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年全国Ⅰ(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Ⅱ(内蒙吉林宁夏新疆甘肃西藏辽宁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全国Ⅲ(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州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衡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0年春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二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2分)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cǔn) 押解(xiē) 负屈衔冤(xián) 埋(mái)怨
B.怪诞(dàn) 忏悔(qiān) 踌躇(chóu chú) 憔悴(qiáo)
C.弥补(mí) 勾当(gòu) 江堤(dī) 半晌(shǎng)
D.孝悌(dì) 饿莩(piǎo) 跬步(kuǐ) 庠序(xiáng)
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吝惜 盘据 鞭挞 不可理谕
B.紊乱 伺候 自诩 繁文缛节
C.熏陶 殒落 审慎 横七树八
D.艰贞 懦夫 蟊贼 惮精竭虑
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隔绝
B.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延请
C.满座重闻皆掩泣 泣:眼泪
D.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悄悄
4.(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即患秦兵之来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5.(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公车特征拜郎中
6.(2分)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赢粮而景从
③衡少善属文
④诚甘乐之
⑤宁许以负秦曲
⑥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⑦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⑧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⑩天雨雪,武卧啮雪
A.①⑨⑩/②⑦/③/④⑥⑧/⑤B.①/④⑩/②⑦/③/⑥⑧/⑤/⑨
C.①③/②⑨/④⑦⑧/⑥⑩/⑤D.①④⑩/②⑦/⑤/③/⑥⑧/⑨
7.(2分)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皆出于此乎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则移其民于河东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8.(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信义安所见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2分)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验之以事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为天下笑者,何也
10.(2分)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B.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礼》已经失传,其他五部称“五经”。
C.我国的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西游记》。
D.《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11.(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学生给老师拜年时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
B.小王领父亲见班主任时说:“老师,这是令尊大人。”
C.对于有兴趣投资木王山森林公园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我所做的只是畅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12.(2分)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类物候现象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推移。
②人们可以据以安排农事。
③所以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类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
④好比是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信息。
⑤研究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对于发展生产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④①⑤C.①④②③⑤D.④①⑤②③
1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是笔墨纸砚,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笔、墨、纸、砚”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宣笔、徽墨、宣纸、歙砚、洮砚、端砚,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所产的宣纸、宣笔、徽墨、宣砚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_____.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___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_____而_____,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
B.笔墨纸砚是独有的中国的文书工具
C.独有的中国的文书工具是笔墨纸砚
D.独有的中国的笔墨纸砚是文书工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就是安徽宣城,文房四宝都产自那里
B.安徽宣城是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文房四宝都产自那里
C.作为文房四宝故乡的安徽宣城,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D.作为文房四宝故乡的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殊途同归 | 沧海桑田 | 日新月异 | 销声匿迹 |
B.异曲同工 | 沧海桑田 | 层出不穷 | 隐姓埋名 |
C.殊途同归 | 斗转星移 | 层出不穷 | 销声匿迹 |
D.异曲同工 | 斗转星移 | 日新月异 | 隐姓埋名 |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
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创新发展要以传统为根脉,传承具体的戏与技巧及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以纵向议论展开,主要论述了武戏之美的内涌及如何弘扬武戏之美。
B.文章从“形式感知”和“共情与共感”等两个层次,论述了武戏究竟美在哪里。
C.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武戏势弱的原因,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以坚守传统为前提,通过引证法提出了武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技艺能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还在于其内容大多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传达的是正能量。
C.由于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武戏受限于演出场地和环境的严格要求,加上其内在传承、创新乏力等,所以前些年武戏显得势弱。
D.只要武戏表演者能够准确把握人物个性,恰当处理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具备生活的真实感,就能够弘扬武戏之美,使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5.(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牛魂
刘平
六爷使了一辈子牛。
六爷使牛难得用鞭子,用嘴说,牛很听六爷的话。
家里就六爷和老伴两个人。本来他们是有个儿子的,在部队。那年部队进天山施工出了场事故,为保护战友,儿子牺牲了。国家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一分。
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
春耕大忙季节,是老牛身上担子最沉重的时候。队里拿不出钱来买头壮牛。从早到晚,老牛都拉着沉重的犁铧在热腾腾的水田里。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老牛拼出了全身的力气,但犁铧仍是扎在泥土中一动不动。老牛回头无可奈何地望了六爷一眼,就无力地瘫软了下来。
看着老牛满口满鼻的白色泡沫,听着老牛一口口剧烈地喘着粗气,六爷的心颤了一下……烈日下,还有一大片田等着耕,六爷狠了狠心,慢慢走到老牛身边,用手轻轻拍拍老牛的头,滴下两粒浑浊的老泪,喃喃道:“老伙计呀!难为……你啦!”。
老牛望着六爷,像听懂了他的话……
稍事休息,老牛又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往前挣扎……
春耕终于完了。老牛却不行了,走路腿都有些打战。眼见老牛不可能再干活了,队长就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商量,如何处理老牛。六爷不是干部,但他也去开会了。六爷放心不下。队长说:那头牛不能再下田了,喂下去只白费草料,大家看该咋办?
六爷瞪队长一眼,想骂队长昧良心,但嘴唇动了动,终于没骂出来。就那么一动不动蹲在屋角,吧嗒着一卷又粗又长的旱烟,神情痴痴的……
会计说:拉到集上也卖不了几个钱。
出纳说:卖?谁要?地不能耕,磨不能拉。
这时队长说:对!干脆杀了,每个人头分两斤牛肉。
大家就不管六爷了,一致决定把牛杀了分肉。会计说他在屠宰场有熟人,他明儿个一早就去请他来。队长说就这样吧。说了他们就站起身来要走了。
就在这时,六爷忽地站了起来,一字一顿说:“那牛,我买了!”
瞅着六爷铁青的脸,都吃了一惊!说那快死的牛买去做啥?喂不好的。
任队长他们咋劝,六爷就是死着性子要买。最后,大家都没办法,就同意了。队长他们商量了一阵,说:400元吧!
六爷没还价。
六爷回家。老伴扑过去护住箱子,冲六爷说,你疯啦?这钱是儿子的命换来的哩!你疯啦?……六爷瞅着老伴,泪水突然无声地淌了下来,抚住老伴瘦弱的双肩。
见六爷流泪,老伴也跟着流泪。她知道六爷的心,那年,老牛病了,他到牛房陪了老牛三天三夜……老伴抹了几把泪水,终于不再阻拦六爷了……
六爷将西头一间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老牛牵了进去。每天早晨到坡上割一筐嫩嫩的露水草回来喂它,还三天两头烧一锅温水给它刷洗身子。家里两升黄豆,六爷几次想磨一顿豆花吃,但终于没有,分几次全炖了倒进老牛槽里。六爷蹲在老牛面前时,就觉得老牛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异样的光,似宽慰,又似感激……这时,六爷心里就怔怔的……
当六爷见老牛连白面糊糊也不肯吃了时,心里就禁不住涌起一阵酸楚。
十多天后,老牛死了。六爷清清楚楚地记得,老牛咽气前恋恋地望了他一眼。那一眼,深深地刻在了六爷心里。队长来了,对六爷说,剥皮到集上卖肉吧!还能捡回几个钱。六爷不说什么,狠狠瞪了队长一眼。队长说:“这老头……”就走了。
六爷扛上铁锨,到后院选定个地方,就一锨锨默默地铲土。从上午到黄昏,一个大大的坑终于挖好了。六爷请人将老牛抬去埋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六爷又到坡上割草。六爷背回来一筐草时,老伴不解地说:“牛都死了,你还割草做啥?”六爷不语,径直走到后院,将那筐嫩嫩的露水草倒在了老牛坟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春耕时老牛艰难的劳作及六爷对此的痛心,但面对大片的耕田,六爷只能让老牛继续耕作,突出了六爷的善良和无奈。
B.会上,队长等人因老牛不能耕田且卖不上好价钱决定将牛杀掉,队长又劝告六爷不要将牛买下,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六爷对老牛在劳作、生病、死亡时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了他对老牛的独特情感。
D.小说以“牛魂”为标题,不仅写出了小说中牛身上体现出来的任劳任怨、辛勤至死的精神,也写出了六爷和老牛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
(2)小说开头写儿子的事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小说叙述了六爷和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三、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16.(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符习,赵州昭庆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校,自晋救赵,破梁军柏乡,赵常遣习将兵从晋。晋军德胜,张文礼弑赵王王镕,上书庄宗,求习归之赵。庄宗遣之,习号泣曰:“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庄宗壮之,乃遣阎宝、史建瑭等助习讨文礼,以习为镇州兵马留后。习攻文礼不克,庄宗用他将破之。拜习成德军节度使,习辞不敢受,乃以相、卫二州为义宁军,以习为节度使,习辞曰:“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不宜分割以示弱,愿授臣河南一镇,得自攻取之。”乃拜习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习亦未尝攻取。
赵在礼作乱,遣习以镇兵讨贼。习未至魏,而明宗兵变,习不敢进。明宗遣人招之,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霍彦威绐习曰:“主上所杀者十人,公居其四,复何犹豫乎?”习意乃决。平卢监军杨希望闻习为明宗所召,乃以兵围习家属,将杀之。指挥使王公俨素为希望所信,绐希望日:“内侍尽忠朝廷,诛反者家族,孰敢不效命!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足虑也。”希望信之,乃悉分其兵守城,公俨因擒希望斩之,习家属由是获免。而公俨宣言青人不喜习之严急,不欲习复来,因自求为节度使。明宗乃以房知温代习镇平卢,拜公俨登州刺史。公俨不时承命,知温擒而杀之。习复镇天平,徙镇宣武。
习素为安重诲所不悦,希其旨者上言习厚敛汴人,乃以太子太师致仕,归昭庆故里,明宗以其子令谦为赵州刺史以奉养之。习以无罪,怏怏失职,纵猎剧饮以自娱。居岁余,中风卒,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B.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C.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D.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五代时,节度使设置更多,连年攻伐,废置不常。
B.拜,提升官职,如“拔”也指官职的提升,“改”“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
D.卒,指人死,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习是赵州昭庆人,和王镕关系亲近,王镕被张文礼杀害,符习悲痛万分,悲号哭泣要为王镕申冤报仇,唐庄宗很支持他的这一行为。
B.庄宗派兵帮助符习为王镕报仇,但是派去的人也没有完成任务,庄宗又派其他将领前去,最终才打败了张文礼。
C.唐明宗发动兵变之后,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因唐明宗军队打战不顺利而犹豫不决,霍彦威一番欺骗的话才说动了符习拿定了主意。
D.符习在太子太师的职位上请求退休还乡,回到昭庆旧居之后,符习因为无罪丢官而经常闷闷不乐,纵情游侠豪饮,不久之后就中风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平卢监军杨希望闻习为明宗所召,乃以兵围习家属,将杀之。
②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足虑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1小题,9分)
17.(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遣 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点明诗歌主题的两句是:“ , 。”
(2)《蜀道难》中借黄鹤猿猴很难度过,从侧面烘托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 。”
(3)“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 , 。”
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微信和QQ上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样做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用媒体谋私利……
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解答】A.“押解”中“解”应读作“jiè”;“埋怨”中“埋”应读作“mán”;
B.“忏悔”中“忏”应读作“chàn”;
C.正确;
D.“孝悌”中“悌”应读作“tì”。
故选:C。
2.【解答】A.“盘据”中“据”应写作“踞”;“不可理谕”中“谕”应写作“喻”;
B.正确;
C.“殒落”中“殒”应写作“陨”;“横七树八”中“树”应写作“竖”;
D.“艰贞”中“艰”应写作“坚”;“惮精竭虑”中“惮”应写作“殚”。
故选:B。
3.【解答】A.横渡。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B.拉。译文: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
C.哭泣。译文:满座的人听到琵琶声都掩面哭泣。
D.正确。
故选:D。
4.【解答】A.动词,指望、期望/名词,农历十五。
B.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都是动词,背负。
D.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C。
5.【解答】A.古今意思相同,前后。
B.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示下级、晚辈的文件、意见;
C.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D.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
故选:A。
6.【解答】①“谨”,形容词作动词,擅长;②“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③“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④“乐”,意动用法,以……为乐;⑤“负”,使动用法,使……承担;⑥“目”,名词作动词,看;⑦“先”,意动用法,把……放在先;⑧“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⑨“下”,名词作状语,在地下;⑩“雨”,名词作动词,下。 ①③形容词作动词②⑨名词作状语④⑦⑧意动用法⑤使动用法⑥⑩名词作动词
故选:C。
7.【解答】A.副词,表推测,大概。
B.代词,他的。
C.代词,他的。
D.代词,他的。
故选:A。
8.【解答】A.“知”通“智”,智慧。
B.无通假字。
C.“见”通“现”,显现。
D.“颁”通“斑”,斑驳。
故选:B。
9.【解答】例句: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A.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事”修饰动词“验”,译文:用事实来验证它。
B.定语后置句,定语“利”修饰名词中心语“爪牙”,“强”修饰名词中心语“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C.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故选:D。
10.【解答】C.《儒林外史》应为《水浒传》。
故选:C。
11.【解答】A.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蟾宫折桂,科举时代称考取进士,用于句中也不合适;
B.令尊,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
C.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
D.得体。
故选:D。
12.【解答】该段文字介绍“大自然的语言”。一般的逻辑关系都是先介绍具体的对象,然后是影响。通读所给的五个句子可知,⑤是意义和影响,所以应该放在最后。排除D选项。该段文字从具体现象说起,所以①放在开头,排除B选项。“好比是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信息”就是指的①的内容,所以④应该放在①的后面,排除A选项。
故选:C。
13.【解答】(1)本题,根据“即文房四宝”可知,前面衔接主语应该是“笔墨纸砚”,排除C;而“独有”是修饰“文书工具”的,排除BD.故选A。
(2)本题,根据后面“所产宣纸、宣笔、徽墨、宣砚举世闻名”可知,前面应该以“安徽宣城”作主语,考虑承前主语一致,排除AB;而C.本身就是一个病句,因为前后脱节,缺少判断动词“是”。
故选D。
(3)第一处,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根据句意,此处侧重笔墨纸砚发展的作用是相同的,故选“殊途同归”,这样就排除BD。
第二处,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不能用来修饰“岁月”。斗转星移:季节或时间变化。这样就排除A。
第三处,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此处是形容科技出现的多,应用“层出不穷”。
第四处,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从语境来看,这里形容的是笔墨纸砚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而被弃置不用,“隐姓埋名”一般形容人,应选“销声匿迹”。
故选C。
答案:
(1)A
(2)D
(3)C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4.【解答】(1)B.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
(2)C.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论述武戏势弱内外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
(3)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演好人物是弘扬武戏之美的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这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答案:
(1)B
(2)C
(3)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5.【解答】(1)B.“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错误;队长等人考虑的问题更现实,劝六爷不买牛也是为六爷好,并不能说是“冷漠的社会环境”。
(2)写儿子的事情,是为了突出抚恤金在六爷心中的重要性,也就为下文他为了买牛而动抚恤金的情节创造了极强的矛盾冲突,突出了六爷对老牛的感情和他善良的性格;另外,儿子去世,六爷对老牛如此费心费力,根据“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这句话可见,六爷是把对儿子的感情寄托到牛身上去了,为后文六爷给老牛养老送终甚至割草祭奠等情节营造了足够的氛围。
(3)六爷对老牛的体谅,并为它养老送终等行为,塑造出六爷善良的人物性格,流露出作者对六爷的赞美;从情感上来说,六爷与老牛的感情,既是六爷儿子去世后对老牛的移情,也是老人与老牛相濡以沫情感的体现,表达出作者对六爷的理解与同情;从主旨上来说,六爷对辛苦一生的老牛的做法,表现出一种朴素却温暖的人文主义关怀,令人深思。
答案:
(1)B。
(2)儿子去世后,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舍不得动用,突出抚恤金在六爷心中的重要性,为下文动用抚恤金的情节做铺垫;六爷为买一头衰老不堪的老牛而动用抚恤金,充分体现出六爷与老牛深厚的感情,以及六爷善良的性格;六爷对老牛的情感,其实也是因为儿子去世后,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老牛身上,因此他把老牛当亲人一样对待,最后肯为它养老送终,还割草祭奠就显得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3)歌颂了六爷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格;对善良老人失去儿子后,与老牛相濡以沫产生深厚情感的理解与同情;老人对老牛的态度与村人对老牛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朴素温暖的人文主义精神,也表达出在物质与精神中应如何取舍的主题,令人深思。
(答案仅供参考)
三、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16.【解答】(1)C.“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的意思是“赵王曾拿一把剑给我让我效力”,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B;“报”为动词,作谓语,“王冤”为名词,作“报”的宾语,“报”后不可断,排除D.句子翻译为:赵王曾拿一把剑给我让我效力,现在听说赵王死了,想用剑自杀,又想到这样做最终没有什么好处,请让我攻赵破贼,为赵王申冤。
(2)B.“拜,提升官职”不正确,“拜”是“授予官职”。
(3)C.“符习因唐明宗军队打战不顺利而犹豫不决”不正确,原文为“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意思是“唐明宗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在胙县会见唐明宗,而因唐明宗起兵名义不正,没有决定跟不跟随唐明宗”。
(4)①闻:听说;为:被;以:率领;之:代词,代指“他们”。句子翻译为:平卢监军杨希望听说符习被唐明宗招降,就率兵围困符习的家属,准备杀掉他们。
②宜:应该;以:用来,用以;虞:预防;虑:担心。句子翻译为:应当分派兵力守城,以便预防外面的事变,符习的家属不值得担心。
答案:
(1)C
(2)B
(3)C
(4)①平卢监军杨希望听说符习被唐明宗招降,就率兵围困符习的家属,准备杀掉他们。
②应当分派兵力守城,以便预防外面的事变,符习的家属不值得担心。
参考译文:
符习,赵州昭庆人。年轻时跟随赵王王镕任军校,从晋去救赵,在柏乡攻破梁军,赵常常派符习率兵跟随晋。晋军驻扎德胜,张文礼杀死赵王王镕,上书唐庄宗,请求议符习回到赵。唐庄宗让符习回去,符习悲号哭泣着说:“我家世代住在赵,受到赵王的恩惠,赵王曾拿一把剑给我让我效力,现在听说赵王死了,想用剑自杀,又想到这样做最终没有什么好处,请让我攻赵破贼,为赵王申冤。”唐庄宗认为他是个壮士,于是派阎宝、史建瑭等人协助符习讨伐张文礼,任符习镇州兵马留后。符习进攻张文礼没有攻下,唐庄宗任用别的将领攻破了。拜符习为成德军节度使,符习推辞不敢接受,于是以相、卫二州为义宁军,任符习为节度使,符习推辞说:“魏博六个州是称霸称王的地方,不应分割出来显示弱小,希望给我河南一个镇,能够自己去攻占它。”于是拜符习为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符习也不曾攻取。
赵在礼作乱,派符习率镇兵讨伐乱贼。符习还没到魏州,而唐明宗兵变,符习不敢前进。唐明宗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在胙县会见唐明宗,而因唐明宗起兵名义不正,没有决定跟不跟随唐明宗,霍彦威欺骗符习说:“主上要杀的十个人中,你排第四,还有什么犹豫不决的呢?”符习的主意才打定。平卢监军杨希望听说符习被唐明宗招降,就率兵围困符习的家属,准备杀掉他们。指挥使王公俨素来受到杨希望的信任,欺骗杨希望说:“你对朝廷竭尽忠心,诛杀反叛人的家属,谁敢不从命!应当分派兵力守城,以便预防外面的事变,符习的家属不值得担心。”杨希望相信了,于是把他的军队全分去守城,王公俨因而捉住杨希望杀掉,符习的家属因此免于被杀。而王公俨扬言青州人不习惯符习的严厉急迫,不希望符习再回来,于是自己请求任节度使。唐明宗于是以房知温代替符习镇守平卢,拜王公俨为登州刺史。王公俨不及时接受任命,房知温把他抓住杀掉。符习又镇守天平军,调任镇守宣武军。
符习一向不讨安重诲喜欢,迎合安重诲的人上报说符习残酷搜刮汴州百姓,于是以太子太师离官居家,回到昭庆旧居,唐明宗任他的儿子符令谦为赵州刺史以便供养他。符习因为无罪,为失去官职怏怏不乐,因而以打猎豪饮自得其乐。过了一年多,中风而死,赠太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1小题,9分)
17.【解答】(1)B.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2)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答案:
(1)B
(2)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译文: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诗了。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赏析:
遣兴诗意图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 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最后两联“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军队,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解答】故答案为: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攀)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重点字:逢)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