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2021上海崇明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普陀高三一模语文卷 答案 详细解析

2021上海虹口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长宁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闵行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徐汇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质量测试卷

2021届上海松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上海市普陀一模作文范文

2021届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高三一模汇总:积累运用

上海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20-2021学年上海大学附中高一(上)调研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3)姜夔《扬州慢》中运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扬州城的萧条景象的两句是“      ”。

2.(2分)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联是(  )

A.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名著千秋。

B.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C.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

D.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从更宏观的“栖居”的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历史一直都与流行病的历史相缠绕。正如英国建筑评论家迪耶•萨迪奇在《城市的语言》中所说的那样:“城市由物质塑造,也由理念铸就”,新冠疫情从_______上改变了城市的_______,更从_______上对_______进行了再界定。

观念意识

空间形态

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今天,我们为何偏爱真实?

一个可能的回答是,它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变得越来越稀缺。这种危机,既源自个人的选择,也是机构管控的结果。

从个人层面来说,当代人趋于理性化,人格沦为可资利用的工具。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人的社会行动有一个经典划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合理性行动,指通过理性计算设计最有效的手段,达成某种特定的实际目的;价值合理性行动则是指,关注行为本身的价值,而不顾条件、后果如何。两种理性并不对立。问题在于,工具理性在各个领域的全面扩张。本应该用其他标准衡量的事情,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投入﹣产出比来评估。事物本身的价值被遮蔽,存在的意义只在于其有用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描述他接触过的这样一类大学生:课上听讲极认真,点头、微笑,与他互动,课下也积极与他讨论所学内容,一来二去,赢得他的好感。后来,申请留学,请他帮忙写推荐信,他欣然同意。而此后,这个学生就再没出现过。钱理群这才发觉,那些点头、微笑全是投资。

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人可能为了获利主动选择不真实。而当个人的人格从属商业逻辑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被迫选择不真实。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取代众多与机器互动的工作。按照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说法,一个“人格市场”正在兴起:从前,工厂里的劳动力,用自己的时间、体力换取工资;如今,服务业中的雇员,不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出售自己的人格,以挣得薪水。在人格市场中,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种情绪状态,都成为可以且需要批量生产的商品。

从空乘人员训练有素的微笑中,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确认了这一趋势,她称其为情感劳动。在入职培训中,空乘人员不仅要学习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如何感受和如何表达感受的规则,都由公司设定。受训者被反复规训,她们工作的稳定性与公司的营利都有赖于她们的笑脸。“笑容是你最大的资产,用好它。”因此,即便是面对乘客无理的要求、甚至是冒犯,她们也被迫要保持耐心和微笑。依靠情感劳动为生的人,他们的个人人格被公司征用,被程式化、标准化,且难以逃避。

尽管就职业而言,并非所有工作都是情感劳动,但情感劳动的现象愈发普遍。换成我们今天熟悉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被迫营业”。“营业”原本是个娱乐圈用语。一个正在营业的艺人必备的业务能力就是“表情管理”,他要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在镜头面前保持最美好的那一面。现在,“营业”一词被泛化,白领们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某种工作状态。比如,此前热议的“职场塑料五件套表情包”,几乎成了工作群的标配,尽管自己真实的感受可能并非和发出去的表情一致,甚至私下绝不会使用这些略显土味的表情,但为了显得友善热情,为了工作沟通顺畅,不得不频繁使用它们。

情感商业化对真实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不是不想真实,而是常常无法真实。如果真实了,就可能被批评为“不职业”。很多人因而会自嘲是“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通过与职业角色疏离的方式,确认自我。

一个事实是,在今天,我们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无论是个人主动地利用自己的人格,还是机构有组织地管控员工的情感。而正如霍克希尔德所说的:“情感越是受到管理,那么,我们就越是看重未被管理的情感。”从杨超越到张雨绮,她们凭借“真实”圈粉无数,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她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里暂且不论)

(1)第段加点词“人格市场”在文中指   

(2)分析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根据赖特•米尔斯的说法,人的一切都可成为“人格市场”里批量生成的商品。

B.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提出了情感劳动的概念,并批评其在空乘业中的存在。

C.白领们借“被迫营业”一词形容自身的工作状态并表达了内心对该状态的无奈。

D.在情感商业化背景下,自嘲是“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是积极确认自我的体现。

(4)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选择工具理性往往是被迫之举。

B.衡量价值的标准不应是唯一的。

C.未被管理的情感越来越被看重。

D.对真实的损害应当被予以重视。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木之美

钱佳楠

 

刚来圣路易斯的时候,就被这里的树深深吸引。华盛顿大学毗邻广袤的森林公园,这里以橡树、枫树、杨树、杉树和核桃木居多,每一棵都昂扬挺拔,高耸入云。我直觉地联想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比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又比如罗丹的“青铜时代”,人们自信地舒展自己的身体,相信自我即美。很快,我意识到自己到底是个都市人,比喻都被我本末倒置了,中文里以“玉树临风”形容男子之美,也就是说,古人先意识到树的潇洒秀美而后才以此譬喻俊美之人。

我虽然为树着迷,但并不懂得应当如何欣赏它们的美。我最喜欢在春日的正午出门,新叶已经长成,猛烈的阳光下,那些叶子在闪闪发光的同时,又青翠欲滴。微风袭来,它们颤抖着,发出窸窸窣窣的低吟。听得多了,我发现每棵树的“嗓音”都不一样,有的像老者缓行时手杖擦摩外套下摆的声音,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瞧,我仍然用人来给树当参照。

我渴望“听懂”无言的树,所以首先诉诸知识。闲暇时,我找来不少有关树和自然的书,渐渐了解年轮不仅暴露树龄,还揭晓哪一年是旱年,哪一年则雨水丰沛。我也逐渐知晓有些树也分雌雄,比如银杏,以前在上海也常见,从没把它们和臭字联系在一起,然而到了这里,一到秋天,简直受不了银杏果实那股刺鼻的馊臭味儿,才明白故乡种的多是雄株,而这里种的则是会结果的雌株。我还下载了一个应用软件,时不时“扫一扫”树叶,让手机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和属性﹣﹣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

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因为似乎都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就好像我们区分哪些动物是好的,哪些动物是坏的,标准不过是哪些长得可爱,哪些长得古怪,又或者哪些有益我们的农耕,哪些则糟蹋我们的作物。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无怪乎人类活动不是自然的福音,而是祸端。

还有另一种聆听树木的方式,就是从树的身上找寻哲理和深意。美国中西部经常遭遇雷暴,我见过不少被闪电劈去半边,或被风削去一肢的树,但只要没被拦腰斩断或者连根拔起,它们依旧傲立。类似的情景曾经给身处政治风暴中的诗人牛汉带来鼓舞,他写下《半棵树》:“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逆境成了生命力量的明证,而非末日。南北战争前,北方政客对南方奴隶制的姑息和容忍,让亨利•戴维•梭罗对美国的现实和未来感到沮丧,最后他也是在树身上找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是种子所包含的无限未来,虽然眼前的树林被伐光了,但只要土壤里还有种子,等个十年二十年,又是郁郁葱葱;人类的文明也一样,只要正义的种子还在,眼前的黑暗终有过去的一天。

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里,主人公周慕云说:以前的人,心里有什么秘密,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个树洞,把秘密全说给它听,说完后,再用泥巴堵上,这样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知道。电影尾声,周慕云特地跑到吴哥窟去对着树洞倾诉,尽管这一幕在我看来,多少有一点造作。而今,时常在森林公园瞥见树洞的我时不时怀疑,这种从自然或者树身上寻找激励和慰藉的习惯难道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孔夫子很早不就说了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最近偶尔读到德国作家黑塞的《悠游之歌》,这是经历了一战以及离婚之后的他迁居瑞士时写下的随笔。他也谈到自己对树的喜爱,但他感叹的是树的美和他的存在毫不相干:树天生就有一种使命,那就是长高,长大,是实现,这种实现和周围有没有其他树或人在看他们都毫无关系。美国诗人惠特曼中年经历了严重的中风之后也有类似的感悟:人总是太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进而忽视了作为本质的存在,只有树,只有自然,它们呈现的样子就是“存在”本身,质朴且伟岸。

念中学的时候,席慕容的情诗《一棵开花的树》曾经风靡一时:“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那软糯的自怜暗合着青春期时为多情所苦的我们。而今回想,诗里的声音到底还是人的念想,远非树的心声,因为树并不在乎“你的走近”。或许,倘若树愿意花一时半刻反观人类,它们是要大笑的:人类是多么脆弱,多么可悲的生灵啊,他们还以为天下万物的显形,都是为了给他们送启示、递希望呢

(1)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文章先后提及了《半棵树》《花样年华》《悠游之歌》三部作品,请从构思角度,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三.作文(70分)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______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根据诗意,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诗标题的是   

A.感遇

B.感旧

C.梦回

D.记梦

(2)以下评价最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凄恻哀婉

B.雄奇豪迈

C.苍凉悲壮

D.刚劲凝练

(3)全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恂系考上书者免。是时,颍川人严终、赵敦聚众万余,与密人贾期连兵为寇。恂免数月,复拜颍川太守,与破奸将军侯进俱击之。数月,斩期首,郡中悉平定。封恂雍奴侯,邑万户。

是时,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十年,恂奉玺书至第一,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系考上书者免   

属县盛供具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有牧人御之才   

A.百姓

B.众人

C.臣下

D.军队

礼不屈   

A.推辞

B.辩解

C.言辞

D.借口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4)用“/”为第段划线部分断句。

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5)从第段中寇恂“戮之于市”和“不欲与(贾复)相见”两件事,可以看出寇恂      品质。

(6)根据第段,概括寇恂不听诸将谏言、执意斩杀皇甫文的原因。

8.(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杨评事文集后序

柳宗元

赞曰: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虽其言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作于圣,故曰经;述于才,故曰文。

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甲)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乙)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丙)虽古之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丁)

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其后,燕文贞以著述之余,攻比兴而莫能极;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其馀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斯亦甚矣。

若杨君者,少以篇什著声于时,其炳耀尤异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晚节遍悟文体,尤邃叙述。学富识远,才涌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风,与时增加。既获是,不数年而夭。其季年所作尤善,其为《鄂州新城颂》《诸葛武侯传论》《庐山禅居记》《辞李常侍启》《远游赋》《七夕赋》皆人文之选已。用是陪陈君之后,□可谓具体者欤?

呜呼!公既悟文而疾,既即功而废,废不逾年,大病及之,卒不得究其工、竟其才,遗文未克流于世,休声未克充于时。凡我从事于文者,所宜追惜而悼慕也!宗元以通家修好,幼获省谒,故得奉公元兄命,论次篇简。遂述其制作之所诣,以系于后。

(选自《柳宗元文集》,原文有删节)

[注]梓潼陈拾遗:陈子昂为梓潼(今四川)人,曾做右拾遗,故称。燕文贞:张说(字道齐)被封为燕国公,死后谥文贞,故称。张曲江:张九龄为广东曲江人,故称。

(1)填入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岂

B.孰

C.其

D.盖

(2)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章中,合适的位置是   

兹二者,考其旨义,乖离不合。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下列对④⑤段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杨凌在少年时代就以文学创作蜚声于当时。

B.杨凌晚年领悟各文体,习得雄杰练达之风。

C.作者认为杨凌去世前几年文章成就尤其高。

D.作者对杨凌的逝世报以深切的惋惜和哀叹。

(4)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请加以概括。

(5)从论述思路角度分析第段的作用。

三.作文(70分)

9.(70分)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船舱底部有一舱室,空船状态时专门用来装石头,这个石头就叫“压舱石”。有了它,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风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摇晃和翻沉。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解答】故答案为: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摧”“事”)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重点字“也久矣”)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重点字“荠”)

2.【解答】A.这副对联既是韩姓宗祠通用联,又是湖南衡阳韩文公(韩愈)祠联。上联是颂韩愈的,下联则是褒奖韩氏一族的源远流长、声名壮大。

B.对联写的是杜甫,杜甫曾在成都做过严武的幕僚。这是对杜甫草堂的描绘,突出杜甫一生的心路历程。

C.对联写的是杜甫,杜甫经常把自己比作“鹄”“鸥”,如“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自称少陵野老。这是杜甫草堂的上一则对联,写出杜甫曾在成都浣花溪边草堂生活过,表达一份静谧的闲情生活。

D.对联写的是杜甫,杜甫在律诗《曲江对酒》中有“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的诗句。

故选:A。

3.【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本段文字的层次结构。文段第一句话是中心论点,城市空间的历史一直都与流行病的历史相缠绕。第二句是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论点,第三句则用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因此,依据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再加上第三句话中的“更”字可知,第三句话应是先谈城市的空间,空间相关的是②③;后谈城市的理念,城市理念相关的是①④。即②③在前,①④在后。

故选:D。

二.阅读70分

4.

(1)在服务业中出现的出售自己人格来换取薪水的现象的工作方式。

或,出售自己人格来换取薪水的服务业现象。

(2)这段话用钱理群教授的遭遇,写一类出于功利目的和钱理群交往的(点头微笑全是)学生。(通过师生互动中的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具体阐释了上文所说的工具理性在各个领域的全面扩张,自然引出下文“人为了获利主动选择不真实”的论述。

(3)C

(4)B

(5)文章以“在今天,我们为何偏爱真实”的问题引出“真实在当代遭受两种威胁,变得越来越稀缺”的观点。接着,基于当代工具理性的全面扩张的背景,分析了个体主动利用自身人格对于真实性的损害;再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或情感劳动现象的愈发普遍),阐释了机构管控员工情感对真实的损害。最后,作者强调了情感商业化对真实的损害,并由此推论“未被管理的情感”愈发受到重视。

5.

(1)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吹动下树发出的声音比作“缓行时手杖擦摩外套下摆的声音”和“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有不同的美(/声音的多样性),借这样的思维方式表现出自己仍然是以“人”为标准来欣赏树的美。

(2)作者用《半棵树》写了人从树身上找哲理的做法;用《花样年华》写人们将树作为倾诉对象;然后用《悠游之歌》肯定了黑塞对树的感悟。

运用这三部作品富有层次地展开思考,由否定到肯定,两相对照,更为明确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以人为主”的批评和对“以树为主”的肯定。呈现对人与树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3)这句话借树的口吻(拟人)表达了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赋予树之美以意义的审美方式的反对,在内容上将上文“树”不在乎“人的走近”再推进一层到“嘲笑人的自以为是”,在结构上卒章显志,深化了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4)文章以如何欣赏树的美为中心,写了人类惯常的“诉诸知识”和“从树身上寻找哲理和深意”这两种聆听树木的方式,由此批评了人类中心的审美视角,表达了发现物的存在本身的价值的认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习惯地抱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文中的观点对现实具有启示意义,如果我们能打破这样的视角局限,将会更好地理解自然,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

三.作文(70分)

6.【解答】(1)B.全诗七言八句,诗人回忆了诗人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所以题目应该是《感旧》,即对往日的回忆。

故选B。

(2)C.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3)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译文:

       当年文武双全、能与贵族和大臣们平起平坐,谈吐间壮志凌云、气势如虹。战场上战鼓雷鸣、烟尘遮天也毫不畏惧,现在却因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白发丛生。梦中回到了当年守护的边疆战场,实际上自己现实却生活在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

 

7.【解答】(1)译文:寇恂因为拘留拷问上书的人而被免官。坐:因……而获罪。

译文:于是命令所属各县大设酒食器具。敕:命令。

(2)译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众:军队。

故选D。

译文:皇甫文言辞礼仪不恭。辞:言辞。

故选C。

(3)以为,把……作为;左右,身边的人;侵怨,被人侵害的怨恨;决,做出决断;今,如果;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剑,名词作动词,用剑杀。译文:贾复把这件事当作耻辱,归途经过颍川,对手下的人说:“大丈夫岂能心怀被人侵害的怨恨却不做决断的呢?如果看到寇恂,一定要亲手用剑杀了他!”

(4)“时人”是句子的主语,“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分别是句子的两个谓语,谓语之间要断开;“十二年卒”的主语省略“寇恂”,与前文应断开;“谥曰威侯”也是省略主语,结构和语意都完整,之前断开。综上断句为: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译文:当时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这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寇恂于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威侯。

(5)由“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可知,当时还属创业阶段,执金吾贾复的部将犯法,寇恂把犯人抓获关进监狱,并在闹市处死了犯人,体现他秉公执法、刚直不阿的性格。由“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可知,在得知执金吾贾复因部将犯法被自己处死后怀恨在心,并扬言要报仇后,多次避让,不与其正面发生冲突,体现其不顾个人私利,以大局为重的胸怀。

(6)根据“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可知,寇恂知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帮他拿主意的人。这次来,言辞之中不肯屈服,一定没有投降的心意。保全他的命那么皇甫文的计谋就成功了,杀了他高峻就丧失了胆量。可见,杀了他方能起到震慑效果,实现招降目的。

 

答案:

(1)因……而获罪;命令

(2)D;C

(3)贾复把这件事当作耻辱,归途经过颍川,对手下的人说:“大丈夫岂能心怀被人侵害的怨恨却不做决断的呢?如果看到寇恂,一定要亲手用剑杀了他!”

(4)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5)刚正不阿、顾全大局

(6)寇恂的任务是招降高峻,他看出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毫无降意,杀了他方能起到震慑效果,实现招降目的。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光武帝(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鲔等人重兵据守洛阳。光武帝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询问邓禹说:“各位将领谁可以派去戍守河内?”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除这个人外再无人可派遣。”于是任命寇恂担任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寇恂因为拘留拷问上书的人而被免官。当时,颍川人严终、赵敦聚集一万多人,与密县人贾期联合兵力一起作乱。寇恂被罢免几个月之后,又被任命为颍川太守,和破奸将军侯进一起去攻打他们。几个月后,斩了贾期的头,颍川郡内全部被平定了。光武帝因此封寇恂为雍奴侯,享受万户的食邑。

       这个时候,执金吾(官名)贾复(人名)在汝南,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把犯人抓获关进监狱。当时还属创业阶段,军营的人犯法,大多能得到宽容,寇恂却在闹市处死了犯人。贾复觉得很羞耻,从汝南回来经过颖川,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难道有受他人侵害,心怀怨愤却不与他一决高下的吗?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用剑亲手杀掉他!”寇恂得知贾复的阴谋,不想同他见面。谷崇说:“谷崇是将领,可以带剑陪在旁边。如果突然有变故,也足以抵挡。”寇恂说:“不对。以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小小的赵国,尚且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个呢?”于是命令所属各县大设酒食器具,准备酒浆,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一个人都有两份酒食。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称病返回。贾复带兵要追寇恂,但将士都醉了,于是过境而去。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见寇恂。寇恂到后被引入接见,当时贾复已经在场,想起身回避。光武帝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两虎怎能私自争斗?今天我来和解。”于是一同入座,极尽欢乐。

       高峻占据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守不降。建武十年,寇恂带着诏书到第一城(第一,高平城名),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出城谒见,皇甫文言辞礼仪不恭。寇恂动怒,要杀掉皇甫文。各位将领劝道:“高峻拥有精兵万人,大多执硬弓,连年都不能攻下。现在要招降却反而杀他的使者,大概不好吧?”寇恂没有答话,于是杀了皇甫文。派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被我们杀了。想投降,赶快投降;不想投降,就死守。”高峻害怕了,当日打开城门投降。各位将领都来祝贺,就问:“请问杀了他的使者却使他们全城投降,是什么道理?”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是帮他拿主意的人。这次来,言辞之中不肯屈服,一定没有投降的心意。保全他的命那么皇甫文的计谋就成功了,杀了他高峻就丧失了胆量,所以投降了。”各位将领都说:“这是我们无法想到的。”

       寇恂经义通晓明达,品行美好高洁,在朝廷名气很大,所得到的俸禄,多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他常常说:“我靠士大夫而得到这一地位,怎么可以一个人享受呢!”当时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这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寇恂于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威侯。

8.【解答】(1)语境“可谓具体者欤?”意思是,大概可以说是著述、比兴两者兼备的人才吧!是一种表示推测的语气。

A.岂:用在句首,表示反问的语气。

B.孰:用在句首,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C.其:用在句首,副词,表示推测,意为“大概”。

D.盖:用在句首,发语词,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

故选C。

(2)所填句子“兹二者,考其旨义,乖离不合”意思是,这二类文章,考察它们的意旨,显然是相互背离性质不同的。分析语境“文有二道……”“著述者流……”“比兴者流……”可知,“兹二者”指的是著述类和比兴类两类文章,据此可知,此句应填在乙处。

故选B。

(3)B.“习得雄杰练达之风”错,原文“其雄杰老成之风,与时增加”意思是,他那雄劲老辣的文风,随着时光的推移不断完善。而不是晚年才“习得”雄杰练达之风。

故选B。

(4)由“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概括出文章的功用在于交流思想、褒贬善恶,引导颂扬、委婉劝戒;由“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概括出文章有两种不同的流派:交流意见、褒贬善恶的,起源于古代的著述作品;引导颂扬、委婉劝戒的,起源于古代的诗歌作品;由“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虽古之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概括出从事写作的人,很难同时擅长诗文两类作品。

(5)第一段,主要说的是“文之用”,文章的功用在于交流思想、褒贬善恶,引导颂扬、委婉劝戒。第二段,主要说的是“文有二道”,即文章有两种不同的流派:交流意见、褒贬善恶的,起源于古代的著述作品;引导颂扬、委婉劝戒的,起源于古代的诗歌作品;从事写作的人,很难同时擅长诗文两类作品。第三段,先肯定陈子昂,“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再举燕文贞、张曲江为例,强调“文之难兼”。进而在第四段提出“用是陪陈君之后,其可谓具体者欤”,认为杨凌可以与陈子昂相媲美。由此可知,前三段的分析议论对第四段对杨凌的评价与认可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达到了作“书序”的目的。

 

答案:

(1)C

(2)B

(3)B

(4)文章的功用在于交流思想、褒贬善恶,引导颂扬、委婉劝戒。文章有两种不同的流派:交流意见、褒贬善恶的,起源于古代的著述作品;引导颂扬、委婉劝戒的,起源于古代的诗歌作品。从事写作的人,很难同时擅长诗文两类作品。

(5)文章的段,从“文章功用说”切入,又以“诗文不能兼善说”深入,表达了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陈子昂是难得的诗文兼善之人,在此基础上顺势提出对杨公文章地位的评价,肯定杨凌可以与陈子昂相媲美,是诗文兼善之人,这就使得本文作为“书序”,对杨凌文学成就的评价富有理论基础。

 

参考译文:

       评论道:文章的作用,通过言论辞语来进行表扬或批评,或者进行讽刺劝戒,给人以开导启发罢了。即使文章的语言粗鄙,只要能够有用就可以了。但是缺少文采,本来就不足以使当代的人震动、给后世学子示范。文章写出来之后很快就湮没无闻,君子是不愿这样做的。所以作文者围绕文章的宗旨,一定要借助文采达到流传的目的。作品出于圣人之手,因此被称为经;著述出自才华很高的人,因此被称为文。

       文章有两大类,通过言论辞语来进行表扬或批评,根据的是著述议论;讽刺劝戒或开导启发,采用的是比兴手法。著述之类,其本源出于《尚书》中的谟、训,《周易》中的象和系辞以及《春秋》的取舍存删,它们的主要特征在于立论高远、气势宏壮、宽阔深厚、义正词严、说理完备,为的是宜于载入图籍史册。比兴之类,本源出于虞、夏时代的歌咏,商、周二朝的风雅诗章,它们的主要特征是文辞绮丽而有法则,声韵清越高扬,语言酣畅而意境优美,为的是便于在人们口头吟唱朗诵。这二类文章,考察它们的意旨,显然是相互背离性质不同的。所以执笔撰文的人,往往只专长一类,而很少有二者兼擅的。那些很有才能而在一个方面达到很高成就的人,人们就称他为技艺已经成熟了。擅长著述和擅长比兴的人才,即使在古代文学和雅乐极盛的时代,也不可能产生。

       自从唐朝兴起以来,兼擅著述和比兴而无愧色的,是梓州陈子昂。陈子昂以后的张说以他著述之后的余力去从事诗歌创作,但是成就不很高;张九龄在赋诗之暇去钻研著述,可是也未臻尽善尽美。其余的人各自探索一个方面,互相背道而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可见散文和诗歌两类文体兼擅并长,这是太不容易了。

        杨公,早年以诗歌著名于当时,那些光彩夺目的优异篇章,被文人吟诵,江湖传唱,一直流传到京城。晚年对各种文体都有所领悟,尤其精通叙述文。学问渊博,见识高远,才华不断涌现,他那雄劲老辣的文风,随着时光的推移不断完善。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了,没有几年却去世了。杨公去世前的最后几年,所写之文特别丰富。他写了《鄂州新城颂》《诸葛武侯传论》,饯送梓潼陈众甫、汝南周愿、河东裴泰、武都何义府、太山羊士谔、陇西李炼凡六《序》,《庐山禅居记》《辞李常侍启》《远游赋》《七夕赋》,都是当代最优秀的文章。凭这些文章与陈子昂相比较,大概可以说是著述、比兴两者兼备的人才吧!

       唉!就在杨凌感悟了各种文体之时得病了,笔法已精善却停止了写作,停止写作还不到一年,又大病缠身,终于不得极尽其艺术上的造诣,完全发挥创作才能。他所写的文章未能流传于世,美好的名声也没能在世间流传。凡是像我这样写文章的人,都应该追忆惋惜,悼念仰慕啊!我因为两家友好,从小就受到关爱,所以奉杨凌的长兄杨凭之命,评价其作品。于是论述杨凌著作所取得的成就,以使之传于后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