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鉴赏判断艺术手法如何做到准确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议论文形式扣题之开头结尾猪肚点睛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名著阅读《论语》、《红楼梦》相关知识与习题合集

高考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25例略解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中国古代监狱演变——据王志亮《中国监狱史》整理

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钱穆

古代县令和知县,有区别吗?哪一个官职更大?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判断艺术手法如何做到准确

艺术手法的赏析首要的是对所用手法的准确判断,此一步不准,满盘皆输。而如何准确判断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1.准确判断要立足于“网”——平时所构建的艺术手法的知识网络。

要构建的这个庞大、复杂的艺术手法的知识网络应该在一轮复习时建立起来,到了二轮复习,必须不断强化它、补充它、完善它。它是准确判断的基础。

2.准确判断要立足于“读”。

所谓“读”,就是要读懂诗歌,尤其要读懂所给诗句的意思,并要联系所给诗句的上下文,只要懂了,就离准确判断不远了。艺术手法赏析表面上是“技巧”“手法”问题,实质上是“读”的问题。

3.准确判断要立足于“关系”。

艺术手法的学问某种意义上讲是“关系学”。如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对比是此与彼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用典是古与今的关系,等等。就是说,我们在判断时要善于抓住诗中材料的不同关系,明白了上下、左右、表里的不同关系,就抓住了判断的关键。

4.准确判断要立足于“审”。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题审清问的是什么,弄清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才能答得准。如题目问的是修辞手法,就不能答“借景抒情”之类的表现手法;问的是景物描写特点,就不能答景物的特点;问的是颔联,就不能答颈联。

5.准确判断要立足于“分”。

所谓“分”,就是区分易混的艺术手法。如当诗中的情与景一致时,即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一般答“借景抒情”;当相反时则要答“反衬”或者“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当难以区分某小类时,就用大类回答,如明喻、暗喻、借喻,可统一答成“比喻”,正衬、反衬可统一答成“衬托”,拟人、拟物可统一答成“比拟”。另外一些常考而又难区分的手法要认真辨析,如借代与借喻,对比与反衬,烘托与渲染等。

(二)判断艺术手法如何做到全面

1.看清题目要求的数量。

(1)“哪种”与“哪些”:“哪种”只能答一种,“哪些”可多答。(2)“主要”与“次要”:“主要”只能答一种,至多两种,且着眼于诗的整体。如问“一联”的手法,不可只看其中一句,而应把两句联起来看。

2.暗考型题目必须要多角度答题。所谓“暗考”,就是题干中有“赏析”“如何”等字眼。

3.形成多角度切入答题的良好习惯。艺术手法题很少要求只答出一种,因此,要注意保持多角度切入答题的意识与习惯。如果是局部文字(如某句、某联、某片)赏析,则要先“修辞”后“表现”,即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后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果是全诗赏析,则要先“表现”后“修辞”。手法很多时要“多中取主”,先写最主要、最明显的手法。总之,答题要严密思考,多想想是否还有其他角度。

2.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这些诗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1)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王维《待储光羲不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细节描写。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以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答案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含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3答案 怀古伤今、对比。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对比,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表现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

4答案 联想与想象。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诗歌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5答案 拟人手法。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6答案 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艺术手法赏析题,固然在于判断运用了哪些技巧,更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这是得分的关键。如何分析呢?

1.分析技巧运用

这一步分析就是说明是如何运用这种技巧的。是比喻,指出喻体与本体;是对比,指出用什么与什么对比;是反衬,指出是什么反衬什么,等等。这种分析方法叫“二分法”。

2.分析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这是效果分析首要考虑的。

(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3.分析忌笼统、空泛

“分析”并不能与“角度”“效果”相并列,因为“分析”是具体的答题方法,即要能对角度、效果展开分析。“赏析”,“赏”是指“角度”“效果”,“析”是指“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自号颍滨遗老。

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囊。

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片是怎样借典抒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赋予鱼鸟人的性情,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 ①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②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词人忧伤。③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

答案 (1)比喻。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2)对比。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花(并叙)                 苏 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2)“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2)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    “打破了山水的宁静”错误,这里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也是错误的,原诗没有体现这种感情变化,表现的依然是诗人内心的孤寂。

答案 本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答案 C    “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写出了莲花与杏花受风雨摧残的状态,此处是用莲花和杏花衬托墨牡丹。

答案 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答案 CD  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D项这里说的是丹橘的命运。

答案 示例: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并不是因江南地气温暖,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

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

③诗中写道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

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