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北京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北京东城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与? 曰:然。学之道如何? 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
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视听言动皆礼矣,所异于圣人者,盖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顺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颜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
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谓可学而至,其有稽乎?” 曰:“然。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又曰:“孔子则生而知也,孟子则学而知也。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文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也。”
(取材于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性凿矣 凿:被更改,被破坏
B.出处语默必于是 出处:来源,根据
C.不勉而中 勉:尽力,努力
D.其有稽乎 稽:查考,考证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而为学之道遂失
B.圣人可学而至与 其本也真而静
C.愚者则不知制之 所异于圣人者
D.非礼勿视 非化之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的,而为学之道的核心是正心养性。
B.作者认为有觉悟的人能用情感来引导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生邪解之心。
C.作者认为颜子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是他只能谨守,还不能达到化境,
D.作者认为不修本性而追求博文强记,巧文丽辞,是无法学得圣人之道的。
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颜渊是如何修习仁道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子曰:“贤战,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21·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入国①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慑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偪臣②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苟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鲜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道不取,而取同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
(取材于《墨子·亲士》)
(注释)①入国:即治国。②偪臣:权重逼君的贵臣。
5.根据上下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缓其君矣 缓:怠慢
B.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慑中国之贤君 丑:羞辱、侮辱
C.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归:归还
D.此其错,错者必先靡 错:磨。
6.下列句中的“而”,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B.桓公去国而霸诸侯
C.苟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D.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没有贤士就没有可以商讨国家大事的对象
B.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失败能化为成功,这个道理也能够用在百姓身上
C.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 君主必须有敢于违背、诤谏君主的臣子,上级必须有直言争辩的下属
D.夫恶有同道不取,而取同己者乎 哪里有不采纳同道者的意见,而只采纳奉迎苟同自己者意见的呢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能成功而扬名于天下,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国家陷于困境。
B.桀纣成为亡国之君,他们的教训在于最终身旁没有忠心耿耿且敢于说话的贤士良才。
C.选用人才应该以能否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标准,即使良才难以驾驭,也应该用贤亲士。
D.国君要如江河一样纳百川,让不同的人才各抒己见,这才是可以保国家的兼王之道。
9.简析文中“今有五锥”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并说说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10.(2021·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泉之始达。 达:到达
C.《诗》可以兴,可以怨。 怨:讽刺时政 D.自伐者无功 自伐:自我夸耀
11.(2021·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
理解: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了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B.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理解:近可以运用《诗》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它来侍奉君主
C.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
理解: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 第六十四章》)
理解:因此无论是圣人想要的或不想要的,他都不会把难得的货物当作珍宝
(2021·北京朝阳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文公荐士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1),仍不糊名(2)。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
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3)书》云:“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彼之所望于执事者,至而无间,彼之职在乎得人,执事之职在乎进贤,如得其人而授之,所谓两得矣。愈之知者,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此四子者,可以当首荐而极论,期于成而后止可也。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皆出群之才,与之足以收人望,而得才实,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摭言》云:“贞元十八年,权德舆(4)主文,陆傪员外通榜,韩文公荐十人于傪,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余不出五年内皆捷。”
陆傪在贞元间,时名最著,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曰:“陆先生之贤闻于天下,是是而非非。自越州召拜祠部,京师之人日造焉。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详,位于朝者,吾取某与某而已,在下者多于朝,凡吾与者若干人。’”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盖与陆宣公同。
韩公与傪书时,方为四门博士,居百僚底,殊不以其荐为犯分。故其作《权公碑》云:“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韩公又云:“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进名。”以是观之,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
(取材于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1)主司:科举的主试官。(2)糊名: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3)陆员外:指唐代官员陆傪,曾任祠部员外郎。(4)权德舆:曾任唐代宰相。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贤者临之则不然 临:面对
B.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 司:主管
C.京师之人日造焉 造:拜访
D.凡吾与者若干人 与:参与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亦有胁于权势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如得其人而授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不以其人布衣不用 有之以为利
D.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 人之有是四端也
14.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当首荐而极论
(他们)应当首先被推荐,并被高度评价
B.则以告之可也
那么(我)就告发他们,也是可以的
C.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
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
D.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
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科举取士因制度原因难免会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
B.《摭言》记载韩愈推荐十人参加科举考试,先后都被录取。
C.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赞叹其善于发现和录用人才。
D.韩愈认为先考取进士的人,应该对求教的后辈表达关心
16.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
17.韩愈认为应该怎样选拔人才?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18.(2021·北京海淀101中学)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道,指是非准则
C.吾与点也 与:和、跟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美丽
19.(2021·北京海淀101中学)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族秦者秦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夫子喟然叹曰 虽然,每至于族
A.两个“族”字相同,两个“然”字相同 B.两个“族”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C.两个“族”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族”字不同,两个“然”字不同
20.(2021·北京海淀101中学)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魂悸以魄动 以吾一日长乎尔 B.技盖至此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
C.善刀而藏之 舍瑟而作 D.杳不知其所之也 吾闻庖丁之言
21.(2021·北京海淀101中学)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没有拿刀去尝试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何况是大的骨头呢?
B.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动刀很轻微,(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
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增加自己的军队,接连下来又有饥荒。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也会使更后来的人再为后人悲哀。
(2021·北京海淀101中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昆绳书 (清)方苞
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肋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3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归省视 省:问候 B.会合不可以期 期:期待
C.浸灌胸臆以郁其奇 郁:浸润 D.惟各助励以慰索居 勖:勉励
3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苞以十月下旬至家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C.穷经而著书 风乎舞雩,咏而归 D.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 使六国各爱其人
3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 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
B.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
C.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 君子固然穷困,却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
D.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 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我的心事能跟谁说呢?
3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
36.文章是方苞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当时正值作者第二次落第,心情复杂,感慨良多。作者在给好友的信中表达了哪些心情?请概括回答。
(2021·北京丰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相当于“其”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跟
D.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3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观点鲜明,逻辑严谨。
B.第二、三段都巧妙地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
C.本文以古讽今,借分析六国破灭原因批判了北宋政府要协苟安的外交政策,揭示了一味屈膝求和必然招致灭亡的后果。
D.本文是经典的史论文,全文概有理性的分析、论说,又始终贯穿着一种沉痛激切的情绪,蕴含着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39.将下面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1·北京丰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4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秦之用兵于燕、赵
B.以地事秦 以当强虎狼之秦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D.其势弱于秦 韩、魏折而入于秦
41.苏辙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述。
(2021·北京市平谷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释:①土木:明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于土木堡。②宋神宗大办元宵节,欲购浙灯四千余盏,苏轼上书劝谏,反对奢华,神宗采纳其建议。
4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 诣:到
B.已,得白 已:结束后
C.寻敕录诸府重囚 寻:不久
D.秋冬辄徙入塞 辄:往往
4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见诬 具劾以闻
B.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 盗且起
C.乃转右副都御史 事乃寝
D.有旨市羊角为灯 九畴为言
4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退焚香读书
耿公(办完公事)回到家就烧香读书
B.多所平反
多处地方平反
C.徒冗食耳
徒然浪费粮食而已
D.请帝延儒硕
(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九畴治理两淮盐政,痛下决心革除弊端,收效明显。
B.耿九畴审理章瑾案件,刚正不阿,遭到诬陷后被捕入狱。
C.耿九畴前往凤阳巡视赈灾,及时招抚流民,安定民心。
D.耿九畴多次提出合理建议,大多被皇上采纳,并受嘉奖。
47.文中称赞耿九畴“廉正”,请举例说明。
(2021·北京顺义区·)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48.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以羊易之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49.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非恶其声而然也 彼恶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而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之始然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5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5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53.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2021·北京怀柔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1)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 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1)陂:池。(2)汴:汴河,流经灵壁,今已淤塞。
5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之北
B.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信:任
C.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狃:贪婪
D.舟车冠盖之冲 冲:交通要道
5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硕求余文以记之 以:所以
B.盖其先君之泽也 之:的
C.则跬步市朝之上 则:就
D.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于:在
5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深可以隐 园亭深广可以隐居
B.始家灵璧 开始在灵璧定居
C.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而不愿外出做官
D.不求而足 没有贪求就会满足
5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游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记游与说理环环相扣,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殚精竭虑,公而忘私而忽视自己的健康。
C.“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形象地表达了苏轼对“仕”与“不仕”的态度。
D.苏轼认为张氏先君为子孙谋划深远,使他们无论“仕”与“不仕”都很从容。
5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59.作者认为张氏园亭为其子孙带来了什么好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B“出处”应指出入进退。
2.A(A. 均为助词,的。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C. 助词,……的人;助词,……的地方。D. 不合于,违背;没有。)
3.B“有觉悟的人能用情感来引导自己的本性”错误,应是觉者用本性来控制引导情感。
4.①坚持克制、约束自己的情绪、行为,达到礼的要求。②安贫乐道。
参考译文:
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孔子只称赞颜回好学。《诗经》《尚书》六艺等,三千弟子不是没有学习并贯通。如此说来那么颜回所独自喜好的,是什么学问呢?程颐回答说:是通过学习达到圣人境地的学问啊。
有人问:圣人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吗?程颐回答说:是的。有人又问:学习圣人之道的方法是什么呢?程颐回答说:天地间储存着精气,汇聚了五行中灵秀之气而生的是人。人的天性是真且静的,人尚未生长时五种善性就具备了,叫做仁义礼智信。当人的形体形成以后,外物刺激人的形体而触动人的内心。人的内心被触动,那么七情也就产生了,叫做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感炽烈以后人心就更加摇荡,人的本性就被破坏了。因此有觉悟的人约束自己的感情使之合于中道,匡正自己的内心,养护自己的本性,所以称作“性其情”(用本性控制引导情感)。愚钝的人却不懂得约束自己的感情,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致到了乖戾不正的地步,束缚了本性而使之丧失,所以称作“情其性”(用情感控制引导本性)。君子的学习方法,一定要先使内心明白,知道养护的对象,这样之后努力践行以求达到目标,这就是前人所说的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使自己达到诚的方法,在于坚信圣人之道的笃诚。信道笃诚那么实行时就果决,实行得果决那么守持得就牢固:仁义忠信不离开自己的内心,匆忙仓促中一定这样,颠沛流离中一定这样,出入进退言谈缄默时也一定这样。长久保持而不丢失,就会安稳地置身于仁义忠信之中,举止容仪、交际应酬全都符合礼的要求,那么乖戾不正的想法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
因此颜回所做的,就称作“违背礼的现象不看,违背礼的声音不听,违背礼的言辞不说,违背礼的行为不做。”这就是他爱好圣人之道的笃诚,学习圣人之道的方法。看听说做都合乎礼,与圣人不同的地方是,圣人是无须思考就言语行动得当,不用努力就从容中正,举止舒缓不迫,合乎中庸之道,颜回却一定要经过思考后才能言语行动得当,一定要努力后才能做到中正。因此说:颜子与圣人相比,相距一息之差,他没能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是只能谨守圣人之道,还没有到化境的地步。凭他的好学之心,如果再让他多活几年,不久就会达到化境了。
有人说:“圣人是天生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人。现在说可以通过学习而到达圣人的境界,难道有什么根据吗?”程颐回答说:“是的。孟子说:‘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性之’,就是天生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意思。‘反之’,就是通过学习而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意思。” 又说:“孔子就是天生懂得知识和道理的,孟子就是通过学习而懂得知识和道理的。后人不能通达事理,认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学习做到的,于是为学之道便丧失了。现在人们的学习不是向自己的本性求得修养,而是向外界寻求知识,把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擅长文辞、对偶词句当作专长,使自己的言辞华丽,这种人少有能学得圣人之道的。那么今人的学习内容,与颜回所喜爱的学问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论语》选段: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颜渊》)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 (《雍也》)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雍也》)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雍也))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3元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