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1.(3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俯首贴(tiē)耳 天崩地坼(chè) 郴(bīn)州 饼铛(chēnɡ)
B.掂(diān)斤播两 繁花似锦(jǐn) 出洋像(xiànɡ) 处(chù)暑
C.为虎作伥(chānɡ) 耳濡(rú)目染 雪里蕻(hónɡ) 发憷(chù)
D.绠(ɡēnɡ)短汲深 广种薄(báo)收 籴(dí)米 鲽(dié)泳
2.(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林风眠的画作既隐含中国虚静简逸的精神,又渗透西方艺术的空间构造与画面张力, ,令人耳目一新。
②周德清不为传统所囿,突破旧韵书的束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 ,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原音韵》。
③“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 ,独立特行,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A.别开蹊径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 标新立异 别开蹊径
C.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别开蹊径
D.独树一帜 别开蹊径 标新立异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许多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或许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C.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当代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4.(3分)老师准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祖国山川风物的文学作品,打算按照所写的地域编为两个专题:甲、巴山蜀水岭南;乙、骏马秋风塞上。下列作品与专题名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1)《锦江春色来天地﹣﹣都江堰》
(2)《李清照的汴京情结》
(3)《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和浩特》
(4)《共来百越文身地﹣﹣柳州》
(5)《烟波浩渺岳阳楼》
(6)《秦时明月汉时关﹣﹣天水》
(7)《锦官城外柏森森》
(8)《遥梦敦煌》
A.甲:(2)(5)(7)乙:(3)(4)(8)
B.甲:(1)(4)(7)乙:(3)(6)(8)
C.甲:(1)(5)(8)乙:(3)(6)(7)
D.甲:(1)(2)(5)乙:(4)(6)(8)
三、标题
5.(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6.(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执中,字伯通。进士高第,调台、亳二州判官。亳数易守,政不治。曾巩至,颇欲振起之,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钜,悉委以判决。有妖狱久不竟,株连浸寝多。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耳。”即扣头引伏。知海盐县,为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
入为太学博士,以母忧去,寓苏州。端王即位,是为徽宗,超拜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四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是后六曹皆仿其法。
大观三年,遂代为尚书左丞,加特进。制下,太学诸生陈朝老诣阙上书曰:'及相执中,中外默然失望。执中碌碌庸质,初无过人,致位二府,亦已大幸,遽俾之经体赞元,是犹以蚊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疏奏不省,而眷注益异。初,赐第信陵坊,以为浅隘,更徙金顺坊甲第。建嘉会成功阁,帝亲书钜额以示宠。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执中辅政一纪,年益高。他日造朝,命止赴六参起居,退治省事。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廪稍,一切如居位时。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卒,年七十四。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曰正献。
(节选自《宋书•何执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妖狱久不竟 | 竟:解决 |
B.悉委以判决 | 悉:仔细 |
C.而眷注益异 | 益:更加 |
D.他日造朝 | 造:上、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亲书钜额以示宠 | 以赡宗族 |
B.而相视色变 | 而眷注益异 |
C.颇欲振起之 | 谓牛羊之角皆曰:“股” |
D.乃以太傅就第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B.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C.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D.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旧时指按礼对君主、尊长者的名字避开不直称,而用代字、缺笔等表示。
B.博士,古代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培养人才,也指当时最高级别的学位。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赠,朝廷封典的一种,赠予死者官爵或授予封号,多用于已故官吏或其父祖。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执中颇有见识,政绩突出。他担任台、亳二州判官时,断妖狱,革弊政,尽显其政治才能,深受曾巩的赏识,当地老百姓还为他记了十大政绩。
B.何执中洞察力强,且有创举。他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官员把档案藏于家的弊端,建议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都效仿这一做法。
C.何执中位高权重,深受圣宠。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几年,随着年岁渐高,皇帝让他每月只需参见六次表示问候,他去世时皇帝停止临朝听政三天。
D.何执中为政爱民,重情重义。他在政事堂担任要职时,宽减老百姓的负担;即使身居富贵也不忘贫贱,取出自己的一万缗钱建置义庄来供养宗亲。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②是犹以蚊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
③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
7.(11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诗的首联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用这一典故?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四、标题
8.(5分)不写除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寡人之于国也》)
(2)暧暧远人村, 。 (《归园田居》陶渊明)
(3) ,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难》李白)
(4)无边落木萧萧下, 。 (《登高》杜甫)
(5)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风波》苏轼)
五、标题
9.(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文中第二处划线句中“美丽的错误”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错误”为什么会是“美丽”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怎么理解文章结尾处“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这一句。
(3)本文以“燕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二项是
A.第一处划横线的句子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增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作者突然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B.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是因为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悔意。
C.文章中“朦胧的欢喜”是作者想到了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朦胧的忧伤”是作者对故土的思念无法排解。
D.文章在叙述我从把“乌秋”误认为燕子到最后得知真相的过程中,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E.“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触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达看到这只“燕子”的震惊。
六、标题
10.(4分)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到并说明原因。
①
② 。
七、标题
11.(6分)微写作
如果请你从《荆轲刺秦王》里的荆轲,《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廉颇、蔺相如《烛之武退秦师》里的烛之武之中,选一个人物,依据课文及相关材料,为他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请用180字左右文字阐释。
12.(60分)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入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1.【解答】A项,“俯首贴耳”中“贴”应改为“帖”,“郴州”中的“郴”应读作“chēn”;
B项,“出洋像”中“像”应改为“相”,“处暑”中的“处”应读作“chǔ”;
C项,正确;
D项,“绠短汲深”中的“绠”应读作“ɡěnɡ”,“鲽泳”中“鲽”应改为“蝶”。
故选:C。
2.D。
3.A。
4.B。
三、标题
5.【解答】(1)A项歪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C项强加因果,C项在文本的第四段的开头,原文并没有表因果的词语.关系应为“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3)B项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同时B向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6.【解答】(1)B.悉:全部。译文为:全部交给他裁决。
(2)A.连词,表目的,来;(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可是;C项,代词,它/助词,的;D项,就/代词,你的。)
(3)B译文为:政和二年,皇帝为姑姑办丧事,取消了上元节端门观灯的活动,何执中进言:“不应当因为皇帝姑姑的事而扫众人的兴,希望皇帝特意下命令过一天举行观灯的活动,以表示与民同乐的意愿。”皇帝重视并接受了他的请求,还延长了五天期限。
(4)B.博士在古代不表示“最高级别的学位”。
(5)A.老百姓给何执中记“十大功绩”是在海盐县,并非“台、亳二州”。原文为“知海盐县,为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
(6)①这一定是避师长张角的讳。
②这就好像用蚊子背山,实在是难以胜任。
③他在政事堂任职时,曾告诫边塞官吏切勿惹起事端,慎重改革常规,爱惜人才,宽减民众负担。
参考译文
何执中,字伯通。进士考中高名次,调任台、亳二州判官。亳州数次变动知州,政务不能很好的治理。曾巩上任,很想加以整顿,观察各位官吏没有一位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一见到何执中就心中满意,事无巨细,全部交给他裁决。有一起怪异的案件很久解决不了,株连很多人。何执中审讯囚犯们,听到他们之间说话,将牛羊的角称为“股”,追问原故,都不肯说,而且相视色变。何执中说:“这一定是避师长张角的讳。”囚犯们立即叩头服罪。知海盐县,政务管理上区别缓急先后,县里人都流传他在治理上十点与众不同的地方。
入朝担任太学博士,因遭母丧而离职,寓居苏州。端王就位,就是徽宗,破格拜任他为宝文阁侍制,迁任中书舍人、吏部尚书。科举过程中的法规档案,官吏大多把他们藏置在家中,进而拿这些条文向别人敲诈索取贿赂。何执中建议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官府都仿效这个做法。
大观三年,就任代尚书左仆射,加任特进。诏诰下达,太学诸生陈朝老到皇宫上书道:“等到任何执中为宰相,朝廷内外默然失望。何执中碌碌无能,原本就没有过人才能,官位到了枢密院和中书省二府,已经是很幸运了,竟然让他辅佐治理国家,这就好像用蚊子背山,实在是难以胜任。”疏奏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更加爱重他。起初,赐给信陵坊的住宅,觉得不宽敞,又迁到金顺坊的豪华宅第。建筑嘉会成功阁,皇帝亲笔书写大匾额以表示爱重。
政和二年,皇帝为姑姑办丧事,取消了上元节端门观灯的活动,何执中进言:“不应当因为皇帝姑姑的事而扫众人的兴,希望皇帝特意下命令过一天举行观灯的活动,以表示与民同乐的意愿。”皇帝重视并接受了他的请求,还延长了五天期限。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多年,年龄已高。以后朝见,只让他每月参见六次表示问候,退居家中办公。第二年,安排给他太傅官职的宅第,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朝谒,配给他的物品和粮食,一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他在政事堂任职时,曾告诫边塞官吏切勿惹起事端,慎重改革常规,爱惜人才,宽减民众负担。虽然身居富贵,但是从未忘记贫贱的时候。取出一万缗钱建置义庄作为宗族公产,用来供给宗族内贫户。去世,享年74岁,皇帝亲临他的家,为没及时探望他的病情感到遗憾,停止临朝听政三天,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号叫正献。
7.
(1)“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吴刚砍树典故。吴刚的大刀竟被折断,表达其归心之切。题目是“八月十五夜月”吴刚是被罚在月宫中砍树的罪人,满目飞明月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想到月宫中的人,用典自然贴切。
(2)“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避乱生涯中的内心愁闷。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
四、标题
8.【解答】故答案为:
(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重点字:食)
(2)依依墟里烟 (重点字:墟)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重点字:鹤)
(4)不尽长江滚滚来 (重点字:滚)
(5)何妨吟啸且徐行(重点字:啸)
五、标题
9.
(1)①“美丽的错误”在文章中指”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以及“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②这些错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排解我们远在他乡的孤寂,缓解我们的思乡之苦。
(2)作者头脑中有关燕子的名称形象已经和外婆的歌声童年的温暖、自己育儿过程中的柔情、孩子成长中的可爱骨肉相连,无从分割也无法纠正,在修正概念的时候那份感情也会受到损伤,令作者不舍。
(3)①标题是全文的线索,本文围绕“燕子”来行文布局,条理清晰,内容集中。②“燕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突出了主题,使文章中心十分明确。
(4)BE
六、标题
10.
①乙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将来也不一定当医生。
②丁没有被财经类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七、标题
11.:《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
雕像的发型、衣着打扮要体现烛之武生活的时代特点,符合战国时期人们的习俗,根据文中烛之武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雕像应该是一个老年人,要通过弯着的腰、头发、胡须突出老年人特点;根据文中烛之武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能成功退秦军,可以看出其充满智慧,雕像要通过睿智的眼睛来突出其智慧;根据文中烛之武把生死置之度外,可以看出其勇敢,雕像要通过神情体现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