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土中国》填空题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论语》阅读题之为政以德主题

《论语》阅读题之克己复礼主题

《论语》阅读题之中庸主题
《论语》阅读题之周而不比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诲人不倦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高山仰止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君子之风专题练习


《红楼梦》填空题

《红楼梦》简答题百题

《红楼梦》扩展阅读

《乡土中国》选择题


《乡土中国》填空题

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下面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分析,请按要求填写相应内容。

费先生为了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解释得通俗易懂,大量采用东西方对比的方法来阐述。譬如,他认为西方的社会性质是属于法理社会,而乡土社会则是属于A______社会;西方社会的格局特点大多是团体格局,而乡土社会则是B______格局;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维系着人民的宪法,而乡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则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西方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通常运用司法诉讼体系,而乡土社会则通常运用C______体系;D______是西方契约社会的基础,而血缘则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2.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 “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每个表现不超过5个字)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某位同学在学习《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时,在笔记上记录了书中的三个事例的梗概,请你帮助他根据这三个事例,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①史禄国先生曾告诉费孝通先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②一位研究语言的朋友说,张北一带的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

③在一个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4.请依据《乡土中国》的内容观点填空。

(1)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种所谓的“______”,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2)______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_____、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3)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______。”

5.填空

(1)子曰:“道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从我者,其由与?”

(2)宰予昼寝。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______________。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乡土中国》的作者是____先生。书中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探讨对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帮助。比如,在乡村的“熟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能不需要___,但这绝不能说是乡下人“愚”的表现;作者十分形象地用“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来作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格局: ③______格局;在男女有别的乡村,家庭生活一般以______为主轴,以异性为辅;而乡村的治理,一般情况下不靠法治,而是靠来源于传统的 _____等等。 这些发生在乡村社会的现象仍然会隐隐约约地出现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所以,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_____ 性的。

6.费孝通是中国____________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如果说《____________》一书是对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那么《乡土中国》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整体描述。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表意准确、语言连贯、符合逻辑。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些被我们看作____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是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确如此,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以现在的情形来说,最大多数的人是要____地到田里去的。我们不妨____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____;而且,据说凡是从这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种直接____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原本____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想不到____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那里的____,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取材于《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曾有社会学家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其实,_____,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在乡土社会,解决百姓的各种矛盾和纷争,_____,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____,我们常说的“约定俗成”“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等正是传统乡土社会真实的写照。

9.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历史对于个人并____点缀的饰物,____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____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____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____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____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0.根据《乡土中国》有关内容,补充完成下列表格。

指称乡土中国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a

b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c

维系私人的道德

d

e

家庭

男女有别

f

 

 


参考答案

1.A.礼俗    B.差序    C.调解    D.地缘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涉及的文本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这些进行填写。这段材料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分析,语段开头说“费先生为了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解释得通俗易懂,大量采用东西方对比的方法来阐述”,既为“对比法”,后面的内容可以结合对立方进行填写。如第一处,需要填写的是“乡土社会的社会性质”,前面说西方社会性质是“法理社会”,相对于“法理”,“乡土社会”是“礼俗”;第二处是填写乡土社会的格局特点,前面西方社会的格局特点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的格局特点是“差序”;第三处要求填写的是乡土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前面西方社会的方式是“运用司法诉讼体系”,乡土社会是运用调解体系;第四处是填写西方契约社会的基础,后面提到身份社会的基础是“血缘”,前面西方契约社会的基础是“地缘”。

2.①土气;②不流动;③熟人社会

【详解】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题干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三个表现”

本题可采用分层压缩法。所给文段话题是乡土性的特点,分了三个层次来作介绍。第一层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写的是乡土性的土气;第二层“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不流动性;第三层“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熟悉”的社会。归结大意关键词,便可得出答案。

3.①乡下人离不开土地(或根植土地/依赖土地等)②定居是常态(或不流动是常态等)③形成熟人社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解答本题主要运用查找法和删减法。首先审题“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三个特点”;然后围绕“乡土性”分别提取关键信息:①“试试看能不能种地”,②“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③“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从小就看惯的”;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

4.差序格局    道德    行为规范    “小家族”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用心读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1) 原文“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句话出自《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章第一段第一句。

(2)原文“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这句话出自《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章第二段。

(3)原文“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Expanded family。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洋性质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并不妥当,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这句话出自《家族》第章三段。

5.(1)乘桴浮于海    (2)朽木不可雕也    (3)不贰过    (4)费孝通    文字    差序    同性    礼治    乡土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多注意名著中那些典型句子的识记,以及名篇的作者、内容的识记等,要注意细节,识记要准确。

前三题是对《论语》的识记,第四题是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内容的归纳总结。《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第(4)题②考查的是《文字下乡》,③考查的是《差序格局》,④考查的是《男女有别》,⑤考查的是《礼治秩序》,⑥考查的是对全书的总结。

6.社会学    江村经济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费孝通,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7.(示例)①土头土脑    ②种地    ③拖泥带水    ④缩小(一些)范围    ⑤农业区    ⑥向土里去讨生活    ⑦最适宜于放牧    ⑧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或:利用这片地的其他方法)    ⑨天气如何    ⑩土的束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本题要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表意准确、语言连贯、符合逻辑。材料节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段文字讲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很重,到哪里都是“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正如作者最后一句话所说,“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第一空需要填一个修饰“乡下人”很土气的形容词,故可填“土头土脑”;第二空后面说乡下人“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显然是“种地”或填“耕种”。第三空需要填一个大多数中国人到田里去干活的样子,那是真正的“拖泥带水”,充满着泥土气息。    第四空的前面是从整个远东来说,而第四空后面是以“三条大河的流域”为例说明,故第四空是“缩小(一些)范围” 。三大流域构筑了我们的农耕形态,所以第五空填“农业区”。 第六空说这种传统影响深远,到其他地方生活的人,也是“向土里去讨生活”。第七空,从美国朋友的疑问的而来,在他看来草原肯定是适合“放牧”,然而中原人到草原去了,还是习惯种植庄稼,所以第七空填“放牧”。  这种向土里讨生活的意识根深蒂固,所以他们想不出“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作者最后以他的老师史禄国先生的话作为证明,远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哪怕是大雪纷飞,也要种地,即不管“天气如何”也要种地。最后一句话是总结,“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结合整段的思路,作者很显然要写这种农耕意识的局限性,那就是“受束缚”,故最后一空填“土的束缚”

8.①传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存在(乡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     ②主要依靠礼俗    ③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人们深受礼俗的浸染)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乡村自治”“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等分析可知,此处主要讲传统乡土社会是有法律存在的;第②处,结合“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分析可知,主要靠的是礼俗的约束;第③处,结合后面内容分析,此处主要讲礼俗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点睛:补句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9.不是    而是    所以    不但    而且    不然(否则)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用关联词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理解句子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关联词语选择填空题的应试,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1)综观全局,理清整个语段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及分句间的关系;(2)根据表达中心和有关句间关系,参照语言表达习惯,选择突破口。选择突破口的方法有二,一是通过确定一个正确的词语,从而排除其他有关的选项;二是通过否定一个词语,从而排除有关选项;(3)把备选目标代入题干进行审查核对,从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选项作为答案。

“历史对于个人并____点缀的饰物,____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前后两句是选择关系,用“不是……而是……”;“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揭示原因,所以③应填写表因果的关联词“所以”;“个人”和“社会”构成递进关系,因此④⑤处应填写“不但……而且……”;“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是结果,所以前文应填写表条件的词“不然”。

10.a.法理社会。b.借助语言的社会。c.团体格局。d.维系着人民的宪法。e.小家族。f.男女求同。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乡土中国》第一篇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礼俗社会对应于其他社会,那是法理社会。第二篇“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第三篇“在乡土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可根据对称的文字总结出“借助语言的社会”。第四篇“西洋社会是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第五篇“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在差序格局中,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孝和……忠信”,根据乡土社会“维系私人的道德”可对称性地指出,其他社会是“维系着人民的宪法”。第六篇“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父子之间是主轴,夫妇成了配轴”,由此来看,乡土社会是根据单系亲属构成的社群,与“家庭”相对应,应该是“小家族”。第七篇“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情感,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