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 | 中医基础理论

欢迎报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是学校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教学和科研及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学院,其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创建于1956年。自创办之日至今,许多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国医泰斗在此执掌教席,经过66年的学术积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基地完善、专业设置合理、重点学科齐全、科研成果丰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深厚、学验俱丰的医界精英。


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均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7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院还建有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北京市科委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基地3个。学院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科教、医教、药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引领中医药发展的一流人才。




为充分展示学科建设成果、优势和特色,中医学院特推出“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专题。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欢迎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硕、博士研究生!




中医基础理论


学科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要研究中医药学基本概念、理论规范的科学内涵、形成与发展规律及其方法学特点等问题,本学科建设立足于通过科学研究增强解决中医基础理论重大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科研成果;在科研和教学中,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中医理论人才。


学科建立于1956年学校建立之初,199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是“211”重点建设项目,本学科由老一辈中医学家任应秋、王玉川、程士德、王洪图等创建与发展,是我国最早的硕、博士授权点之一,是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在从事学科专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是刘燕池、烟建华、高思华、郭霞珍,学科带头人是翟双庆,后备学科带头人贺娟和孟庆刚。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由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两个学科构成,1993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12年又分化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全国第四批中医优秀人才1名,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名师奖获得者1名。《中医基础学》课程于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内经选读》获2021年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重点项目);《内经选读》还是校级金课和校级思政课程培育课程。学科现有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行业规划教材2部,2门校级慕课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建有6个名医工作站。


学科针对现今国家和科学重点、热点问题,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总经费逾1385.6万元,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自198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本学科一直是这一学术组织的主委单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研究方向


1.中医气化学说与临床运用研究,学术带头人为贺娟教授。


2.中医“五脏应时”理论研究,学术带头人为马淑然教授、刘晓燕教授。


3.五脏藏神理论研究,学术带头人为金光亮教授、王彤教授。


4.中医理论体系传承挖掘研究,学术带头人为翟双庆教授、张保春教授。


5.基于系统复杂性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构建,学术带头人为孟庆刚教授。



特色与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目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5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和一支学术队伍,形成了本学科的特色:


1.重视中医理论体系传承与创新


2.强调经典理论与临床结合研究


3.突出基于系统复杂性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


4.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与资源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师资2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学科师资队伍中1人获得“973”首席科学家称号,1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第四批中医优秀人才,1人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获得“2013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4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1人获得2018年第六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医基础高级组一等奖和最佳现场教学奖;1人获得2016年第四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医基础高级组三等奖,3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称号,成立了郭霞珍名师工作坊和贺娟名师工作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与临床能力迅速提高。


01

翟双庆

 

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内经学学科带头人,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工作室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中联内经专委会常务副会长,《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


研究方向:

1.《内经》理论体系及中医理论发展内在规律研究。提出《内经》核心观念和经典传承模式,阐述中医学科的内涵及发展的内在规律,承担国家“973”课题1项。


2.脏腑与神志关系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研究,提出脾胃为五脏藏神中心环节的学术观点,承担北自然1项,教育部博士点课题1项。


3.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思维训练平台建设。搭建中医经典知识挖掘平台和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系统。承担管理局课题2项,北京市教委课题1项。


4.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研究。从道、术两方面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承担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


5.文化传承推广研究。编写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系列教材。《百家讲坛》栏目播出解读《黄帝内经》节目100集。


获得奖项: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4部规划教材及其他教材。《内经选读》获“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奖。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zsq2098@163.com



02

贺娟


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教学名师。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学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农工北京市委委员,国家健康委员会科普专家。


卫健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内经讲义》主编,卫健委“十三五”研究生用规划教材《内经理论与实践》主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经讲义》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运气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共10余项,参加国家“973”项目2项,出版学术论文200余篇,2篇获中国科技平台领跑者5000荣誉,SCI文章20余篇,学术著作10余部。


研究方向:

1.《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研究


2.《黄帝内经》哲学思想研究


近三年承担课题:

2019年至今承担科研课题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200万元。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VJXG033,《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之古天文历法研究,2021/01-2024/12,35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1&ZD349,中医哲学传承体系与创新,2022/7-2026/7,10万元,在研,主持。


3.2020年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项目,GZY-KJS-2020-036,郁证古籍文献挖掘与出版,2021/01-2022/12,17.87万元,在研,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4098,基于数据分析的干支运气与人体质及疾病罹患关系研究,2016/01-2019/12,50万元,已结题,主持。


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2094,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肺癌罹患与五运六气的关联性研究,2018/01-2020/12,19万元,已结题,主持。


代表性研究成果(2019年至今):

2019年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2篇,SCI收录12篇,累计影响因子68分。下附代表性著作:


1.Ling Han,Zhaobin Sun,Juan He,et al.Seasonal variation in health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visibility in Beijing,Chi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730.(SCI,IF:10.753)


2.Shuwen Zhang,Zhaobin Sun,Juan He,et al.The influenc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seasonal influenza activity in China.Sci Total Environ.Volume 843,2022,157024.(SCI,IF:10.753)


3.Qin T,Hao Y,Wu 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verage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uberculosis ris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Environ Res.2022 May 10:113279.(SCI,IF:8.431)


4.贺娟.《素问》运气七篇成书时代辨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8):4456-4460.


5.贺娟.论《黄帝内经》之“虚邪”[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01):9-13.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hejuan6428@sina.com



03

孟庆刚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博士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

基于系统复杂性的中医基础理论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框架下多学科交叉构建中医学学科体系研究。


1.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创建中医系统学。


2.在基本规律研究方面:深入探讨中医思维规律、认知模式和诊疗过程。


3.在基本方法研究方面:系统构建中医药学科新范式与新方法,创新开展了基于系统复杂性的信息处理、经验挖掘、疗效评价等多个层面的方法学研究。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博士点课题2项等,目前,在研项目4项。


科研成果:

发表核心期刊及SCI、EI论文总计约200篇;出版中医药方法学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得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3项。


科技奖励: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


人才培养:

累积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25名,硕士研究生35名。


代表性成果:

1.基于综合集成中医药诊疗支撑平台的建立,获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基于中医诊疗信息系统的集成可视化建模及其应用研究,获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基于综合集成的中医信息评价系统及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029550.2,2016-12-14.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mqgangzy@126.com



04

马淑然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赴美访问学者。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清代御医韩一斋、国家级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北京市朝阳区首批、第四批和第八批中医药专家下基层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方向学术带头人。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骨干课程联盟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联盟副理事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老中医传承信息分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文化研究会自然国学促进会副会长等职。主持国自然课题3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获得校级及以上科研奖励5项,一作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数量281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研究生13名,传承弟子19名,博士后1名,近三年主持主要课题和英文论文目录。


研究方向:

五脏应时与天人相应


代表性成果:

1.主编《马淑然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2.主编《汉英对照中医基础理论》


3.主编《中医系统论原理》


4.主编《系统中医学之路》


承担课题(2019-至今):

1.基于松果腺-MT-NF-κB-GATA3介导的Th1/Th2免疫漂移研究脾虚型急性湿疹季节性发病的生物学机制及湿疹清颗粒的干预机理(国家自然基金;82274385;2023.01-2026.12)


2.基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肝应春”生理机制---松果腺四季对HPA轴-海马功能及其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国家自然基金;8177151314;2018.01-2021.12)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mashuran64@sina.com



05

王彤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岐黄学院特聘教授及临床、科研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藏神”理论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学术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工作室负责人,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流行病与健康医学专业访问学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中心审命题专家,中华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网络信息学会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分会常务委员。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和优秀教师、优秀主讲教师等称号。主研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工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主持部级课题5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SCI论文3篇,主编及参编著作42部,获部级及校级自然科学进步奖6项。



科研方向:

主要是中医原创性思维整体观理论文献、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及五脏藏神理论在情志病方面应用研究。


代表性成果:

1.2020年荣获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中医基础学》负责人。2021年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一流课程负责人,并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2.基于《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肾藏象理论研究,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奖三项。


3.基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对情志病研究,并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医情志病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


4.基于信息技术研究医家学术思想,整理完成易水流派思想、京城四大名医温病伤阴治疗思想,以及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经方治疗中医优势病种。


5.主编《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海外版)等,副主编卫健委及国家级“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7部。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tongwang@bucm.edu.cn



06

刘晓燕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应时理论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名老中医程士德工作室负责人。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研究中心松果腺研究实验室访问学者。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中心审命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干支象数医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天人医学方面的研究


1.中医五脏应时的生物学机理研究


2.五运六气理论在疾病、疫病预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


3.中医天文历法和律吕的研究

 

科研成果:

主持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973”项目、“十二五”规划项目等)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人才培养:

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4名。

 

代表性成果(2019年至今):

1.天人医学: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天人医学——《黄帝内经》继承与创新的新视角[J].陕西中医,2021,42(06):683-686.


2.疫病预测: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摸准纳音:下一个疠气年为乙卯年[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4):1836-1841.


3.获得包括五运六气健康管理软件APP等5项著作权,并完成成果转化1项。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博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liuxy1088@sina.com

 

07

徐雅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秘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刘燕池名医工作站主干成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论文评阅专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心命题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

心脑神志相关的文献和实验研究


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项,指导大学生课题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97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2项,省部级课题6项。


获得201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发表论文50篇,主编教材2部,其中1部是“十三五”规划教材。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5部,主编教学参考书和考试用书15部,培养研究生10名。


代表性成果:

1.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心肌梗死后抑郁探讨中医“心主神志”的生物学基础。


3.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度校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4.全国中医药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学概论》副主编。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xuya@bucm.edu.cn



08

许筱颖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基础学》主讲教师。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北京市中医局“3+3薪火传承”项目郭霞珍名医传承工作站负责人,全国名老中药专家刘燕池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局“3+3薪火传承”项目中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站、程士德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骨干。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基分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篇,SCI论文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题26项。主编参编论著32部。


科研方向:

“天人相应”理论的文献、实验及临床研究


临床方向:

1.妇科疑难杂病的中医药治疗


2.情志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理,如抑郁、焦虑、失眠等


代表性成果(科研课题):

1.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的极端气候变化对机体影响的免疫学基础研究


2.基于天人相应的人工模拟气候对机体影响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3.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索老年期阈下抑郁症的临床防治研究


招生专业和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xuxy@bucm.edu.cn



09

陈子杰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长期从事《内经》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获评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现为“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传承工作室”骨干成员、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高思华教授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学重点学科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郭霞珍名师工作坊成员。


现任教育部中医学教指委《黄帝内经》课程联盟秘书长、世中联内经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人文管理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1.中医理论体系研究


2.五脏藏神理论研究


3.中医传统文化研究


代表性成果:

1.注重《内经》教学实践研究,强调读经思路与运用,获得2016年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第六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最佳现场教学奖,获评2019年北京市高等院校青年名师奖。


2.注重《内经》《难经》后世注家研究,主编《难经纂义》,副主编《素问纂义》《灵枢纂义》近二千万字,同时主持“任应秋教授所捐《黄帝内经》的整理与保护研究”出版相关古籍新善本,并副主编《难经版本集成》。


3.注重中医方笺的收集整理研究,专著《故纸寻踪—北京地区近现代中医方笺探赜》一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批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北京地区近现代中医方笺的梳理与研究”,是系统研究北京方笺的翘楚。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chenzijie2002@163.com



10

禄颖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黄帝内经》的教学及科研及临床工作。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的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学重点学科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学优秀教学团队成员,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经学分会理事。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十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相关理论以及《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研究方向: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科学内涵及其特色优势,同时致力于中医经典著作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与重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注重中医经典的传承与传播,主编《读经典学养生——黄帝内经》《中医四大经典注音注释本》,致力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科学内涵及其特色优势研究,参编《难经纂义》《中医经典名医心悟选粹》《医道求真<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研究》。


关注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传承规律,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主编中国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陈无择》《王冰》等著作。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18610370851@163.com



11

赵丹丹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糖尿病研究中心骨干成员之一。


研究方向:

脏腑相关理论防治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研究兴趣点:

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


2.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调节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中药的研发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校级课题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收录8篇,“领跑者5000”论文1篇,参与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48篇,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1项。


主编学术著作2部,参编著作9部。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世界中医药》《中医科学杂志(英文)》等杂志青年编委。


代表性成果:

1.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2174329,基于SCFAs/GPR43/NLRP3轴介导的“菌群-炎症”网络探讨降糖3号方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2022/01-2025/12,55万元,在研,主持。


2.Bai Y,Zuo J,Fang X,Ma R,Tian T,Mo F,Mu Q, Zhang Y,Yu N,Bao X,Zhang D,Gao S,Zhao D.Protective Effect of Jiang Tang Xiao Ke Granules against Skeletal Muscle IR via Activation of the AMPK/SIRT1/PGC-1α Signaling Pathway.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2021,2021:p.1-18.(IF=6.5)


3.2019年“肝脾肾同调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15)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bucmzhaodandan@163.com



12

田甜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讲《中医基础理论》(含双语、全英文)课程,荣获全国“十三五“规划教材师资培训班教学比赛”教学名师奖;中医学院教学比赛一等奖,校级教学比赛三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一等奖。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优秀奖。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专家;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高思华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局“3+3薪火传承”项目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站学术骨干。


科研方向:

1.脏腑相关理论防治肿瘤


2.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临床方向:

肿瘤、糖尿病、月经病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和校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9项,校级课题17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22部。


代表性成果(科研课题):

1.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82204963,基于外泌体调控肿瘤缺氧微环境探讨四逆汤联合化疗抑制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2023/01-2025/12,3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2174329,基于SCFAs/GPR43/NLRP3轴介导的“菌群-炎症”网络探讨降糖3号方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2022/01-2025/12,55万元,在研,排名前三。


3.北京市金桥种子工程项目——化瘀软坚散结益气法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

招生层次:硕士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招生邮箱:tt8324@163.com




供稿: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技术:唐仁鹏 李昊翔

责任编辑:周益桢 胡英敬 吴星瑶 姚舜宇

审核:郑丰杰 李峰 李晨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