高适




本期彩蛋:

跟哪个地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