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汤显祖《游园》)

(2)________________,稳泛沧浪空阔。(张孝祥《________________·过洞庭》)

(3)苏洵《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组

2.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择。

年前,由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领衔的中国深部探测技术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黄大年对他的团队成员说: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我们一直在跟跑;经过5年的努力,我们进入了并跑阶段。要达到领跑水平,我们更要戮力同心,沉下心来做研究。常常有队员拿实验报告来向我         ,或发来问题与我         。不时能看到你们的                 ,我很欣慰,也很骄傲。目前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并跑到领跑的路还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任重道远。

(1)按顺序填入方框处的词语,用语贴切的一项是(   )

A.请示   商榷   不经之谈B.垂询   商量   无稽之谈

C.请教   磋商   不易之论D.咨询   探讨   不刊之论

(2)填入画线处的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雄关浸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忠贤真的能有效控制所谓“阉党”吗?

①论及晚明政局,我们通常熟悉的一种叙事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斗争。但是,“阉党”一词实际上是清代修明史之后才提出的。而在明代,无论东林党还是东林党的敌人,都不曾发明“阉党”这个概念。更常见的说法是“魏党”、“逆党”、“附逆”等等。

②相比起来,“阉党”一词显然更具道德上的贬损意味,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遮盖了这个群体的本质面目。甚至很多人犯了将“阉党”等同于太监势力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③在晚明党争中,宦官们和文官们各自都不是铁板一块。党争敌我的分野界限也从来不是按照文官、太监职业区别来划定的。东林党会结交光宗最亲信的太监王安,东林党的反对者们,同样也会结交熹宗最亲信的太监魏忠贤。

④万历中期,东林党在与时任首辅沈一贯及其“浙党”的对抗中登上政治舞台,此后二十多年中,与“齐党”、“楚党”、“浙党”等众多党派相攻,各有胜负,相持不下。光宗驾崩后,正因为其亲信宦官王安与东林党交好,天启初年,东林得以凭借拥立新君之功,大肆清洗、追讨、迫害万历年间的政敌,可以说,启祯年间,将党争推向第一个高点,并首先发难者是东林党人。

⑤天启四年,魏忠贤在拉拢东林党失败后,与其决裂,东林党的反对者们趁机投靠于魏忠贤门下,希冀借助内廷宦官的势力向东林党报仇,反攻倒算。魏忠贤实际是网罗了一批与东林党有私仇旧怨的文官,组成了一个反东林的临时联盟。而这就注定了“阉党”并非铁板一块,甚至所谓“阉党”不一定非常认同魏忠贤的所作所为。

⑥魏忠贤的野蛮做法,导致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他变相成全了东林党的美名,使东林党在人们的印象中,从参与党争的朋党之一,变成了不畏权宦英勇殉节的忠臣形象。万历年间,东林党不止一次在与齐楚浙等党相争中失势,但最多罢官免职而已。而自魏忠贤随意杀人之后,东林党才获得了普遍的同情。以至当时舆论、后人的关注点皆放在了对东林党人遭受残忍迫害的事实,但却忽略了东林党人在这场党争中应负的责任。明代政治总体是一种道德政治,自有其运行逻辑,如果连表面文章都不屑于做,除了将对手送上道德高地让人敬仰,还能有什么效用呢?

⑦另一方面的影响是,“阉党”内部由此迅速分化,其中一部分与魏忠贤决裂,并成为崇祯初年最早攻击清算魏忠贤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说魏忠贤是从“阉党”内部被清算攻倒的,也不过为。

⑧概之,“阉党”不等于宦官,而是以因反对东林党而一度投靠魏忠贤的文官为主。部分“阉党”文官与魏忠贤之间有着无法弥合的分歧,这使得“阉党”在失去共同的敌人东林党之后,内部彼此相攻、发生分裂。臆想中的魏忠贤统一号令、平息党争的景象,是不存在的。正如部分“阉党”所忧虑的那样,魏忠贤的行为反而助东林党取得了道德上的优势。而魏忠贤连“自己人”的支持都不能保持长久,得势时就遭遇“阉党”高官集体反水,死后遭到东林党和反东林人士的一致讨伐,可见魏忠贤其人的政治手段,实属拙劣至极。

3.第③段中“铁板”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4.和“阉党”一词的命名规则不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语出《庄子》)B.弈秋(语出《孟子》)

C.乐毅(语出《史记》)D.优孟(语出《史记》)

5.对文章中“东林党”发展和作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也是明朝党派势力的一员,互相争斗,各有胜负,相持不下。

B.曾凭借拥立新君之功,大肆清洗、追讨、迫害自己的政敌。

C.取得道德优势之后,团结斗争,促成了“倒魏”运动的最终胜利。

D.虽有遭受残忍迫害之实,但也应对明代的党争之祸负有责任。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A.魏忠贤作为“阉党”之首,代表宦官集团利益,曾残酷迫害东林党人。

B.魏忠贤的凶残野蛮行径,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人治祸患的必然结果。

C.魏忠贤对所谓“阉党”的影响力,放大神话后,掩盖了派别内部纷争。

D.魏忠贤和“阉党”的内部斗争,变相促成了东林党人的政治“洗白”。

7.根据全文的论证逻辑,下列材料安排在文章的何处位置较为妥当,请试作分析。

交结魏忠贤得以入阁的大学士魏广微上疏,明确反对对东林党杨涟等人动用严刑。“涟等在今日,诚为有罪之人,在前日实为卿寺之佐。纵使赃私果真,亦当转付法司,据律论罪,岂可严刑?……勿论伤好生之仁,抑且违祖宗之制,将朝政日乱,与古之帝王大不相侔。”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关丁

冯骥才

①天津是北方头号的水陆码头,什么好吃的都打这儿过,什么好玩的都扎到这儿来。这就把当地的阔少爷们惯坏了,比方北大关丁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一糖堆。

②一次,一位打京城来的阔少爷来拜访他。一提糖堆,京城阔少顺口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③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在鼓楼跟前找到九龙斋,接着找到王老五,跟着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决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索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一样一样、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他眼瞅着王老五,一步一步把一串串糖堆做好。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别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

④渐渐,人们把他家这个有钱有势的称号大关丁给了他,称他大关丁了。

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

⑥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他吃了半辈子糖堆,见了山里红哪能不动心。但这次不是心里一动,而是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抽出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⑦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免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脆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⑧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连大关丁家里的人也不知道大少爷的能耐哪儿来的。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怎么选果、除核、做馅、熬糖、夹花、配料、削签、穿果、蘸糖等等,他全看在眼里。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便开了河。王老五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谁想到王老五当年每句话,今天在大关丁手里全成了真刀真枪。

⑨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⑩他在钞关长大,懂得做事要讲规矩。他每天必走一条路线,起自针市街,东穿估衣街和锅店街,西至大胡同止。天天下午,按时准到,只是刮风、下雨、三伏天不出来。北门里的富人多,想叫他到那儿去卖,被他婉拒。他说他每天做的东西有限,只够估衣街那边的老主顾。他的糖堆是在估衣街上卖出名来的,心里总装着这里的老主顾们。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自己不再担糖堆挑子,专门雇一个人替他担。他大腹便便走在前边,右手不离一根长柄的花鸡毛的掸子。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

天津人卖糖堆,从来不吆喝糖堆两个字,只一个堆儿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如果是死胡同,这个堆儿的声音撞到墙还会返回来。

他身上总还有点当年大关丁的派头。

(选自《收获》2020年第1期,有删改)

8.分析本文用较多篇幅写王老五做糖堆的原因。

9.第⑥段划直线的句子很有语言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分析第⑤段中划波浪句的表达效果。

11.本文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文》的一篇,请结合本文内容,从“俗世”“奇人”的角度进行评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石岭关书所见

元好问(金朝)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注):①石岭关:关隘名。位于山西忻州,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②金宜宗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蒙古军队大举南下,屠忻州城,十万人死难。贞祐四年(1216年)闻蒙古军队又要南下,元好问遂携家人逃难避乱,途经石岭关时,有感作此诗。③东山:石岭关东侧的山,石岭关东西两侧都是崇山峻岭,山势磅礴。

12.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诗。

13.以下对本诗景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轧轧”一词,生动地描绘出百姓们饱受战乱、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B.第二句的“犹复”一词,透露出对当局兴师动众却仍然徒劳无功的不满之情。

C.第三句的“暗”字,形象地揭露了蒙古军队的骄横气焰和屠忻州城的残暴行径。

D.第七句的“三千丈”,以夸张手法突出山的挺拔,表达作者对沿途风景的喜爱。

14.本诗最鲜明的特点是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龄传

①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知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 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居父丧,哀毁,庭中木连理。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为左拾遗。

②俄迁左补阙。九龄自才鉴,吏部试拔萃与举者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次,号称详平。改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常曰:后出词人之冠也。迁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进中书舍人。

③始说集贤院,尝荐九龄可备顾问。说卒,天子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

④九龄体弱,有愬藉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初,千秋节,公、王并献宝鉴,九龄上事鉴十章,号《千秋金鉴录》,以伸讽谕。

⑤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暑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⑥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开元后,天下称曰曲江公而不名云。建中元年,德宗贤其风烈,复赠司徒。

(《新唐书》(节选))

(注)

①道侔伊吕科:唐朝不定期设置的一种考试科目。先天元年(712),张九龄参加太子李隆基组织的“道侔伊吕科”考试,由于对策优等,授左拾遗。②愬藉:即宿疾,久治不愈的疾病。③王衍知石勒:王衍,西晋末年重臣。石勒,建立了后汉政权。王衍在石勒不发达的时候就预知他将来不平凡的一生。

1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七岁知(_________)(2)始说集贤院(_________)

16.对下列加点词意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居父丧,哀(_________)

A.烧掉、焚毁    B.伤害身体    C.诽谤、说人坏话    D.破坏、糟蹋

(2)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_________)

A.迟钝    B.困苦、不顺利    C.跛足    D.不顺从

17.下列5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共有几种?(   )

①十三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  ②号《千秋金鉴录》,伸讽谕。  ③安禄山初范阳偏校入奏。

④宜即事诛之,绝后。  ⑤卿无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

A.2种B.3种C.4种D.5种

18.翻译第④段画线句。

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

19.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表格。

史实

人物形象特点

张说常夸张九龄是后代诗人中的最杰出者。

A

B

风度翩翩

在职务上有出色表现,受朝廷重臣欣赏,屡次升迁。

C

D

正直敢谏

 

20.根据文意,简析“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龙井记

秦观

①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②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 

③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④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

2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B.C.D.

2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就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于是(人们)特意相传认为龙居住在这里。

B.(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世上)相传认为是有龙居住在这里的缘故。

C.(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D.(人们)却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23.本文第②段在写作上很有特色,请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4.袁宏道曾评价此文“或可谓此文亦为山水游记中的‘逸品’”(逸品:艺术作品达到脱俗的品第)。你认为本文具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七、材料作文

25.写作。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辞:来都来了、都不容易、都是朋友、是个孩子、多大点事、大过年的、给个面子、为了你好……类似的说辞被戏称为中国式原谅。有人觉得理当如此,有人却不以为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赏心乐事谁家院    短发萧骚襟袖冷    念奴娇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赏、萧、骚、襟、袖、娇、荆、祸。

2.

(1)D

(2)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请示:(向上级)请求指示。请教:敬辞,指请求人指教。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咨询:询问,征求意见。此处涉及队员的行为,应该用“咨询”,其他三个词语从身份和色彩上看都不合语境。

第二处,商榷:商量、讨论,是比较正式和书面的语言。商量:交换意见。磋商:谈判双方对报价和交易条件进行反复协商,或是做出必要的让步,或是得到一定的利益的过程。探讨:研究讨论。此处强调队员与我一起研究问题,重在过程,应用“探讨”。

第三处,不经之谈: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从前文和“我很欣慰,也很骄傲”这句话看,是对文章的肯定,应该“不刊之论”,“不易之论”搭配对象侧重言论,不合语境。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A.寓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淘洗、过滤虽然十分辛苦,但只要泥沙除尽,最终就会得到黄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B.寓意: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不仅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人民的胜利信心。

C.寓意: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D.寓意: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意思是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语境强调“路还很长”“我们任重道远”,C项最合适。

故选C。

 

3.同盟军

4.C

5.C

6.A

7.第5段之后

【解析】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根据第三段内容“在晚明党争中,宦官们和文官们各自都不是铁板一块。党争敌我的分野界限也从来不是按照文官、太监职业区别来划定的。东林党会结交光宗最亲信的太监王安,东林党的反对者们,同样也会结交熹宗最亲信的太监魏忠贤”,可知“铁板”在这儿指团结在一起,即同盟军的意思。

4.此题考查古人命名规律的能力。古人在选取名字时在结合自己生辰的基础之上尽量从字的义、形、音等多方面考虑,试图通过名字来提供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们能领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意。

A项,庖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B项,弈秋,“弈”在古代是专指围棋的意思,名秋。

C项,乐毅,乐氏,名毅,字永霸。

D项,优孟,以优伶为业,名孟,故得名。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B项,“团结斗争,促成了‘倒魏’运动的最终胜利”不准确,原文“得势时就遭遇‘阉党’高官集体反水,死后遭到东林党和反东林人士的一致讨伐”,可知是“团结斗争”不准确,魏忠贤的最终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得势时就遭遇‘阉党’高官集体反水”“东林党和反东林人士的一致讨伐”,可见魏忠贤倒台不只是东林党一党的事,还有魏忠贤自己的团队的反水和反东林人士的共同配合。

 

8.(1)详写王老五之奇,衬托主要人物大关丁独特的生活趣味。(2)为下文写大关丁无意间偷艺作铺垫。

9.(1)采用系列动词,如“切”“别”“热”“抽”等,表现大关丁手艺的娴熟。(2)多用短句和整句,突出动作的紧凑、一气呵成,甚至富有艺术气息。(3)语言文白夹杂,“截断削尖”等句简练精致,“来来去去”等句朴实流畅,极富表现力。

10.(1)补充相关内容,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2)自然连接上下文,使文章文气通畅。(3)通过评说,表达叙述者的是非爱憎,增强感染力。

11.①“俗世”是指小说所写的市井俗事,为读者展示的是天津市井里巷的社会生活,及生活在其间的一群俗世之人。
②“奇人”指小说的主人公“大关丁”丁伯钰,他出生大户人家,但是品味、情趣追求奇特,精神格调奇特。
③“俗世”衬托“奇人”,同时也是成就“奇人”的土壤。“大关丁”身上代表了藏格调于市井生活中的天津气质,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12.

13.D

14.1)首联将百姓凄惶逃难的情景与石岭关貌似守卫森严的情景进行对比,对腐朽无能的金军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2)颔联把山上金军势重力强,积极备战与山下百姓扶老携幼,逃离家园进行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金军无能的嘲讽;(3)将已化成虫沙的死者与此刻无处逃生的生者进行对比,表达了内心的无限凄凉,更表达了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此诗共八句,每句7字;12468字押韵,分别是“槽”“刀”“高”“逃”“豪”;同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连营突骑”对“微服行人”,“红尘暗”对“细路高”;“已化虫沙”对“厌逢豺虎”,“休自叹”对“欲安逃”。

由此判断,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

D.“表达作者对沿途风景的喜爱”错。诗人在逃难当中,没有心情欣赏沿途美景;“青云玉立三千丈”,诗人歌颂青山,是借此将自己不屈的志气和坚定的信念外化,并非简单的写景色之美。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非常多。

首联写登石岭关时所见。“轧轧旃车转石槽”写逃难的百姓推车挑担在石岭关的深谷中辗转前行。“故关犹复戍弓刀”,写石岭关头戒备森严,刀枪如林。这里的“犹复”二字,颇有意味。上次蒙古军自南而北,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人民用血汗蓄养的那些军队不堪一击,没有完成守土保民的职责。现在,他们又照旧戍守关隘,好像很威武的样子。然国势如此,民心惶惶,背井离乡,这故关“戍弓刀”还有什么意义。此句凄凉逃难的百姓与貌似守卫森严的军队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腐朽无能的金军的讽刺和批判,也透露出对百姓的同情与被迫离乡时无限凄凉的心情。

颔联“连营突骑红尘暗”承“故关犹复戍弓刀”,继写金军紧锣密鼓地布防状况;“微服行人细路高”呼应首句“轧轧旃车转石槽”,写乡民逃避战乱、长途跋涉之艰难。此二句极简练地展示出两幅动态画面:山上,金军,“连营”,极言其人数之多,“突骑”,极言其军队之精,“红尘暗”,又极言其人来人往,以致扬尘蔽日的盛况;山下,难民,“微服”,极言其衣着之简朴,“细路高”,极言其山路高远。这山上、山下的军与民,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势重力强,积极备战,而另一方面却是扶老携幼,逃离家园。如此便形成一个强烈的矛盾:有如此决意守土的军队,为何人民还要外逃?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颈联“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用十分悲凉的口吻咏叹道:已化虫沙的死者们,自可不必感叹悲伤;你们看这些如惊弓之鸟一样的余生者,面对豺虎一样的蒙古军,虽深恶痛绝,可又避之不及,何处又能安生。诗人将死与生比较,以死之悲衬托生之悲。

 

15.    撰写    管理    

16.    B    D    

17.C

18.按照旧例,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张九龄则是让别人拿着,为此做了笏囊。使用笏囊这种做法就是从张九龄开始的。

19.A.才华横溢  B.把笏放在笏囊中,而笏囊让下人拿着。 C.有才干D. 献《千秋金鉴录》十章,用以借古讽今;言应诛杀安禄山。

20.张九龄早看出安禄山有反心,两次向皇上表明应杀掉安禄山,皇上没有听,从而留下后患。安史之乱皇帝逃到蜀地知道了张九龄的忠心,后悔当初没有听张九龄的话,以至泣下。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七岁知属文: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属,撰写。

(2)始说知集贤院:当初,张说主管集贤院。知,管理。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居父丧,哀毁:父亲死,在父丧期间极尽孝道,哀痛至极而伤了身体。毁:毁损其身。

故选B

(2)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态度颇骄慢。蹇:不顺从。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动词,带着;  ②目的连词,来; ③介词,凭借;④目的连词,来;⑤介词,用,拿。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故事”,旧例;“搢”,插;“笏囊之设”,宾语前置句,使用笏囊(这种做法)。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张说常夸张九龄是后代诗人中的最杰出者”,说明张九龄很有才华;

别的公卿都是把笏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而张九龄则是把笏放在笏囊中,而笏囊让下人拿着,这是说张九龄“有风度”;

“在职务上有出色表现,受朝廷重臣欣赏,屡次升迁”,说明张九龄有远见卓识,政治上有才干;

张九龄献《千秋金鉴录》十章,用以借古讽今;早看出安禄山有反心,两次向皇上表明应杀掉安禄山,可看出他正直敢谏。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中相关信息为“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而“帝不许,赦之……卒不用”。

当初张九龄两次建议杀掉安禄山,指出他有谋反之心,让皇帝除掉他,皇帝终于不用张九龄的意见,最终遗虎为患,才有了安史之乱。皇上出逃蜀地,追悔莫及,思及张九龄的话,不由泣下。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带着他写的字去谒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感叹说:“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当时张说贬谪岭南,见到他后对他极好。父亲死,在父丧期间极尽孝道,哀痛至极而伤了身体。庭院中不同根的树木的枝干连生在一起。后来考中进士,一开始调任校书郎,后来参加太子李隆基组织的“道侔伊吕科”考试,由于对策优等,升为左拾遗。

不久调任为左补阙。张九龄颇能鉴别人才,吏部考试时,张九龄常与右拾遗赵冬曦一同参与评定,当时称他们考核为“详平”。那时,张说为宰相,十分看重他,且与他通谱系为同宗,常说张九龄是“后出词人之首位”。张九龄又升任中书舍人内供奉,封爵曲江男,又晋升中书舍人。

当初,张说主管集贤院,曾推荐张九龄可任顾问。张说死,天子想起张说说的话,召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的工作。

张九龄一向体弱,有宿疾。按照旧例,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张九龄则是让别人拿着,为此做了笏囊。使用笏囊这种做法就是从张九龄开始的。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问:“他的风度能与九龄相比吗?”当初,千秋节(帝王生日)时,公、王都要献宝镜,张九龄独献《千秋金鉴录》十章,用以借古讽今。

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态度颇骄慢。张九龄对裴光庭说:“将来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及至讨伐奚及契丹失败,张守珪把安禄山执送京师。张九龄在文件上批道:“过去穰苴出师,斩杀误期的庄贾,孙武训练士兵,斩杀不听令的宫嫔。张守珪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皇帝不同意,竟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说:“安禄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应即刻斩杀,以绝后患。”皇帝说:“你不要以王衍识石勒的事枉害忠良。”终于不用张九龄的意见。

皇帝后来避难到蜀,思念到张九龄的忠心,为之落泪。派使者到韶州祭扫张九龄的墓,还赠厚礼抚慰其家属。开元以后,天下都称张九龄为曲江公而不称其名。建中元年,德宗赞扬其志操风烈,追赠司徒。

 

21.C

22.C

23.示例一:对比。把西湖“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与龙井进行对比,说明这里的泉水引人注意的原因。

示例二:衬托。通过对龙井周围的西湖、浙江的景色生动形象的描绘,映衬出龙井的美德。

示例三:借景抒情。通过对西湖、钱塘江、龙井泉的描写,表达了对龙井泉美德的赞美。

24.本文具有这样的特点。(1)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文章仅用4段文字,却将“龙井”的古今叙述得一目了然。(2)内容闲雅而有韵致,简约而有趣味。对西湖美景的描写以及对浙江的壮景的描写,闲雅而有韵致;写龙井有龙时,简约而有趣味。(3)表现手法多样。文中记叙、描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体现极高的艺术性。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欤”,表感叹、反诘、疑问语气。重在征询,态度和婉。

B.“耶”,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疑问、提顿、反问、选择、测度、判断、感叹等,一般表示推测语气。

C.“哉”,可表示感叹的语气,亦可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

D.“矣”,用在陈述句末。可表示完成时态,跟“了”相同,亦可表示感叹。

第②段横线处的句子中,有疑问词“奚”,表示反诘语气,所以该处使用“哉”较为合适。该句意为: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则”,于是,就;“故”,表示结果,所以;“以为”,认为。

本句句意为:(人们)于是就到这里来祈求,在这里祷告,就有祷词回应,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与“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进行对比,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并且海岸的山多被海浪危胁,没有空产生泉水,而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通过对比,说明这里的泉水引人注意的原因。

其次,“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这是关于西湖美景的描写;“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这是关于浙江美景的描写,作者通过此两处景色的描写,衬托出了龙井的美德。

最后,本段中有大量的美景描写,有描写西湖美景的,如“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有描写浙江美景的,如“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有关于龙井泉美景描写的,如“夫蓄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对龙井泉美德的赞美。

2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首先,在文章形制上来看,一般的游记类文章篇幅较长,但这篇游记文章篇幅短小,但文章思路很清晰,先写龙井的地理位置以及得名缘由,接着表达对龙井的赞美以及龙井有名的原因,最后说明写作这篇游记的缘由。

其次,文章写景别具特色,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对浙江壮景的描写“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对龙井美景及美德的描写“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这些描写形象生动,闲雅而有韵致;写龙井有龙是=时,仅用“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显得简约而有趣味。

最后,文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极具艺术性。在表达方式上运用记叙、议论和描写相结合,如提及写作缘由时运用记叙“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然后发表议论,“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文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多种手法相结合,如文章第二段中的对比、衬托和借景抒情相结合。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是本篇文章极具艺术性。

参考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在这里祷告,就有祷词回应,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陽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草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蜿蜒成片,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多次,猛烈拍击海岸并迅速远去,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海岸的山多被海浪危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大海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诱惑 ,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山里的人要去钱塘办事,或者有游客要去寿圣院的,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告慰所谓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 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 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