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届上海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当然是这样”的危害》范文5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2021上海崇明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普陀高三一模语文卷 答案 详细解析

2021上海虹口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长宁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闵行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徐汇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质量测试卷

2021届上海松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上海市普陀一模作文范文

2021届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高三一模汇总:积累运用

上海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20-2021学年上海大学附中高一(上)调研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嘉定二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

2021届上海初三普陀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松江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宝山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杨浦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2021届上海奉贤区一模语文作文范文

2021届上海宝山区高三一模作文《本真与道德》范文5篇

2021届上海崇明区高三一模作文《努力与成绩》范文5篇

2021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细节》范文7篇

2021届上海虹口区高三一模作文《咫尺之间与天涯遥远》范文10篇


徐汇区(5 篇)

有人说,当我们认为某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当然与否(一类中)

任何事物都趋向保持其原有的状态,而人与自然也不例外。人类社会有其常规性的稳定面,而这些经历多年沉淀下来的常规,给人们提供了应对这类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普适原则与处理方法。

正如俗语所说,万变不离其宗,此处的“宗”在时光更迭中未曾改变。因为它久经时间,人们自然把它称为“当然应该”的一些东西,比如常识,比如定理。

但也如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所言,一切皆流,无一静止。又有什么是永远稳定不变的呢?在我们说着一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难道也非将过去的常规运用到当下事件来?而若仅是遵循常规,那恐怕确要变成坐井观天之人了。

世上的一切,无论自然或生命,都在绝对运动,“当然”的绝对化认知显然是危险的。囿于固定模式的认知体系本身亦存在缺陷。

时间向来是极具说服力的托辞,在人们高谈阔论“应该是……”时,总会例举出一系列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便认为这办法用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都是成立的。但人的认知水平或范围都很有限, 显然不可能采集量多而精准的数据样本,主观之下的“当然”是片面专断的。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公认的常规性东西是没有意义的。黑格尔曾说:“真理就是完成它自己的过程。”人们所通常意义上定义的“当然应该”之所以能成立,也正是因为它们具有的过程性,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自然环境而改变,进而去适应当下,故此能为大众所通用,它不断质疑自我、并修正自我。

也并非每个试图向“当然应该”寻求帮助者都是所谓危险的。那些常规性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而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程度可能相异,但本质上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

西方早在十三世纪就已经公认了地圆学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也证实了这个公知(公认),   正是有理论上的认同,才能支持人们行动的基础。 而当下人与社会也是这样。我们当然不能仅限于知道常规,更应通过实践来检验常规存在的合理性,检验真理的普适性。打破常规,并不是说要如何标新立异、极端对立,牛顿的伟大力学成就亦站在了“前人的肩膀”   上,有了支撑的基础,再运用个人的创造力、能动性,将事件始终维持在动态,而非“知道就是样”的墨守陈规的静止。常规也不是限制人类脚步的枷锁,若是不合乎当下实情的,我们当然应“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论方式如何,都是为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趋同,于常规中寻找新发展,   新机遇,或许当下对常规的改变,也会成为未来社会稳定普适的“当然应该”。

 

于“定论”中著一冷眼(一类中)

有人说,当我们认为某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事实上,这正是对于不假思索而妄下判断的一种批判。而在生活中,无论是对人或是对事,我们都应三思而后断,于“定论”   中著一冷眼而非不假思索妄下判断。

当我们认为某些事理所应当的时候,其实这往往体现了我们轻易相信自身主观判断。世事复杂,   每个人那一点局限的背景知识根本不足以支撑我们所下的定论,更何况是认为它们理所应当?更进一步说,这样的不假思索可能来源于未知全貌就予以置评,没有知晓事件全貌而囿于己见,甚至可能会失去进一步探求事情真相的能力和欲望,岂不是十分危险?自恃熟读兵书的赵括认为赵军理应出击而非固守,终沦为“纸上谈兵”;自傲“天朝上国”的乾隆帝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比强盛,失去对世界形势的判断而闭关锁国,埋下“天朝”衰亡的祸根。

盲目地认为某些事是理所当然的,还会阻碍我们探求世界真相,乃至使人类发展的脚步就此停滞。《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困于无知狭隘的山谷,杀死了追寻更广阔天地的先驱者,凭借“一己之力”拖慢了人们走出无知闭塞的脚步。

然而更危险的是,这种理所当然之感若是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而形成,岂不意味着我们其实长期浸润在也许根本是谬误的“常识”中呢?还有什么比潜移默化这个词更令人胆寒呢?也许正是在一次次理所应当的判断中,许多人就此失去独立思考,沦为乌合之众。

对于社会乃至国家而言,这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且危险的。当人人都失去了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精神,那么必然会影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导致“国将不国”。  玻尔曾悲观地说过:“所有真理的存在都是因为他们的反对者死了。”若不想这条悲观的观点成真,我们这需摒弃那理所当然的判断,保持独立思考,不流于大潮,不鹜于虚声,坚守我们心中的微光,纵使踽踽独行,也必定会有点点微光,照亮我们的赤子之心。

诚然,我们应当摒弃理所当然的妄断,但事实上,这一理所当然的想法在生活中亦有其他体现。   对于正确道德观或是科学知识的一致推崇,抑或足对于课本知识、常识的掌握烂熟于心,这实际上都是对我们有所裨益的。因此对于这些“定论”,我们也应辩证看待。

《菜根谭》有言,于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于冷落处存一份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我亦有言:于“定论”中存一份思考,便省许多错判断,得几分真道理。

 

 

“当然应该是这样”便对吗(一类中下)

细想生活中的许多时刻,我们仿佛都会有脱口而出“当然应该是这样”的经历,然而这顺理成章、不假思索的背后,的确拥有不可撼动的丰碑的拥护吗?“当然应该是这样”便对吗?因此,有人说,当我们认为某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

我认为,当我们能说出“当然应该是这样”时,往往拥有十分的确信和底气,那么,是谁给予我们这般确信与底气呢?我想应该是过往自己的经验与学识。人人往往会对自己以往的主观经历情有独钟、多加青睐,然后便在遇到相似情况时急不可耐地将过往经验搬出,希望重复自己过去的辉煌。但是,在这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周遭环境的细小变化,而这细小的变化也许就是导致我们失败的关键因素。正如,久经沙场的将军在刚打完一块胜仗之后会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成就与喜悦中,在他之后面对相似的敌情时,他会制定出相似的作战计划,即便有人质疑,他也会因他人的忤逆而恼怒,并回击以“当然应该是这样”,希图以如此般威严震慑他人来保全自己的威严,殊不知,这般自信与轻视,有可能会带来一败涂地的结局。

此外,当我们用自己的三观亦或处世方法来评判他人时,我们也可能会发出“当然应该是这样”   的喟叹,我们忽略了个体差异性并将自己处于世界的焦点,用自己的一套方针来评判着世界的运用,也许最后只会留有我们一个人的孤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话:当你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评判他人时,要记住,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有的天赋。也许这话初听极为刺耳,将自己捧上天坛俯视众生,但它所传达的内涵却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认为某些事“当然应该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将自己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忽视每个个体独特的特征与差异了呢?

除去主观层面人们的不假思索,在客观层面如历来的世俗,伦理往往也会成为我们认为某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支撑,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情境的适用与时代的变化。也许很多过去“当然这样”的事,放之于今日,因有科技、人文等因素的飞速发展而不再可用如此笃定的口吻去叙述。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既定的规律和真理,加以“当然应该是这样”自然无伤大雅,我们需要铭记的,是这句话的可适用范围。

面对相似却有细微差异的情境,面对不同特征的个体,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认为“当然应该是这样”时,反而是危险且需要敲响警钟的。面对纷繁各异的世界,我们果真拥有如此确信的底气吗?

 

走向圆足 (一类中下)

人类社会在感知外部世界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蓦然回望其一路起来歪歪扭扭深浅不同的脚印也深尝苦甜。这一串脚印化为信息,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成为常识;常识成为说教时的一句“当然应该是这样”,其路径通畅,却建设性破坏性兼容。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于是经历过无数个世纪提炼出的外部客观规律的系统总结成为了“真 理”。近代教育体系的普及化使他们成为一个个黑体方块字,成为了每场考虑的标准答案,成为了每一代人意识中真知灼见的知识。这当然是无比便捷且正确的——一次次校对勘误后换来的是最精简最方便的真理导向,再最快速地培养人的心志锻炼、知识储备、基本素养,成为国民水平的提高与“当然应该是这样”。

但,“当然应该是这样”却不仅于此,它还成为民间传播最为广泛的搪塞之语。不耐的父母喂给孩子这样一句话,孩子又喂给他的孩子……每个人都沦为了陈陈相因的“这样”的守墓人,却无为敢探究一声“为什么应该这样?”这是一种遗憾的盲从与教育精魂缺失。沉默的大多数犬儒主义者们错把麻木当作安全,心安理得、毫无愧意地安乐死了。

还有一种“当然应该是这样”是色厉内荏的经验主义者们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我当然不是全盘否定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但经验终归是有限的,若以经验论智慧,那最聪明的人便是最长寿的人了——老人泅过时间的潮水,经验当然极丰沛,但智慧似乎不能于其混为一谈。在中国这样一个笼罩在东亚文化与时间低脊梁下的国家、迷信白发屡见不鲜。我只是希望国人不再以“敬老”之名昭然若揭地行“信老”之实,这显然并不客观。

“当然应该这样”本质上是一种快捷的、适应人类生活新节奏的信息传输,换言之,它是一种懒惰的、不愿解释情理的暴力输出。 简洁的背面便是空泛,快速的背面便是助长,但我不是相信人类可以驾驭好人类一手创造出的现代速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纵横凌云笔,同时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箴言,保持清醒的独立判断与思考的同时,以足够的知识储备为盔甲,警惕好为人师的经验主义者的说教与动物性强的犬儒主义者的侵染,争取在紊乱危险的“当然应该是这样”中开辟出清明的、理性的“当然应该是这样”。若能裹挟以使命感,   拣起四散零落的微光,那便是人类社会跃进式的福祉与圆足。

 

不做井蛙(一类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犯下“想当然”的错误。有人说:“当我们认为某些事应当是这样之时,反而是危险的。此言不虚。私以为,只有能真正跳脱出框架,对一件事物有多方面的深层思考,方可避害。  

现代人形成思维定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前人为我们搭建的理论和规律之塔已接近大成,它囊括了世界的方方面面,自然与人文科学均已涉及。可正是在如此欣欣向荣背后,“最坏的时代”也悄然来临。人们不再有打破现在定式的勇气与决心,不再有天马行空的放飞想象。人们只能够“尽信书”,循着前有留下的地图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地行动。同时个人经验为主的思想占据上风,亦或是身处人云亦云的集体之中时,思维定式也会悄然形成,埋下隐患。

诚然,定式的存在给予了人类快速了解世界,跟上脚步的方法,但当我们囿于定式,对任何事物不假思索地服从或反对,我们便将被异化为机器,失去了自由且独立的思想,那是人而为人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跳脱出自我的思维框架,向内审察自己。卢梭曾言:“所有的客观都是主观,每一个意见都是偏见。”人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视角的偏见和缺陷。过去总结的体系和个人经验,可能只会因一个细节的存在但被忽略而顷刻间失去效用。我们可以看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多少曾自信于操纵市场于股掌之间的资本家被海啸掀翻。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利用他山之石,开放自己,兼容并包,以一个更全知的视角看待世界,解决问题。

可是,当外界的信息也被污染、无法利用时,我们还应学会跃出群体的高端,去开辟新天地。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曾提出过“平庸之恶”,即在纳粹统治下,对自我意识的消除和对命令的无条件服从。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元首说什么那就是什么,犹太人是卑劣的民族,不容有置疑。如此污浊不堪的思想环境让德国人犯下了一系列暴行。不禁让人想起如今美国的混乱政局,在深红州的乡村教堂里,多少底层民众被谎言欺骗,将另一方打成是邪恶的化身。如此场景,可悲可叹。所以,当水源被污染时,唯有跳脱出群体的桎梏,方可得救。

  我们不能使人专同,不能囿于定式,更不可人云亦云,失去自主思想。唯有跳脱出思维的框架,   不做井蛙,方能避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