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2021上海崇明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普陀高三一模语文卷 答案 详细解析

2021上海虹口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长宁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闵行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徐汇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质量测试卷

2021届上海松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上海市普陀一模作文范文

2021届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高三一模汇总:积累运用

上海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20-2021学年上海大学附中高一(上)调研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嘉定二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

2021届上海初三普陀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松江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宝山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杨浦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2021届上海奉贤区一模语文作文范文

2021届上海宝山区高三一模作文《本真与道德》范文5篇

2021届上海崇明区高三一模作文《努力与成绩》范文5篇

2021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细节》范文7篇

2021届上海虹口区高三一模作文《咫尺之间与天涯遥远》范文10篇

2021届上海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当然是这样”的危害》范文5篇

2021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特立独行与随波逐流》范文8篇

2021届上海青浦区高三一模作文《无鼠与无鸡》范文5篇

2021届上海长宁区高三一模作文《说理与恳求》范文5篇

2021届上海奉贤区高三一模作文《燃烧与泪流》范文8篇

2021届上海嘉定区高三一模作文《立人设》范文5篇

2021届上海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限制与突破》范文7篇


浦东区(6 篇)

生活中处处有墙,有时帮我们划出界限,有时也会挡住我们的视线……其实,人们心中往往也有这样一道墙。就此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心墙(64分)

古希腊德菲尔神庙的神柱上刻着“认识你自己”。这个终极挑战颇难,但它是我们必须不   懈解疑的困惑,我认为解疑的方式,即是筑好心中的那堵墙。

首先,毋庸置疑,墙代表着一种界限。圈起心中的一方土地,提供了我们向外反省的空间。 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时,不顾外界事物,筑好心墙,不断向内自省,不断思考自身。《百年孤独》落笔的那刻,或许我们离终极问题的答案进了一步。若我们模糊了这堵心墙的存在, 乱花迷人眼的那个仅有外显愉悦的失乐园正在向你招手,我们不再抽身十字街头迈向象牙塔。若我们自己的那方净土渐渐杂草丛生,脱离了心墙,我们将会缺少自省,止步不前。

然而,正如马克思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仅仅有内省当然不能让你认识自己,向外   映(印)证内心也是认识自己的另一条途径。

而心中的那堵心墙,在我们与外界的连(联)系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就像一张网,维持这张网平衡的重点即结点分明,距离适当。当力与力矩达到平衡关系,系统才能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关键在距离,心墙平衡我们与外的距离。

朱光潜先生曾提过,为了更好地理解外物,我们要拥抱距离。我们唯有稍稍远离事件本身,情绪不被牵扯,利益不再相关,这个时候我们便能站在“人生的后台”,看清外物,从而借以外物,认识我们的内心。若没有这堵墙带来的距离,我们会不断被牵扯进乱丝之中,挣扎着无法抽身,更别提自我认识。

由此观之,筑好心中的墙,既帮助我们向内自省,又能置我们与外物一个合适的距离,借由   外物反映我们的内心。

值得注意的是,把握分寸,切忌把心墙筑得太高。  “人想要有出世的精神,要做入世的事。”当心墙过高,我们会失去与社会的联系,“孤芳自赏”很容易让人落入一种自恃(视)清高、傲立于万物之上的陷阱之中。如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完全不与世界联系,最终导致了挽回无界的灾难。当我们的世界只有我们时,就好比萨特那个封闭幽暗的监狱,我们会渐渐因此迷失自我。  

现如今,一些年轻人红灯酒绿的社交,另有人过度封闭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方式都会迷失自我。根据自身情况筑一堵既能给我们留自省净土又能让我们彼此沟通的心墙,乃明智之举。

愿我们都能筑起心墙,在追求“认识你自己”这个终极命题上,义无反顾地向前走。

 

 

漏风之墙(63分)

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围城中,处处都有墙,有时划出界限,有时反而挡住我们的视线。于人心,我们也有这样一道墙,时刻存在于心中。

使人类在不断进化中超拔于动物之上的,是不断的思考,在思考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我的认知与价值取向,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加固加深,构成了我们心中的那堵墙,即自我认知、自我意识之墙。依我之见,面对人心之墙,我们应在保存墙体的同时,挖出孔隙,探求外界的世界。

保存自我意识之墙意味着保留思想的独特性,在信息化的当下,人与人距离不断拉近,边界   感的概念一度被弱化,同质化统一化的思想使我们的个性被埋没在人群中。而保有这堵墙是保护   人心独特之思想的途径与渠道,正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之上的思考使我们不如柳一般随波逐流,而   是强化了与他人、社会普遍潮流的距离

然而,自我意识之墙虽有益处,却仍不免带来盲点。

在《信息的骚动》一书中,作者阐述人们生活在信息的茧房中,只接受符合自我喜好的信息,进而束缚桎梏自己,自我意识之墙同样如此,当我们集中于自我认知时,便无形中带着个人主观“偏见”去看待事物,视线遭到蒙蔽,使我们与真相愈发遥远,牛津词典用“后真相时代”来概括这一现象,近日,网络上遭受人肉搜索的成都女孩儿也同样证明了遮挡住视线后的人们会更因不完整的事实变得偏激而情绪化

在被墙蒙挡视线时,真相在远去,打破常规的批判精神也在远去。阻隔外界声音,沉溺于自我意识后,人因囿于自我而无法实现对自我认知的超越。在哥白尼   之前的天文学家们永不会知道我们所生活的星球的真相。费尔巴哈前的哲学家们不会预料到对黑   格尔哲学的推翻,他们被时代、被自我认知的墙阻断在了追求真理的路上

因而人人都应成为心中这堵墙的修葺工,既不能推倒墙体被外界淹没,也不能严丝合缝将自我困于茧房之中,在接受外界信息与坚持独特思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打造一堵“漏风的墙”。

在当下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合理改变自我意识之墙的需求迫在眉睫,社会学者曾言,我   们面对现实,既要有距离感,要有超越感,在流言蜚语齐飞、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重塑自我认知。

生活的墙有明显的材料结构,而心中的墙不曾有,唯有不断尝试改变,方可不断逼近真我   之境。

 

 

 

透过心墙之窗,看到(60 分)

生活中处处有墙,而人们心中往往也有这样一道墙,有时帮我们划出个体公共生活中的界限,有时也会挡住我们的视线。

正因有智慧,心墙无法不存在,在犹太教的神话中,人类在上帝的果园选择了“智慧之果”,借而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文明,然而,随着智慧的不断提升,个体间不能言说的秘密随之变多。智慧带来了私心,私心的增强筑建了我们的“心之壁垒”。

然而这道心墙不仅挡住了他人,也阻挡了我们认识本真的自己。由智慧而生的私心并不出于全然邪恶的动因,其底层逻辑应是“自我保护”。随着人类种族及社会的不断进化,单纯的自我保护意识演变为以过得更好为目的的“牟利意识”,因其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我们往往将心灵的这一部分藏于墙后不为人知的地带,不想被他人所知,也无法堂堂正正地审视这些被价值观所不认同的“潘多拉魔盒”。但是,正如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将人性中的必然部分藏于心灵的高墙后必然导致对自我认识的不完全,也许这样日渐的自我欺骗会让我们像赫尔曼黑塞的小说《荒原狼》中的主人公一样,将自我分裂为“人”与“狼”,所谓的狼性或是人性,事实上只有放在一起、归为原初统一,才是真正完满的“人性”。心墙挡住了我们认知自我的视线,养育了我们心中的荒原狼。

不仅如此,心墙也让我们往往无法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由自己构筑的高墙常常有些刻意地遮挡住了我们不愿看到的外界之景。   正如叔本华与母亲的不亲近使他自然而然地建起心墙,拒绝用公正的眼光看待女性为家庭及社会的付出;正如尼采躲在因“讨厌不够有男子气概”的自己而筑起的心灵的高墙之后,忽视了“强力”对许多政治问题的解决具有其局限性;也如同不愿太依靠理论而忽视理论知识积累的斯宾塞为自己所作的认识世界的高墙,若是了解了康德的哲学而非只停留于对现象的观察总结,他在社会学以及进化公式上所做出的推演仍能更深入问题根源。

人们的心之壁垒,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换言之,社会中也是有墙的。个体的心墙之动因是自我保护,社会也同样。为了维持稳定的秩序,社会有选择地不播报个别恶性事件,然而在此基础上若还不满足,便会如同唐王朝,用歌舞升平之景作墙,掩饰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弊病,这样的墙不仅无法起到保护作用,还会误导我们,使群体变得鼠目寸光,加速整个社会的衰败。

诚如雅克拉康所言,人类有归为原初统一的欲望,我们构建家庭、社区、国家这样的团体,   是想在无法消除的心灵之墙上,打开一扇窗户,在发展智慧的同时,仍能从他人身上窥见自己的影子,在社群中获悉个体间互相了解的必要,也因此变为更强大、更完满的种族。

处于群体之中,我们的心墙便不至于密不透风;而代表着个体差异的心墙,也使群体得以发展进化。

 

 

 

莫让心墙使人变成一座孤岛(58 分)

生活中处处有墙,有时帮人们划出界限,有时却也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而人们内心也有这样一堵墙,替人们围出了一方净土,却也阻碍了人们对外界的认知。莫让心墙使人变成一座孤岛。

诚然,就如今生活中的墙划定了界限,维持了秩序与和平,心墙也同样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给人们带来了避风港,人们在其中获得了安全感,觅得自己向往的一片宁静。裹挟于时间洪流中,人们被迫随着人生之海起起浮浮,有太多时候,我们被迫妥协、被迫做出自己并不情愿的选择,成了自己剧本里的路人甲。而心墙成了人们心中最后一丝执念。建立起的心墙仿佛一道屏障。隔开了外界的嘈杂与不堪,划定出界限给人们提供短暂的自由和归属感。

然而,就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应也不能永远满足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否则,这堵心墙就成了隔阂与偏见。

这首先会带来的认知偏差,人们总是本能地去接受、包容自己了解并认可的文化、信仰, 对于那些所知甚少的往往抱着拒绝的态度。   可镜不能自照,剑不能自击,尺子永远无法衡量出自己的缺陷。心墙就可能是个人与外界的一道阻碍,是人们“所知障”的来源。人们常常问“我是谁?”就是希望以这种方式厘清物我关系,从而促进发展。若囿于心墙中,便如同井底之蛙般,认为自己视线所及之处便是全世界,实则在自欺欺人,这时的人们受限于自己的眼界,无疑是孤独的。

此外,心墙有时也导致了人心之间的冷漠。就像木心在《从前慢》中所写: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每个人都建立了心墙,以利己为动机,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疏离且麻木,这正是人们想看到的吗?利己本没有错,这同样是人的本能,毕竟人的基调生来就是复制自己,保全自己,   只是当人人多以满足自己欲望为前提,局限在自己的心墙里,这是否对他人反而是一种伤害? 人们就像是一座孤岛,互相之间少了联系,笨拙又倔强地生活。最好的方式是以利己却又不伤害他人的方式生活,即从利己出发,以亲社会的行为方式让每个人获得幸福增量总和达到最大,即适当地走出自己的心墙。

西语曾言,我们应跳出箱子思考。而我认为,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跳出自己的心墙,在自身获得片刻安宁之后,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去给他人带来幸福,莫让心墙使人变成一座孤岛。

 

 

 

安全而不封闭(58 分)

生活中处处有“墙”,他可以帮我们划出那一亩三分地,隔绝外界的侵扰,但同时我们自   己也囿于其中,其实人们的心里也有这样的墙。

所谓“墙”即做遮挡防御防御之用,如长城就在百年间为中原抵御了少数民族的进攻。但同   时它也切断了民族交流化干戈为玉锦的机会,我们的心之墙也亦是如此。

诚然,我们需筑起心之墙来保护自己,但盲目的排外就会带来偏见,乃至心灵的代沟。心灵   的自我保护,即自我意识的保护,为此我们筑起了道德之墙,以维护自身的价值判断。在文化多   元化的今天,我们每天接受了大量信息,其中不乏模糊了道德边界的"恶魔低语",诱使人们踏入   犯罪的深渊。这时道德之前为我们划定了道德底线,既防止外来信息的入侵,又阻止我们迈过那   条底线。

同时,心灵之墙还能保护人格的完整。   社会绝非全然善意的,   常有恶毒刻薄的言论刺伤人格。这时心灵之墙可以帮我们做出屏蔽,所以说心灵之墙是必须的,   它使我们更加坚强坚定。

然而绝对的安全是否会意味着绝对完美呢?由主观意识造就的心灵之墙,是否会造成误伤   呢?答案是肯定的。

心墙作为主观意识的产物,倾向于主观臆断作出防御指令,而往往忽略客观实际。

心墙机制控制下的意识接收会因惯性思维而丧失的正面讯息的接收能力,长时间接收同一来源的负面信息,大脑会疲于辨别,采取一竿子打死策略,偏见由此产生,沧海遗珠被永绝于墙外。

心墙机制的过于绝对化会使人固步自封,我们的主观意识过度排斥外界批评,尤其是善意   的一类,那么我们就永远失去了发现自我改正错误的机会,真正被困于墙之内。

试想一下,若心墙的偏激化得不到有效处理,该是怎样的后果?人们拒绝外部信息,拒绝心灵的交流,当心与心的联系,断开每个人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我们又该用什么来维系社会整体呢?

总之,新墙的建立有其合理性,毕竟安全是人类满足生理需求的第一需求。但我们必须明白,正是不安与威胁,才带来了前进的动力。所以何妨在新墙之上辟扇小窗保护自我的同时洞悉世界。

 

 

破墙,筑篱(57 分)

生活中处处有墙,邻里之间的围墙在保护了每个人的隐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   邻里交流的隔阂,挡住我们的视线。

其实,人们心中往往也有这样一道墙一直禁锢着人们的心灵。唯有打破它,外界的阳光才能照亮内心的殿堂,还我们一个开阔的视野!

我们内心中的墙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于外来看,外界对我们的标签化也许正是这堵墙的基石所在。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外界对我们输入的评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局限着我们。毕竟,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说还是来源于自我在他人眼中的折射。就像《死亡诗社》中最终落入自杀悲剧的那个学生一样,他最初始终囿于他父亲在他内心中筑下的围墙,   无法发掘到真正热爱的东西,只能盲目地在他人期待这一墙中活着。

而于己来看呢?这个墙亦反映出自身认知的局限。《围城》中曾有类似的设喻,围城外的人想进围城去,围城里的人想出围城。然而,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困于围城中,亦无从知晓围城外的事,也是否还心心念念着想出去吗?故而,心中的墙在阻碍着我们的视野,而我们在看不到墙外的景色的同时,亦不曾想主动打破这道墙。慢慢地,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心中的墙越砌越高,直至我们的内心暗无天日。   这不是危言耸听。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图书管理员老布收到体制化的毒害,深深习惯于监狱给他设立的墙,最后在出狱后自杀。可见,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贴标签还是体制化都不是致命的,而当你囿于心中的墙还帮忙越砌越高才是真正的可拍!

故而,我们一定要清醒过来,打破这道墙!首先于外不要让外界的评价成为自己的桎梏。村上春树陪跑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多年,网上亦有不少讥讽、揶揄。但他毫不在意,照样平静地走着自己的路。诚哉,他的文学造诣不会因为诺奖的不青睐而黯然失色。我们也是这样。个人的价值 绝不能被外界所定义!于內,谨防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审视自己,只有发现自己的无知,内心的墙才有可能被打破。

实际上,打破内心的墙并不意味着人就可以毫无界限了。我们更应建造起内心的篱笆, 在不挡住我们视野的同时,亦可在“从心所欲”的同时,“不逾矩”。歌德(应为康德)曾说:有   两样东西我愈想愈体会出其价值,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的   建立绝不是对恶的屏蔽,相反,正是在见识到人性中的恶,还能一直坚信人性的真善美,这我想   正是所谓道德准则的价值所在吧。  

也许,我们没有《死亡诗社》中“船长”老师帮助我们打破内心的墙。但是,我们可以以己之手打破它,修筑篱笆,还一个开阔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