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衡水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卷语文试卷

T8联考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邢台高二12月考语 文 试 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2021届新高考五省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2020年学科素养竞赛高 一 年 语 文 试 题

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衡水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闫伟  审核人:谢丹丹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7页。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张大鼓

张丽

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

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上菜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只见天井边支了个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真是的——张大鼓!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转说词)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

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演染到了极点。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一曲终了,满座哗然。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张大鼓连喝三杯满面红光,说今几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

B.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了可怜他,为他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

C.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D.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描写张大鼓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最终打了一辈子光棍。暗示了人物命运不幸的一面。

B.小说中张大鼓年轻时说书可风光了,粉丝方圆几十里。可是不久,他却又因说书远走他乡。前后对比,对现实具有讽刺性。

C.小说中环境描写: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在此处冒雪顶风说书的人物形象。

D.小说中乡里书记喜欢听书,说是曲艺,可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

3.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6分)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的结尾句“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的表达效果。(6 分)

(二)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 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1)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2)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3)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4)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5)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6)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7)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頂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8)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9)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10)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胃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12)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縫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注: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

B.文中父亲年少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

C.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作者的目的是表现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段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练就好手艺的原因,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

B.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C.“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D.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父母“白头偕老”,作者选取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来见证时代变迁,以小见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7.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的丰富意蕴。(6分)

8.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


(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4分)

14.对下列句子中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礼行事,不做不合乎礼的事情就是“仁”,如果放任自己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套。

B.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要求。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C.“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一则,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没有什么事一定不要怎么做。只要不违法,就可以率性而为。

D.“非礼勿礼,……非礼勿动”,这是“为仁”的具体做法,也就是说,一切行动都要符合礼。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6题。(2分)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注)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底事,何事、为何之意。

16.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晓夕采桑多苦辛”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点明采桑叶的时间,突出了劳动艰苦。

B.“粉色全无饥色加”一句描写蚕妇的脸色,形象地写出了蚕妇生活的窘迫和困苦。

C.第一首诗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D.第二首诗全诗语言含蓄蕴藉,情感浓烈悲愤,深刻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7~18题。(9分)

郁郁

金·元好问

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

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

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

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

(注)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用叠声词“郁郁”领起,既表达了作者郁闷的心情,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B.诗人运用“华胥梦”和“梁甫吟”两个典故,表达了美梦破碎,悲苦凄切的感情。

C.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微薄的影子以及秋晨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快乐的气氛。

D.联系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孤单寂寞的心情。

18.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6分)

(1)《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本文以色彩鲜明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6)《送东阳马生序》对太学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幕艳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穿过食品间,后院是个依山开辟的葡萄……这些琴手曾经都是著名乐团的乐师,年岁大了,到酒店来拉琴。别以为______________。你给他们钱,他们顺手把钱折成小方块,很优雅地别在琴柄上端。他们只想把音乐(  )你饮酒的乐趣里,维也纳称这种音乐为“施拉梅林音乐”。这个音乐之国退休乐师的演奏水平,决不亚于一般国家大乐团中的领衔高手。他们说,到这儿来拉琴,主要是为了享受。他们这样说,是不是因为这家酒店曾是施特劳斯经常(   )的地方?施特劳斯坐过哪个座位?留下哪些(   )?无人能说。但这位圆舞曲之王写过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它就是(   )在哥灵精如同在家一样(   )。哥灵精究竟什么样呢?

黄昏后,你穿过重重叠叠的树影,踏着铺石板小径,进入这家老店。在后院的葡萄架下,寻一个好座位。长条的木板桌椅都漆成淡绿色,带着此地农舍由来已久的风格。挂在葡萄藤上的旧式风灯,将密密实实的巴掌似的葡萄叶照得深深浅浅。饶有画意。你刚坐定,殷勤的酒家便送上一杯当日新酿的葡萄酒:这芬芳、透亮,似有魔法的液体尚未使你入醉,琴手在身边拉出的美妙华尔兹旋律就叫你心醉了。在那些撩动人心的乐曲声中,酒杯在你激动的手中一晃,_______________,这不正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那瑰丽光华的诗意么?

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融入   惠顾    故事   “  ” B.溶入   惠顾   故事    《 》

C.融入   光顾    轶事   《  》 D.溶入   光顾   轶事    “ ”

21.请在文中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挂在葡萄藤上的灯盏将巴掌似的葡萄叶照亮,饶有画意”,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3.根据下列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给“精神亚健康”下定义,要求不超过70个字。(4分)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四川某地的李大爷为了看病,和老伴转了好几趟车终于赶到某知名医院,却被告知医院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已取消了现场挂号服务,就医需要“网上预约”。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易如反掌,对于老年人却是难事,取消现场挂号让“慢了一拍”的一些老人求医问药很是受阻。

在“快一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中,有很多事情让“慢了一拍”的群体只能“望网兴叹”。

针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四调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小说阅读

1.B B项,“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了可怜他,为他单开了一桌……”强加因果关系,张大鼓没带搭档,是因为他是来感恩的;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是表示感谢的;我过去为他敬酒,既是感谢更是因为心中对老师张大鼓的敬重。

2.D “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无中生有,原文并未讽刺,加演的只是一曲新戏,没想到被书记对号入座。

3.语言描写:通过描写“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等特色语言,凸显了张大鼓表演的专业与认真;(2分)

动作描写:通过对张大鼓“分饰不同角色,手法、唱法、身法、步法灵活多变”,“双手合拳”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他表演的认真以及技艺的高超;(2分)

侧面描写:由端菜的托盘不上菜,坐席的不下箸,孩子们停止了喧闹的人物反应,突出了张大鼓得技艺精湛;“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通过对表演效果的细致描写,显示出他的技艺高超;(侧面描写分两个部分,答出任意一部分得2分)

4.小说的情节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人联想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

照应了前文下着雪,张大鼓头上飘着雪花,现在酒席结束,雪也停了;

表现了“我”对张老师的关心,怕他酒后行走困难。也体现了“我”对他的敬重。(每条2分)

(二)散文阅读

5.C C项,“……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错误。这里体现的是老手艺人对品质以及传统的坚持,并不是否定。

6.C C项,“……运用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错误。并将“父亲”比作“针”,运用了比喻修辞,并不是借代。

7.“一针一线”的绝活,表现了父亲的技艺高超和高尚的人格。

“一针一线”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种表达充满着诗情画意,又突出了文章主题。(每条2分)

8.语言质朴、口语化,通俗易懂,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生活气息浓厚。

文中描写父亲手艺时大量运用拟声词;如“——咔哧”“咚咚咚”,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

地方色彩浓厚,如“乡工”“上门工”“贪墨”等词语。

运用比喻,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

运用乡村俗语,如“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风格明快风趣。

(每条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得满分)

二、文言文阅读

9.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是一个擅长辞令、能言善辩的人,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

其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是判断句,“辩士”是对“曹丘生”的评价,中间应当断开,排除AB项;“季布”是“闻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0.A A项,“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错,“灭九族”才是最残酷的刑罚。九族说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说法二,另一种认为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为九族。

11.B “朱家”和“周氏”应该对调。原文是“季布匿濮阳周氏……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12.(1)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2)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

(1)多:称赞;以:因为;名闻当世:省略句,名闻(于)当世,译为“在当时出了名。”句意1分

(2)仆:我;顾:难道;距:通“拒”,拒绝;句意1分

13.(1)刘邦听取了滕公的进言。

(2)季布为项羽卖力,是尽了他的职分,是忠心的表现。

(3)刘邦赦免季布,向天下显示胸怀宽广。

(4)逼迫季布,会为敌国所用。


14.D 排除法可以做出答案。“归”:称许、赞许。“见”:接见;“约”:贫困。

15.C “只要不违法,就可以率性而为”不正确。孔子的意思是:事情不管怎么做,一切都要依循义、不能背离义的原则。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D项“含蓄蕴藉”错误,这首诗通过蚕妇之口,直接控诉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语言激昂悲愤。

17.C C项,“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快乐的气氛”分析错误,正确的理解应是:营造一种凄清的气氛,表达诗人悲苦的心情。

18.用典:诗人借黄帝梦游华胥国及《梁甫吟》的典故,抒发离乱之苦;

借景抒情:秋意渐浓,木叶脱落,树林影疏,破晓寒风吹来阵阵雁声,渲染凄凉氛围,表达离乱之悲;

直抒胸臆:诗开篇用“郁郁羁怀”“寥落”,结句用“怅”直接抒发思乡与悲时之痛。(每条2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的能力。

融入,指与环境相适应,或者物体融化与其它物体混合,或指加入其中而自我独立,一般指比较广义的汇入;溶入,指易溶解物体溶解于液体,化解后不分你我,一般指液体的汇入;根据语境,此处应该选用“融入”。

光顾,书面表达,敬语;惠顾,是一个敬辞,指商家欢迎顾客光临,比光顾更显尊重;从语境看,此处是一般性叙述,应该选用“光顾”更准确。

轶事,指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或指别人闻所未闻的事,不可思议的事;故事,指过去的事,或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根据语境,此处指的是施特劳斯曾经留下的并不为更多人知道的事,应该选用“轶事”。

“在哥灵精如同在家一样”是具体的音乐作品的名称,应该用书名号。

21.他们仅仅为了赚钱糊口。杯中酒液宝石般晶莹闪光。

22.原文“旧式风灯”呼应前文“老店”,更能体现古朴的氛围,突显小店的历史底蕴。

原文“密密实实”“深深浅浅”,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而且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风灯下葡萄叶充满诗意的特点,与原文整体风格比较一致。

23.“精神亚健康”是人们因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日标、缺乏价值支点,表现出对生活、他人、事业和社会缺乏热情、感情、激情和责任感的一种精神状态。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认真分析流程图,明确各层级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给“精神亚健康”定义。“精神亚健康”是人们因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日标、缺乏价值支点,表现出对生活、他人、事业和社会缺乏热情、感情、激情和责任感的一种精神状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