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0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9年山东省聊城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C.《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药》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

B.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描述了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情状。

C.“药”是小说线索,节选部分通过老栓买药﹣﹣茶客谈药,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革命者的形象。

D.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因生活贫困而小心谨慎。

B.“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还要劝牢头造反”对康大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夏三爷的讽刺嘲弄,对革命者夏瑜的痛恨。

C.通过文中康大叔的叙述,交代了红眼睛阿义盘问夏瑜底细的情节,这是对夏瑜的侧面描写,烘托了夏瑜的人物形象。

D.文中多处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如“红眼睛”“驼背”“花白胡子”等,使文章语言更加凝练生动传神。

(3)文中“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是什么身份?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即位,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征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魏公:李密。隐太子:李建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唐朝定都于长安(今西安),武则天建立武周时曾迁都洛阳。

B.男:春秋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以后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名位和权利。

C.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贞观:是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精通文献,因才被用。元宝藏让其掌管文书,李密收到元宝藏的来信,知道是魏征所做,急切召来魏征任职。

B.魏征眼光过人,循循善诱。他给李勣写信,用“天命归唐和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的理由成功劝其归附于唐。

C.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却无正寝。

D.魏征直言敢谏,身享哀荣。太宗称赞进献忠诚劝告,纠正皇帝过错,只有魏征;死后亲自临哭,而且让太子号哭。

(4)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选文及《谏太宗十思疏》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登临送目”笼罩全篇,交代了时令地点、天气,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为抒怀奠定基调。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描绘出来的。

C.下片“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其中“繁华竞逐”道出了六朝更替的原因。

D.“六朝旧事如流水”写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时光易逝,物是人非,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

(2)这首词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意境相似。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地描写了楼阁外观设计巧妙别致。

(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5)作者在《答司马谏议书》以“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登岳阳楼》中“      ”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情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           ,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定论。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            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 

                      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生前            ,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隔绝

别开生面

纷纷

默默无闻

B.隔离

别有天地

一致

悄无声息

C.隔绝

别开生面

纷纷

悄无声息

D.隔离

别有天地

一致

默默无闻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让他感到陌生、孤独与恐惧,这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B.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C.他开始了主题创作,永恒地表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

D.他开始了永恒的主题创作,这就是他对社会的陌生、孤独与恐惧感

7.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概括当前蝗虫灾害的主要特点。(每点7字以内)

       据了解,受雨量充沛和季风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当前东非、西亚及南亚国家正遭遇历史罕见的蝗虫灾害,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对蝗虫灾害。目前,遭受沙漠蝗危害的国家包括: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6国,西亚的伊朗、也门、阿曼与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据报道,肯尼亚已经有约105万亩土地受到影响,印度555万亩农田受害。据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警告说,肯尼亚蝗灾为70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暴发,沙漠蝗虫快速发展,成为该地区过去25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入侵事件,巴基斯坦暴发情况超过了1993年历史上最严重的蝗灾。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今后至3月中旬,红海两岸和非洲之角的气候和雨水条件仍然对蝗群繁殖有利;专家监测认为,如不加以遏制,沙漠蝗数量将呈指数型上涨,可能在6月份达到500倍之多。

三、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中华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面对世界性的新冠疫情,人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加入“抗击疫情,使命有我”的行列……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解答】(1)C.“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错误。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

故选C。

(2)B.“《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错误,原文材料二最后“……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可知是“或许”,而不是肯定。

故选B。

(3)D(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错误,这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4)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2.【解答】(1)D.“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错误,无中生有,作者写这篇小说主要在于批判民众的愚昧,以“药”为题主要在于疗救人们的思想,与“医学”无关。

(2)B.“表现了他对夏三爷的讽刺嘲弄,对革命者夏瑜的痛恨”错误,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康大叔的职业身份是一职业刽子手。他凶暴、残忍、无耻。他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一样同属于社会最底层,他信息灵,了解牢狱内情,会卖人血馒头,赚得“泯灭良知”的钱,而这一点与华老拴买人血馒头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麻木无知愚昧残忍的体现。

(3)刽子手(或“卖人血馒头的人”)。通过动作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的。“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表现他的贪婪。(意对即可)

(4)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

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二、古代诗文阅读

3.【解答】(1)B

译文: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

故选:B。

(2)D.“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错误,“甲辰”是支纪年法,不是“年号纪年法”。D错误。

(3)D.“死后亲自临哭,而且让太子号哭”错误,由原文“太子举哀西华堂”可知,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徵举哀。由此可知,号哭是太子自身行为,并不是太宗让太子号哭。D错误。

(4)坚持己见,面对秦王责备,承认自己的做法并不后悔;实事求是,针对审问,实话实说;坚守原则,对法律问题,凭原则照实处理;坚守职责,从不同的角度劝谏唐太宗要节俭。

(5)(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拿这样的心思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侵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奢求的土地呢?

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

       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都城,很长时间也没出名。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

       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温彦博说:“魏徵作为臣子,不能注意行迹,远避嫌疑,因而受到诽谤,这也应该被责备。”太宗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太宗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魏徵逝世。太宗亲临哭吊,极为悲痛,为之罢朝五天。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徵举哀。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定谥号为文贞,太宗亲做碑文,并书写出来刻在石上。还赐给其家封邑九百户。

4.【解答】(1)D.“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错误,表现出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悲伤之情。“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意谓六朝的往事像流水般消逝了,如今只有寒烟笼罩衰草,凝成一片暗绿色,而繁华无存了。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

(2)下阕采用化用典故,借古讽今等手法,表现出对六朝兴亡的悲伤之情,对北宋王朝现状的不满之情;表达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之情。

 

译文:

       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

5.【解答】故答案为: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重点字:礼)

(2)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重点字:鉴、著)

(3)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重点字:廊、缦、檐、啄)

(4)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重点字:荆、始)

(5)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重点字:理)

(6)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乾、坤)

6.【解答】(1)隔绝:隔断,断绝。隔离: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空一用于人和社会的关系,应选择“隔绝”。别开生面:用来形容文艺作品另创新的形式、风格等。别有天地:指另有一种境界。现多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等引人入胜。用于作品的写作“手法”,空二应选择“别开生面”。纷纷:(言论、往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一致:没有分歧;一同。结合“各个写作流派”中“各个”可知空三不能用“一致”,应选择“纷纷”。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结合“孤独地奋斗”中“孤独”可知空四应选择“默默无闻”。

故选A。

(2)A.“这”指代不明。

B.正确。

C.“永恒地表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承前省主语“他”,句子的主干是“他表现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动宾搭配不当。

D.“这”指代“主题创作”,“主题创作”和“就是他对社会的陌生、孤独与恐惧感”搭配不当。

故选B。

 

答案:

(1)A。

(2)B。

7.灾害罕见;波及范围广;发生程度严重;后期形势严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