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徐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1年上海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市徐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和“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把周瑜作为“千古风流人物”的典型形象来刻画,“_______________”一句,以装扮显现了人物的儒雅风度。

 

二、选择题组

2.选择题。

(1)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发给老师的短信,请选出表达得体的一项(  )

恩师别来无恙,毕业之后,学生(A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B)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以后还请恩师继续(C)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D)全力以赴

A.AB.BC.CD.D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才是希望之民族,这才是强大之国度。如此,          ,如此 ,     ,      。令人欣慰的是,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

①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    ②百家争鸣             ③齐头并进

④才能智者蜂起       ⑤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   ⑥才能勇者辈出

A.④③⑤⑥②①B.⑥③①④②⑤C.④②⑤⑥③①D.⑥②①④③⑤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知识的责任(节选)

①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不管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②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③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④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⑤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来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注)①罗家伦(1897-1969):教育家,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及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3.第④段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C.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D.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5.第④段列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本选文从三层意义角度谈“知识的责任”,根据下面所给的袁隆平的事例,结合选文的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所给事例: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分析示例:

(1)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是因为作为知识分子的他有负责的思想;

(2)

(3)

 

 

四、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3)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5)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6)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雪趣再是不会少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7)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7.《江南的冬景》中描写江南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在《故都的秋》中也用到了类似手法。请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赏析其妙处。

8.下面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一段写得好,说明理由。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9.《江南的冬景》的第6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雪景,而是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0.本诗的题材是___________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的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B.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

C.此诗写出了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D.全诗语言绚烂瑰丽,格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开阔,融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为一体。

12.颈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_________)                       ②圣人无(_________)

1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怪也欤                     复循西谷,遂至

B.师道不传也久矣               舞幽壑潜蛟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不拘时,学于余               寄蜉蝣天地

1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苍山负雪,明天南    ②侣鱼虾而麋鹿    ③孔子郯子    ④学而

⑤非能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益圣,益愚    ⑦西望夏口,望武昌

A.①⑤/②③/④⑥⑦B.①③/②⑦/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④⑥/⑦D.①⑤/②/③⑦/④⑥

16.翻译文中划线句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8.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发表的《善于学习》这篇文章的留言栏中,有读者留言说“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请仿照留言,根据课文《师说》进行续写,与之构成一副对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2)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     。……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19.第2段横线处适合填写的虚词是(    )

A.B.C.D.

2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

B.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

C.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

D.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1.根据文意,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______;刘邦______

22.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结构思路的角度简要评析。

 

 

七、命题作文

23.请以“如果都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7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羽扇纶巾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霓、鸾、青、衿、悠、纶。

2.

(1)D

(2)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本处是说学生对老师的观念,运用错误。

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本处是说自己曾经是老师的学生,运用错误。

斧正:请人修改诗文的客气话。本处指请恩师继续指出自己的不足,不是修改诗文,运用错误。

全力以赴: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本处是说如果老师需要自己效劳,自己一定会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运用正确。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横线上文所讲的意思。题中,文段一开头讲的主要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样民族就有希望,国家才能强大。横线前的“如此”所指代的就是这件事。文段中有两个“如此”,每个“如此”之后均有三道横线。因此可先将六句话按内容和句式的整齐分为两组。“百家争鸣”可以同“齐头并进”对应,“才能智者蜂起”可同“才能勇者辈出”对应,“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可同“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对应。而“智者”对应“思想的光芒”,而“百家争鸣”也是从思想的角度来说的,从而④②⑤一组,⑥③①一组。并且照应后文“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所以应先谈到思想,后谈到实践,故④②⑤在前,⑥③①在后。

故选C

 

3.①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② 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4.C

5.不能。第④段列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它们之间有层进关系,与上文“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一一对应。所以顺序不能换。

6.②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是因为作为知识分子的他有种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的精神;

③袁隆平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的责任。是因为袁隆平不仅有负责的思想,有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的精神,作为知识分子的他还有一种负起更重大责任的抱负,所以袁隆平面对世界的粮食短缺,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根据上文③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可解答第一问,即第一个“负责”在文中的意思是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是形容词;

根据下文该句后一句“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可回答第二问,即第二个“负责”在文中的意思是 “推进和扩充”,是动词。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是为了……”错误,逻辑混乱,据原文第一段可知,“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均为“建立新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是后者的目的。

B. “就是负责的思想”错误,过于绝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是“体现负责”,并非“就是负责”;

D. “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错误,曲解文意,据该段首句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可知,举例是为了说明的段落中心句“对负责的思想负责”。

 

7.这是衬托的写法。

《江南的冬景》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儿,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

《故都的秋》以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反衬故都秋味之浓郁。

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或故都的秋的喜爱。

8.第二句写得好:通过添加两个“来得”,将原本紧凑的单句,变成舒缓、悠长的整句,便于抒发舒缓、低沉、深远的幽思。与文章的内容互为表里。

9.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作者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然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10.田园诗

11.D

12.选字准确:上句:白/明;下句:碧/出。

翻译诗句(也可出现在赏析中):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

赏析:上句的“明”或“白”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句的“碧”或“出”字,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字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掌握能力。

可以根据作者,以及诗歌中的意象来判断诗歌的题材。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诗歌中写到了“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田”“农月”“南亩”等意象,根据这些可判断是田园诗。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语言绚烂瑰丽”错。这首诗描绘了在初夏雨后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全诗语言秀丽、清新。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题干问的是颈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首先要明确哪一个字最精炼传神,可选形容词“白”或者“碧”;也可选动词“明”或者“出”。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白”指白色,“碧”指绿色,一“白”一“碧”写出了溪水的清亮,山峰的翠绿。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13.    糊涂    固定的    

14.C

15.C

16.(1)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17.①先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②再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士大夫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③接着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④最后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的观点。

18.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原句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

②原句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句意:真是令人奇怪啊!“其”,语气助词,表感叹;第二句句意: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其”,代词。

B.第一句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之”,助词,的。

C.第一句句意: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而”,表转折,但是;第二句句意: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而”,表转折,但是。

D.第一句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于”,表被动,被;第二句句意:(我们)如同蜉蝣置身在广阔的天地中。“于”,介词,在。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②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友”,意动用法,以……为友。

③孔子曾以郯子为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⑤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⑦(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①⑤用法相同,②③用法相同,④⑥用法相同,⑦单独用法。

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关键词:“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大”,大的方面;“明”,明智。

第二句翻译关键词:“闻”,懂得;“固”,本来。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9.C

20.D

21.    英分少;    英分多    

22.论证的结构: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既具思辨性又能重点突出。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句意是“这样以后才能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这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

A.“焉”字通常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B.“哉”字通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C.“也”字为句末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D.“耳”字是兼词,“而已”的合音,“罢了”。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

D.过于绝对,“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分析有误,依据文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可知,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身上兼有英雄的话,就可以名垂千古。所以不是“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理想。

参考译文:

一般来讲把山草中精秀的称为英,兽类中的头领称为雄。所以人们文武公略的名字是不同的,这也是取名的来源。

因此把聪明的称为英,把胆大力量大的叫做雄,这是大体上的区别。如果比较它们(的重要性),则是平分秋色,一半一半,自己天生已占得一半,再取得另一半,就可以成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凡是聪明的人,就占有英这部分了,但是没有雄的胆力就只会光说不做。有胆力的人,占得雄这部分了,但是没有英的智慧则干不了大事业。所以说英靠他的智慧谋划,他的聪明寻找机会,等待依靠雄的力量去做。雄凭借他的力量使众人顺服,凭借它的勇气排除危难,等待英的智慧相助就可以成功。然后就能互取所长。……因此,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如果一个人身上兼有英雄的话,就可以名垂千古,高祖刘邦,霸王项羽就是例子。然而,智慧还是应当多于勇武,而且是不能缺少的。英分少的话聪明的人就离开你了,这就是之所以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但却不能倾听和采纳不一样的意见,有一个范增却不用,所以陈平这些人都逃亡归顺刘邦了。高祖刘邦英分多,因此大将们都顺服他,有才华的人也归服他,两方面的人才都得到了,所以能灭掉秦朝,消灭西楚霸王,得到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