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语文(A)卷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入泮:就学读书),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筌,便非真谤,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取材于梁遇春《途中》)
材料二
梁遇春不同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点,书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念,但是路却是人人能走。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打开心中的眼睛,仔细地观察路上的一切,辨别各种是非,从中找出兴味,必定能有不少收获,因此,比起读书,走路更为实际可行。
第二点,书中保存的是经由文字记录的古人的智慧。由于透过文字的转移,距离现实生活隔了一层,如果只是穷守书本而无法在生活中印证体验,又要如何辨别书本讲的内容是否适当呢?这样一来,读再多书也只是拥有许多资讯,不能算是拥有知识与智慧。基于上述两个理由,梁遇春认为“ ”。
事实上,梁遇春的观点与古人的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梁遇春并不否认读书的重要性,只是在真实的人生中,每个人有不同的际遇,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得以读书,因此他退而求其次,呼吁人们尽管不能读书,至少先学会走路,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体会。然而,某种程度上,梁遇春误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这两句话应该连在一起,不能各自拆开来看,对于古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司马迁年轻的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过许多的书籍,又在父亲的指导下游历大半个中国,走遍各种名川大山,高山峻岭,这些都成为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养分。读书行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读书能给予的是眼光与智慧,行路能给予的是体验,如果只是行路而完全不读书,纵然路上有各种美景,又要如何发现,如何懂得欣赏?如果只是读书,则永远缺乏真实的体验,无法真正明白书中的道理,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一个不断辩证的过程。
1.在文章波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2.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起初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唯有依赖良师的指导才能分辨书的好坏。
②走路便不同了,人的一生当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候都在走路,路上会遇见许许多多不同的人。
③读书不仅是识字而已,更要从书中得到受用的道理,必须要先选对书。
④麻烦的是能否遇见良师,全凭机缘,也就是运气,因此,书不是人人有机会念。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俟(sì)君子 洎(jì)牧以谗诛 为(wèi)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端章甫(pǔ)
B.毋(wú)吾以也 珠砾(lì) 多于在庾(yǔ)之粟粒 剽(piāo)掠其人
C.千乘(shèng)之国 鼓瑟希,铿(jiān)尔 思厥(jué)先祖父 架梁之椽(yuán)
D.妃嫔媵(yìng)嫱 骊(lì)山北构而西折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鼎铛(dāng)玉石
4.下列加点词语属于古今意义一致的一组是:( )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③取之尽锱铢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⑤因之以饥馑 ⑥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④⑥
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C.吾与点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暴秦之欲无厌 夫晋,何厌之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一次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第二次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轻率、草率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率领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责备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谦让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命运
数罟不入洿池: 密
7.写出加点词的意义(无法翻译的写出用法即可),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和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如或知尔(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D.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8.写出加点词的意义(无法翻译的写出用法即可),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和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子路率尔而对曰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诸侯而何
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写出加点词的意义(无法翻译的写出用法即可),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和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以吾一日长乎尔
A.苟以天下之大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不赂者以赂者丧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0.写出所给句式的类型,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与其类型相同的一项(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求,尔何如B.长桥卧波
C.苟以天下之大D.戍卒叫,函谷举
11.写出所给句式的类型,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与其类型相同的一项(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A.赵尝五战于秦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为国以礼D.不吾知也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胡生书
唐 韩愈
愈顿首,胡生秀才足下:雨不止,薪刍价益高,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斯须不展,思想无已。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然犹月有所入,以愈之不足,知生之穷也。至于是而不悔,非信道笃者,其谁能之?所示千百言,略不及此,而以不屡相见为忧,谢相知为急,谋道不谋食,乐以忘忧者,生之谓矣。顾无以当之,如何?
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若曰彼有所合,吾不利其求,则庶可矣。生又离乡邑,去亲爱,甘辛苦而不厌者,本非为是也,如之何?愈之于生既不变矣,戒生无以示愈者语于人,用息不知者之谤,生慎从之。
《讲礼》《释友》二篇,比旧尤佳,志深而喻切,因事以陈辞,古之作者正如是尔。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本文写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时韩愈在长安为四门博士。胡生即胡直均,未第,求谒于愈,望其称荐于公卿,韩愈以此书答之。
12.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以愈之不足: ②至于是而不悔: ③其谁能之: ④而以不屡相见为忧:
⑤顾无以当之: ⑥则庶可矣: ⑦去亲爱: ⑧甘辛苦而不厌者:
⑨戒生无以示愈者语于人: ⑩因事以陈辞:
1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生远客,怀道守义 ②斯须不展,思想无已 ③不知者乃用是为谤
④戒生无以示愈者语于人 ⑤志深而喻切
四、其他
1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①与商也②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①师,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②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五、名著阅读
15.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湘云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袭人掣的签画的是桃花,诗句是“桃红又是一年春”。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与命运。请结合湘云或袭人之签,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与命运。
六、句子默写
16.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①子曰:“____________,毋吾以也。”
②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之以饥馑。
③____________,春服既成,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④独夫之心,____________。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嗟乎!____________,则足以拒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南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 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 路到乌江君自知。 | 乌江项王庙 (清)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7.填空:
①为加点字注音:扛鼎________
②这两首诗的题材都是________,但是体裁不同,陆诗的体裁是________,严诗的体裁是________。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前两句突出了项羽威猛的英雄形象;严诗1、2句以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为切入点,引出对项羽的评价。
B.陆诗第二句语气平淡,叙事具体,写出了项羽的英雄形象。严诗3、4句借用典故,突出了项羽对当时形势的巨大影响。
C.陆诗与严诗都引用史实,有贬有褒,先褒后贬,蕴含作者对项羽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D.两首诗均使用范增的典故,意在表现作者志不得伸的苦闷与无奈以及期盼明主的情感。
19.有人认为运用典故贵在有新见解。下列诗句有“新见解”的一项是( )
A.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温庭筠《苏武庙》)
B.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 (张耒《荆轲》)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D.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明妃曲》)
20.同样是凭吊项羽,陆诗与严诗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八、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琢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③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④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徜徉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⑤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⑥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⑦“它在哪儿呀,奶奶?”
⑧“什么,你说什么?”
⑨“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⑩“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⑪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⑫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⑬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⑭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遂愿。
⑮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21.给下列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镜框 ②懵懂 ③晚祈 ④遂愿
22.下列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招摇过市B.豁然开朗C.徜徉D.缥缥缈缈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写斯大林的死写起,因为斯大林的思想文化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深刻,与后文的宗教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为下文写自由、宁静的宗教文化给我终生难忘的感受进行铺垫。
B.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C.第⑤段,“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洪亮而有穿透力。
D.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24.作品以“消逝的钟声”为题,请结合文意具体阐释“钟声”的内涵。
25.本文的标题为《消逝的钟声》,却在第3自然段用较长篇幅写了“小街”“驼队”“我的哭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九、命题作文
26.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唱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这段歌词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以“根与叶”为题目,写一篇750-95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2.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由波浪线前面的句子“基于上述两个理由,梁遇春认为”可知,此处要填写“梁遇春”的观点,而且要根据前面所说的两个理由到文本一中找到与之相近的内容;前面两点是梁遇春不同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由,即“第一点,书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念,但是路却是人人能走”“第二点,书中保存的是经由文字记录的古人的智慧”,梁遇春认为书可以不念,但万里路要走。明确了这些,再看文本一,文本一最后一句“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是对前文的总结,明确表明梁遇春的观点,即可填入此处。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排序的能力。
由前面“书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念,但是路却是人人能走”可知,后面应要解释书不是人人都能念而路却是人人都能走的原因;
分析四个句子,四个句子就是解释原因,①③④都是解释书不是人人都能念的原因,应放在一起,②是说路是人人都能走的原因,从前后对应来看,应先分析书,再分析路,所以②放在最后,排除BD。
③说“读书……要先选对书”,而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选书需要良师的指导,所以①“唯有依赖良师的指导才能分辨书的好坏”紧随③后,④“麻烦的是能否遇见良师,全凭机缘,也就是运气,因此,书不是人人有机会念”是据此得出的结论,故应为③①④,排除A。
故选C。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为国者”的“为”应读wéi;“端章甫”的“甫”应读fǔ。
C.“铿尔”的“铿”应读kēng;“架梁之椽”的“椽”应读chuán。
D.“骊山”的“骊”应读lí;“鼎铛玉石”的“铛”应读chēng。
故选B。
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隔离”,古义,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
②“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明争暗斗。
③“锱铢”,古今意思一致,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④“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⑤“饥馑”,古今意思一致,灾荒。
⑥“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③⑤古今意思一致。
故选C。
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爱”,动词,吝惜。/动词,疼爱。
B.“始”,副词,起初。/副词,才。
C.“与”,动词,赞成。/动词,亲附。
D.“厌”,都是动词,满足。
故选D。
6.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再”,两次。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句意:我带了一对玉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B.“率”,全,都。“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句意“六个国家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
C.“让”,谦让。句意: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让”,责备。句意: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故选D。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如或知尔”意思是“假如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
A.句意: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如”,动词,比得上。
B.句意:坐了片刻,沛公起来上厕所。“如”,动词,去。
C.句意: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或者。
D.句意: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如”,如果。
故选D。
8.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而”是连词,表修饰。
A.“而”,连词,表递进。
B.“而”,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也可译为“又”。
C.“而”,连词,表修饰。
D.“而”,连词,表转折。
故选C,
9.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以”,因为。
A.“以”,凭借。
B.“以”,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
C.“以”,因为。
D.“以”,用。
故选C。
10.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标志是“为……所”。
A.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应为“如何”。
B.省略句,“卧”后省略介词“于”。
C.定语后置句,“天下之大”应为“大之天下”。
D.被动句,动词本身包含被动,“举”意思是“被攻占”。
故选D。
1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判断句,标志是“……,……也”。
A.状语后置句,“于秦”是后置状语。
B.判断句,标志是“……者,……也”。
C.状语后置句,“以礼”是后置状语。
D.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也”。
故选B。
12.(1)依、按、凭;(2)却,表转折;(3)表反问,难道;(4)多次;(5)只是;(6)也许;(7)至亲好友;(8)嫌弃,憎恨;(9)把;(10)根据。
13.(1)你是远方来客,信守道义。
(2)你的志向一刻不得施展,你就在不停地思考。
(3)不了解你的人就会以此来毁谤你。
(4)我告诫你不要把给我说的话告诉别人。
(5)用意深刻而比喻贴切。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意思是“凭我生活的不丰足”,“以”,凭。
②意思是“到了这种地步却不后悔”,“而”表转折,却。
③意思是“难道谁能够做到这样呢”,“其”,表反问,难道。
④意思是“却是把不能多次见我当作忧愁”,“屡”,多次。
⑤意思是“只是没有办法应对”,“顾”,只是。
⑥意思是“也许可以”,“庶”,也许。
⑦意思是“离开至亲好友”,“亲爱”,至亲好友。
⑧意思是“甘于辛苦的生活却不嫌弃”,“厌”,嫌弃。
⑨意思是“我告诫你不要把给我说的话告诉别人”,“以”,把。
⑩意思是“根据事情来发表看法”,“因”,根据。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生远客”,判断句,你是远方来客;“怀”“守”,信守。
第二句中,“斯须”,一刻,片刻;“已”,停止。
第三句中,“不知者”,不了解你的人;“乃”,就;“是”,这;“谤”,毁谤。
第四句中,“戒”,告诫;“以”,把;“语”,告诉。
第五句中,“志”,用意;“切”,贴切。
参考译文:
韩愈答复胡秀才足下:雨水不停,柴草的价格更高了,你是远方来客,信守道义。不合你的要求的不结交,是不是错了呢?你的志向一刻不得施展,你就在不停地思考。我不擅长为自己谋划,人口众多,食物缺少,但每个月仍然有收入,凭我生活的不丰足,可以知道你处境之艰难。到了这种地步却不后悔,除了笃信道义之人,谁还能如此呢?你给我看的千百字的信,一点都没有提及此事,却是把不能多次见我为愁,拒绝相知为急,谋求道义不谋求食物,乐于道而忘记忧愁,说的就是你啊。只是没有办法应对,可怎么办呢?
区别对错,分辨贤能和不肖,这是公卿权贵之人的责任,我不敢插手此事。像你们这些人只和我深交,我知道你们有才,有时称道,对你们不一定有益处,不了解你的人就会以此来毁谤你。我不敢爱惜自己的名誉,害怕你不能获益却有妨碍,可怎么办?如果说你们有所遇合,我又对此没有影响,也许可以。你又远离家乡,离开至亲好友,甘于辛苦而不嫌弃,本来又不是为了这个,可怎么办?我对于你是不会改变的,我告诫你不要把给我说的话告诉别人,因为可以平息不知情人的毁谤,你一定要答应。
《讲礼》《释友》这两篇,比之前的要更好,用意深刻而比喻贴切,根据事情来发表看法,古代的写作者都是像这样的。
14.不过分,也没有不足,文质兼美的中庸和平衡。
参考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论语•先进》)
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论语•雍也》)
15.史湘云
性格:花睡去,暗合史湘云“醉眠芍药裀”一回,表现出湘云的不拘小节(洒脱、豪爽、潇洒)的性格;
命运:夜深花睡去,暗示美好不常在,有凄凉之感。暗合湘云婚后虽生活美满,但丈夫早逝,孤单一人,晚景凄凉的命运。
花袭人:
性格:桃花、一年春,美丽、温暖,联想到袭人命名“花气袭人知昼暖”,令人如沐春风,体现出袭人温婉和顺、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命运:桃红、又一春,暗示出贾府败落后,因宝玉将袭人的大红汗巾赠与蒋玉菡之故,袭人虽不能嫁与宝玉,但嫁给了蒋玉菡且夫妻和睦的命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比如黛玉:“芙蓉”秋天开花,花朵“清姿雅质,独殿群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芙蓉花的特点与黛玉的超凡脱俗、聪明绝顶、兰心蕙质、清高孤傲相似。“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欧阳修《明妃曲》一诗,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却只能在塞外的朔朔狂风中悲叹自己的命运。林黛玉受贾府的统治者用调包计迫害,最后只落得焚稿断痴情。
宝钗:“任是”,“纵然是”、“即便是”的意思。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依作者的本意,“牡丹”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性格:沉稳大度、处事周全,外冷内热。命运:享受富贵,最终与宝玉成婚,但家族势败、宝玉出家后守寡度日。历经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
比如“史湘云”,她的签文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夜深花睡去”是说香梦沉酣,这与之前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情景相合,身为闺阁女子却在芍药花下酣然入梦,这可以看出史湘云的洒脱、不拘小节。“只恐”意思是“担心”,可见“夜深花睡去”有不祥之兆,美景不常,结合史湘云的命运来看,史湘云虽然出嫁后生活美满,但好景不长,丈夫早逝,史湘云晚景凄凉。
比如“袭人”,袭人的签文是“桃红又是一年春”,画是桃花。“桃红”“桃花”无疑是美丽的,这与袭人美丽的外形、善解人意的性格是相合的;“又一春”中“又”表明再一次,从书中来看,袭人先是“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之后袭人嫁给了蒋玉菡,夫妻和睦,所以“又一春”是指这件事。
16.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莫春者 冠者五六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日益骄固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摄”“莫”“沂”“雩”“骄固”“炬”“递”。
17. gāng 怀古诗 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七言律诗)
18.D
19.D
20.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陆诗中前两句通过写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严诗通过写巨鹿之战中项羽大破秦军主力的典故,表达对项羽英雄气概敬仰之情。
不同之处:陆诗后两句项羽不能让范增的才能尽情施展,兵败乌江自食其果,应该自我反省,表达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严诗写到范增、韩信都曾被项羽任用但惜其不终,表达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或借宋玉为屈原作招魂之典表达对项羽的怀念)。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①“扛鼎”意思是“举鼎”,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扛”应读gāng。
②“题材”是针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这两首诗歌都是吟咏古事、古人、古迹,所以都是怀古诗。“体裁”是针对诗歌的形式进行分类,陆游的诗歌共四句七言,这是七绝。严诗共八句四联,每句七个字;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韵,颔联、颈联使用对偶,“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中“剑舞鸿门”与“船沉巨鹿”结构一致,“能赦汉”与“竟亡秦”结构一致,“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中“范增”与“韩信”都指人,结构一致,“无谋主”是动宾结构,与“是逐臣”结构一致。所以这是七律。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D.“两首诗均……意在表现作者志不得伸的苦闷与无奈以及期盼明主的情感”错误,陆诗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严诗写到范增曾被项羽任用但惜其不终,表达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这与苏武的精神一致,没有新见解。
B.“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意思是“燕国太子丹没有别的办法了,就求教田光,易水边他们唱着悲歌为壮士送行”,这与荆轲刺秦的意思一致,没有新见解。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是说屈原尽忠爱国,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与屈原的形象一致,没有新见解。
D.“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思是“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这里使用“昭君出塞”的典故。历来所说的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明妃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以至于汉元帝看到明妃的画像后认为她长得不美丽,从而没有宠幸她。而这两句却认为昭君出嫁匈奴不是毛延寿的错误,而是汉元帝的好色和糊涂所致。这是新的见解。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情感,题干中指出“同样是凭吊项羽,陆诗与严诗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考生既要答出相同之处,也要答出不同之处。
先看陆诗。诗歌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写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突出项羽的威猛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三、四句写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而项羽最终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再看严诗。诗歌首联以现实之旅为切入点,引出下文对历史的评价。之后两联引用史实,颔联一贬一褒,矛盾冲突明显,也极大地蕴含着作者本人对项羽的爱恨交加。接着,作者通过范增、韩信两位名臣的政治遭遇深刻揭示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一去”、“原来”两词不仅给人以极大的惋惜之感。尾联笔者认为尤为出彩,作者自问自答,以宋玉为屈原作招魂暗喻自己对项羽评判之事,足见其对项羽的评价,表达对项羽功业未成的惋惜。
最后分析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综上可知,两首诗歌中都有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敬仰之情;不同点在于,陆游注重在对项羽不能任用贤人的批评上,而严诗注重在对项羽功业未竟的惋惜上。
21.①kuàng ② měng ③ qí ④ suì
22.C
23.C
24.钟声实指教堂敲响的晚祈的钟声;喻指一种澄澈宁静、单纯、美好的生活;一种宁静、辽阔、追求心灵自由的心境。钟声引领“我”进入精神的故乡,表达了对钟声的赞美之情。
25.承接上文我记事早,年龄小,突出我好奇心强。小街的喧闹、驼队的吵闹,与下文大门里自由宁静形成对比,我的哭闹为下文我不哭不闹做了铺垫(形成对比),凸显出下文钟声所营造出的氛围对我幼小心灵的巨大感染力。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镜框”的“框”应读kuàng;
“懵懂”的“懵”应读měng;
“晚祈”的“祈”应读qí;
“遂愿”的“遂”应读suì。
2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招摇过市”,指故意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炫耀自己。语境形容骆驼行走的状态,使用正确。
B.“豁然开朗”,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语境形容大门里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使用正确。
C.“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语境形容的对象是“碎石小路”,“徜徉”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蜿蜒”。
D.“缥缥缈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语境形容声音的隐隐约约,使用正确。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洪亮”错误,这与语句中“温柔……的风”矛盾,语境借助这一比喻形象写出歌声的穿透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