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议论文】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题议论文汇编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黄浦区


让世界读懂中国
①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②读懂是理解与认同的基础,______读懂______能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合作的纽带。今天,全世界都在向东看,无论是历史上厚重深邃的中国,还是当下奋进自信的中国,无论是民族复兴路上逐梦而行的中国,还是世界舞台上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都需要世界以多元的视角,走近她,深入她,读懂她,读出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
③从中国魅力中读懂中国。去年以来,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桃花酒、琵琶酥……一道道取法自然、制作精美的家常美食所折射的中国古老农耕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是中华民族厚重文明史的一部分,散发着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从一碧万顷的河北塞罕坝,到波光粼粼的云南滇池,从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下,青山绿水、大美中国的画卷徐徐铺展。
④从中国发展中读懂中国。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按照任何一个国际组织的现行标准,中国仍是并将长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全面规划,逐梦路上,中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斗志,盈科而进,笃定前行。今天的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勇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⑤从中国主张中读懂中国。从共建“一带一路”到连续举办三届进博会,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与各国共享经验、向各国慷慨伸出援手,到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努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深刻地影响和造福世界。
⑥读懂中国,携手中国,一起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13.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入关联词,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只有……才……          

B.倘若……便……         

C.虽然……但……          

D.既然……就……

14.

(1)第③段中“桃花酒、琵琶酥”体现了

                                          的魅力。(2分)


(2)对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全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B.在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下,长江经济带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中国,正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迷人魅力。

D.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漫长,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



16.小A同学读了本文之后,搜集了下列材料,并认为还可以让世界从另一个视角读懂中国。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帮助小A将观点补充完整。(4分)

【小A的观点】让世界从

                                   中读懂中国。


[材料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材料二]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材料三]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答案】

13.A

14.(1)中华文化  (2)C

15.(1)(让世界)读懂中国  (2)中国主张  (3)(中国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4)(中国发展的)机遇(危机)和挑战

16.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3分;“民族精神”,2分;“长征精神”“航天精神”“奉献精神”“中国脊梁”,1分)




静安区

说说靠谱
①最近,因为招不到得力的员工,一位朋友很是发愁。问想招什么样的人,朋友答曰,条件只有一个:靠谱!

②越简洁的要求,往往意味着更高。怎样才算靠谱?现实生活中确有少数不靠谱的人:遇到难题先是躲,躲不过就抱怨;接手的工作不推进、没交代,等到耽误事了开始各种“甩锅”;更有甚者,品行出问题了,人前人后不一样,溜须拍马有一套,临事则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③靠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宝贵品质。敢担当,能成事,做人靠得住,如此才值得托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靠谱的人呢?

④在靠谱的人那里,说到做到是第一信条。做不到的事情不会应承,应下了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到。1958年,23岁的贵州遵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黄大发带领村民建渠,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穿三道险崖,硬是凿出一条近10公里的“生命渠”。36年的坚持,黄大发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从黄大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诚信是靠谱的最好注脚。

⑤追求专业卓越,是靠谱的题中之义。要想“靠谱”,才干是前提,同行业几个团队竞争一个项目,靠什么赢?当然是专业,更专业的人更靠谱。

⑥当然,说靠谱,关键还是做人靠得住,靠不靠谱是人品好坏的试金石。从这个意义上说,靠谱比聪明更重要。很多事情要做成,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股子韧劲儿;还要会看长远,算大账,这就需要大格局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有的人很精明,凡事都生怕自己吃亏,但这样的人并不能走远;有的人很“木讷”,但一门心思把事做好,最终闯出自己的广阔天地。

⑦靠谱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人际关系对成功来说不可或缺,但真正的好人缘,不是靠攀援、靠“勾兑”,而是要把自己活成品牌。当身边人提到你都能竖起大拇指赞一句:“靠谱”,试问,无论干事创业还是人生幸福,你还缺机会吗?
⑧靠谱才会赢。_______陷入成功焦虑不可自拔,_______起而行之,做个靠谱之人。不要再把“差不多先生”挂在嘴边,有个算术式很流行,说的是1.01和0.99相差不多,但1.01和0.99的365次方却差了1400多倍。时代飞速向前,自己还是要有内在的节奏,耐住性子,每天进步一点、每次靠谱一些,当下看可能不起眼,但经年累月就会不一样。做个靠谱之人吧!
(文字有改动)

13.根据文意,填入第③段面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不仅……而且……       
B.宁可……也不……
C.无论……都……          
D.与其……不如……

14.第④段共五句,第一句提出本段观点,第二句对这个观点进行(1)              ,第三句概述(2)                                       事例,第四句揭示事例与观点的逻辑关联,在此基础上得出本段的结论(3)                                          。(4分)

15.本文的论点是
                                                                 ,实施这个论点,作者认为需要做到三点:
(1)                              ;
(2)                              ;
(3)做人要靠得住。(4分)

16.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列举不靠谱现象表明生活中有很多人不靠谱。
B.第⑥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论证了聪明比靠谱更重要。
C.第⑦段“把自己活成品牌”的意思是做人要宣传自己。
D.第⑧段运用一个流行的算术式补充论述怎样做到靠谱。
17.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生死关头,“中国机长”刘传健在失去仪表盘数据的情况下,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靠着地标、有限飞行数据信息和地面的帮助,正确处置险情,成功手动返航,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
                                                                   
                                                                   

【答案】
13.D(2分)
14.阐释  黄大发带领村民修建水渠  诚信是靠谱的最好注脚(第一空和第三空各1分,第二空2分,共4分)
15.做一个靠谱的人  说到做到  追求专业卓越(第一空2分,后两空各1分,共4分)
16.D(3分)
17.第⑤段(1分),这段文字写的是“中国机长”刘传建凭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驾驶经验,排除险情(2分),与第⑤段论述的“追求专业卓越,是靠谱的题中之义”的观点一致(2分)。



浦东新区

腹有诗书气未必华
蔡宏伟
①谈到读书的好处,抛开功利的言论不谈,苏东坡的主张“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向为人推崇。学人们认为他道出了读书在丰富知识之外,尚有演化气质的作用。对此,我不敢苟同。套用苏东坡的原诗句,我的意见是:腹有诗书气未必华。
②苏东坡所谓的“气”,不过是指书卷气,一种读书人特有的风格、气质。在我看来,“气”更应该理解为一种能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由知识、才干、品格熔铸而成。显然,光读诗书是远远不够的。
③一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腹有诗书”的“诗书”就属于有字之书的范畴,读好有字之书,丰富了一个人的知识,至多形成的是书卷气。在此基础之上,倘若还能读好生活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就能增长实际才干,消除掉些书生气。这样,知识与才干就成为一对健康有力的翅膀,助我们翱翔于蓝天之上。有了知识与才干,仅仅具备了飞翔的能力。飞行方向的选择、飞行高度的调整、飞行姿态的优化,还有赖于第三本书的滋养。这便是心灵之书。阅读心灵之书,就是要在关注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内心,让灵魂与身体同步。
④三本大书,缺一不可,不断研读,才能让我们       、         、            。古今中外,那些以足够多的智慧和高尚品德从容驾驭人生的人,无一不是将三本大书完整研究、综合考量。
⑤仅就读有字之书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国领袖邱吉尔,在学生时代,成绩并不优秀,但他能将另两本大书与有字之书结合起来,从而拥有了远逾常人的才干、品格和勇气,将陷于战争泥淖的文明世界拯救出来。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在他的成长经历中甚至比有字之书更能促进他的“气”的形成。
⑥曾经在旧上海叱咤风云的杜月笙,尽管说过“识人比识字要紧”,还是花重金拜国学大师章太炎为师,也有了一些读书人的气质,但是,他没有去读第三本大书——心灵之书,导致他的人生格局仅仅限于做个流氓大亨。
⑦因此,人一定要读书,一定要把书读完整,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读全,知识、才干、品格兼备,这样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质之“气”必将养成!

13.第①段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是       ,句中“气”的意思是            。(4分)
14.第④段横线上需要依次填入三个短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识渊博        才干出众        品格健全
B.才干出众        知识渊博        品格健全
C.品格健全        知识渊博        才干出众
D.知识渊博        品格健全        才干出众

15.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16.文中第⑤段、第⑥段都在举例论证,第⑥段的事例能否删除?请简述理由。(5分)
 
                                                      

【答案】

18.(4分)引用;书卷气(或:读书人特有的风格、气质)
14.(3分)A
15.(6分)
(1)腹有诗书气未必华;
(2)论述三本书的关系;
(3)(我们)要将三本大书读全,以养成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质之“气”(或:读全三本大书,就能养成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质之“气”)
16.(5分)答题示例:
不可以。第④段写杜月笙未读好心灵之书的例子(1分),论证了阅读心灵之书的重要性(1分):第⑥段借邱吉尔的例子,论述的是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比有字之书更能促进“气”的形成(1分):两段之间构成层进关系(或;两个论据兼顾中外/人物身份不同/形成对比;1分),论证了要将三本大书读全,养成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质之“气”的中心论点(1分)

可以。第⑥段写杜月笙未读好心灵之书的例子(1分),论证了阅读心灵之书的重要性(1分);第⑤段借邱吉尔的例子(1分),已经证明了本文的观点:将三本大书读全,可以养成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质之“气”(1分),第⑥段的论证多余了(1分),故可以删掉。



虹口区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1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2有两种不同的梦。

3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4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5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     )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      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6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7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13.在第5段画线句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倘若……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无论……都

 

14.“好梦何必成真”中的“好梦”指:

(1)           (2)           

这两种好梦的不同点是:

(1)梦的内容不同:第一种梦的内容是实际的,第二种梦的内容与实际无关;

(2)                                      :

(3)                                      :(8分)

 

15.第5段中,作者写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何作用?

                                                       (4分)


16.理解文章结尾句“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的含义。

                                                       (4分)


好梦何必成真”中的“好梦”指:
(1)                            
(2)                            。
这两种“好梦”的不同点是:
(1)梦的内容不同:第一种梦的内容是实际的,第二种梦的内容与实际无关;
(2)                            ;(3)                           。(8分)
15.第⑤段中,作者写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何作用?(4分)
                                                                   
                                                                   
16.理解文章结尾句“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的含义。(4分)
                                                                   
                                                                   


【答案】
13.A(2分)
14.物质的梦    精神的梦    梦的价值不同,第一种梦没实现就无价值,第二种梦无论实现与否都有价值         梦的实现方式不同,第一种梦是外在的荣华富贵,第二种梦是内在的智慧教养    梦对人的影响不同,只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做第二种梦的人内心世界是自由丰盈的(2*4分,后两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5.举了古代樵夫每晚大做富贵梦的例子,(1分)有力地论证了物质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有力地论证了不切实际的梦是没有价值的)(2分),和精神的梦形成对比。(1分)
16.如果我们人类只追求物质生活不追求精神生活(2分,正确理解“黄金”和“天堂”的比喻义,各1分)那么即便物质的梦想实现了,生活非常富足,但内心空虚,生活也是非常痛苦的。(2分,后半句意思理解基本正确得1分,正确理解“地狱”的含义得1分)



普陀区
 


【答案】

14.外显标志
15.(1)引进版图书占据了科普图书市场
   (2)我国科普图书同质化严重
   (4)不少科普图书夹杂着“伪科学”,呈现落后的科学观
16.(1)孩子通过原创科普书可以了解自己身边的自然与科技
   (2)用以学习科学语言、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3)普及知识,引领青年走上科学道路
   (4)科研创作人员多为业余行为且很难得到相应回报,创作、出版、传播的良性生产链条没有形成
17.以中国原创绘本为例论述了优质文化产品成长过程的不易,原创科普图书面对如今创作、出版、传播的艰难局面要有信心,需要政策市场的呵护,也需要作者和读者的关注。



松江区

向美而行
邱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①今天,3700多名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②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展开新的人生画卷。你们将在这里领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你们将在宁静的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在热烈的师生交流中求真论道,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增长阅历,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dǐ lì前行。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希望你们能与美相伴,向美而行,不仅要感受、欣赏水木清华的美,更要努力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你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赏美的过程是丰富人生意趣、增强生命力量的过程。艺术是自然和生活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投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莫奈的《睡莲》,都是艺术家留给人类的瑰宝,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敏锐的生命直觉。长河落日、疏雨梧桐,大自然或雄伟或秀美的景色,带给人们或开阔或静谧的心境。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几十年的游历中,他尝尽了旅途的艰辛,饱览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和秀美绮丽,也给我们留下了文采斐然的《徐霞客游记》。徜徉在艺术和自然的天地里,你们的世界必将更加精彩,你们的人生也必将通向更加高远宽广的境界。
④你们要用心感受科学之美。科学崇尚真理,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良好的审美感觉有助于发现真理。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庞加莱说:“我们特别喜好探索简单的事实和浩瀚的事实,因为简单和浩瀚都是美的。”科学之美在于科学理论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是一种客观的、无我的、内在的美,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才能发现和感知广阔的科学世界蕴含着无限的大美和惊喜,你们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去品味科学中最美妙的诗篇。
⑤你们要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毅不屈的精神是人性之美。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献身于人生来平等的理想,他因为坚定推动解放黑人奴隶的事业,倒在了冰冷的枪口之下。但他不妥协、不退却的身影,永久定格在人类史册中。我希望你们以那些坚守理想价值、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榜样,在完善自己、铸就个人美好人生的同时,温暖整个世界。
⑥杨绛学长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确实,在很多校友心中,清华园是他们最热爱的地方。亲爱的同学们,从今以后,清华将成为你们新的家园。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有删改)

1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dǐ lì(      )(      )前行(2分)

14.邱校长的欢迎辞,围绕                     的思想主张,希望清华学子从三个方面去努力践行:
(1)                             ;
(2)                             ;
(3)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5分)

15.对第②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了清华大学的校训、校风和办学风格。
B.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大学校园生活的繁忙。
C.明确了四年学习生活中应有的追求和目标。
D.最后一句在内容上总领了第③段—第⑤段。

16.第④段加点字“有助于”能否改为“能够”?请简述理由。(3分)
                                                                                                   

17.有人建议把下面材料也作为第⑤段的事实论据,你认同吗?为什么?(5分)
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为人诚恳谦虚、温和朴素,总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在他心中,每个笨拙的背影都蕴藏着可敬的人生与爱;夏夜失眠带给他的也不是烦躁,而是一篇隽永美文《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的人品学问文章,也如清澈的流水,静静滋润慰藉人们的心灵。
                                                               
                                                               


【答案】
13.(2分)砥砺
14.(2+2+1分)与美相伴,向美而行;学会欣赏艺术和自然之美;用心感受科学之美
15.(3分)B
16.(3分)不能。“有助于”指良好的审美感觉对发现真理有帮助(1分),“能够”指良好的审美感觉一定可以发现真理(1分),如果改动不符合文意,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1分)。
17.(5分)不该删。这段材料写朱自清的人品学问文章,能慰藉人们的心灵(2分),与第⑤段所主张的“要追求人性之美”的观点相符(2分)。朱自清曾是清华大学教师,以他的事例作为论据更具亲切感(或:与林肯的事例一起,从中外不同角度论证了分论点)(1分)。
可以删。这段材料写朱自清的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的慰藉(2分),而第⑤段作者说“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毅不屈的精神是人性之美,二者侧重点不同(2分)。文中林肯为解放黑奴事业不屈斗争、勇于献身的事例与作者的观点更吻合(1分)。



徐汇区
想和做
胡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增加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多次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这些方法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⑧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4、①~③段指出两种现象:空想、死做,以及一种错误观点         。针对以上内容,作者提出中心论点                            。(5分)

15、将第⑥段画线部分改成条件关系的复句。(3分)                                                   

16、第⑦段主要运用                 论据,论证了

                              的观点。(5分)

17、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想和做”是并列短语,但第③段似乎只侧重于“想”,不恰当。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答案】

14.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是值得赞美的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 一定要联结起来

15.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将想和做联结起来。

16.事实论据     在学习和种种课外活动中都要“用思想”,想和做要联结起来

17.恰当。(1)第⑧段中“想”的内容是“自己做过的事”“做事得到的经验”,“想”都建立在“做”的基础上,强调两者要联结起来,与题目呼应。(2) 第③段的内容表明人们普遍认为死做是值得赞美的,作者更侧重于针对这种错误认识展开议论。第⑦段指出死做这种现象在学校里比比皆是。因此结尾处更强调“想”, 突出写作的针对性。




宝山区


谈谈“工匠精神”
①我们一般把具有高超手艺的人称为匠人,并将这些人身上具有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称为匠人精神。
②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工匠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作和劳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匠逐渐被冷落,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的生产。但随着人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产品的质量,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得到凸显。
③有些人认为工匠就是重复从事同一件工作的劳动,完全没有创造性,这其实是对工匠的误解。事实上,工匠在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生产活动中,设计图纸、设计标准都是要依赖工匠和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来完成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要想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然离不开技艺精湛的工匠。工匠从事的工作大都是重复的,好的工匠往往能从重复性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很多事实表明,企业技术的创新不仅源于专家和工程师的功劳,也源于工匠的努力,他们在企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典范。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精湛技艺,不仅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工具,还发明了仿生机械、工程器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北宋时期,沈括撰写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梦溪笔谈》;明朝时期,宋应星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由此可见,“技进乎道”,中国自古并不缺乏工匠精神。
⑤只是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读圣贤书才能出人头地,而做工匠是不会有前途的。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成为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块绊脚石。除了人们在观念上对工匠与工匠精神认识不足而产生偏见外,中国的国情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产生深刻影响。从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外族入侵、内战纷争等历史现实造成传统企业遭到严重摧毁,所剩无几,更不用说继承工匠精神来经营企业。
⑥有人总结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有精确主义、专注主义、完美主义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进。精进,即不仅有兴趣,而且能自律,更有强大的韧性和抗挫力,从而不断推进自身在本职岗位和本专业领域内锐意进取,贡献价值,持续助力社会的发展。


13.第④段中,“技进乎道”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A.技术进步到了一定程度,就能接近完美了。

B.技术进步到了一定程度,就无法再进步了。
C.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懂得了“道”,即做人方面的道理。
D.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懂得了“道”,即万物变化的规律。


14.下列概括不符合第②段、第③段和第④段段意的两项分别是_      (4分)

A.工匠精神的定义。                   

B.当今工匠精神重要的原因。

C.工匠精神对现代企业的重要作用。     

D.我国古代早已有工匠精神。

E.工匠精神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原因。

15.简述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4分)

16.第③段两处加点词语是否能删去?为什么?(4分)

                                                               

                                                               


17.下列【甲】【乙】两段文字,哪段可以放在第回段后面?请简述理由。(4分)

【甲】有一次,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一边看电视一边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乙】日本家喻户晓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坦言:企业家一定要学习匠人那样的精神,拿放大镜来仔细观察作品,用耳朵来聆听每件产品的“哭泣声”。

                                                               

                                                               


【答案】

13.(2分)D

14.(4分)A    E
15.(4分)(2分)承接上文内容——阐述人们观念上对工匠和工匠精神认识不足,会产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2分)引出下文——中国近代史的国情,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不是很有利。因此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只回答“承上启下”,得1分)
16.(4分)(2分)“都是”表明工匠和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在设计图纸、设计标准中的重要程度,删去就不能表现出其重要性;(2分)“大都是”表明工匠从事的重复性工作居多,但并不绝对,有的工匠从事的工作也不完全是重复性的。两处词语不能删除,表明本文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17.(4分)(1分)乙段放在第⑥段后面     (2分)本段借用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话,形象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精确、专注等,与该段中心相符。(1分)甲段概述了人要有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态度,才能有创造性的发明,与本文任何一段的中心都不相符。



长宁区


思想才是后浪
①近期,某网站在五四青年节推出的《后浪》视频,引起网民对“前浪”、“后浪”的舆论争议。那么,究竟什么是前浪、后浪?前浪、后浪与社会发展又有怎样的联系?
②前浪、后浪不是物理学概念,而是社会科学概念。后浪意指一种推动社会朝着更繁荣、更自由的方向前进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是思想的产物,我们把那种更有助于自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称为“新”的思想。当这种新思想被很多人接受,成为潮流,具有改变的力量时,就构成了“后浪”。因而,所谓的后浪推前浪,就是指在这种“新”的思想所产生的潮流的激荡下,那些束缚创造性的思想与制度被涤除,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③“长江后浪推前浪”并不会因为年轻一代取代年老一代而自动实现,社会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自动进步,社会进步是在思想进步的推动下实现的。当那种更有助于自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成为一股潮流,取代了之前不利于自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时,进步才可能出现。
④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前浪后浪和年龄无关,也和年代无关,只和思想有关。如果年轻人的思想和那些保守的老年人没有区别,那他们就是前浪,而不是后浪。相反,如果年长的人有开放进取的思想,那么他们就是后浪。所以,前浪和后浪都是一种思想所产生的力量,不同的是,前者不利社会发展,后者推动社会进步。
⑤然而,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思想没有什么用,科学才有用。他们把“后浪推前浪”视为科学的不断发展,这是错误的。科学发展只是思想进步的结果!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那些束缚创造性的思想和制度被“后浪”所消除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束缚个体创造性的思想与制度不被消除,那么社会进步将难以出现。
⑥还有一种天真的观点认为,社会进步是新技术驱动的,因此,只要大力投资发展新技术,那么社会进步就会出现。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新技术不等于个体创造力的释放,技术只是工具,没有好的制度环境,新技术并不会创造价值或没有用武之地。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即使有先进的技术,也不会创造价值。试想把计算机交到大猩猩手中,会有用吗?
⑦一个自由、繁荣与公正的社会是思想革新、制度变革的结果,而不是新科技的结果。所以,如果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整天谈如何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或物联网这些东西,那就是严重失职;如果媒体上都充斥着这些概念,那就要警惕。因为它表明这个社会可能在避重就轻,用“科技优先”来回避社会的本质问题。

11.“前浪”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1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答题(6分)


13.第⑥段画线句“试想把计算机交到大猩猩手中,会有用吗?”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分析。(3分)
                                                               
                                                               

14.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分析理由。(4分)
在英国,工业革命和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几乎同时出现,这不是偶然。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消除了重商主义的思想和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所以,“通常所谓的工业革命,正是这些经济学家的学说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一个结果”。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浪和后浪从本质上讲,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力量。
B.前浪不利社会发展,后浪推动社会进步。
C.年轻人也可能是前浪,老年人也可以是后浪。
D.社会的发展是思想发展的结果,与科学和技术无关。


【答案】

11.一种阻碍社会朝着更繁荣、更自由的方向前进的力量(或:不利于社会自由、公正与繁荣,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2分)

12.

(1)思想才是推动社会朝着更繁荣、更自由的方向前进的力量(答“思想才是后浪”扣1分)(2分)

(2)思想没有用,科学才有用(科学有用论)(1分)

(3)社会进步是新技术驱动的(技术驱动论)(1分)

(4)用“技术优先”,回避思想革新,影响社会发展(只答“技术优先”得1分)(2分)

13.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强调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有再先进的技术,也不会创造价值,进而突出思想革新的重要性(3分)。

14.第⑤段(1分)。这段文字论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打下基础(1分),与该段观点“科学发展只是思想进步的结果!”相一致。(2分)。
15.D(3分)
 


闵行区


智能时代的格局思维

①格局是一个人对局势、态势的理解和把握,对事物所处的位置(时间和空间)及未来变化的认知程度。
②人的格局是决定他最终能站多高、走多远的关键。
③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智能时代。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格局思维?
④首先是主动性思维。十几年前阿里巴巴刚开始做电商时,前面已经倒下了一批电商公司。当时没有网上支付、信用体系和方便的物流,管理成本很高。但是阿里巴巴成功了。没有支付手段,自己做一个;没有信用体系,团队建一个;没有好物流,自己出面和物流企业谈一个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条件。本着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花了几年时间,不断蜕变适应市场需求,基本解决了电商会遇到的主要问题,然后有了后来的成功。
⑤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主动性,     变化太快,     主动适应环境,     能生存和发展。现在企业的主营业务和10年前相比,都有了巨大变化。零售业、电商、各类消费行业,以及个体发展,没有主动性的经营思维,很快就会被淘汰。
⑥其次是个性化与时效性的思维。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凡是可以重复的事情可以由智能的机器去完成,对人的要求不再千篇一律,而是要求人有自己的个性。人因为有个性才可爱,才变得不可替代。
⑦                    。看电影首映、买最新款手机、买一些知识产品,先获得者就会比后获得者多少有一点儿竞争上的优势。不仅商品和服务如此,人的技能也是如此。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领先同辈人一步,以便成为时效性的人才,避免在低水平上的竞争。
⑧在这个过剩时代,还要强调创造优质价值。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透明化,商品流动快,造成优质和劣质商品的价值差越大。
⑨谷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工程师莱万多夫斯基在短短的几年里收入上亿美元,而末流的游戏开发工程师月收入不过1000美元,低于贫困标准。这是因为莱万多夫斯基借助技术的帮助开发了无人驾驶汽车而造福人类。随着信息流动性增强以及智能技术的提高,个别能力超强的人可以在技术的帮助下发挥巨大作用,行业里不再需要四流、五流的从业者了。
⑩现在过剩的不仅是商品和信息,还有人才。未来是一个过剩的时代,每个个体及企业,要不断改进其所创造事物的深层优质价值,这也是在进一步提高我们为之付出的时间价值,更是提升了一个时代的价值。

13.第⑤段空格处应该填入的关联词是(   )。(3分)
A.虽然……但是……就……          
B.虽然……但是……才……
C.因为……只要……就……          
D.因为……只有……才……

14.作者认为生活在智能时代,应该有以下格局思维:                                                                     (4分)

15.第④段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3分)

16.在第⑦段开头填入句子:
                                          (2分)

17.以下这段话应该放入原文的第     段,理由是:                                           (6分)
金融巨子J.P.摩根在爱迪生还未发明电灯前就投资了这位天才发明家,还投资了爱迪生的竞争对手特斯拉,以及无线电通信的发明人马可尼。对J.P.摩根来讲,他投资的其实不是某个具体的发明家或某一项技术,而是“电”这个未来的产业。而同样做天使投资的大文豪马克·吐温是位了不起的作家,一生挣了无数版税,投资却都打了水漂。马克·吐温的问题在于,他只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希望通过投资控制一些出版公司。他只看到一家企业,而非一个行业。


【答案】

13.(3分)D

14 (4分)主动性思维 、个性化思维、时效性思维、创造优质价值的思维

15.(3分)排比,语势强烈地突出了阿里巴巴主动解决问题,强调这个时代需要主动性思维。

16.(2分)除了个性化,还有时效性。

17.(6分)放入第②段;因为这段文字举了摩根投资产业成功而马克吐温投资一家企业失败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第②段的意思人的格局是决定他最终能够站多高、走多远的关键。并且第③段开始讲这个智能时代需要的格局思维,所以它应该在第三段前。



青浦区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⑥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戴震,清代哲学家、思想家。

13.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胸有成竹          B.滚瓜烂熟         
C.一目了然          D.心领神会
14.文章围绕“                      ”这一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                              (4分)
15.第②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6分)
                                                                   
                                                                   
16.第⑥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                                  ,从“这样的视角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的原因是                          、                          。(6分)


【答案】


13.(2分)B

14.(4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  古诗文背诵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15.(6分)画线句列举了清朝、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有出色的背诵功夫的事例,与第②段的其他事例共同论证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很重视背诵,使论证更具普遍性。 

16.(6分)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  重视最初的记忆。



崇明区


抗疫彰显中国制度文化优势

田鹏颖

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历史性大考,中国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今年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转“正”。取得这种令世人瞩目的战绩,原因(    )很多,(     )中国制度文化的润泽和支撑不可小觑。正所谓“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②中央权威得到充分维护。自古以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等,一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维系国家治理的制度思想文化。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共同抗疫。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部队各就各位,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③           得到充分保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无可替代,当人民生命安全受到疫情威胁时,国家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了保护。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这是我国史无前例的管控措施,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这是中国制度文化中“人命关天”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延续和印证。
④家国情怀得到充分展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奉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得益于我国制度文化优势。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180多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忘我工作,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奋战一线,数百万名快递员冒着疫情奔忙。300多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从各地集结奔赴前线,逆行而上,深刻诠释了中国制度文化的独特优势。
⑤我将无我得到充分彰显。《后汉书·虞诩传》有这样一句话:“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老子曾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实施规模空前的大救援,时间紧、任务重,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改建了16座方舱医院,开辟了600多个集中隔离点……这全靠那些怀抱“我将无我”信念的人们的牺牲奉献。疫情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全面做好“六保”,展现着制度文化优势所蕴含的事不避难的奋斗精神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⑥           得到充分印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不分地域、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渡难关。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信息,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防控和救治经验。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捐款,向30多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防控物资。第一时间出口数以亿计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检测试剂盒、红外测温仪……中国用实际行动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的生命,展现了中国制度文化的时代魅力,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共识。
⑦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中国制度文化优势在抗疫中得到充分彰显。这是悠久制度文化历史的积淀,更是当下中国制度文化的新篇。

13.第①段加点的“两手”,一是指                   ,二是指                  (2分)
14.选择词语填入第①段的(   )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  所以          B.之所以  是因为          C.固然  但          D.既然  那么
15.分别在第③⑥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第③段                                     第⑥段                      
16.第②—⑥段在论证方法上,都是先         论证,再         论证,结合第①段内容可知,这样论证的作用在于
                                                                   
                                                         (6分)
1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标题“抗疫彰显中国制度文化优势”,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B.开头句中“一个多月”“两个月左右”“3个月左右”突出了抗疫时间漫长。
C.文章第②—⑥段之间是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D.文章结尾重申了论点,并充满自信地指出中国制度文化优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答案】
13.(2分)疫情防控     经济社会发展      
14.(3分)C
15.(4分)③段人民至上(人民中心)(以民为本)(“生命至上”也给2分))
       ⑥段共同命运(命运共同)(每空各2分,其中意思对1分,四字形式1分)
16.(6分)引用(1分) 举例(1分) 以引用论证表明中国具有延续至今的制度文化(1分),然后再以举例论证表明制度文化的润泽和支撑加快了中国抗疫胜利的进程(1分),从而论证了中国制度文化优势在抗疫中得到充分彰显的观点(2分)。          
17.(3分)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