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默写汇编

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2019-2020年浙江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复学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年浙江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语言表达汇编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与“方六七十,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会同

C.其礼乐,以俟君子

D.臣之壮也,犹不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良庖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B.先破秦入咸阳者

C.足之所D.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我虽不,请尝试之   敏:聪慧

B.百亩之由,勿其时   夺:夺取

C.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说明

D.奚暇礼义哉        治:讲求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为此计者      今不速往,恐操所先

B.而刀刃若新发硎          苛政猛虎也

C.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思矣

D.神遇而不以目视        常身翼蔽沛公

5.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 ②反而求 ③舆薪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涂 ⑤然后驱而善 ⑥莫能御也

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⑥/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④⑤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无礼于晋            敢烦执事

B.君知难也              吾还也

C.若亡郑而有益君        公与之乘,战长勺

D.知亡矣              东封郑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夫人之力不及此

8.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是寡人之过也

C.夫晋,何厌之有D.敢以烦执事

9.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夫子说的话,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伤感。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统治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没有不做的了。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12.下列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语言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5.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16.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至此乎   盖:大概

B.大郤       批;击

C.如土地     委;卸落

D.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B.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神遇而不以目视  无厚入有间

D.刀刃若新发于硎   善刀藏之

1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一队而敌之,必也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对曰:“夫子何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

[]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 yà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熏:香草。莸(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                兵:兵器

D.夫子曰:“哉!”      辩:通“辨”,区别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类异也          ②不物喜,不以己悲

B.①则由无所施勇      ②真无马邪

C.①子路抗手对曰  ②舍瑟

D.①夫子何选  ②犹且从师而问

2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颜回向往的社会景象与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其实都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四、情景默写

25.(1)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

 

五、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⑤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这五则材料的意思分别是,

材料①是子路的观点,子路代表了年轻一代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

材料②讲述的“王道思想”,其本质就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

材料③表现的是樊哙的忠勇和胆识。

材料④主要说明了晋文公撤军的理由。

材料⑤是新时代领路人习总书记对青年所讲的话,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青年应肩负时代的责任,有担当,要做有为青年,不负时代。

读了上面五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试题分析:例句与B项中的“如”都是“或者”的意思;A项,如果,假如;C项,至于;D项,比得上。

2.A

【详解】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能力。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就是活用现象。文言文中常见的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例句:“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

A项,“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那样;句意: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B项,“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句意:先打败秦国进入咸阳城的人让他称王。

C项,“履”,动词作名词,踩的地方;句意:脚所踩的地方。

D项,“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句意:同县的人认为他很奇特,渐渐地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故选A

【点睛】

词类活用注意三个问题:

1.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①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②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2.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3.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词性。

3.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百亩之由,勿夺其时”意思是“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夺” ,耽误。

故选B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为”,介词,替,给;第二个“为”,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被。

B.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比较,比。

C.第一个“而”,转折连词,可是;第二个“而”,表示修饰的连词。

D.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故选D

5.A

【详解】

本题是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①“之”,动词,到,往;句意:牛要到哪里去呢?

②“之”,代词,第三人称,它;句意:回头再去想它。

③“之”,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即“不见舆薪”;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草。

④“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⑤“之”,动词,到,往;句意:然后在诱导他们走向善良的道路。 

⑥“之”,第三人称,他;句意:没有人能够抵御他。

①⑤动词,到,往;②⑥代词,第三人称,它、他;③宾语前置标志词;④结构助词,的。

故选A

6.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的用法分别是:介词,因为;介词,拿。

B.“其”的用法分别是:代词,那件事;祈使语气词,还是。

C.“于”的用法分别是:介词,对;介词,在。

D.“既”的用法都是:已经。

故选D

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D项,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故选C

8.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判断句。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君有益”

B.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C.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助词,正常语序是“有何厌”

D.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故选B。

9.A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A项,“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伤感”错误,“戚戚”是心生共鸣的意思。翻译为:夫子说的话,让我心生共鸣。

故选A。

【点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10.C

【详解】

试题分析:C项,“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11.B

【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B项,“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错误,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故选B

【点睛】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错,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樊哙的行为只能说是“果敢作为”,不能说“粗鲁莽撞”。

故选C

 

13.A

14.C

15.B

16.①引证法。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错,文中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合而不同”是孔子的观点,属于儒家,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决定了”错,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原文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这是引证法,文章多处引用了名句诗文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文章列举了道教的传入与发展的情况,这是例证法。

“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文章论证儒家道教学说的包容性,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而生动。

 

17.A

18.C

19.C

20.(1))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

(2)每逢到了(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见它难以下刀,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因此而缓慢下来。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盖:通“盍”,何,怎样。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替,给;介词,为了。

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翻译。

C.两个“以”均为介词,凭,用。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将之作为实践的目标。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批,击入;窾,缝隙;因,顺着;“技经肯綮之未尝”是“未尝技经肯綮”的倒装句;况,何况。

第二句: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至于,到了;怵然,谨慎地;为,因为。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21.D

22.A

23.B

24.(1)在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2)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废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夫子曰:‘辩哉!’”意思是: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所以“辩”此处是“善辩”的意思。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均为介词,因为。

B.“其”分别是: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

C.“而”分别是: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D.“焉”分别是:疑问语气助词;兼词“于之”。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分析错误。结合原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可知孔子肯定的是颜回,而不赞同子路和子贡的观点。

故选B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斯:这;致思:指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尔:你们的;焉:兼词,“于之”。

第二句重点字词:伤财:耗费钱财;害:伤害;繁词:夸夸其谈,亦指繁琐的言辞。

参考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身边陪侍。孔子四处看了看,然后深深地感叹说:“在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子路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将帅的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飞舞,在这种情况下,我率领一队人马打击敌人,一定能夺得上千里的土地,夺取敌人的战旗,手执割下的敌人的左耳,只有我能干这些事,让他们两个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猛啊!”

子贡也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当齐楚两个大国在广阔的田野上交战,两军对垒相望,战场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就要拿起武器交手时,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陈述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得到,就让子路、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

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向前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谈心愿?”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你说说看。”颜回回答说:“我听说熏草和莸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让人民安定,不用加固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销铸成农具来使用,平原、湖泽上放养成群的牛马,家家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气,子贡也没地方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废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

25.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