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2018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18-2019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   •郴州旅舍》)

(3)王维《终南山》中描写终南山雄伟气势的一联是“      。”

 

2.(2分)下列名句中用来劝解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的道理,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窦娥冤》)

C.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3.(3分)下面是得到老师辅导后学生的回复,其中用语正确的一句是(  )

A.承蒙老师指导,令我茅塞顿开。

B.多多垂询于师,深感获益匪浅。

C.我会谨记老师教导,不耻下问。

D.来日一定光临贵舍,当面受教。

二、阅读70分

4.(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艺”与“道”楼宇烈

中国的艺术一定是跟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这种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称之为“道”。我们学习“艺”是为了上升“道”的高度,而非仅仅只满足于技能的提升。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而“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中国文化从道和艺两个层面来看,不可分离。所以我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观点,臻就是达到的意思,即要用道来统艺,也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

拿绘画来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就是说画画最重要的是画的内涵、意境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精神状态,让人们从中体会并陶冶性情;苏轼也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也是强调看画要看画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要看它能够给人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而非技巧。有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以竹子作比喻,让人们领会当一个人在没有出头、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要有大丈夫精神,而到飞黄腾达时也要虚心谦下。

对于乐教,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通过乐来完成对一个人的培养,把乐看成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在中国,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是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常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在极值点上是完全融通、合二为一的。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

因此,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比拼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了求道,立志是第一位的,如果沉迷于玩物那就容易丧志。艺与道不能脱离,艺若无道则没有灵魂。学艺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只能沦为技艺。

天地万物,道通为一。道贯穿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它无形无状,正所谓“大道不器”,包容万物。作为无形无象的道来说,它存在于事物变化之中,古人说:“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这是要靠自己的心去体悟的。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听、闻、视、触,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选自《科学时代信仰的缺失与重建》,有删节

(1)找出下列对“艺”与“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艺既指艺术创作,也包括艺术享受。

B.艺能够陶冶性情,对人们有益无害。

C.艺一旦脱离了道,只是单纯的技能。

D.艺有可感的形象,而道却无形无象。

(2)下列语句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徐斡)

C.艺与道合,天与人一(姚鼐)

D.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周敦颐)

(3)分析第段引用咏竹诗句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性。

(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5)评价本文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观点的意义。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蓝花花

李雪峰

小时候,我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因为身体太虚弱,三岁时,别的孩子都可以奔跑着捉蝴蝶、猴子一样灵活地爬树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走上十几步就双腿发软,胸脯像风箱一样剧烈地起伏不止。

每当其他的孩子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时,我则一个人远远地坐在我家篱笆扎成的院子里,满眼羡慕地静静望着他们,我真想同他们一样,猫着腰,跑得那么快,突然一下子就能捕到落在篱笆上那些牵牛花丛中的漂亮蝴蝶,也真想同他们一样,在村子里疯来疯去,粘得满身都是泥点,额头上痛痛快快冒满了晶晶亮亮的汗珠,但是我不能,就是一两次的奔跑,也是在梦里和妈妈的背上。

妈妈曾背着我去过不少的医院,镇上的、县上的、省里的,我们买回了一堆一堆的药,哄我服了,但并没有效果。后来,一位老中医给我把脉开了药,说这草药至少要服一年左右。每次熬完药,妈妈便把药渣倒在一个小竹篮里,然后就上后山鹰爪崖去,我知道妈妈是去往山上倒药渣,我们这里有一种民间的说法,说是如果能把药渣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么病人的药就特别有效应,服一次药病就会轻一分了。

妈妈说:“我把药渣倒在鹰爪崖的崖顶了,我们的药会有效的。只要你喝,终有一天你会好的。等你能跟别的孩子那样走路了,妈妈就带你上鹰爪崖去。

那一年秋天,阴雨连绵,连续半个月都是漫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连我家屋檐下的台阶上都因为潮湿而冒出了几枚嫩草黄色的小蘑菇。那天上午,母亲戴上一顶竹笠,披上一片塑料布便提着满满一竹篮的药渣上山了。但直到天黑透了仍然没见母亲回来。父亲和乡邻们担心是坡陡路滑母亲可能出意外了,于是就打着火把分头上山寻找,但直到半夜也没找到我的母亲,家里人忧愁得一夜都没睡觉,都料定母亲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全家唉声叹气了一夜,流了一夜的泪。但第二天一清早,母亲却跌跌撞撞回来了,她浑身被雨水打湿透了,一条腿也跛了,回到家里就病倒了,额头烫得炙手,嘴里一个劲儿地呻吟不止。两天后母亲才渐渐苏醒了,母亲告诉我们说,雨下得太久,山上发生泥石流了,石块乱滚,许多小树都被砸断了,母亲躲在一个小山洞里,第二天清早才爬着回来的。

将近五岁的时候,我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我开始能跑着追逐草丛里的蚱蜢,能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疯跑了,我成了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而母亲却因为那年淋的一夜大雨,而从此落下了一个难以治愈的风湿关节炎病,每到阴雨或天寒时节,她都疼得走不成路,整夜整夜地在床上辗转反侧呻吟不止。

十八岁的那年春天,我告诉母亲我要爬一次屋后的鹰爪崖了,母亲笑着看着我健壮又有力的身材说:“爬吧,爬上鹰爪崖你就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啦。”母亲说,这些年我因为关节炎再也爬不上那鹰爪崖了,你爬上鹰爪崖顶时,替我看看崖顶大石后面的那一小块平地上的蓝花还有没有,那不知是一种什么花,花瓣很小,但却蓝得透明,蓝得真好看。那年我去倒药渣时只有三两棵,我怕我倒的那些药渣会把它们毒坏的。

我从清晨开始爬,爬得气喘吁吁满身酸困,直到临近中午时才终于爬到了鹰爪崖的峰,在那块大石头的后面,我看见了一片海蓝色的花丛,约有十几个平方大,那蓝蓝得那么澄澈、那么晶莹,简直就和头顶天空的蓝色一样,就和海洋里那种深邃的蓝色一样,那是我平生看见的最美的一种蓝。我伏下腰去,用手拨开那密密的叶丛,看见叶丛下是厚厚的、黑黝黝的一层腐质,那腐质浓郁、清香,我想这或许就是妈妈倒的药渣腐化的吧。

下山时,我采撷了一大把那里的蓝花花,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送花,我要告诉母亲的是:每一个母亲都是一片肥沃的泥土,母爱有多少,泥土就有多肥,泥土上绽出的花就有多么漂亮、多么的美。

(1)文章开头两段详细描写别的孩子捉蝴蝶、爬树、疯跑,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分析第段母亲的语言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对第段的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台阶上冒出几枚小蘑菇的细节表明下雨之久,天气潮湿。

B.母亲戴竹笠披塑料布出门,使回家时浑身湿透更为可信。

C.母亲上山倒药渣是“我”治愈的关键,所以这一段详写。

D.从众人寻找不到,到母亲回家道出原委,叙述一波三折。

(4)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两段中有关蓝花花的文字。

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写怀寄僧

(明)沈周

虚壁疏灯一穗红,闲阶随处乱鸣虫。

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

泽国苍茫秋水满,居民流落野烟空。

不知谁解抛忧患,独对青山忆赞公

【注释】明河:银河。赞公:唐朝名僧,曾与杜甫相过从。这里指沈周所寄之僧。

(1)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   

A.3

B.4

C.5

D.6

(2)找出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   

A.“虚”“疏”“闲”等写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B.“乱”字描写虫声四起,烘托诗人纷繁心绪。

C.颈联情景交融,江水满溢而感叹流离的僧人。

D.尾联借景抒情,以青山赞颂僧人的伟岸形象。

(3)朱彝尊评说“明河有影微云外”一联“诗中有画”,请据此加以赏析。

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杨晟

(宋)孙光宪

唐杨晟始事凤翔节度李昌符,累立军功,因而疑之,潜欲加害。昌符爱妾周氏愍其无辜,密告之,由是亡去而获免也。后为驾前五十四军都指挥使,除威胜军节度使,建节于彭州。抚绥士民延敬宾客洎僧道辈各得其所厚于礼敬人甚怀之。

李昌符之败,因令求访周氏。既至,以义母事之。每旦未视事前,必伸问安之礼,虽厄在重围,未尝废也。

新理之所,兵力未完,遽为王蜀先主攻围,保守孤城,救兵不至,凡十日而为西川所破而害焉。有马步使安师建者,杨氏之腹心也,城克执之。蜀先主知其忠烈,冀为其用,欲宽之。师建曰:“某受杨司徒提拔,不敢惜死。”先主叹赏而行戮,为设祭而葬之。

【注释】节:符节。古代使臣及守邦国者执以示信之物。王蜀先主:指前蜀先主王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威胜军节度使

以义母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昌符爱妾周氏其无辜。   

A.救济            B.同情            C.担心            D.照顾

每旦未视事前。   

A.办公            B.巡视            C.考察            D.上任

(3)第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抚绥士民延敬,宾客洎僧道辈,各得其所厚,于礼敬人,甚怀之

B.抚缓士民,延敬宾客,洎僧道辈,各得其所,厚于礼敬,人甚怀之

C.抚绥士民,延敬宾客,洎僧道辈各得其所,厚于礼,敬人甚怀之。

D.抚绥士民延敬,宾客洎僧道辈,各得其所厚,于礼敬,人甚怀之。

(4)与“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中“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驾前五十四军都指挥使

B.遽王蜀先主攻围

C.凡十日而西川所破而害焉

D.设祭而葬之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马步使安师建者,杨氏之腹心也,城克执之。蜀先主知其忠烈,冀为其用,欲宽之。

(6)结合文章内容推断李昌符的为人。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率会

(元)陶宗仪

 

       林昉《田间书》载《会友人游山檄》云:“人有残缣败素,绘一山一水,爱之若宝,售之必千金。至于目与真景会,则略不加喜,毋乃贵伪而贱真□?求乐之真,今日正在我辈。春雪既霁,春风亦和,或坐钓于鸥边,或行歌于犊外,百年瞬息,欢乐几何?肴核杯盘,随意所命,毋以丰约拘也。檄书驰告,盍勇而前?”此文殊清新。

       向予避兵云间泗滨时,其地有林泉之胜,而无烽燧虞。同时嘉遁者,皆文人高士。因仿司马温公故事,俾予作约语云:“百岁光阴,万物乃天地逆旅。四时行乐,我辈亦风月主人。幸居同泗水之滨,况地接九山之胜。尽可傍花随柳,庶几游目聘怀。节序骎骎,莫负芒鞋竹杖。杯盘草草,何惭野蔌山肴。虽云一饷之清欢,亦是百年之嘉话。敢烦同志,互作遨头慨元祐之耆英,衣冠远矣,集永和之少长,觞咏依然。订约既勤,践言弗替。”用附于此,以见真率之会不让游山之乐也。

【注释】“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私人信函,嘉遁: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司马温公故事:宋司马光罢政后,在洛阳常与元祐故老游集,号“真率会”,并作《真率铭》。骎骎(qīn qīn):迅疾的样子。遨头:宋代称太守为“邀头”。这里是做东的意思。

(1)可填入第一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   B.矣   C.耶   D.焉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肴核杯盘”出自苏轼《赤壁赋》中“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B.“万物乃天地逆旅”化用了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C.“野蔌山肴”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作“山肴野蔌”。

D.“真率会”是借用古人集会名称,所以高出林昉的游山会。

(3)分析林昉《会友人游山檄》开头写人们珍爱山水画的作用。

(4)下列对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互文手法,抒发古人已远去、盛景不再的无限怅惘之慨。

B.采用骈偶句式,六、四字交错,整齐中有变化,富有节奏感。

C.“耆英”“衣冠”“觞咏”用语典雅,表达对先贤追慕之情。

D.“元祐”“永和”引用司马光真率会与王羲之兰亭集会典故。

(5)比较林昉与作者的两篇短文,概括两者思想情感的相同之处。

三、写作70分

9.(70分)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虽然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往往并不满意当前的生活,而对过去的日子产生怀旧之情,忘记了当前的生活正是曾经所向往的。


2017-2018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应用

1.【解答】故答案为:

(1)假舆马者    (重点字:舆)

(2)桃源望断无寻处    踏莎行    (重点字:源)

(3)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重点字:壑)

 

2.【解答】A.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的是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B.用“花”和“人”做对比,花儿谢了,还有再开的机会,而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少时光却只有一次,所以,这句话更侧重劝解人们应该珍惜青春年华。

C.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为白昼太短夜晚太长而苦恼,那为什么不拿着灯烛在夜晚继续游乐呢?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

D.一寸长的黄金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比喻时间非常宝贵。

故选:B。

3.【解答】A.承蒙,敬辞,受到的意思;承蒙老师指导,用于感谢老师,正确。

B.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垂询于师”,错误。向老师询问,应该请教。

C.不耻下问,指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得到老师辅导后却说“不耻下问”,错误。

D.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的敬辞。用于自己,错误。

故选:A。

二、阅读70分

4.【解答】(1)B.“对人们有益无害”错误,因为原文说: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而“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

(2)A

(3)第二段引用咏竹诗合乎逻辑。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两句咏竹诗以竹子作比喻,借以表现人们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飞黄腾达时要虚心谦下的精神。所以,咏竹诗合乎文章的中心,合乎逻辑。

(4)最后一段主要写了“道”的存在形式,以及怎样才能达到“道”。既照应了前文和题目,也是对文章的升华和总结。

(5)“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比拼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

5.

(1)文章开头两段详细描写别的孩子捉蝴蝶、爬树、疯跑,让这些孩子与我对比,写出了“我”体弱多病的事实,以及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对嬉戏玩耍的渴望,从而引出下文母亲为“我”治病的奔波辛苦。

(2)鹰爪崖的崖顶陡峭不易攀爬,母亲却把药渣送到上面去,只为让药有效,说明母亲一心想让“我”的病好起来,并坚信我的病会好起来,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这段语言描写照应了上文药渣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么病人的药就特别有效应;也为后文写阴雨天母亲去鹰爪崖的崖顶倒药渣做铺垫。

(3)C

(4)从内容上,作者写出了蓝花花的美和多;作者采撷蓝花花送给母亲,是为了赞美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从形式上,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来描写蓝花花,并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了母爱泥土上绽放的花多么漂亮。文章最后两段描写蓝花花,既照应了题目,又升华了中心。

6.【解答】(1)C.本题几个诗句结尾字的读音为:红:hóng  虫:chóng  外:wài  中:zhōng   满:mǎn 空:kōng患:huàn 公:gōng.由此可知押韵的字数有5个。

(2)A.作者用了“虚”“疏”“闲”等字,描写了空荡荡的四壁,疏落的灯火,以及安闲的阶砌,渲染出环境的清幽寂静,解释正确。B.“烘托诗人纷繁心绪”错误,在清静的夜晚中,作者听到虫声四起,“闲阶随处乱鸣虫”,以动衬静,烘托诗人心中孤寂之情。C.“感叹流离的僧人”,错误,因为作者看到因为苍茫的土地被秋水淹没,所以作者想到了流亡到外的居民百姓。D.“以青山赞颂僧人的伟岸形象”错误,青山是作者眼前之景,作者独对青山,想起了自己的僧人朋友,而不是以青山赞颂朋友的伟岸形象。

(3)作者举目望向长空,看到浩渺皎洁的银河透过微云,留下自己朦胧的影子。诗歌借明河、微云、影,描绘了一幅朦胧静谧、迥绝世尘的清幽画面。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孤寂的心情。

7.【解答】(1)除:授予官职,任命。译为:被任命为威胜军节度使;事:侍奉,对待。译为:当做义母侍奉她。

(2)B.愍:同情。译为:昌符爱妾周氏同情他无罪。D.视事:未上任。译为:每天早晨没有办公之前。

(3)B.译为:安抚百姓,延请尊敬宾客,从僧道辈,各得其所,十分敬重,人们很怀念他。“抚绥士民,延敬宾客”,结构对称,译为:安抚百姓,延请尊敬宾客;

(4)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为”,介词,替,给;译为:请用赵国十五座城池给秦王做礼物。A.动词,做;B.介词,被;C.介词,被;D.介词,替,给;故选D。

(5)捉拿,逮捕;冀:希望;其:自己;宽:宽恕,原谅。译为:有一个马步使叫安师建,是杨晟的心腹,城被攻克之后,捉拿住了他。前蜀先主王建了解他是一个忠烈的人,希望他能为自己所用,想要宽赦他。

(6)李昌符是一个心胸狭隘、生性多疑、嫉贤妒能的人。

8.【解答】(1)A.虚词“也”放在句尾时,一般表判断、陈述或祈使语气;偶尔也可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B.“矣”,句末语气词,用于陈述句尾,翻译成“了”;

C.“耶”,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突出;

D.“焉”,一般表陈述语气,译为“了,啊,呢”;

“毋乃贵伪而贱真”中“毋乃”译为“恐怕,该不会”,强调一种反讽语气,所以后面应该加“耶”。

故选C。

(2)D.“'真率会'是借用古人集会名称,所以高出林昉的游山会”说法错误。因为作者在开头引用了林昉《会友人游山檄》中的一段话,并评价说“此文殊清新”,可见作者对游山会的推崇与赞许,所以,“高出林昉的游山会”的说法欠妥。

故选D。

(3)林昉《会友人游山檄》开头写人们珍爱山水画,从内容上讲,是用对比手法批判人们一味推崇画中风景,而忽视了山林之乐;从结构上说,引出下文“求乐之真”的游山会。

(4)A.“抒发古人已远去、盛景不再的无限怅惘之慨”分析有误,文中说,“其地有林泉之胜”“况地接九山之胜”,可见泗水之滨的美丽,因此“盛景不再”的说法错误;作者及其朋友对当年的真率会和游山会十分仰慕,因此效仿司马光,也成立了真率会,可见,作者是思慕古人,并非“无限怅惘”。

(5)两篇短文都表达了光阴易逝,应该尽情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山林之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