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填空题。

苏轼的《赤壁赋》描述主与客泛舟问答,客人的回答引用了曹操《短歌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还形容了曹操吟咏此诗时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来形容另一位三国将领周瑜的儒将风度。

2.选择题。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描述的对象是(   )。

A.陶渊明B.白居易C.李白D.杜甫

3.下列诗句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5.《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

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B.端午节吃粽子

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D.新团员学团章

6.臧克家的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相关理论的篇章是(   )

A.乡土本色B.礼治秩序C.男女有别D.无为政治

7.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

B.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线分明。

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

D.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

8.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________,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

①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

②这种文风,早已存在

③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

④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

A.④①②③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访谈核潜艇专家黄旭华

人物介绍:黄旭华,1924年2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战略导专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中这样描述:“他,恰是有为而埋名的人生,就像他负责设计的潜艇,潜进深深的海洋,是赫赫的存在,又是无影的存在。”

①记者:您曾说:“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里决定的。”可否分享一下您弃医从研的经历?

黄旭华:我本是想学医的,因为父母都是医生,后来事情发生了改变。抗战爆发后我到桂林念书,日本人炸桂林,那是满城狼藉、一片废墟。警报一响,就得躲进防空洞。每次我跟着大家从城里往外跑就一腔怒火,有三个问题在心里浮现: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安居,要到处逃亡?中国那么大,我们跑来跑去,连一个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我问我的老师柳无垢,她给我的答复很简单,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宰割。于是我给自己改名“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我要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贡献。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制造飞机保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侵略。后来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②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旭华:居里有一句话:“要反对原子弹,自己就应该先拥有原子弹。”我加了一句:“有了原子弹,你必须要有执行第二次核打击的手段,这就是核潜艇。”为什么?有了原子弹,你声明不先用原子弹,那你把原子弹摆在地上让人家打也不行,必须拥有核潜艇,把原子弹埋在水底下。两次世界大战,潜艇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它潜入水底,隐蔽性强,给敌人的军舰和海上运输造成很大的威胁。一旦敌人对我进行核攻击,我可以保存自己给他致命的核反击,叫做第二次核打击。和平时期有了它,可以遏制敌人的核讹诈,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

③记者:核潜艇是否具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1988年,64岁的您亲自登艇参与深潜试验,您为何要以身试险?

黄旭华:潜艇研制完成后,有一道严峻考验,就是进行极限深潜试验。1963年,美国某王牌核潜艇深潜试验还未到200米就沉入海底,艇上100多人无人生还。现在这艘从里到外全由中国人研制的核潜艇,能否顺利闯过第一次深潜试验大关,参试人员心中无底。个别人给家里写信,其实就是留下遗书。大家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去执行深潜试验,是非常危险的。我说,深潜试验绝不是要我们去“光荣”,而是把试验数据一个不漏拿回来。我是总设计师,我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艇上170多个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怎么办?我决定跟大家一道去,共同完成深潜试验,果然试验很顺利。

④记者:您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才30岁出头,等到您再回家已是60多岁的老人。30年中,您和父母的联系只剩下一个海军信箱,这是怎样一种考验?

黄旭华:主要是保密需要,也是工作紧张,我父亲和二哥去世时我都没能回去。1987年,祖慰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发表,讲述了一位核潜艇计师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母亲没有想到,那个被家人责备忘记亲生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是在为国家做这个事。她把子女们找过来讲了这么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这个事传到我这里,我哭了。1956年离家时母亲跟我讲,你从小离家念书,受尽了苦,那时候战乱你回不了家,现在解放了,父母也老了,你要常回家看看,我是流着泪满口答应的,但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三十年。

(节选自2019年1月18日新华网“聆听大家”专栏,记者:韩亚栋)

9.下列对本文标题中“赫赫”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显著盛大B.炎热炽盛C.声音宏大D.光明炫耀

10.下列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记者提问句,最贴切的一项是(   )

A.黄老,为什么您有兴趣研制核潜艇?

B.黄老,中国为什么必须要有自己的核潜艇?

C.黄老,能科普一下核潜艇的威力吗?

D.黄老,和平时期人类为什么要研制核潜艇?

11.结合第三问中“64岁”“以身试险”等词语以及黄老的回答,简析访谈提问的技巧。

12.依据下面记者的提问,请你作为黄旭华的代言人,拟一个回答。

记者:我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读到这样一句话:“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您对自己的“孝”作何评价?

黄旭华:……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着归来,雨燕盘桓□,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

④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⑤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⑥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想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⑦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合了我的心意。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

⑧倘若,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⑨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我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晚风中回家的情景…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

⑩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零度,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是否已经偏离亚当和夏娃相互寻找的方向?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惑。千百年来,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惟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

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验,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贴切的一项是(   )

①吟唱     ②吵闹      ③歌咏     ④喧嚣

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①④D.④②①③

14.第⑨段提及“那个可怕的孩子”和自己童年的恐惧,分析其作用。

15.赏析第⑩段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16.结合《我与地坛》与本文,简析地坛之于“我”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桃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绚丽茂盛的样子。②归:女子出嫁。③蕡:树上结果多。④蓁:草叶繁茂。

17.下列诗歌不能与本诗一起入编《古体诗集萃》这本书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杜甫《登高》

C.白居易《琵琶行并序》D.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8.按照《诗经》音乐特点分类,本诗应归为(   )

A.B.大雅C.小雅D.

19.赏析本诗运用的比兴手法。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劝学

秦观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2)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21.下列句中的“闻”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声非加疾也,而者彰。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B.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王安石《伤仲永》

D.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发愤自惩艾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古之学者必有师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3.秦观《劝学》文中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4.将荀子《劝学》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5.分析荀子《劝学》第④段对比论证的作用。

26.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7.学校团委将在高一年级举行以“阅读发现之旅”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从下列选题中任选一个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演讲稿,表达你的阅读发现。

诗歌之美         中国人的乡土情怀         走近大家_________(填人名)

 


参考答案

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念奴娇    羽扇纶巾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对联描述的对象,需要抓住对联的关键词语分析判断。需要抓住“诗史”“草堂”“野老”等分析,是写杜甫的,是刘咸荥题于四川省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的对联。杜甫因为三吏三别故号称“诗史”;曾客居成都浣花溪边草堂,在他的《野老》里就自称为野老,自号“少陵野老”;杜甫在自己的诗里也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来形容自己,这是群鸥的意思。

故选D

3.A

【解析】

A项,“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白描手法。陶渊明运用简笔的勾勒,显示出自己生活的简朴。

B项,“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意思是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登上高峻入云的山路。谢公屐,指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登山时为了保持人体平衡所穿的一种鞋子。李白运用“谢公屐”的典故,写自己怎样攀登天姥山。

C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我。“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善待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意。

D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运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以廉颇自比,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故选A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观点,然后仔细查看所给四个选项,分析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文章的观点。“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应指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等。

A项,“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谚语里明确提到了“兄弟”和“父子”,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B项,“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谚语里包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有“朋友” 关系,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C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这句谚语只是客观地表达同类的人或物易于聚在一起,所以不属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D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谚语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而“和他有关系的人”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儿女、朋友等,所以这句谚语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故选C。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观点,然后仔细查看所给四个选项,分析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文章的观点。

A项,“每周例行”强调的是习惯性,是说每周都要做,使一个人惯于一种做法,属于“习”。

B项,“端午节吃粽子”,是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属于“习”。

C项,“定时定点”,强调时间和地点的惯常性,是说每到某个时间点人们要去某个地点做什么事,属于“习”。

D项,“新团员学团章”,是新团员刚刚入团时,要学习团章,这是一时的,不能属于“习”。

故选D。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名著内容及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名著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三代》这首诗二十一个字,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强调乡土。

A项,乡土本色中实际上阐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指出“土”是农民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土”一字的演变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乡下人其实并不是不值得尊敬的,他们守护着这养育他们的土地,灌溉、播种、收获。农业与工业、与游牧业不同,农业需要农民扎根在土地上,这便使得“土气”不得不萦绕在农民的身边。这种不流动的土气不是农民造成的。强调乡土。

B项,强调乡土社会秩序及法治等。

C项,强调对性别的认识。

D项,强调治国方针等。

故选A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考查的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需要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B项,“公私界线分明”错误。“各人自扫门前雪”,比喻不要多管闲事。结合“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分析,“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应的观点应该是“自私”,不是“公私分明”。

故选B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作答时,分析各句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再进行排序。

横线前面句子末尾的词语是“文风”,依据顶真的原则,下一句即以这个词开头,故②句应该排在最前面,由此排除AB。③句“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是针对“文风”而言的,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构成转折关系;④句“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与横线后面的句子“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是①句“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出现的结果,所以①句应该放在④句的前面,①④后面紧接横线后面的句子。据此分析,排除C。

故选D。

 

9.A

10.B

11.答案示例:“64岁”“试险”表明记者对采访对象和采访话题了解充分,提问具体明确且有引导作用,从黄老回答的“试险经历”来看,提问方便采访对象回答,受众从答问中了解了黄老的所思所想并产生由衷的敬佩。

12.我在外30年没有回家,按照孝和悌的道德要求,我亏欠了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我完全能理解家人对我的抱怨;但忠孝难以两全,我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国家不强,小家就难安,我一辈子研制核潜艇,就是让我们国家不受欺负。我认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3.D

14.将排座次与文坛排行榜现象进行类比,用自己的经历表明名利与强权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引出下文关于生命回归零度的议论。

15.三个“一次次”强调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经常与自己对话的必要,提醒自己不受名利干扰,不忘生命本真的意义。

16.在“我”面临生死困顿时,沧桑又充满生机的地坛告诉“我”要好好地活下去;在“我”面临喧嚣文坛阿谀与强权的疑难时,安静的地坛提醒“我”回归生命的本真,告诉“我”要诚实、纯净地活。地坛让“我”一次次地获得精神的救赎。

17.B

18.A

19.本诗以桃花起兴,以桃花的艳丽多姿赞美新娘的年轻貌美;再以桃树果多、叶茂预祝她婚后儿女成群、家庭兴旺,表达对出嫁女子热诚地赞美和祝福。桃花与人面相映,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20.(1)明了,引申为“记住”(2)省察,检查,反省

21.D

22.A

23.B

24.即使又晒干了,也不能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烘烤使它变成这样。

25.将骐骥因“舍”而“不能十步”与驽马“不舍”而“十驾”对比,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再以“蚯蚓”与“螃蟹”对比,突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

26.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

【解析】

【分析】

20.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文言实词的含义。

(1)解释第一个“省”的含义,可依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上文说,“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意思是每当我从书中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这说明作者记忆力下降;后文“掩卷茫然,辄复不省”也是在说自己记忆力下降,通过“茫然”一词,可知合上书后作者又忘记了书中的内容,再也记不起文章内容了,由此推断“省”的意思是“记起、记住”。       

(2)解释第二个“省”的含义,可通过迁移法,现代汉语有“反省”一词,其中“省”字的意思是“省察、检查”,由此推断“省乎己”中的“省”也是“省察、检查”的意思。

21.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例句中的“闻”意思是听见、听到,句子译为“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见它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A项,懂得、理解;句子译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B项,闻名、出名;句子译为: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C项,名声、名望;句子译为:现在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D项,是听见、听到;句子译为:终年听不到音乐之声。

故选D

22.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A项,发愤,古今词义相同,均指下决心、立志。

B项,黄泉,古义指地下水,今义指阴间。

C项,学者,古义指求学是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D项,众人,古义指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

故选A

23.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负此”的意思是依仗这个,在句中做状语,中心语是“自放”的状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旬朔之间”是时间词,表面意思是十天一个月,指较长一段时间,时间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单独断开,由此排除D

本句的意思是: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故选B

2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挺,直;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弯曲。

25.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对比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答时,先从第④段找出运用对比论证法的语句,然后分析其作用。第④段,主要论述学习的态度: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其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将骐骥因“舍”而“不能十步”与驽马“不舍”而“十驾”对比,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则以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蚯蚓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虽然“六跪而ニ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通过“蚯蚓”与“螃蟹”的对比,突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

译文:

(1)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2)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