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其他

中医基础理论绘图大赛

中医基础理论绘图大赛中医学院连续两年成功主办了以“中医基础理论宇宙观”和“天人相应”为主题的中医基础理论绘图大赛。今年我们继续举办第三届中医基础理论绘画大赛,本届大赛为校级竞赛项目,旨在持续激发和维持中医学生的“象思维”,升华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帮助学生将“天人同构”的中医原创思维逐渐渗透到学习、科研和临床当中。本次绘画主题为“天人同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在《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中有广泛体现。人体宏观构造的九窍五脏十二节之大数分别对应九州、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性质也分别与之相通应。全身的细部关节构造也与天地之数相符。《素问·六节脏象论》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大赛时间5月15日至6月30日比赛流程1.加入QQ群,请参赛同学于5月31日前根据《附件1-学科竞赛学生端操作指南》完成线上报名(网址:jw.bucm.edu.cn)2.请于6月30日前提交《附件2-作品信息表》与电子版绘画稿件至20211341020@bucm.edu.cn3.提交纸质版作品,具体时间地点后续将在大赛群中通知,请及时入群并关注群聊通知4.教师评选与网络投票5.宣布获奖名单6.颁奖礼参赛人员全校本科生、研究生作品要求1、以“天人同构”为主题创作绘图作品。2、作品类型为绘画,技法不限,包括手绘、板绘、AI绘画(不推荐使用AI绘画)。3、个人参赛,个人只能提交一幅作品。4、各参赛选手保证作品为未公开发表,未参加过其他比赛的作品。5、将《附件2-作品信息表》与电子版绘画稿件打包命名为:“姓名+第三届中医基础理论绘图大赛”,发至20211341020@bucm.edu.cn邮箱,截止日期为6月30日。6、若为手绘作品,纸质版作品保留待交(具体时间地点见群内通知)7、参赛作品不退回,请保留好备份件,作品版权和使用权归主办方所有。评判方式教师评选:由5名教师打分,教师评审团由从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以及有绘画艺术鉴赏力的老师组成,各个老师独立评分。网络评选:通过中医学院公众号进行优秀绘画作品网络投票公开评选。奖项设置老师评选: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网络票选: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所有获奖作品均可获得荣誉证书,量化加分(按照校级比赛等级进行)
其他

关于举办第六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解剖绘图大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六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解剖绘图大赛的通知202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竞赛月”拉开序幕,第六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解剖绘图大赛也将如期举行,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解剖教研室的老师们将竭诚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解剖标本观察条件。大赛细则如下:01参赛作品要求1、作品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以及病理学为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外科手术入路或腧穴针刺进针层次结构等解剖结构的相关绘图作品。2、作品类型为绘画,技法不限,包括电子绘画。鼓励实物标本写生。3、作品载体为
其他

中医学院“民族团结医药行”之研学活动——走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

中医学院“民族团结医药行”之研学活动——走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藏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编号01386)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日,民族医药学研究所邀请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白玛央珍院长在我校开展了“民族团结医药行”系列专题讲座“藏医药浴:源自雪域高原的申遗实践与文化启示”。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以“藏医药浴法”为代表的藏医药知识,进一步现场体验非遗传承产生的作用、现代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传统医药知识的兴趣,形成“研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民族医药学的院所交流合作,2023年4月3日在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研究所的组织和安排下,民族医药学研究所的硕博士学生代表前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以下简称为“北京藏医院”)开展研学活动,北京藏医院医务处冯欣处长进行了接待北京藏医院始建于1992年,是一家以藏医为特色,多民族医为一体,藏、中、西医相结合的国家级民族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重点民族医院建设单位。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西藏藏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学实习医院,设有国家重点专科藏药浴科和藏医心脑血管科、藏医糖尿病科、藏医肝胆病科、藏医胃肠科等特色专科。冯欣处长向同学们介绍了关于藏医院的历史和藏医的特色诊疗方法,尤其藏医药浴法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相关研究。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既体现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药浴科王医生介绍,目前在北京藏医院进行药浴治疗时,需将以“五味甘露”为底方的草药用热水浸泡1夜后,发酵3天左右,再用锅药蒸煮,调节水温后倒入木浴桶,并将药汤的温度控制在固定范围内以免出现烫伤,方便患者药浴。藏药浴疗法通常以7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隆”型合并“培根”型疾病,类似于中医所讲的寒性疾病方面功效显著。两位参与体验的学生代表表示,相比于普通温泉浴及药浴,藏医药浴体感更为舒适,热效应更明显的同时几乎无热痛感,浴后气血通畅,神清气爽。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民族医药研究生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式,加深了对以藏医药浴法为代表的藏医药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学术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联系,为民族医药学未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今后,民族医药学研究所的“民族团结医药行”系列专题讲座和相关研学活动将继续开展,为宣传民族医药文化知识、加强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增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撰稿:民族医药学研究所审阅:李峰技术:吴欣怡责任编辑:王安中医学院官微
其他

中医学院开展“民族团结医药行”系列讲座——藏医药浴:源自雪域高原的申遗实践与文化启示

中医学院开展“民族团结医药行”系列讲座——藏医药浴:源自雪域高原的申遗实践与文化启示2023年3月28日,“民族团结医药行”系列讲座在良乡校区西院综合楼一层报告厅举办。讲座邀请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白玛央珍院长,作题为“藏医药浴:源自雪域高原的申遗实践与文化启示”的主题报告。陶晓华副校长现场致欢迎辞,研究生院柴兴云副院长、民族医药学研究所任小巧所长到场参加,讲座由中医学院副院长郑丰杰教授主持。❖陶校长在致辞中指出,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对“中医药”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由此,“中医药”成为中华各民族医药的概称词。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首善学府,始终重视民族医药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同时陶校长认为,藏医药浴法是藏医药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其申报和列入可谓以小见大、以一见十。从小的方面看,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该遗产项目申报文本中制订的各项保护措施若落实到位,其保护实践和经验总结便具备了个案的意义,对蒙古族医药、维吾尔族医药、苗族医药、傣族医药、彝族医药,乃至整个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当能形成涓滴效应,并且或可为其他非遗项目积极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价值观纳入保护策略的考量树立样板,从可持续发展的多个向度上探索进路,总结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从大的方面来看,他有力的证明了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直接的影响。接下来,白玛院长以其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对“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编号01386)”(于2018年11月28日14:34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遗过程回顾作为主线,首先对申报过程、组成团队、申遗的各项工作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申遗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医药包括少数民族医药的重视。其中重点介绍和阐述了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决议案的内涵和申报名称的选题和由来。既包括对藏医药浴法的介绍,又包括对申遗过程中经验体会和方法的阐释,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所写申报文本教科文组织极为罕见的用了“赞赏”一词,同时被列为教科文组织申报文本范本。期间,也分享了申遗过程中的一些回忆和申报照片和视频。然后,白玛院长介绍了“五大十一小”的五年保护计划和已经实施的保护工作以及履约实践。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开展的一系列保护工作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系列讲座、建设藏医药浴法标准体系、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索瓦日巴(藏医药)书籍等。此外,白玛院长还介绍了藏医药保护工作在其他方面的一些成就,如《四部医典》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名录、曼唐列入国家名录和藏医药浴器械的创新和提升等。❖随后,白玛院长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申遗过程中的决策过程、藏医药浴的优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藏医药浴法的申遗成功为传统医学基础研究学者起了典型的示范性作用和积极的影响。讲座在全场老师同学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白玛院长将传统的智慧和经验以成果的方式洒在中国大地上,成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实例,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非常好的示范和启示。撰稿:刘婧楠
其他

中医学院开展“民族团结医药行”系列专题讲座——藏医药浴申遗实践及意义

中医学院开展“民族团结医药行”系列专题讲座——藏医药浴申遗实践及意义2023年3月22日下午2:00,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研究所依托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项目“民族团结医药行系列——藏医药高原之路”,
其他

北京市红十字会到中医学院考察调研

北京市红十字会到中医学院考察调研2023年3月17日上午,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宋永红、捐献服务中心主任梁永清及捐献二科工作人员等一行6人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针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申请建立志愿捐献遗体接收站需求、建设和准备情况进行实地工作调研。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耀献、教务处副处长姜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李晨辉、院长李峰、副院长费宇彤、解剖教研室主任司银楚教授及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调研。北京市红十字会一行人员首先来到解剖教研室进行实地考察,随后同与会领导和老师进行亲切交流。宋永红副会长对市红十字会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即“三救三献”原则进行了重点说明。教务处姜姗副处长强调了解剖学对基础医学教育的支撑作用。费宇彤院长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教学及学科建设、中医学院的发展与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司银楚教授对解剖教研室自1957年建室以来的发展历程及教学、科研情况进行了汇报。梁永清主任再次强调双方需求,并提到遗体捐献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王耀献副校长从人的生死观、医院纠纷不同角度肯定了遗体捐献、医学解剖对医学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大学与红十字会在不同方面的工作合作提出希望。最后,宋永红副会长对此次红十字会调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接下来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志愿捐献遗体接收站建设工作提出建议,制定具体时间表加快落实。李晨辉书记和李院长再次感谢宋副会长一行的到访,以及对中医学院局部解剖学课程建设和解剖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将按照日程规划,及时沟通,加快步伐完成建设。撰稿:张毅审阅:费宇彤、李峰、李晨辉技术:吴欣怡责任编辑:王安中医学院官微
其他

中医学院召开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第三轮一对一辅导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迎着国自然申报倒计时,中医学院于2023年3月12日、13日、14日三天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召开了2023年度国自然申报第三轮一对一辅导。本次会议由中医学院王勇副院长、费宇彤副院长共同主持,根据各位老师的诉求与研究方向等,邀请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庞宗然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胡晶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五永长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方朝晖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明镜教授、中医学院张东伟教授作为本次的辅导专家,分别辅导我院来自病理教研室、方剂教研室、科研实验中心、温病教研室等17位教师,对各位老师的申报书进行再次打磨与精炼,精益求精。六位专家在本次辅导中,重点强调:要重视摘要、科学问题属性的书写,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技术路线条理清晰,整体协调,要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并且在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性、新颖性等方面一环扣一环地逐句修改,提炼研究基础,挖掘亮点,给各位老师提供了耐心细致地指导。为切实提高2023年度国自然申报书的质量,在正式提交前,学院科研办公室已于3月8日至10日进行第一轮形式审查,3月13日至3月15日进行第二、三轮形式审查,在预备环节为各位申报人提高标书规范性,规避形式上的错误。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一年一度国家自然基金申请标书的提交在即,学院将一如既往做好项目申报、科研管理等工作,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科研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多做努力,为各位老师的科研工作多做服务!撰稿:何宇
其他

中医学院中医基础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

中医学院中医基础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2023年3月15日12:30中医学院中医基础党支部全体成员在中医学院A419会议室召开了组织生活会。联系支部的院党委委员费宇彤副院长参加了本次组织生活会。会议由中医基础党支部田甜书记主持。费宇彤副院长首先强调了组织生活会的目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她指出,组织生活会是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主要是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开好组织生活会,能有效加强党员党性锻炼,增强党的组织活力。通过党员同志间的深入交流与碰撞,是党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醒,督促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有的时候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并不是很清晰,虽然都在努力地往优秀的方向去发展,但是总有一些方面是自己认识不到的,这时他人的提醒就很有必要。在会上希望大家客观地将平时没机会说的,不方便说的,都大胆地指出来,在党支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环节,不妨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支部要用好谈话谈心、民主评议制度,系统地查摆问题,及时修正,并加强和落实问题整改。之后田甜书记就过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学习方面、党员意识方面、能力本领方面和发挥模范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反思,并且再次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希望各位党员围绕支部建设、党组成员及自身情况,勇于发言,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最终实现组织进步与完善。支部党员依次围绕组织问题、成员问题和自身问题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本环节整理出的问题主要有:支部对党的理论集中学习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中对老一辈优秀党员的学习和传承不够全面,有待增加;支部委员与其他党员以及群众之间的交流较少;部分成员工作作风过于求稳,缺乏创新;支部走出去的活动还不够;支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落实还不够;支部尚未开展系统化常规化的系列主题活动;支部成员之间批评不够到位,彼此间的了解不够深入,合作有待加强。最后田甜书记对大家提出的批评和建议进行总结,并针对性提出整改建议,强调今后工作中各党组成员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不仅要进行各种理论学习,还要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关于支部主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无论是党建还是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脚踏实地、敢于挑重担,在担当作为中提高政治站位。同时也提醒大家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交流与沟通,把中医基础支部全体党员凝聚在一起,把各项工作做好。田甜书记指出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中医药事业在奋进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希望支部全体同志都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本着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态度,以二十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撰稿:刘雷蕾
其他

中医学院方药系党支部召开2022年度专题组织生活会及主题党日活动纪实

本次组织生活会,引导了方药系全体党员教师进一步提升境界、拉高标杆、定向发力,争做各项工作的“领跑者”,以党员行动带动全体教师行动,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医药教育,为首都教育添光增彩。撰稿:王景霞
其他

沉痛悼念聂惠民教授

仁心仁术济苍生精研伤寒
其他

中医学院开展“橘井·英才”青年论坛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分享讲座

中医学院开展“橘井·英才”青年论坛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分享讲座2023年3月2日下午,中医学院“橘井英才”青年论坛在中医学院A座204继续开讲。此次论坛邀请我院中药教研室张建军教授、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姚海强副教授为我院青年教师做了题为“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科研选题与创新实践”及“国自然申报的策略与体会”讲座,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成功进行经验分享。讲座由费宇彤副院长主持,病理教研室、方剂教研室、中医养生学研究所、生理教研室等多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会议。费宇彤副院长首先向讲座的2位主讲老师表示感谢,同时表示橘井·英才青年论坛旨在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尤其此阶段正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关键节点,也督促各位拟申报的老师要汲取前人成功中标的经验,并预祝本次会议顺利举办。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医学院召开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第二轮一对一辅导

中医学院召开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第二轮一对一辅导春华秋实又一载,砥砺奋进续新篇。伴随着国自然申报提交的倒计时,各位拟申报的老师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修改与打磨。中医学院聚焦聚神聚力,开启了新一轮的一对一辅导会。本次辅导分为2月24日和26日两天进行,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召开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辅导。本次会议由中医学院王勇副院长、费宇彤副院长共同组织,根据各位老师的诉求与研究方向等,邀请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鞠大宏教授、暨南大学陈孝银教授、北京中医医院李萍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明镜教授、中医学院张东伟教授作为本次的辅导专家,分别辅导我院来自科研实验中心、生理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中医养生学研究所等15位教师,对各位老师的申报书进行指导与升华。
其他

喜报:中医学院谷建军教授获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

喜报:中医学院谷建军教授获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2022年11月2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我院谷建军教授申报的《基于出土医学简帛的秦汉数术文
其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我们走过的路之岐黄论道活动简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我们走过的路之岐黄论道活动简报2022年11月23日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汉人的“三观”与经典中医解读2022年11月23日19: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我们走过的路之岐黄论道活动在线上如期开展。本次讲座由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党支部、中医基础党支部、中医医史人文养康党支部、中医学院行政党支部、博士第一党支部、博士第二党支部共同主办,邀请金匮教研室李成卫教授主讲《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汉人的“三观”与经典中医解读》。学院李晨辉书记主持本次讲座,全院党员师生共140余人参加。讲座伊始,李晨辉书记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并对李成卫教授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李成卫教授介绍了《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汉人的“三观”与经典中医解读》这个题目的选题缘由:探索汉人的世界观、人体观与治疗观,以恢复中医辨证论治的决策性质。讲座中,李教授首先对汉人的世界中“天圆地方”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汉人的世界观允许不确定性存在,并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内容为例进行了解释。之后,李教授又介绍了汉人常变演化的人体观,和汉人理性选择的临床决策模式。期间引经据典,分析论证,层层推进,最终指出,中医不停地适应各时期变化了的世界观、人体观与治疗观,重构自己的体系。当下我们也应该不断适应新的知识世界,创新中医理论与应用体系。最后,李教授以实例解析如何利用八步法分析《伤寒论》条文。讲座尾声,李晨辉书记总结发言,对李成卫教授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表示了高度认同,指出李成卫教授建立的“八步法”临床决策模式有助于更好地解读经典,应用于临床,可以从典型和非典型的角度对临床出现的各种病证进行风险判断,指导我们的治疗决策。本次讲座使同学们了解到世界的不确定性与临床的决策性是当下中医学缺失、弱化的内容,探索汉人世界观、人体观与治疗观,有助于恢复中医辨证论治的决策性质,对每个中医药学子之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撰稿、图片:贾彩霞、胡英敬审稿:刘丹彤、肖连宇技术:吴欣怡责任编辑:王安
其他

中医学院“橘井固基-医家讲坛”——守伤寒论之正,创冠心病之新

中医学院“橘井固基-医家讲坛”——守伤寒论之正,创冠心病之新2022年11月17日,中医学院“橘井固基•医家论坛”第三期开讲,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庆勇作《守伤寒论之正,创冠心病之新,一点小小体会》的讲座。论坛由中医学院王勇副院长主持,学校130余位师生通过线上形式参与交流讨论。首先,王勇副院长简单介绍了学院“橘井系列”讲座的情况,其中橘井•固基论坛的目的是促进中医经典的学习,巩固中医基础理论的底子,营造“守正中医思维、创新融合发展”的学术氛围,主要邀请具有深厚中医经典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造诣的专家们分享思想交流体会。接着王勇副院长介绍了何庆勇主任近十年所做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成就,例如: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出版多部专著,同时临床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进展。何庆勇主任首先系统讲解了其针对《伤寒论》提出的“类方—方证—主证”辨证体系,并以小青龙汤治愈过敏性鼻炎的数例典型病案对其加以详细阐述;其次讲解了其针对《金匮要略》提出的“辨病—方证—主证”辨证体系,并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治愈冠心病的数例典型病案对其加以详细分析,着重分享了“薤白”对胸痹的临床运用体会;接着,分享了在智能化诊疗设备方面的成就与经验,例如智能问诊、辨证分析、知识图谱、智能开方;最后分享了冠心病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最后,线上的师生就讲座内容包括用药的炮制异同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何主任一一进行了回复和解答,参会师生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撰稿人:朱志审稿人:王勇
其他

“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 | 民族医药

欢迎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是学校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教学和科研及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学院,其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创建于1956年。自创办之日至今,许多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国医泰斗在此执掌教席。经过66年的学术积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基地完善、专业设置合理、重点学科齐全、科研成果丰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深厚、学验俱丰的医界精英。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均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7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院还建有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北京市科委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基地3个。学院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科教、医教、药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引领中医药发展的一流人才。为充分展示学科建设成果、优势和特色,中医学院特推出“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专题。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欢迎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硕、博士研究生!❖民族医药民族医药学科是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医药的文化传承、医药理论、诊疗技术、特色药物、养生保健等的综合性学科,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其依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研究所(2011年成立)。本学科具备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学术基础,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学科简介✦1学科内涵及渊源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11月,指导思想与方针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11个部委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依据,以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为目标,开展民族医药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工作。目前民族医药学科有4个实验室和1个研究中心:①民族药药剂实验室、民族药药理实验室、民族药药物分析实验室、民族民间特色医药筛选评价实验室,其中民族民间特色医药筛选评价实验室为我所与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②民族医药信息及临床评价研究中心。民族医药学科重点从事藏、蒙、维、傣、彝等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展民族医药治疗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肿瘤、骨关节、感染等疾病的研究;开展民族医诊断、治疗、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开展民族医药信息及政策研究等工作。本学科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学术基础,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2学科荣誉民族医药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完备,现有学术带头人任小巧教授、赵慧辉研究员和佟海英研究员,学术骨干毛萌副研究员和武慧超助理研究员。主编《常用藏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参编十四五创新教材《民族药物学》。3学术声誉学科针对现今国家和科学重点、热点问题,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对民族医药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民族医药学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总经费逾1000万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学科多名教师在全国各级民族医药学会中担任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研究方向✦1.民族医药“心-脑同治”研究2.民族医特色诊疗方法研究3.民族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4.民族药经典制剂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特色与优势✦民族医药学科目前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形成4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和一支学术队伍,形成了本学科的特色:1.重视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传承与创新。2.强调民族医药理论与临床结合研究。3.突出基于系统复杂性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的构建。4.注重《中国民族医药学概论》《中国民族医药学理论特色及现代研究》《中国民族医药学特色技术及研究进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的建设。✦师资队伍与资源✦民族医药学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师资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1人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民族医药工作者(任小巧);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北京市科技新星(赵慧辉);1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毛萌),3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班主任(佟海英、毛萌、武慧超),3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任小巧、佟海英、武慧超)。3人获得中医学院教学比赛奖(佟海英、毛萌、武慧超)。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与临床能力迅速提高。01任小巧个人简介:中医内科学博士,中西医结合药理学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民族医药工作者。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研分会常务副会长、脑病分会副会长、民族医药大品种培育分会副会长、资源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藏医药分会副会长及其他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等;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杂志等论文评审专家。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著作14部。研究方向:民族医药防治脑血管病及其机制研究承担课题(2019至今):1.藏药十一味维命胶囊治疗“索隆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2021-SF-C21)。2.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藏药时辰组合用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作用机制的动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74448。3.藏药十五味赛尔斗丸二次开发研究,青海省重点研发项目,2020-SF-C33。代表性成果:1.Sanchen
其他

中医学长学制大类分流综合考试改革(西医类课程)第二次命题研讨会

“中医学长学制大类分流综合考试改革(西医类课程)第二次命题研讨会中医学院于11月15日19:30在线上召开了中医学长学制大类分流综合考试改革(西医类课程)第二次命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学院教学副院长费宇彤主持,中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相关课程教研室主任、专家参与研究讨论。费宇彤副院长介绍本次研讨会是在第一次研讨会议的基础上进行对综合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各课程组都围绕各自知识体系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形式多样的的融合类题目的样板,题目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为具化深入,本次研讨会让各课程组的专家老师们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更好地打开思路,深入讨论促进综合考试工作的开展。之后,来自解剖教研室的孙红梅老师、生理教研室的郭健老师和朱庆文老师、病理教研室的王谦老师和李姝玉老师、组胚教研室的李健老师、免疫教研室的彭桂英老师,生物化学教研室的孙丽萍老师和生物科学教研室的赵丕文老师分别介绍了本课程的融合类样题的题目内容和出题思路,及考核的目标,各位老师对每一道题的题目内容,题目深度难度,题目融合度、题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讨论。题目的内容上,以临床病例为题干的命题模式为主,考核的问题形式要多样且灵活,采用简答、论述及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课程的融合方面,实行以不同课程组提出重点知识考点为核心,多课程组共同挖掘,深度自然融合,故应当梳理各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确保考核的精准性和全面性等。费宇彤副院长感谢各位老师对大类分流综合考试改革工作的支持,结合老师们讨论的内容,后续将就题量分值拟定方案,同时各课程进一步就其他课程设定的题干进行试题补充,为下一次大类分流综合考试改革研讨会做好充足准备。撰稿:盖聪图片:盖聪审核:费宇彤
其他

中医学院成功举办教学质量月·教学创新能力系列专题培训第二讲——经典与临床融合,教书与育人并重

中医学院成功举办教学质量月·教学创新能力系列专题培训第二讲——经典与临床融合,教书与育人并重2022年11月11日星期五下午19点半,中医学院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赵进喜教授做题为“经典与临床融合,教书与育人并重”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线上共吸引了200余名教师在线聆听,讲座由中医学院费宇彤副院长主持。赵进喜教授是国家第七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薪火传承高徒奖获得者,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首都名中医,北京市高校教学名❖讲座开始,费宇彤副院长对赵进喜教授进行了介绍,并表示赵进喜教授是临床大家,也是教学大家,本次讲座“经典与临床融合,教书与育人并重”选题对于中医学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希望能通过本次讲座,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课程的经典教学和临床部分更好地进行融合,同时将教书与育人环节更好地合二为一,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提高立德树人水平。讲座开始,费宇彤副院长对赵进喜教授进行了介绍,并表示赵进喜教授是临床大家,也是教学大家,本次讲座“经典与临床融合,教书与育人并重”选题对于中医学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希望能通过本次讲座,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课程的经典教学和临床部分更好地进行融合,同时将教书与育人环节更好地合二为一,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提高立德树人水平。讲座过程中赵进喜教授围绕经典与临床的融合、思政融入中医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首先赵教授强调了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中医临床教学应以培养应用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解决现代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随后,赵教授对学习经典的五重境界“学、习、行、知、慧”以及伤寒三论即三阴三阳系统论,三阴三阳体质论,三阴三阳辨证方证论进行了充分讲解,他指出经典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经典是理论创新的源泉,要融合经典与临床,同时倡导“继承、学习、实践、创新”的治学方法。在教书育人方面,赵教授强调人才培养并非仅仅传授知识,技术等生存的本领,更当重视良好的品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在行为做事过程中,渐至至善之境。最后,老师们就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提问,赵教授依次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反响热烈。最后,费宇彤副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感谢赵进喜教授带来的精彩讲授,讲座不仅分享了很多临床经验,传授了大家如何做一名好大夫的道理,还强化了教书与育人并重的理念,令人受益匪浅,对提升教师立德树人和临床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供稿:中医学院撰稿:王泺杨审稿:费宇彤
其他

“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 | 中医体质学

欢迎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是学校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教学和科研及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学院,其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创建于1956年。自创办之日至今,许多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国医泰斗在此执掌教席。经过66年的学术积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基地完善、专业设置合理、重点学科齐全、科研成果丰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深厚、学验俱丰的医界精英。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均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7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院还建有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北京市科委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基地3个。学院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科教、医教、药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引领中医药发展的一流人才。为充分展示学科建设成果、优势和特色,中医学院特推出“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专题。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欢迎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硕、博士研究生!❖中医体质学✦学科简介✦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人类体质为研究对象,以指导疾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为研究目的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所创建,是我国该学科唯一的硕博士授权点,是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医体质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2012年被批准成立中医学二级学科,同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8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学科,《中国中医药学科史》评价中医体质学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本学科教学力量雄厚,具有17年的教学工作积淀。2005年出版《中医体质学》创新教材,2008年开设《中医体质学》本科生课程,2014年开设《中医体质的临床与健康管理应用》《中医体质学专论》《中医体质与方剂的应用研究专题讲座》等研究生课程,2016年开设《中医学导论》本科课程。2018年10月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名师工作坊,2021年由王琦院士主编出版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体质学》。本学科于2008年被批准成立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2015年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2020年建立“王琦书院”线上传承教学平台,2021年正式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指示、落实国家领导人关于实施“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的批示、培养高层次中医药领军人才搭建了有力的平台。✦学科风采✦学科针对现今国家和科学重点、热点问题,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对中医体质理论、体病相关及调体治未病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教师近5年共承担科研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23项,横向课题8项,学科总经费5178.76万元,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2021年学科带头人王琦院士荣获第八届“树兰医学奖”,被誉为我国医学界最高规格的个人奖项。自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及2011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本学科一直是这些学术组织的主委单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2020年中医体质分会抗疫工作受到中华中医药学会通报表扬。2021年,本学科所在单位获得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研究方向✦1.中医体质原理与方法学研究2.中医体质分类与辨识方法研究3.体病相关与慢病防控研究4.体质干预与评价研究5.体质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研究6.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特色与优势✦中医体质学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峰学科,也是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唯一的新兴学科。其特色与优势表现如下:特色1.中医体质理论属于中医学的原创理论,具有原创优势。2.形成新的学科分支,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3.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为新学科构架作出示范。优势1.针对个体差异开展系统原创研究,对接科学前沿。2.凝练“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学科核心体系。3.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为公共卫生、治未病、慢病防控提供抓手。✦师资队伍与资源✦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紧密围绕中医体质学、中医治未病、中医临床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六个方向的学术研究。有固定研究人员20名,学科带头人为王琦院士,后备带头人2名。其中正高级职称5名、副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9名;获得博士学位者18名(其中博士后8名,双博士1名)、硕士学位者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16名,35岁以下人员青年科研人员8名,占总人数的40%。交叉学科研究背景5名。已形成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具有高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团队成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国医大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朝阳区名医指导老师1名,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2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壶天青苗学者1名。01王琦个人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一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构建并完善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中医健康医学、中医未病学六大学术体系,开拓中医原创思维等新领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7项,发明专利20项。主编专著67部,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中文论文498篇,SCI论文38篇。先后培养博士后20名、博士研究生77名、硕士研究生66名,国家级学术传承人10名,各省市师承人员98名,各省市访学研修人员11名。研究方向:1.中医体质原理与方法学研究2.中医体质分类与辨识方法研究3.体病相关与慢病防控研究4.体质干预与评价研究5.体质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研究6.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代表性成果:1.发现并证实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创立中医体质新学科。2.发起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3.开展中医药新冠肺炎防治研发,多次主持并制定中医药防疫方案。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招生层次:博士招生专业:中医体质学招生邮箱:wangqi710@126.com02倪诚个人简介:双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学术继承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琦学术传承工作室主任。兼任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审稿专家。研究方向:1.体病相关与慢性病防控研究2.名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代表性成果: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和多模态技术的老年心身健康评估体系及服务模式研究”课题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五篇代表性论著:中医体质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同病异体论(论文)、体质与证候分合论(论文)、《中医体质养生学》(规划教材主编)、《新编方剂学》(个人专著)。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招生层次:硕、博士招生专业:中医体质学招生邮箱:nicheng2013@qq.com03王济个人简介: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学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与治未病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中医治未病学组副组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3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42篇,SCI收录35篇。主编学术著作1部,作为副主编编著学术著作3部、教材2部,作为编委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5部。研究方向:1.中医体质分类与辨识方法研究2.中医体质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研究3.中医体质与慢病防控研究代表性成果:1.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影响因子23.2的SCI论文。3.主编出版《中医体质营养学》专著。招生专业及联系方式:招生层次:硕、博士招生专业:中医体质学招生邮箱:15201129912@126.com04李玲孺个人简介: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体质学科中青年学术骨干。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临床导师,入选岐黄临床导师专家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琦院士学术继承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科学家科研拔尖人才。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科研导师,国家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组成员,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工作专班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中医治未病学组秘书长等。研究方向:体质辨识与病证关系研究、体质干预与评价研究,在调节体质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积累。科研成果: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1项,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国自然2项,共同承担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1项,其他课题7项。以骨干参与科技部新冠肺炎应急专项1项、国自然重点1项。近五年以一作或通讯发表文章36篇,SCI收录16篇,单篇最高IF>10。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10部,其中副主编4部,授权和受理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省部级奖励1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兼任Frontiers
其他

践行“五育并举”,中医学院《中药种采辨用实践》课程顺利开课

践行“五育并举”,中医学院《中药种采辨用实践》课程顺利开课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中医学院为中医专业卓越“5+3”长学制开设了《中药种采辨用实践》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饮片辨识课程组承担,教学实践基地设置在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得到了有关校领导以及教务处、后勤处、学工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实地考察中,课程组不断修订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教学大纲、考核方案及实施手册。《中药种采辨用实践》课程围绕中药“种-采-辨-用”理论与实践知识设计,旨在提升学生临床用药能力,全面培养学生“源于理论,用于实践,医药圆融,种采辨用,为用服务”的综合能力,将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同时将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开课前,中医学院费宇彤副院长、中医学院教指委专家中药教研室钟赣生教授、课程负责人张建军教授及王淳、武慧超、李伟、修琳琳等多位授课老师及教学实验中心储著郎副主任,冯广旭、聂彦娜老师多次前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考察与交流,确定课程中药的种植方案、养护过程、采收方式等,为课程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准备。2022年9月29日晚9:00,中医学院副院长费宇彤教授,课程负责人张建军教授、各位授课老师及教办、学办和班主任老师在线上腾讯会议,与2021级卓越中医“5+3”长学制学生270名学生一起上了第一次课。首先,费院长指出该实践课程的开设将会加强对长学制学生的培养力度,弥补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课程将农耕文化、园艺技术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使学生树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竞争力。接着,张建军教授介绍了本课程的开设宗旨及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过程评价及考核方式等。之后,课程组王淳、李伟、武慧超、修琳琳老师,以及教办李玲玲老师依次介绍了课程相关情况内容及注意事项。随后,由授课老师带领各班学生围绕“中药品种的遴选,栽培方案的设计”等进行讨论,并自主学习栽培经验。2022年10月1日和2日,费院长、课程组全体教师、各班班主任等在课程组、教办、学办的统一安排下,与2021级卓越中医“5+3”长学制学生分批分次前往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开展实地种植、认药、采药实践。尽管正赶上降温下雨,但是同学们的热情依旧高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为大家介绍各类貌似普通、实则功效显著的中药。从中药名称,到入药部位,再到植物名称、科名、功效等,带教老师带领同学们重新回顾了有关中药知识。在认药辨识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枝节膨大的牛膝以及寄生在牛膝上面缠绕着黄色细丝的菟丝子、叶片宽大似手掌的防风、顶端开着钟形紫色大花的桔梗、开着一串紫色唇形花朵的丹参、浓重辛香气味沁人心脾的薄荷、叶子背面布满灰绿色绒毛的艾叶等,进一步拓展了同学们困囿于书本的见识,使同学们亲眼观察到那些未来将陪伴自己临床生涯的中药植物原貌。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将采集到的各种药用植物进行蜡叶标本的制作,为后续成果展示及总结汇报做准备。在种植环节,用铁锹进行松土翻土方便播种,用耙子使泥土更加疏松,使植物能获得更多氧气方便种子发芽生长。同学们纷纷表示,“尽管我们没有从事过农活,但铁锹在我们手中也逐渐变的灵活随意。天气微微泛凉,伴随着劳动我们的身上散发出股股热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再撒入已经发芽的冬小麦种子,将泥土浅浅覆盖其上,用耙子将其耙匀,就完美完成了一次冬小麦的播种。配合天公作美降下的甘霖,相信在不远的日子,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如我们这辈年轻的学子,在劳动之中感受喜悦,获得成长,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有的同学表示,“地里刨食,土里养人。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农虽常法,亦民生大计之一端。从土地中来,往百姓中去,其中耐心培育之苦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种植实践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农职院后勤管理处柏根才处长、杨士军处长、仲金山老师以及我校后勤管理处的牛慧君处长、赵奇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为加强校际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促教学做出了探索和努力,树立了典范。同时中医学院肖连宇书记、学办马思雍老师以及班主任于欢、张越、徐荣廷老师也协助进行了学生的安排和组织工作,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后续课程学生们将在校内继续开展“成果制作”“品种整理”“认药考试”“用药讨论”“分享汇报”等环节教学活动。在“成果制作”环节同学们给采集的植物标本换纸晾晒、整理形态等等,经过“品种整理”大约梳理实践中采集辨识的40到50种中药,在“认药考试”时抽取其中10味常见中药逐味进行辨识,写出中药名、植物名、科名、药用部位、功用等。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选取一味中药进行品种、资源、产地、加工、炮制、应用等系统文献调研,以探讨中药疗效的各种影响因素为主线进行中药材品种应用研究,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并制作成PPT,与记录实践活动的视频一起进行汇报交流。根据对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专业中药课程的调研,尚没有形成一门让学生能从中药的种植到采收、产地加工、炮制、形成商品等中药饮片生产全链条的实践课程。因此,中医学院开设的《中药种采辨用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加强对长学制学生的培养力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将来在临床中精于辨识、准确用药夯实基础。同时该实践课程又是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课,可以通过种植、管理与收获中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追求,切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把“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力求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的目的,形成我校劳动育人的良好教学氛围。撰写:中药饮片辨识课程组
其他

“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 | 中医基础理论

欢迎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是学校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教学和科研及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学院,其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创建于1956年。自创办之日至今,许多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国医泰斗在此执掌教席,经过66年的学术积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基地完善、专业设置合理、重点学科齐全、科研成果丰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深厚、学验俱丰的医界精英。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均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7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院还建有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北京市科委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基地3个。学院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科教、医教、药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引领中医药发展的一流人才。为充分展示学科建设成果、优势和特色,中医学院特推出“橘井名师”学科导师推介专题。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欢迎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硕、博士研究生!❖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简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要研究中医药学基本概念、理论规范的科学内涵、形成与发展规律及其方法学特点等问题,本学科建设立足于通过科学研究增强解决中医基础理论重大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科研成果;在科研和教学中,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中医理论人才。学科建立于1956年学校建立之初,199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是“211”重点建设项目,本学科由老一辈中医学家任应秋、王玉川、程士德、王洪图等创建与发展,是我国最早的硕、博士授权点之一,是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在从事学科专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是刘燕池、烟建华、高思华、郭霞珍,学科带头人是翟双庆,后备学科带头人贺娟和孟庆刚。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由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两个学科构成,1993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12年又分化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全国第四批中医优秀人才1名,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名师奖获得者1名。《中医基础学》课程于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内经选读》获2021年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重点项目);《内经选读》还是校级金课和校级思政课程培育课程。学科现有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行业规划教材2部,2门校级慕课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建有6个名医工作站。学科针对现今国家和科学重点、热点问题,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总经费逾1385.6万元,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自198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本学科一直是这一学术组织的主委单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研究方向✦1.中医气化学说与临床运用研究,学术带头人为贺娟教授。2.中医“五脏应时”理论研究,学术带头人为马淑然教授、刘晓燕教授。3.五脏藏神理论研究,学术带头人为金光亮教授、王彤教授。4.中医理论体系传承挖掘研究,学术带头人为翟双庆教授、张保春教授。5.基于系统复杂性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构建,学术带头人为孟庆刚教授。✦特色与优势✦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目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5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和一支学术队伍,形成了本学科的特色:1.重视中医理论体系传承与创新2.强调经典理论与临床结合研究3.突出基于系统复杂性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4.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资源✦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师资2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学科师资队伍中1人获得“973”首席科学家称号,1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第四批中医优秀人才,1人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获得“2013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4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1人获得2018年第六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医基础高级组一等奖和最佳现场教学奖;1人获得2016年第四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医基础高级组三等奖,3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称号,成立了郭霞珍名师工作坊和贺娟名师工作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与临床能力迅速提高。01翟双庆
其他

中医基础理论绘图大赛 “天人相应”主题绘图大赛活动简报

西悉尼大学一等奖:《与时间共舞》王聪儿,20中实二班二等奖:《黑与白》蔡智辉,中八二班二等奖:《江川四时入梦来》蒋嘉丽,20中五三班二等奖:《伏羲女娲与万物化生》程婷宣、张子玥,20级卓越中医儿科班
其他

中医学院开展“橘井·英才”论坛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分享讲座

中医学院开展“橘井·英才”论坛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分享讲座2022年9月28日,中医学院“橘井英才”
其他

中医学院举办“院长咖啡书记茶”之青年教师科研情况座谈会

中医学院举办“院长咖啡书记茶”之青年教师科研情况座谈会为更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科研情况与科研动态,让科研助力人才的成长,学院于9月23日新学期伊始召开“院长咖啡书记茶”之青年教师科研情况座谈会,李晨辉书记、李峰院长、王勇副院长出席会议,学院2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座谈,会议由王勇副院长主持。王勇副院长在会上强调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一是充分听取广大青年教师的意见,了解大家科研过程中的现状、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以便针对性的组织相关学术活动或联合攻关;二是当今科研内涵日渐丰富,传统项目如实验研究、社科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更加广泛,教学方法等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一位老师都有申报科研项目的机会,如何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如何让科研助力成才,加速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三是在树立新的人才观方面,如何结合学科特点破“五唯”,也请大家深入思考并积极建言献策。李峰院长表示,学院对年轻教师寄予了厚望,希望大家成为学院的栋梁、行业的栋梁,青年老师更需要及早正确地作出规划,并加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大家也会面临科研上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平台的建立、研究团队的组建等,希望各位老师提需求、勤思考、早谋划、出成果。随后与会20余名青年教师畅所欲言,分别就科研平台、职称评定、科研合作、科研选题、学生指导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或困惑。最后,李晨辉书记总结中表示,此次座谈会召开得非常有必要,对于我院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状态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广大青年教师多“走出去”、多寻求学科交叉和合作,学院会在科技交流、科研管理、科研导师、科研奖励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为青年科研人员尽快成长提供更好的平台。撰稿人:朱志、何雪飞审稿人:王勇、李峰、李晨辉技术:吴欣怡责任编辑:王安扫
其他

【教师节献礼】中医学院2022新生向全校教职工表达祝福

金秋九月,初入杏林,北中医的秋天迎来了意气风发的少年们。相识虽短,情意却长,浓浓师恩不能忘。当教师节遇上中秋节,当杏林新蕊遇上岐黄明师,感念师恩的衷情、阖家团圆的期待,凝聚在这一刻。中医学院22级新生们为北中医全体教职工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01为了更好地迎接教师节的到来,向全体教职工表达诚挚的祝福,中医学院2022级的小杏仁er们自九月一号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其他

2022第五届解剖绘图大赛"最佳人气奖"票选

2022第五届解剖绘图大赛2022第五届解剖绘图大赛通过专家和学生评委组的第一轮评选,20幅作品脱颖而出。在第二轮线下评选之外,比赛还开设线上“最佳人气奖”票选环节。线上人气票选,将根据投票排名,选出最佳人气奖: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优秀奖十名。每人可从以下作品中选出最喜欢的十幅图进行投票,投票截止于2022年5月10日,快来选出你心中最佳解剖手绘作品吧!
其他

青铜还是王者?“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线上知识竞赛,一起来测测!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线上答题第一期火热来袭,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参加知识竞赛测试一下自己的实力,看看自己对母校的了解有多少,快进入答题界面,加入进来吧!
其他

流感来袭,如何预防?

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通常为1~3天,起病很急,一开始就发烧,体温可高达39℃~40℃,畏寒、全身不适、头昏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及流涕,高热持续3~5天后,全身症状减轻,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逐渐加剧。
其他

中医师承,薪火相传;青蓝相承,弘扬光大 ——王琦国医大师收徒仪式昨日举行

中医之学,璀巍光灿,垂二千余年。然其推移演进,繁衍传继者,师承之教,未曾离之。《黄帝内经》以岐伯、黄帝师生问答而为师承之肇始,故中医之学为岐黄之学,此其后者,每以“岐黄传人”称之。
其他

【医·新闻】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月中医学院学术活动——科研实验中心举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技术讲座

12月21日下午,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月中医学院学术活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最新技术讲座于中医学院四楼会议室举办。讲座由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主办,邀请Bio-Rad
其他

【医·新闻】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召开青年教师科研教学能力提升与自我学术成长规划研讨会

与会的李柳骥、孙灵芝、陈昱良、孙鑫、马明越老师均结合自己进校以来的教学、科研、生活经历和身边事例积极发言,探讨如何把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发展、与自己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其他

【医·新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科大会顺利召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官方公众平台,发布学院权威信息。展示中医学院师生风采,传播杏林学子声音,传承创新,服务师生。
其他

【医·座谈】中医学院召开新闻采访专题座谈会

最后,崔向清老师联系日常实际工作和就业需求,总结了本次座谈会的重要意义,将以此为起点,推动今后学生、学校和社会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其他

【医·新闻】中医学院顺利举办第二期名家讲坛暨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启动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官方公众平台,发布学院权威信息。展示中医学院师生风采,传播杏林学子声音,传承创新,服务师生。