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1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2021北京四中高一(下)期中语文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语文(A)卷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入泮:就学读书),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筌,便非真谤,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取材于梁遇春《途中》)

材料二

梁遇春不同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点,书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念,但是路却是人人能走。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打开心中的眼睛,仔细地观察路上的一切,辨别各种是非,从中找出兴味,必定能有不少收获,因此,比起读书,走路更为实际可行。

第二点,书中保存的是经由文字记录的古人的智慧。由于透过文字的转移,距离现实生活隔了一层,如果只是穷守书本而无法在生活中印证体验,又要如何辨别书本讲的内容是否适当呢?这样一来,读再多书也只是拥有许多资讯,不能算是拥有知识与智慧。基于上述两个理由,梁遇春认为            

事实上,梁遇春的观点与古人的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梁遇春并不否认读书的重要性,只是在真实的人生中,每个人有不同的际遇,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得以读书,因此他退而求其次,呼吁人们尽管不能读书,至少先学会走路,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体会。然而,某种程度上,梁遇春误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这两句话应该连在一起,不能各自拆开来看,对于古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司马迁年轻的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过许多的书籍,又在父亲的指导下游历大半个中国,走遍各种名川大山,高山峻岭,这些都成为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养分。读书行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读书能给予的是眼光与智慧,行路能给予的是体验,如果只是行路而完全不读书,纵然路上有各种美景,又要如何发现,如何懂得欣赏?如果只是读书,则永远缺乏真实的体验,无法真正明白书中的道理,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一个不断辩证的过程。

1.在文章波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2.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起初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唯有依赖良师的指导才能分辨书的好坏。

②走路便不同了,人的一生当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候都在走路,路上会遇见许许多多不同的人。

③读书不仅是识字而已,更要从书中得到受用的道理,必须要先选对书。

④麻烦的是能否遇见良师,全凭机缘,也就是运气,因此,书不是人人有机会念。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     )牧以谗诛      wèi)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端章

B.)吾以也                 多于在)之粟粒              piāo)掠其人

C.shèng)之国     鼓瑟希,jiān)尔     jué)先祖父         架梁之yuán

D.妃嫔yìng)嫱     )山北构而西折      异乎三子者之zhuàn    dāng)玉石

4.下列加点词语属于古今意义一致的一组是:(   )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③取之尽锱铢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⑤因之以饥馑               ⑥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④⑥

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其子,择师而教之

B.燕赵之君,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C.点也                     赢而不助五国也

D.暴秦之欲无厌                 夫晋,何之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    再一次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拜献大王足下:    第二次

B.六国互丧,赂秦耶:          轻率、草率        

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率领

C.为国以礼,其言不:          责备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谦让

D.胜负之,存亡之理:          命运        

罟不入洿池:       密

7.写出加点词的意义(无法翻译的写出用法即可),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和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或知尔(   )

A.臣之壮也,犹不B.坐须臾,沛公起厕。

C.方六七十,五六十D.有地动,尊则振龙

8.写出加点词的意义(无法翻译的写出用法即可),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和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子路率尔对曰

A.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B.非诸侯

C.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写出加点词的意义(无法翻译的写出用法即可),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和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吾一日长乎尔

A.天下之大B.夫夷近,则游者众

C.不赂者赂者丧D.为国礼,其言不让

10.写出所给句式的类型,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与其类型相同的一项(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求,尔何如B.长桥卧波

C.苟以天下之大D.戍卒叫,函谷举

11.写出所给句式的类型,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与其类型相同的一项(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A.赵尝五战于秦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为国以礼D.不吾知也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胡生书

唐  韩愈

愈顿首,胡生秀才足下:雨不止,薪刍价益高,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斯须不展,思想无已。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然犹月有所入,愈之不足,知生之穷也。至于是不悔,非信道笃者,谁能之?所示千百言,略不及此,而以不相见为忧,谢相知为急,谋道不谋食,乐以忘忧者,生之谓矣。无以当之,如何?

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若曰彼有所合,吾不利其求,则可矣。生又离乡邑,去亲爱,甘辛苦而不者,本非为是也,如之何?愈之于生既不变矣,戒生无以示愈者语于人,用息不知者之谤,生慎从之。

《讲礼》《释友》二篇,比旧尤佳,志深而喻切事以陈辞,古之作者正如是尔。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本文写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时韩愈在长安为四门博士。胡生即胡直均,未第,求谒于愈,望其称荐于公卿,韩愈以此书答之。

12.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

愈之不足:        ②至于是不悔:        ③谁能之:        ④而以不相见为忧:

无以当之:        ⑥则可矣:           ⑦去亲爱:           ⑧甘辛苦而不者:

⑨戒生无示愈者语于人:        ⑩事以陈辞:

1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生远客,怀道守义        ②斯须不展,思想无已        ③不知者乃用是为谤

④戒生无以示愈者语于人        ⑤志深而喻切

 

 

四、其他

1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①师,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②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五、名著阅读

15.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湘云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袭人掣的签画的是桃花,诗句是“桃红又是一年春”。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与命运。请结合湘云或袭人之签,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与命运。

 

六、句子默写

16.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①子曰:“____________,毋吾以也。”

②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之以饥馑。

____________,春服既成,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④独夫之心,____________。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嗟乎!____________,则足以拒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南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

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

路到乌江君自知。

乌江项王庙  (清)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7.填空:

①为加点字注音:________

②这两首诗的题材都是________,但是体裁不同,陆诗的体裁是________,严诗的体裁是________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前两句突出了项羽威猛的英雄形象;严诗1、2句以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为切入点,引出对项羽的评价。

B.陆诗第二句语气平淡,叙事具体,写出了项羽的英雄形象。严诗3、4句借用典故,突出了项羽对当时形势的巨大影响。

C.陆诗与严诗都引用史实,有贬有褒,先褒后贬,蕴含作者对项羽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D.两首诗均使用范增的典故,意在表现作者志不得伸的苦闷与无奈以及期盼明主的情感。

19.有人认为运用典故贵在有新见解。下列诗句有“新见解”的一项是(   )

A.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温庭筠《苏武庙》)

B.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         (张耒《荆轲》)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D.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明妃曲》)

20.同样是凭吊项羽,陆诗与严诗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八、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琢州口音中,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③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④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徜徉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⑤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⑥这时候,晚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⑪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⑫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⑬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⑭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愿。

⑮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21.给下列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镜框     懂     ③晚祈     

22.下列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招摇过市B.豁然开朗C.徜徉D.缥缥缈缈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写斯大林的死写起,因为斯大林的思想文化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深刻,与后文的宗教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为下文写自由、宁静的宗教文化给我终生难忘的感受进行铺垫。

B.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C.第⑤段,“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洪亮而有穿透力。

D.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24.作品以“消逝的钟声”为题,请结合文意具体阐释“钟声”的内涵。

25.本文的标题为《消逝的钟声》,却在第3自然段用较长篇幅写了“小街”“驼队”“我的哭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九、命题作文

26.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唱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这段歌词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以“根与叶”为题目,写一篇750-95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2.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由波浪线前面的句子“基于上述两个理由,梁遇春认为”可知,此处要填写“梁遇春”的观点,而且要根据前面所说的两个理由到文本一中找到与之相近的内容;前面两点是梁遇春不同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由,即“第一点,书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念,但是路却是人人能走”“第二点,书中保存的是经由文字记录的古人的智慧”,梁遇春认为书可以不念,但万里路要走。明确了这些,再看文本一,文本一最后一句“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是对前文的总结,明确表明梁遇春的观点,即可填入此处。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排序的能力。

由前面“书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念,但是路却是人人能走”可知,后面应要解释书不是人人都能念而路却是人人都能走的原因;

分析四个句子,四个句子就是解释原因,①③④都是解释书不是人人都能念的原因,应放在一起,②是说路是人人都能走的原因,从前后对应来看,应先分析书,再分析路,所以②放在最后,排除BD

③说“读书……要先选对书”,而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选书需要良师的指导,所以①“唯有依赖良师的指导才能分辨书的好坏”紧随③后,④“麻烦的是能否遇见良师,全凭机缘,也就是运气,因此,书不是人人有机会念”是据此得出的结论,故应为③①④,排除A

故选C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为国者”的“为”应读wéi;“端章甫”的“甫”应读

C.“铿尔”的“铿”应读kēng;“架梁之椽”的“椽”应读chuán

D.“骊山”的“骊”应读;“鼎铛玉石”的“铛”应读chēng

故选B

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隔离”,古义,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

②“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

③“锱铢”,古今意思一致,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④“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⑤“饥馑”,古今意思一致,灾荒。

⑥“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③⑤古今意思一致。

故选C

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爱”,动词,吝惜。/动词,疼爱。

B.“始”,副词,起初。/副词,才。

C.“与”,动词,赞成。/动词,亲附。

D.“厌”,都是动词,满足。

故选D

6.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再”,两次。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句意:我带了一对玉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B.“率”,全,都。“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句意“六个国家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

C.“让”,谦让。句意: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让”,责备。句意: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故选D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如或知尔”意思是“假如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

A.句意: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如”,动词,比得上。

B.句意:坐了片刻,沛公起来上厕所。“如”,动词,去。

C.句意: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或者。

D.句意: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如”,如果。

故选D

8.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而”是连词,表修饰。

A.“而”,连词,表递进。

B.“而”,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也可译为“又”。

C.“而”,连词,表修饰。

D.“而”,连词,表转折。

故选C

9.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以”,因为。

A.“以”,凭借。

B.“以”,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

C.“以”,因为。

D.“以”,用。

故选C

10.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标志是“为……所”。

A.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应为“如何”。

B.省略句,“卧”后省略介词“于”。

C.定语后置句,“天下之大”应为“大之天下”。

D.被动句,动词本身包含被动,“举”意思是“被攻占”。

故选D

1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判断句,标志是“……,……也”。

A.状语后置句,“于秦”是后置状语。

B.判断句,标志是“……者,……也”。

C.状语后置句,“以礼”是后置状语。

D.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也”。

故选B

 

12.1)依、按、凭;(2)却,表转折;(3)表反问,难道;(4)多次;(5)只是;(6)也许;(7)至亲好友;(8)嫌弃,憎恨;(9)把;(10)根据。

13.1)你是远方来客,信守道义。

2)你的志向一刻不得施展,你就在不停地思考。

3)不了解你的人就会以此来毁谤你。

4)我告诫你不要把给我说的话告诉别人。

5)用意深刻而比喻贴切。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意思是“凭我生活的不丰足”,“以”,凭。

②意思是“到了这种地步却不后悔”,“而”表转折,却。

③意思是“难道谁能够做到这样呢”,“其”,表反问,难道。

④意思是“却是把不能多次见我当作忧愁”,“屡”,多次。

⑤意思是“只是没有办法应对”,“顾”,只是。

⑥意思是“也许可以”,“庶”,也许。

⑦意思是“离开至亲好友”,“亲爱”,至亲好友。

⑧意思是“甘于辛苦的生活却不嫌弃”,“厌”,嫌弃。

⑨意思是“我告诫你不要把给我说的话告诉别人”,“以”,把。

⑩意思是“根据事情来发表看法”,“因”,根据。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生远客”,判断句,你是远方来客;“怀”“守”,信守。

第二句中,“斯须”,一刻,片刻;“已”,停止。

第三句中,“不知者”,不了解你的人;“乃”,就;“是”,这;“谤”,毁谤。

第四句中,“戒”,告诫;“以”,把;“语”,告诉。

第五句中,“志”,用意;“切”,贴切。

参考译文:

韩愈答复胡秀才足下:雨水不停,柴草的价格更高了,你是远方来客,信守道义。不合你的要求的不结交,是不是错了呢?你的志向一刻不得施展,你就在不停地思考。我不擅长为自己谋划,人口众多,食物缺少,但每个月仍然有收入,凭我生活的不丰足,可以知道你处境之艰难。到了这种地步却不后悔,除了笃信道义之人,谁还能如此呢?你给我看的千百字的信,一点都没有提及此事,却是把不能多次见我为愁,拒绝相知为急,谋求道义不谋求食物,乐于道而忘记忧愁,说的就是你啊。只是没有办法应对,可怎么办呢?

区别对错,分辨贤能和不肖,这是公卿权贵之人的责任,我不敢插手此事。像你们这些人只和我深交,我知道你们有才,有时称道,对你们不一定有益处,不了解你的人就会以此来毁谤你。我不敢爱惜自己的名誉,害怕你不能获益却有妨碍,可怎么办?如果说你们有所遇合,我又对此没有影响,也许可以。你又远离家乡,离开至亲好友,甘于辛苦而不嫌弃,本来又不是为了这个,可怎么办?我对于你是不会改变的,我告诫你不要把给我说的话告诉别人,因为可以平息不知情人的毁谤,你一定要答应。

《讲礼》《释友》这两篇,比之前的要更好,用意深刻而比喻贴切,根据事情来发表看法,古代的写作者都是像这样的。

14.不过分,也没有不足,文质兼美的中庸和平衡。

参考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论语先进》)

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论语雍也》)

15.史湘云

性格:花睡去,暗合史湘云“醉眠芍药裀”一回,表现出湘云的不拘小节(洒脱、豪爽、潇洒)的性格;

命运:夜深花睡去,暗示美好不常在,有凄凉之感。暗合湘云婚后虽生活美满,但丈夫早逝,孤单一人,晚景凄凉的命运。

花袭人:

性格:桃花、一年春,美丽、温暖,联想到袭人命名“花气袭人知昼暖”,令人如沐春风,体现出袭人温婉和顺、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命运:桃红、又一春,暗示出贾府败落后,因宝玉将袭人的大红汗巾赠与蒋玉菡之故,袭人虽不能嫁与宝玉,但嫁给了蒋玉菡且夫妻和睦的命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比如黛玉:“芙蓉”秋天开花,花朵“清姿雅质,独殿群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芙蓉花的特点与黛玉的超凡脱俗、聪明绝顶、兰心蕙质、清高孤傲相似。“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欧阳修《明妃曲》一诗,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却只能在塞外的朔朔狂风中悲叹自己的命运。林黛玉受贾府的统治者用调包计迫害,最后只落得焚稿断痴情。

宝钗:“任是”,“纵然是”、“即便是”的意思。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依作者的本意,“牡丹”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性格:沉稳大度、处事周全,外冷内热。命运:享受富贵,最终与宝玉成婚,但家族势败、宝玉出家后守寡度日。历经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

比如“史湘云”,她的签文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夜深花睡去”是说香梦沉酣,这与之前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情景相合,身为闺阁女子却在芍药花下酣然入梦,这可以看出史湘云的洒脱、不拘小节。“只恐”意思是“担心”,可见“夜深花睡去”有不祥之兆,美景不常,结合史湘云的命运来看,史湘云虽然出嫁后生活美满,但好景不长,丈夫早逝,史湘云晚景凄凉。

比如“袭人”,袭人的签文是“桃红又是一年春”,画是桃花。“桃红”“桃花”无疑是美丽的,这与袭人美丽的外形、善解人意的性格是相合的;“又一春”中“又”表明再一次,从书中来看,袭人先是“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之后袭人嫁给了蒋玉菡,夫妻和睦,所以“又一春”是指这件事。

16.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莫春者    冠者五六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日益骄固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摄”“莫”“沂”“雩”“骄固”“炬”“递”。

 

17.    gāng    怀古诗    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七言律诗)    

18.D

19.D

20.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陆诗中前两句通过写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严诗通过写巨鹿之战中项羽大破秦军主力的典故,表达对项羽英雄气概敬仰之情。

不同之处:陆诗后两句项羽不能让范增的才能尽情施展,兵败乌江自食其果,应该自我反省,表达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严诗写到范增、韩信都曾被项羽任用但惜其不终,表达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或借宋玉为屈原作招魂之典表达对项羽的怀念)。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①“扛鼎”意思是“举鼎”,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扛”应读gāng

②“题材”是针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这两首诗歌都是吟咏古事、古人、古迹,所以都是怀古诗。“体裁”是针对诗歌的形式进行分类,陆游的诗歌共四句七言,这是七绝。严诗共八句四联,每句七个字;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韵,颔联、颈联使用对偶,“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中“剑舞鸿门”与“船沉巨鹿”结构一致,“能赦汉”与“竟亡秦”结构一致,“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中“范增”与“韩信”都指人,结构一致,“无谋主”是动宾结构,与“是逐臣”结构一致。所以这是七律。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D.“两首诗均……意在表现作者志不得伸的苦闷与无奈以及期盼明主的情感”错误,陆诗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严诗写到范增曾被项羽任用但惜其不终,表达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这与苏武的精神一致,没有新见解。

B.“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意思是“燕国太子丹没有别的办法了,就求教田光,易水边他们唱着悲歌为壮士送行”,这与荆轲刺秦的意思一致,没有新见解。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是说屈原尽忠爱国,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与屈原的形象一致,没有新见解。

D.“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思是“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这里使用“昭君出塞”的典故。历来所说的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明妃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以至于汉元帝看到明妃的画像后认为她长得不美丽,从而没有宠幸她。而这两句却认为昭君出嫁匈奴不是毛延寿的错误,而是汉元帝的好色和糊涂所致。这是新的见解。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情感,题干中指出“同样是凭吊项羽,陆诗与严诗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考生既要答出相同之处,也要答出不同之处。

先看陆诗。诗歌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写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突出项羽的威猛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三、四句写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而项羽最终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再看严诗。诗歌首联以现实之旅为切入点,引出下文对历史的评价。之后两联引用史实,颔联一贬一褒,矛盾冲突明显,也极大地蕴含着作者本人对项羽的爱恨交加。接着,作者通过范增、韩信两位名臣的政治遭遇深刻揭示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一去”、“原来”两词不仅给人以极大的惋惜之感。尾联笔者认为尤为出彩,作者自问自答,以宋玉为屈原作招魂暗喻自己对项羽评判之事,足见其对项羽的评价,表达对项羽功业未成的惋惜。 

最后分析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综上可知,两首诗歌中都有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敬仰之情;不同点在于,陆游注重在对项羽不能任用贤人的批评上,而严诗注重在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上。

 

21.kuàng     měng     qí    suì

22.C

23.C

24.钟声实指教堂敲响的晚祈的钟声;喻指一种澄澈宁静、单纯、美好的生活;一种宁静、辽阔、追求心灵自由的心境。钟声引领“我”进入精神的故乡,表达了对钟声的赞美之情。

25.承接上文我记事早,年龄小,突出我好奇心强。小街的喧闹、驼队的吵闹,与下文大门里自由宁静形成对比,我的哭闹为下文我不哭不闹做了铺垫(形成对比),凸显出下文钟声所营造出的氛围对我幼小心灵的巨大感染力。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镜框”的“框”应读kuàng

“懵懂”的“懵”应读měng

“晚祈”的“祈”应读

“遂愿”的“遂”应读suì

2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招摇过市”,指故意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炫耀自己。语境形容骆驼行走的状态,使用正确。

B.“豁然开朗”,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语境形容大门里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使用正确。

C.“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语境形容的对象是“碎石小路”,“徜徉”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蜿蜒”。

D.“缥缥缈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语境形容声音的隐隐约约,使用正确。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洪亮”错误,这与语句中“温柔……的风”矛盾,语境借助这一比喻形象写出歌声的穿透力之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